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南城县农作物生产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53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南城县农作物生产情况
分类号:
F3
页数:
10
摘要:
一、作物种类 二、作物分布 三、作物种植
关键词:
作物经济
种植业
内容
一、作物种类南城农作物品种主要有水稻、红薯、大麦、小麦、黄豆、绿豆、油菜、花生、芝麻、棉花、麻、甘蔗、西瓜、莲藕、烟叶、药材、蔬菜、绿肥、柑桔、茶叶等。
二、作物分布低山高丘类:位于县境东西两侧,以水稻为主。眭安乡地方良种“磁圭红薯”颇负盛名;姑山乡则以麻姑米、麻姑茶驰名省内外。
中高丘陵类:位于低山高丘之下。亦以稻为主,还有绿肥、油菜、大豆、棉花、花生、芝麻、红豆、绿豆等,其他农作物均有少量分布。
平原低丘类:为盱江两岸冲积平原、河阶地及岗坡地。更以水稻为主,还有绿肥、油菜、柑桔、棉花、西瓜、甘蔗、花生、大豆、蔬菜等,其他作物时有分布。
三、作物种植 (一)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收入,长期以来占全县农作物80%以上,其中水稻面积和产量占粮食作物90%以上。1978年后,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发经济作物,种植业内部结构变化较大。1985年粮食播种面只占农作物65.9%,其中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95.6%,水稻产量占粮食产量98.6%,粮食收入占农业收入78%。粮食乃为本县农业的台柱。
1、水稻清同治出版《南城县志》记载:“稻,指粳糯而言也。粳有红白二色。夏种秋收为大禾谷……春种夏收为早谷,获后再种,冬收,粒差小而力薄,为两番谷……俗概谓之粘谷。类有救公饥,四十日粘,五十日粘……”。
民国时期,全县以种植一季晚稻和早稻为主,中稻较少,平原地区方有少量二季晚稻。建国后,全县早、中、一晚、二晚发展总趋势为中稻、一晚面积愈来愈小,早稻、二晚面积愈来愈大。1950年早、中、一晚、二晚比例为2.4:0.6:6.6:0.4;1980年比例为5:0:0.6:4.4。一季晚稻主要分布在山区、高丘地带。
民国末建国初,全部种植高杆型水稻。以本地品种为主,也有少量引进品种。其本地品种主要有大谷早、大叶白等;引进品种有南特号、莲塘早等。中稻主要有浙场中籼一号等。一季晚稻,当地品种有冷水白、糯禾白等;引进品种有金包银、黄壳粘、高脚白等。二季晚稻,当地品种有麻壳红、芋头红等;引进品种有浙场9号、黄禾子、糯稻等。早糯主要有六谷糯、胡椒糯;晚糯主要有黄荆糯、粘粘糯等。1951年湫牛、龙湖、严和等地农民引进山年(陆稻)进行小面积栽培,亩产约3-4百斤。
50年代后期,征集整理推广普及地方良种,早稻有莲塘早、南特号等;晚稻品种有银梗晚、麻壳红等。
60年代大力推行早稻矮杆良种,主要品种有矮脚南特号,珍珠矮、广解607等,全县早稻基本实现矮杆良种化。
-1975年以后二季晚稻开始推广杂优品种,以汕优2号为主。1980年早稻早熟品种有中杆早、原丰早等;中熟品种有广陆矮四号、红四一0、密粒红、盱江选1号(本县农科所培育)等,晚熟品种有湘矮早9号。二季晚稻开始试种矮杆754、755,其它的矮杆品种有汕二-59。
