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499
颗粒名称: 卷十二 军事
分类号: E2
页数: 12
页码: 150
摘要: 第一章 地方武装 第二章 兵役 第三章 重大兵事记
关键词: 地方武装 军事史

内容

第一章地方武装第一节民国时期的民团南城县靖卫团民国17年(1928年)组建了南城县靖卫团,系反共地方武装,由县长兼团总,另设副团总1人。团内分若干壮丁队,约200人为一队。民国18年,县靖卫团改为警察队,全队共有官兵200余人,分驻新丰、里塔、珀歼、岳口等地。民国19年,组织保卫区团、保卫甲团。民国21年,合并为南城县保卫总团。
  南城县人民自卫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组建了人民自卫队。县设总队,区设区队,乡(镇)设乡(镇)队,保设保队。县长兼总队长,另设总队副1人。民国28年,增设国民兵团,县长兼团长,设常备队,未及一年,该团即被裁撤。民国33年,人民自卫队改编为县保安警察大队,下辖3个中队、9个分队。
  第二节建国后的民兵组织建国后,本县开始建立民兵组织。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
  一、组织建设民兵建制解放初期,为维护地方治安,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巩固人民政权,全县乡村开始建立民兵组织。至1952年底,民兵组织在全县农村普遍建立起来,区以下设立了民兵乡(街)队部,村以下组建了民兵中队、小队。参加民兵的,主要是年龄为18岁至40岁、身体健康的男性公民。组建方法:思想发动,志愿报名,群众评议,领导批准。1953年1月,根据上级指示,组建南城县基干民兵团,将几年满18岁至25岁,政治纯洁,身体强壮,家庭劳动力充裕之民兵,编入基干团。
  195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实行全民皆兵”的指示,组建南城县民兵师,全县35429名男女公民参加民兵,编为13个团、42个营、182个连、771个排。
  196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民兵工作条例》,分设普通民兵与基于民兵。参加民兵的条件为身体健康、年满16岁至45岁的男性公民和16岁至35岁的女性公民。其中18岁至30岁的男性公民和16岁到25岁的女性公民编为基于民兵,其余的编为普通民兵。是年,全县民兵总数为51441人,其中普通民兵29180人,基干民兵22261人。其建制为1个师、9个团、63个营、292个连、1162个排,其中基干连14个、基干排250个。
  1969年8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县组建武装民兵独立团的命令》,成立南城县武装民兵独立团,辖3个营,10个连。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民兵组织问题的指示》,对民兵组织进行了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一、缩小组建民兵的范围。组建民兵的重点主要是镇、社和厂矿。机关、学校和县城一些人数少又分散的单位,平时不建立民兵组织。二、压缩参加民兵的年龄。把原来男性16-45岁,改为18-35岁(基于民兵18-28岁)。三、简化民兵组织层次。原来的普通民兵、基于民兵、武装基干民兵,改为基于民兵和普通民兵。凡符合民兵条件的28岁以下的复员军人和经过基本训练的人员编为基干民兵,其余编为普通民兵。女性只编基干民兵。并取消县编民兵师、公社编民兵团的规定。
  经过调整,全县民兵总数由原先的72618人减为27018人。其中基干民兵5141人,编为1个基干团、5个基干营、27个基干连(含专业技术分队:地炮连3个,高机连1个,通信连1个,侦察排1个)。为了使民兵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1985年,根据党中央关于“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方针,全县民兵组织再次进行了整顿,全县保留了17个基干连、187个基干排、549个基干班的建制,民兵总数为32034人;基干民兵总数为4988人。经过两次调整,民兵数量减少,质量明显提高。
  组织领导按照“党管武装”的原则,民兵组织置于县委和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之下。为了加强党的领导,1953年,成立中共南城县委人民武装委员会,由县委书记担任主任委员。县人民武装部作为县委军事部门,主管民兵工作。1956年以后,县委书记兼任县兵役局、人民武装部第一政委,基层单位的党组织主要领导也均兼任基层民兵组织的政委、教导员或指导员。60年代后,各公社成立了武装部,配备了专职武装干部。各级党组织都将民兵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注意吸收专职武装干部和民兵干部参加同级党委(支部)的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对民兵工作的领导被削弱。1978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重新恢复人民武装委员会。
