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544
颗粒名称: 1、水稻情况
分类号: F3
页数: 2
页码: 173
摘要: 民国时期,全县以种植一季晚稻和早稻为主,中稻较少,平原地区方有少量二季晚稻。建国后,全县早、中、一晚、二晚发展总趋势为中稻、一晚面积愈来愈小,早稻、二晚面积愈来愈大。1950年早、中、一晚、二晚比例为2.4:0.6:6.6:0.4;1980年比例为5:0:0.6:4.4。一季晚稻主要分布在山区、高丘地带。
关键词: 粮食作物 作物经济

内容

清同治出版《南城县志》记载:“稻,指粳糯而言也。粳有红白二色。夏种秋收为大禾谷……春种夏收为早谷,获后再种,冬收,粒差小而力薄,为两番谷……俗概谓之粘谷。类有救公饥,四十日粘,五十日粘……”。
  民国时期,全县以种植一季晚稻和早稻为主,中稻较少,平原地区方有少量二季晚稻。建国后,全县早、中、一晚、二晚发展总趋势为中稻、一晚面积愈来愈小,早稻、二晚面积愈来愈大。1950年早、中、一晚、二晚比例为2.4:0.6:6.6:0.4;1980年比例为5:0:0.6:4.4。一季晚稻主要分布在山区、高丘地带。
  民国末建国初,全部种植高杆型水稻。以本地品种为主,也有少量引进品种。其本地品种主要有大谷早、大叶白等;引进品种有南特号、莲塘早等。中稻主要有浙场中籼一号等。一季晚稻,当地品种有冷水白、糯禾白等;引进品种有金包银、黄壳粘、高脚白等。二季晚稻,当地品种有麻壳红、芋头红等;引进品种有浙场9号、黄禾子、糯稻等。早糯主要有六谷糯、胡椒糯;晚糯主要有黄荆糯、粘粘糯等。1951年湫牛、龙湖、严和等地农民引进山年(陆稻)进行小面积栽培,亩产约3-4百斤。
  50年代后期,征集整理推广普及地方良种,早稻有莲塘早、南特号等;晚稻品种有银梗晚、麻壳红等。
  60年代大力推行早稻矮杆良种,主要品种有矮脚南特号,珍珠矮、广解607等,全县早稻基本实现矮杆良种化。
  -1975年以后二季晚稻开始推广杂优品种,以汕优2号为主。1980年早稻早熟品种有中杆早、原丰早等;中熟品种有广陆矮四号、红四一0、密粒红、盱江选1号(本县农科所培育)等,晚熟品种有湘矮早9号。二季晚稻开始试种矮杆754、755,其它的矮杆品种有汕二-59。
  1985年,早稻早熟品种8004、浙辐802约占20%;中熟品种红四-0、73-07、79-12、科京63-1约占70%;迟熟品种威优35约10%。一季晚稻品种:汕优2号、汕优6号。二季晚稻品种:汕优2号、汕优6号、威优64、汕二一59M112。
  表13-7 建国后几个年份南城县粮食作物产量表单位:市担民国时期,水稻产量平均亩产仅170多斤。上田,两季收谷3石左右;中田,一季亩产2石左右;下田,亩产仅1石上下。建国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迅速提高。50年代早稻单产3-4百斤,晚稻只有1-2百斤,故有“早稻是宝,晚稻是草”之说。1971年早稻亩产突破500斤大关。1979年晚稻亩产突破500斤大关。1974年双季稻亩产跨《纲要》(亩产800斤),1979年闯过1000斤大关,1985年达1585斤。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