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豆类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545
颗粒名称: 2、豆类情况
分类号: F30
页数: 2
页码: 174
摘要: 主要有晚大豆、田塍豆、早大豆三种,绿豆、豇豆等也有零星种植。
关键词: 豆类作物 粮食作物

内容

主要有晚大豆、田塍豆、早大豆三种,绿豆、豇豆等也有零星种植。
  晚大豆多为稻豆连作,品种有大青、八月爆、大黑豆、大黄豆、水白黄、画眉豆和最受群众欢迎的短脚(又叫蜂窝节 )等,亩产50-100斤。民国时期,上唐、硝石为晚豆主要产区,全县每年种植面积3-4千亩。1950年至1957年,晚大豆发展较快,主要产地有硝石、上唐、蔡王殿和沿盱江两岸等地。种植面积最多年份为1957年,计41877亩,总产28880担,平均亩产69斤。
  后因双季稻面积迅速扩大,加之硝石(因修洪门水库)被淹,种植面积急剧减少,1962年仅种植5千余亩,1966年又恢复到2万亩左右。70年代后一直维持在万亩左右,集中在上唐、新丰、万坊三个乡镇。
  田塍豆为全县主要食用豆。建国前,株良、上唐、新丰、庙前等地栽种。建国后,迅速发展,普及全县,产量逐年提高。60年代田塍豆已传入临川及赣南各县。
  早大豆又名“六月爆”。农历3月种,6月收。建国后开始种植,历年种植面积l千亩左右,亩产50-60斤。主要在里塔、上唐、新丰、株良等红壤旱地或果树行间零星种植。
  豇豆、绿豆、豌豆、蚕豆多以菜地、边角菜地种植。某些山区农民喜欢种红小豆、金小豆。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