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3、其它杂粮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546
颗粒名称:
3、其它杂粮情况
分类号:
F30
页数:
2
页码:
175
摘要:
小麦、大麦南城很早就在沿黎水和盱江两岸旱地及一季早稻休闲田种植小麦和大麦,但面积不大,亩产一般40-50斤。建国后,冬小麦种植面积最大年份为1956年,次为i972年,均在万亩以上。其余年份面积在数百亩至千余亩之间,1975年后减至百余亩左右,1985年仅剩43亩。最高亩产为1979年的221斤。
关键词:
种植业
粮食作物
内容
小麦、大麦南城很早就在沿黎水和盱江两岸旱地及一季早稻休闲田种植小麦和大麦,但面积不大,亩产一般40-50斤。建国后,冬小麦种植面积最大年份为1956年,次为i972年,均在万亩以上。其余年份面积在数百亩至千余亩之间,1975年后减至百余亩左右,1985年仅剩43亩。最高亩产为1979年的221斤。
表13-8 建国后几个年份南城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表单位:亩注:1.1963年以前红薯面积为整个薯类面积,包括红薯、芋头等。
2.杂粮包括玉米、大麦、荞麦、豌豆、绿豆。
荞麦旧时有“红薯、荞麦、萝卜半年粮”之说。秋旱严重的年份,对不能种晚稻、大豆的土地,多用作种荞麦,亩产50-60斤。70年代后逐渐减少,目前基本绝种。
红薯夏季插藤的为早红薯,秋季插藤的为晚红薯。薯种有白皮白心、白皮红心两种,产量均不高。早红薯亩产3000-4000斤,晚红薯2000-3000斤。1956年引进“胜利百号”,亩产6000-7000斤,出粉率比土种高50-60%,至今仍为高产良种。此外,万年桥出产一种红皮黄心蛋黄薯,质嫩味美,但产量和出粉率极低,现已绝种。本县磁圭、睦安农民种植红薯经验丰富,采用“深挖地、深埋肥,稀植挂藤,盖草防旱,断细根,结大薯”的栽培方法,高的亩产达方斤。
脚板薯多作蔬菜食用,利用田塍或边角地种植,一株收薯2-3斤。
马铃薯建国前曾一度由外地引进,但未能推广。1956年县农林科再次引进,70年代后又从黑龙江引进。主要由城郊菜农种植,面积约50-60亩,亩产万斤左右。
粟(小米)、玉米、高粱少数农民利用蔬菜边角地或田塍零星种植。粟有早粟、晚粟,品种有黄粟、狗尾粟。玉米为小金黄杂种。高粱品种有粘性高粱、糯性高粱和甜高粱。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