1985年,早稻早熟品种8004、浙辐802约占20%;中熟品种红四-0、73-07、79-12、科京63-1约占70%;迟熟品种威优35约10%。一季晚稻品种:汕优2号、汕优6号。二季晚稻品种:汕优2号、汕优6号、威优64、汕二一59M112。
表13-7 建国后几个年份南城县粮食作物产量表单位:市担民国时期,水稻产量平均亩产仅170多斤。上田,两季收谷3石左右;中田,一季亩产2石左右;下田,亩产仅1石上下。建国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迅速提高。50年代早稻单产3-4百斤,晚稻只有1-2百斤,故有“早稻是宝,晚稻是草”之说。1971年早稻亩产突破500斤大关。1979年晚稻亩产突破500斤大关。1974年双季稻亩产跨《纲要》(亩产800斤),1979年闯过1000斤大关,1985年达1585斤。
2、豆类主要有晚大豆、田塍豆、早大豆三种,绿豆、豇豆等也有零星种植。
晚大豆多为稻豆连作,品种有大青、八月爆、大黑豆、大黄豆、水白黄、画眉豆和最受群众欢迎的短脚(又叫蜂窝节 )等,亩产50-100斤。民国时期,上唐、硝石为晚豆主要产区,全县每年种植面积3-4千亩。1950年至1957年,晚大豆发展较快,主要产地有硝石、上唐、蔡王殿和沿盱江两岸等地。种植面积最多年份为1957年,计41877亩,总产28880担,平均亩产69斤。
后因双季稻面积迅速扩大,加之硝石(因修洪门水库)被淹,种植面积急剧减少,1962年仅种植5千余亩,1966年又恢复到2万亩左右。70年代后一直维持在万亩左右,集中在上唐、新丰、万坊三个乡镇。
田塍豆为全县主要食用豆。建国前,株良、上唐、新丰、庙前等地栽种。建国后,迅速发展,普及全县,产量逐年提高。60年代田塍豆已传入临川及赣南各县。
早大豆又名“六月爆”。农历3月种,6月收。建国后开始种植,历年种植面积l千亩左右,亩产50-60斤。主要在里塔、上唐、新丰、株良等红壤旱地或果树行间零星种植。
豇豆、绿豆、豌豆、蚕豆多以菜地、边角菜地种植。某些山区农民喜欢种红小豆、金小豆。
3、其它杂粮小麦、大麦南城很早就在沿黎水和盱江两岸旱地及一季早稻休闲田种植小麦和大麦,但面积不大,亩产一般40-50斤。建国后,冬小麦种植面积最大年份为1956年,次为i972年,均在万亩以上。其余年份面积在数百亩至千余亩之间,1975年后减至百余亩左右,1985年仅剩43亩。最高亩产为1979年的221斤。
表13-8 建国后几个年份南城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表单位:亩注:1.1963年以前红薯面积为整个薯类面积,包括红薯、芋头等。
2.杂粮包括玉米、大麦、荞麦、豌豆、绿豆。
荞麦旧时有“红薯、荞麦、萝卜半年粮”之说。秋旱严重的年份,对不能种晚稻、大豆的土地,多用作种荞麦,亩产50-60斤。70年代后逐渐减少,目前基本绝种。
红薯夏季插藤的为早红薯,秋季插藤的为晚红薯。薯种有白皮白心、白皮红心两种,产量均不高。早红薯亩产3000-4000斤,晚红薯2000-3000斤。1956年引进“胜利百号”,亩产6000-7000斤,出粉率比土种高50-60%,至今仍为高产良种。此外,万年桥出产一种红皮黄心蛋黄薯,质嫩味美,但产量和出粉率极低,现已绝种。本县磁圭、睦安农民种植红薯经验丰富,采用“深挖地、深埋肥,稀植挂藤,盖草防旱,断细根,结大薯”的栽培方法,高的亩产达方斤。
脚板薯多作蔬菜食用,利用田塍或边角地种植,一株收薯2-3斤。
马铃薯建国前曾一度由外地引进,但未能推广。1956年县农林科再次引进,70年代后又从黑龙江引进。主要由城郊菜农种植,面积约50-60亩,亩产万斤左右。