  民兵代表大会按照民兵工作条例规定,每二至三年召开一次全县民兵代表大会。从1951年至1984年,南城县先后召开了12次民兵代表大会。
  二、政治教育 50年代初,民兵政治教育主要利用每月两次民兵活动日进行。此外,每年民兵冬训中按照1:9的军政训练比例安排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有阶级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国防教育以及民兵的“三大任务、八项守则”教育等。1958年以后,加强了对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和“大办民兵师”的教育。
  1963年,全县民兵广泛开展“学习雷锋和南京路上好八连活动”,组织了“向雷锋同志学习”报告团到各基层单位巡回报告。1964年,县人武部与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共同举办民兵连指导员培训班,培训296人。同年9月,省军区政治部肯定了南城县大源公社沙坪大队民兵政治教育落实到生产队以及办好大队民兵俱乐部的典型经验,转发了他们的材料。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左”的内容和种种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充斥于民兵政治教育中。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以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肃清“左”倾路线的影响,民兵政治教育逐渐纳入正确的轨道。
  从1981年开始,根据中办(1981)78号文件精神,民兵政治教育突出了民兵训练中的政治课教育,基干民兵每月一课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1984年8月,县委和县人武部联合召开民兵政治教育改革研究会,对在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以后民兵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根据会议的建议,成立了南城县民兵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同年9月,县委、县人武部联合工作组在株良乡路东村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民兵政治教育试点工作。
  1985年4月,县人武部在路东村召开全县民兵政治教育改革现场会,推广该村办的“民兵业余学校”的经验。年底,全县“民兵业余学校”发展到17所。路东村出席了全省民兵政治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被授予“民兵政治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三、军事训练训练对象,主要是民兵干部和基于民兵。训练内容,以射击、投弹、刺杀、爆破、战术、队列等基础技术、战术课目为主。1969年后,重点突击“三打”(打飞机、打伞兵、打坦克”、“三防”(防原子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细菌武器)训练。专业技术分队侧重进行专业技术训练。1973-1982年,民兵军事训练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民兵军事训练《三年(1973-1975)纲要》和《四年(1977-1980年)纲要》进行。县人武部每年训练民兵营(连)长、武装基干排长及各种专业骨干,时间半个月。基干民兵则由公社训练,时间为15-20天。据1973-1980年统计,全县共训练武装基干民兵3.6万人次,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训练任务。
  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1985)22号文件中关于“民兵教育训练要突出重点,改进方法,注重实效”的要求,民兵训练规模大大压缩,开始改变训练方法,逐步由乡(镇)和厂矿组织的小型、就地、分散训练,过渡到县训练基地集中进行。
  四、民兵工作要事解放初期,广大民兵配合驻军和公安部门,积极参加剿匪反霸斗争,做到“村村有民兵,有路就有哨,各个山头都有岗”,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50年冬至1952年,全县土地改革运动展开后,广大民兵积极参加并保卫这场伟大的变革。
  1955年6月,四区上唐镇发生反革命抗粮骚乱事件,县兵役局调集民兵30余人赶赴出事地点,逮捕了9名主犯,迅速平息了骚乱。
  为了对付国民党军飞机的骚扰,1952年,全县建立民兵对空了望哨4个,1955年增加到7个,1961年增加到11个。
