(二)经济作物介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547
颗粒名称: (二)经济作物介绍
分类号: F3
页数: 2
页码: 176
摘要: 经济作物以油菜、棉花为主,其次是花生、芝麻、甘薯、烟叶、西瓜、梨瓜、药材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多年来仅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5-7%。
关键词: 作物经济 种植业

内容

经济作物以油菜、棉花为主,其次是花生、芝麻、甘薯、烟叶、西瓜、梨瓜、药材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多年来仅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5-7%。
  油菜油菜为南城主要油料作物。各地都有种植,以硝石、上唐面积稍大。以本地甜油菜为主,还有一些零星苦油菜,因栽种粗放,管理不细,产量较低。1948年全县种植面积2972亩,平均亩产29斤。建国后,油菜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多数年份为1-2万亩。1965年推广甘兰型——“胜利52号”油菜,从上海市南汇县引进,聘请了上海老农担任技术指导,改过去直播为育苗移栽,当年推行1000余亩,获得高产。其中徐家公社油菜产量陡增15倍。1969年推广白茶型稀水油菜,不仅产量提高一成,而且早熟,适宜“稻稻油”轮作。1974年初,县委决定由农业局组织县社农技干部赴四川什邡县参观学习栽培西南三0二油菜生产技术,引进种子40斤,在本县株良、上岭、波阳3个点上试种成功,亩产高达200多斤,嗣后在全县大面积推广。1985年收获面积34189亩,总产25607担,平均亩产73斤。
  棉花南城农民原无种棉习惯,清末和民国时期,仅有硝石等地少数农户种植小面积中棉。中棉分紫、白两种颜色,具有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容易管理等特点,但产量低,亩产20斤左右。
  1957年政府大力在硝石石下,株良上白水、万坊万年桥、徐家下弓和白洲等地进行小面积试种,当年获得成功。1958年全县植棉面积由1950年650亩发展到4500亩,1966年突破万亩,1970年19719亩。其后基本稳定在1.7-1.8万亩,但最高亩产仅有70-80斤。由于自然条件不大适宜种植,报工多,产量低,成本高,故农民多数不愿种植。自1983年起国家不再下达棉花种植计划,由农民自由种植,面积极少。
  花生里塔、新丰街、上唐、株良为本县花生传统产区。建国前后,主要种植本地品种小籽花生和麻壳花生,产量低。1958年由湖北引进“红安直立花生”,由赣南引进“强盗花生”,亩产400斤左右。1984年由县农牧渔业局,从山东海阳首次引进“海花一号”花生,试种成功,亩产881.5斤。1985年,“海花一号”在全县推广,当年全县各种收获面积3010亩,总产4326担,亩产138斤。
  芝麻本地芝麻有黑、白两种。洪门、硝石、龙湖、严和是芝麻传统产地。硝石种植的佛座芝麻产量很高,亩产达100-200斤。1985年全县芝麻收获面积1591亩,总产1071担,亩产67斤。
  甘蔗本地品种为南城竹蔗,主要种植在沿盱江两岸的丘陵、平原地区。天井源乡蔡王殿村、里塔乡渔良村和万坊乡万年村为主要产区。1974年引进台湾蔗,可果糖兼用。1985年全县种蔗683亩,总产34214担,亩产5000斤。
  烟叶烤烟万坊乡的尧家边、金南岭、鄢家店,岳口乡的徐家桥、瓜岭下、危家边一带为南城烤烟产区,多与芋间作。50年代初期,年产烟叶1-2千担,因发展粮食生产,1956年后面积开始减少。1980年全县收获面积156亩,总产143担。1983年后因烤烟的烟叶滞销,很少种植。
  晒烟沙洲乡为主要产区,栽培历史悠久,烟叶含油量高,质量好,宜作黄烟。1985年全县种植面积1037亩,总产1665担,亩产161斤。
  表13-9 建国后几个年份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表单位:亩表13-10 建国后几个年份主要经济作物产量表单位:市担苎麻有厚皮、薄皮两种,均为本地品种。据《江西农工商矿记略》载:清末、民国初期,南城绅士以苎麻一年三获,省工而且利厚,因而纷纷集资垦荒种植。比较出名的厚生公司,投资2000银元,在县城西北郊垦出大片荒地种植苎麻。50年代,城关尚有较多苎麻地,农村平原丘陵地区也有零星种植,一般头麻亩产80斤,二麻、三麻60斤左右。60年代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5年全县播种面积96亩,亩产60斤,总产57.5市担。
  黄麻1957年曾在湖东、硝石等地引种黄麻,因收购价格不稳未能大发展。1985年播种面积440亩,收获面积430亩,收面亩产438斤,总产1926担。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