粟(小米)、玉米、高粱少数农民利用蔬菜边角地或田塍零星种植。粟有早粟、晚粟,品种有黄粟、狗尾粟。玉米为小金黄杂种。高粱品种有粘性高粱、糯性高粱和甜高粱。
(二)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以油菜、棉花为主,其次是花生、芝麻、甘薯、烟叶、西瓜、梨瓜、药材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多年来仅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5-7%。
油菜油菜为南城主要油料作物。各地都有种植,以硝石、上唐面积稍大。以本地甜油菜为主,还有一些零星苦油菜,因栽种粗放,管理不细,产量较低。1948年全县种植面积2972亩,平均亩产29斤。建国后,油菜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多数年份为1-2万亩。1965年推广甘兰型——“胜利52号”油菜,从上海市南汇县引进,聘请了上海老农担任技术指导,改过去直播为育苗移栽,当年推行1000余亩,获得高产。其中徐家公社油菜产量陡增15倍。1969年推广白茶型稀水油菜,不仅产量提高一成,而且早熟,适宜“稻稻油”轮作。1974年初,县委决定由农业局组织县社农技干部赴四川什邡县参观学习栽培西南三0二油菜生产技术,引进种子40斤,在本县株良、上岭、波阳3个点上试种成功,亩产高达200多斤,嗣后在全县大面积推广。1985年收获面积34189亩,总产25607担,平均亩产73斤。
棉花南城农民原无种棉习惯,清末和民国时期,仅有硝石等地少数农户种植小面积中棉。中棉分紫、白两种颜色,具有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容易管理等特点,但产量低,亩产20斤左右。
1957年政府大力在硝石石下,株良上白水、万坊万年桥、徐家下弓和白洲等地进行小面积试种,当年获得成功。1958年全县植棉面积由1950年650亩发展到4500亩,1966年突破万亩,1970年19719亩。其后基本稳定在1.7-1.8万亩,但最高亩产仅有70-80斤。由于自然条件不大适宜种植,报工多,产量低,成本高,故农民多数不愿种植。自1983年起国家不再下达棉花种植计划,由农民自由种植,面积极少。
花生里塔、新丰街、上唐、株良为本县花生传统产区。建国前后,主要种植本地品种小籽花生和麻壳花生,产量低。1958年由湖北引进“红安直立花生”,由赣南引进“强盗花生”,亩产400斤左右。1984年由县农牧渔业局,从山东海阳首次引进“海花一号”花生,试种成功,亩产881.5斤。1985年,“海花一号”在全县推广,当年全县各种收获面积3010亩,总产4326担,亩产138斤。
芝麻本地芝麻有黑、白两种。洪门、硝石、龙湖、严和是芝麻传统产地。硝石种植的佛座芝麻产量很高,亩产达100-200斤。1985年全县芝麻收获面积1591亩,总产1071担,亩产67斤。
甘蔗本地品种为南城竹蔗,主要种植在沿盱江两岸的丘陵、平原地区。天井源乡蔡王殿村、里塔乡渔良村和万坊乡万年村为主要产区。1974年引进台湾蔗,可果糖兼用。1985年全县种蔗683亩,总产34214担,亩产5000斤。
烟叶烤烟万坊乡的尧家边、金南岭、鄢家店,岳口乡的徐家桥、瓜岭下、危家边一带为南城烤烟产区,多与芋间作。50年代初期,年产烟叶1-2千担,因发展粮食生产,1956年后面积开始减少。1980年全县收获面积156亩,总产143担。1983年后因烤烟的烟叶滞销,很少种植。