  1958年12月,国民党军飞机窜到汾水、源头上空骚扰,县人武部及时组织民兵搜山,缴获大量敌人空飘反动传单。
  1960年,万坊公社武装部长孙俊德和县农机厂民兵周水根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分别奖励半自动步枪一枝。
  1964年10月,举行全县性民兵军事表演,参加民兵达1200余人。7个公社214名武装民兵参加了队列和步枪射击、轻重机枪射击、六O炮射击、对空射击及战术等项目的军事表演。
  1977年6月,中共江西省委、省革委、省军区联合授予南城县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称号。
  1977年6月19日,省军区在南城召开全省民兵工作“三落实”现场经验交流会。福州部队副司令员龙飞虎、顾问卢胜、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黄知真及省军区司令员信俊杰、政委张立雄等领导莅临大会指导。出席会议的有各军分区和驻省部队负责同志,各地、市、县委及人武部领导,部分民兵工作先进单位的代表,共计334人。6月20日,徐家、洪门、岳口公社和洪门电厂、共大南城分校的武装基干民兵,为大会举行了组织点验、队列、刺杀、轻武器射击、六0炮射击、高射机枪射击、地雷爆破、战术等项目的军事表演。
  1978年8月,县人武部政委柳延文作为全省各县(市)人武部的代表,出席全国民兵工作会议。同年11月,福州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副司令员朱绍清来南城视察民兵工作,并观看了洪门公社渡口大队和天井源公社民兵的射击、战术等军事表演。
  1982年,江西省军区转发中共南城县委党管武装的经验,县委书记、武委会主任曹二俚被评为党管武装的先进个人,受到省军区的表彰。
  1984年县人武部被福州军区评为组织领导民兵军事训练先进单位。是年,福州军区在抚州地区举行“八四·九”演习,全县人民和民兵踊跃拥军支前,县人民政府、县人武部被省人民政府、省军区授予“拥军支前先进单位”的称号。
  第三节地方部队与当地军事机关一、民国时期第七行政区保安司令部民国21年(1932年),江西省第八行政区保安司令部设南城县。24年迁临川,更名第七行政区保安司令部,不久迂回南城县,司令由专员兼任,区内一切地方武装及驻区省保安第二团均受其指挥。
  南临警备司令部民国31年,南城一度被日军占领,收复后,国民党军第三战区以恢复秩序巩固城防为由,在县城金斗窠设立南临警备司令部(管辖南城、临川及附近县乡),下设南城军警督察处和宪兵队。
  南抚师管区司令部、南城团管区司令部设立于民国26年,均为负责征兵的军事机构。南抚师管区司令部驻株良乡祥岗山,民国34年撤销。同年,南城团管区司令部迁往临川县。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城县大队解放初期,为了完成剿匪反霸的任务,巩固新生人民政权,1949年8月,第四野战军48军161师483团拨出部分人员、装备,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城县大队。该大队隶属于抚州军分区领导,为营级建制,除直属队外,辖7个区中队,共约3个连兵力。1952年5月,因军队精简整编,奉命撤销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城县人民武装部为了加强对民兵工作的领导,1950年11月成立南城县人民武装支队部,设军事,政工两个股,编制8人均为现役军人,隶属于抚州军分区。各区成立民兵大队部,编制3人(现役军人)。1951年7月,县人民武装支队部改名为县人民武装部,区民兵大队部改名为区人民武装部,隶属关系不变。1954年9月,撤销县,区两级人武部,建立县兵役局,编制为20-25人;各区设武装助理员1人。1960年1月,兵役局重新改为县人民武装部。1960年11月,各公社成立人民武装部,配备专职武装干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城县中队 1967年7月,原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江西省南城县中队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南城县中队,由县人民武装部领导。1975年12月该队又划归公安,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江西省南城县中队。
  表12-1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城县人武部(兵役局)领导人更迭表第二章兵役民国时期的反动军队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士兵地位低下,待遇菲薄,家属得不到照顾,政府虽规定有某些优待,但常被乡(镇)保甲长侵吞。士兵在服役期间,常受官长虐待。因此,人们视服役为畏途,有钱的买人替代,贫穷的逃往他乡,有的甚至自毁手足,逃避兵役,有的青年则奋起起反抗,杀死下乡抓人的保丁。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为了内战的需要,抓丁更急。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溃的胡琏第18军窜到南城补充兵员,于四境设卡,见丁就抓,围屋烧房,迫妻捉夫闹得村村不宁,家家惶恐,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家破人亡。
