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兵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51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兵役
分类号:
E2
页数:
3
页码:
154
摘要:
民国时期的反动军队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士兵地位低下,待遇菲薄,家属得不到照顾,政府虽规定有某些优待,但常被乡(镇)保甲长侵吞。士兵在服役期间,常受官长虐待。因此,人们视服役为畏途,有钱的买人替代,贫穷的逃往他乡,有的甚至自毁手足,逃避兵役,有的青年则奋起起反抗,杀死下乡抓人的保丁。
关键词:
兵役法
兵役制度
内容
民国时期的反动军队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士兵地位低下,待遇菲薄,家属得不到照顾,政府虽规定有某些优待,但常被乡(镇)保甲长侵吞。士兵在服役期间,常受官长虐待。因此,人们视服役为畏途,有钱的买人替代,贫穷的逃往他乡,有的甚至自毁手足,逃避兵役,有的青年则奋起起反抗,杀死下乡抓人的保丁。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为了内战的需要,抓丁更急。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溃的胡琏第18军窜到南城补充兵员,于四境设卡,见丁就抓,围屋烧房,迫妻捉夫闹得村村不宁,家家惶恐,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家破人亡。
建国后,人民政府优待军属,妥善照顾烈属和残废军人,对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统一安置。参军参战,保卫祖国,成为每个适龄青年的光荣义务和神圣职责。每年征兵时,全县广大青年都踊跃报名,争相应征,母送子,妻送夫参军的动人场面屡见不鲜。南城县历年征兵任务都顺利完成。
第一节民国时期民国2年(1913年),江西实行征兵制。省设征兵总局,抚州设第六征区,成立考验所,挑选合格壮丁送南昌编入后备队。实施几年后,改行募兵制度。民国26年,恢复征兵制度,县政府设军事科,乡(镇)公所设警卫干事,承办兵役。壮丁分预备役和应征兵役两种。预备兵役年龄为18-19岁,应征兵役20-25岁。征兵方法,起初根据征兵名额,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比例逐级摊派,因此法难以实行,不久改为“中签法”,每年抽签一次,将中签者送团管区司令部验收,再整批送交部队。采取“中签法”,表面上是听天由命,贵贱无欺,实际上弊端丛生,许多地方抽签不让壮丁本人在场,而由乡(镇)保甲长包办,有钱有势的人家行贿,兄弟再多也无妨,而穷苦人家的独子却难幸免。
表13-2 民国26年-34年南城县征送壮丁表单位:人民国26年,南抚师管区司令部设本县株良祥岗山,负责江西第七、第八行政区征兵事宜。同年,成立南城团管区司令部,承办南城、临川、金溪、南丰、黎川、资溪、崇仁、宜黄、乐安等9县兵役。
民国34年,国民党政府为r发动内战,扩充兵员,加紧征兵,取消预备役,规定18-45岁的男子一律应征。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国初期,国家实行志愿兵役制。从1949至1953年,全县共有2808名青年志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秋,改行义务兵役制。1978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从1955年至1985年,全县应征的青年共有5155名。
1956年至1957年、1962年,南城县曾进行过两次预备役登记工作,其后中止。L98I年,开始恢复预备役登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24条规定,预备役分一、二类。一类士兵预备人员为基于民兵和28岁以下退出现役的士兵;二类士兵预备役人员为普通民兵和29至35岁的退伍军人。至1985年,全县登记预备役的共2257名,其中一类1083人,二类1174人。
表12-3 1949-1985年南城县征兵统计表注:1967、1971、1977三年南城县未征兵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