晒烟沙洲乡为主要产区,栽培历史悠久,烟叶含油量高,质量好,宜作黄烟。1985年全县种植面积1037亩,总产1665担,亩产161斤。
表13-9 建国后几个年份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表单位:亩表13-10 建国后几个年份主要经济作物产量表单位:市担苎麻有厚皮、薄皮两种,均为本地品种。据《江西农工商矿记略》载:清末、民国初期,南城绅士以苎麻一年三获,省工而且利厚,因而纷纷集资垦荒种植。比较出名的厚生公司,投资2000银元,在县城西北郊垦出大片荒地种植苎麻。50年代,城关尚有较多苎麻地,农村平原丘陵地区也有零星种植,一般头麻亩产80斤,二麻、三麻60斤左右。60年代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5年全县播种面积96亩,亩产60斤,总产57.5市担。
黄麻1957年曾在湖东、硝石等地引种黄麻,因收购价格不稳未能大发展。1985年播种面积440亩,收获面积430亩,收面亩产438斤,总产1926担。
(三)饲料作物建国前饲料作物以萝卜、蔬菜为主,同时采集野生植物作饲料,如马齿苋、鸡肠菜、禾叶菜、田禾草、野菠菜等。
建国后,除采集野生饲料植物外,多以萝卜、红薯藤、白茶、荙蓬菜以及豆类作物的叶子作饲料。60年代后养猪业不断发展,除用上述饲料外,还利用村前村后水面放养水生饲料,有的地方还青储红花草(绿肥)作饲料。
1、水浮莲 1966年由广东引进,在全县农村普遍推广。4月放养,11月枯萎,亩产万斤左右,不耐低温霜冻,利用温泉或水井过冬留种。
2、浮萍红萍是本地野生种,产于冷泉田,农民在村前村后池塘放养。1980年引进细绿萍(美国产)在株良立新村放养,产量高出红萍一倍,亩产高达万斤。
3、革命草 1966年由浙江引进,只有零星放养。
4、水葫芦野生种,零星放养。
(四)肥料作物南城种植绿肥历史较长,旧县志有种植绿肥记载。品种以红花草为主,次为肥田萝卜、谷麦。民国时期,绿肥面积很少,只有株良、庙前部分上田种植红花草。建国后随着双季稻面积不断扩大,绿肥面积随之扩大。1980年全县种植绿肥20万亩。种植方法,多为单一播种红花草籽或罗卜籽,也有红花籽与萝卜籽混播。1959年以后推广“以磷增氮”经验,全县红花草产量大大提高,一般鲜草亩产在3000-4000斤,最高达8000多斤。
(五)蔬菜作物城郊新桥,榻埠街、蔡王殿等村为蔬菜主要产区,面积千余亩,为县城居民提供蔬菜。农村蔬菜种植,主要供农家自食。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建国初期只有3-4千亩,1974年后发展到万亩以上。本县蔬菜主要有以下种类: 1、萝卜类: 萝卜(有河垅萝卜、福建萝卜、信丰萝卜、山东萝卜、红皮萝卜、四季萝卜) 胡萝卜(有红萝卜、黄萝卜) 2、薯芋类马铃薯脚板薯(有白、紫两种) 凉薯(葛薯) 山药(有淮山药、长山药,后者在全国、全省列为地方优良品种) 蕉藕(又称洋芋) 芋(有棕包芋、水芋、干芋) 3、叶菜类甘兰菜(有包心甘兰、球茎甘兰、花椰菜) 小白菜(有调羹白菜、油菜白、矮梗白菜、高杆白菜、四季白菜) 包心白菜(有福建包白、山东包白) 芥菜(有大叶芥菜、扁梗芥菜、圆梗芥菜、雪里蕻) 菪荙菜菠菜(有本地菠菜、洋菠菜) 莴苣(有红、白莴苣及山东引进的莴苣) 黄荬菜、苦荬菜蕹菜(有大叶蕹、水蕹) 苋菜(有青叶苋菜、尖叶苋菜、木杓苋菜) 芹菜菊花菜(有小叶菊花菜、大叶菊花菜) 荠菜 4、瓜菜类南瓜(有枕头瓜、盆瓜、黄皮癞瓜、青皮癞瓜) 冬瓜(有腹冬瓜、紫冬瓜) 苦瓜黄瓜(有白皮瓜、黄皮瓜) 丝瓜(有长丝瓜、胖丝瓜) 葫芦瓠子 5、茄椒类茄子(有线茄、冬瓜茄、金球茄、白茄) 番茄(又称西红柿,有大红番茄、牛奶番茄、洋姑娘) 辣椒(有朝天椒、尖嘴椒、灯笼椒、黄辣椒) 6、豆菽类豆(有番豆、豌豆、菜豆、洋扁豆、四季豆、青豇豆、刀豆、花豇豆) 豆角(有红豆角、白豆角、长豆角、短豆角) 7、葱蒜类葱(有大葱、丝葱) 洋葱山东大葱大蒜暮子韭菜 8、水生作物类蔬菜茭白荸荠荷藕 (六)瓜、果、桑、茶 1、瓜 ①西瓜河垅瓜,本地种。原产天井源乡河垅村,后全县普遍种植,适应性强,产量高,果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皮薄、淡绿色,瓜瓤有红、黄两色、黑子、味甜水分多,果重5-6斤,重的有14斤,亩产4000斤左右。1960年以后,从赣南引进马兰瓜,从抚州引进抚州西瓜,马兰瓜以皮薄味甜而得到较快发展,抚州西瓜因皮厚变种而未能发展,1973年,县农科所从外地引进无籽瓜进行小面积种植。1983年由县种子站引进新红宝,台湾黑等新品种,味甜清香,皮薄果中,抗逆高产,亩产万斤左右。
②打子西瓜硝石、龙湖、严和为主要产地,种植多的农户每年收获瓜子2-3担。1978年全县种植面积132亩,瓜子总产44担,产地扩展到岳口、天井源、洪门、龙湖、严和等地。
③金瓜(香瓜)、梨瓜全县各地均有栽培。金瓜亩产3000斤左右。梨瓜亩产1000-1500斤。
④梢瓜 60年代前种植较多,后因味淡不甜而逐年减少。
2、果旧县志记载果树种类有:桔(桔、金桔)、柑、橙、柚、梨、李、枇杷、杏、梅、山楂、桃、樱桃、柿、葡萄、栗(板栗、毛栗)、榛、石榴、银杏、枣、橄榄、杨梅、无花果等。
建国前,李树最多,板栗次之,梨、桃又次之。全县有果树3万余株,年产水果3000余担。50年代以板栗、梨为多,李、桃、柑桔次之。1957年产水果6118担。
60年代全县掀起种植果树高潮,共植水蜜桃、梨等各种果树近30万株,因建园粗放,缺少技术,管理不善,加之毁园种粮,至1967年所剩无几。70年代初,开始发展柑桔生产,成为全省柑桔生产重点县之一,1985年产水果92381担。
①柑桔柑桔,60年代前仅有零星种植。1968年由商业部门贷款在岳口乡游家巷村建立桔园,栽植南丰蜜桔1万株。次年万坊乡万年、上岭等村,徐家乡刘湖、白洲、下弓等村种植南丰蜜桔万余株,均获成功。5年后开始产果,共收获柑桔36万斤。此后,县委、县政府采取减少公粮和征购粮任务等措施,重点扶助12个村建立柑桔生产基地,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促进全县柑桔生产的发展。1985年,全县已建桔园35255亩,遍及全县每个乡(镇),共产柑桔902万斤,不仅运销省内外,而且自1979年以后每年都有10余万斤销往国际市场。
主要品种: 南丰蜜桔从邻县南丰引进,多在盱江两岸河阶洲地栽植,面积约占全县桔树的40%,产量450万斤,约占总产30%。
温州蜜桔 1973年从彬江引进,1974年又从赣南园艺场引进,1975年再从浙江黄岩引进。特点是果型大、结果早、产量稳、易贮藏,种植面积占全县桔树的60%,产量约占柑桔总产70%。
红桔1959年从本省清江珊瑚、临川青泥引进,曾大面积栽培,但因“好看不好吃”而失败,现存红桔为数极少。
金桔 1970年从彬江园艺场引进,只有小面积栽培。
②梨建国前,分布于黎河一带冲积洲地,硝石区以产梨著称。品种有早、中、迟3种,早熟名青禾花(小麻壳梨),中熟有黄禾花,迟熟有秤星梨(大麻壳,又叫薄皮渣)。秤星梨每个1斤左右,产量高的1株有400-500斤,一般为200-300斤。除在全县销售外,还大量销往黎川等地。1985年因修筑洪门水库,硝石梨区全部淹没。
1974年万坊乡青山林场、里塔乡谢坊及上唐乡果园建立了梨子新产区,品种有太平、博罗青、今树秋、二官百。1975年引进浙江乐青薄瓜梨3万株,1978年结果,株产100-200斤,1985年梨园面积314亩,产量1390担。
③桃建国前后,城郊新桥、港下园多产毛桃,品种有百皮桃、甘卓桃、胭脂桃、鹰嘴桃等。株产平均100斤左右。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悉数砍光。60年代,又几次从浙江、南昌等地引进水蜜桃、蟠桃等新种,在县办路东果园栽种最多,后因病虫严重,逐渐衰败。1985年全县仅有136亩桃林,分布在蔡王殿、港下园、徐坊、万年桥等地。
④李建国前后,蔡王殿、新桥等村产李,硝石也有少量出产。品种有黄蜡李、外红李、内红榜子李、水百黄、麦子李等,株产高者达400余斤,一般产100斤,不仅有大量鲜李上市,还晒成干果。60年代后,李树面积逐渐减少,“文化大革命”中,蔡王殿、新桥李林全部被毁,市面上少有出售。1975年自浙江引进“红心李”,1985年有李树500余株,产量267担,主要分布在万年,世厚两地。
⑤板栗 1958年以前,硝石、龙湖、王坪、天井源、港下园、珀开、沙洲等地出产板栗。以硝石最高,一般农户有栗树20-30株,品种有早熟(中秋前收)和迟熟(中秋后收)两种,株产高的140多斤,低的40-60斤。1958年后栗树逐年减少,1965年在南城共大种植板栗2000多亩。“文化大革命”中绝大部分被毁。至1985年仅有港下园、新桥、沙洲和南城共大有少量栗树。
⑥枣黄狮、临坊为老产区,品种有蜜枣、半边红枣。60年代后逐渐减少。
⑦苹果解放后几次从外省引进,因自然条件不宜栽植,果小质硬产量低,未能成功。
⑧柿零星种植,有牛心柿子,果长圆形或卵形,淡红色,不耐贮藏。
3、茶麻姑茶,以色香味俱佳而闻名全省。产地麻姑山,地气殊异,日照短,云雾多,空气湿润,最高气温不到30度,最低气温零下6-8度,昼夜温差10度左右,适宜茶树生长。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该山就种植茶叶,但至建国前夕,仅有少数野生茶树。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茶叶生产。1959年开始营造茶林。1974年姑山乡从婺源、上饶等产茶区购进茶种,新辟茶园800亩,至1985年该乡茶园面积发展到3536亩,成为南城主要茶叶产地。另外,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于1965年种植茶树150亩,洪门林场种植茶树10余亩。1985年全县茶园面积为3981亩,生产茶叶483担。
4、桑 1962年,株良乡双湖村和新丰乡新丰村曾栽桑养蚕,年产蚕茧百余斤。1965年县委组织机关干部、南中学生、街道居民在郭家洲开荒栽桑240亩,共植桑树5万株,品种为浙江引进的荷叶白、桐乡青。1968年在庙岭设立南城县蚕桑场,年产蚕茧40担左右。后来因群众争地毁桑,1985年全县桑园面积仅剩30亩,蚕茧生产基本停止。
表13-11 建国后几个年份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表单位:亩表13 -12 建国后几个年份全县农作物结构表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