  建国后,人民政府优待军属,妥善照顾烈属和残废军人,对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统一安置。参军参战,保卫祖国,成为每个适龄青年的光荣义务和神圣职责。每年征兵时,全县广大青年都踊跃报名,争相应征,母送子,妻送夫参军的动人场面屡见不鲜。南城县历年征兵任务都顺利完成。
  第一节民国时期民国2年(1913年),江西实行征兵制。省设征兵总局,抚州设第六征区,成立考验所,挑选合格壮丁送南昌编入后备队。实施几年后,改行募兵制度。民国26年,恢复征兵制度,县政府设军事科,乡(镇)公所设警卫干事,承办兵役。壮丁分预备役和应征兵役两种。预备兵役年龄为18-19岁,应征兵役20-25岁。征兵方法,起初根据征兵名额,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比例逐级摊派,因此法难以实行,不久改为“中签法”,每年抽签一次,将中签者送团管区司令部验收,再整批送交部队。采取“中签法”,表面上是听天由命,贵贱无欺,实际上弊端丛生,许多地方抽签不让壮丁本人在场,而由乡(镇)保甲长包办,有钱有势的人家行贿,兄弟再多也无妨,而穷苦人家的独子却难幸免。
  表13-2 民国26年-34年南城县征送壮丁表单位:人民国26年,南抚师管区司令部设本县株良祥岗山,负责江西第七、第八行政区征兵事宜。同年,成立南城团管区司令部,承办南城、临川、金溪、南丰、黎川、资溪、崇仁、宜黄、乐安等9县兵役。
  民国34年,国民党政府为r发动内战,扩充兵员,加紧征兵,取消预备役,规定18-45岁的男子一律应征。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国初期,国家实行志愿兵役制。从1949至1953年,全县共有2808名青年志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秋,改行义务兵役制。1978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从1955年至1985年,全县应征的青年共有5155名。
  1956年至1957年、1962年,南城县曾进行过两次预备役登记工作,其后中止。L98I年,开始恢复预备役登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24条规定,预备役分一、二类。一类士兵预备人员为基于民兵和28岁以下退出现役的士兵;二类士兵预备役人员为普通民兵和29至35岁的退伍军人。至1985年,全县登记预备役的共2257名,其中一类1083人,二类1174人。
  表12-3 1949-1985年南城县征兵统计表注:1967、1971、1977三年南城县未征兵第三章重大兵事记一、山蚕局袭击国民党军黄九言部民国2年(1913年)9月,赣宁事败,李纯被袁世凯任命为江西都督,进驻南昌。国民党军黄九言部退至南城,遭县山蚕局守兵袭击,败走。
  二、北洋军常德盛部骚扰地方民国11年(1922年),北洋军阀河南陆军暂编第一师在援闽途中于南城驻扎待命。该师进驻南城县城后,官兵常在近郭乡村奸淫妇女,欺压村民;在城区则强买强卖,宿娼聚赌,骚扰地方;还对殷商富户暗中调查,载之名册,以备开发时掳人勒赎。民国12年8月,该部奉令入闽,行前,以筹借军饷为名,要挟县商会为其筹集银元数千。商会逼于兵势,邀请药材、洋广货、南货、典当、烟酒等主要行业老板及地方殷实户认写借款。借不及额,军方逼索。8月25日,该师出动士兵分布街头巷尾实行戒严。一时气氛紧张,居民惶恐不安。下午,各商号提早歇业,通街关门闭户。时至深夜,枪声四起,口令声、吆喝声、哀哭声达旦不息,士兵破门越窗,闯入商店和民户翻箱倒柜,搜括金银细软,掳人勒赎。次日晚,常部复于城区大肆抢劫,居民、商界损失巨大。嗣后,省督派岳思寅团来剿,常部窜逃。
  三、北伐军占领南城民国15年(1926年)9月14日,北伐军第十四军从南丰进军南城,于曾潭击溃军阀刘宝题部。9月15日,北伐军进驻南城。
  四、红12军占领南城县城 1930年9月24日,红军12军军长罗炳辉率部占领南城县城,在县城建立苏维埃政府,历时7天。
  五、修建北关外机场民国20年(1931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为进攻苏区,征用民工在南城北关外修建飞机场。机场范围北抵金南公路万年桥段,南至今光塔村,东靠盱江河岸,西界南抚公路,占地约400亩。抗日战争中,美国飞机曾驻此机场。建国初,有安二型飞机和直升飞机在此降落。1960年后,机场逐渐开垦为农田。
  六、红一方面军对南城围而不攻 1932年8月,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率红一方面军于17日攻克乐安。21日攻克宜黄,然后乘胜东进。驻南丰国民党军毛炳文、许克祥部星夜逃至南城。22日红12军克南丰。23日红军主力自宜黄出发进攻南城,24日赶至县城附近。毛炳文、许克祥、李云杰师共17个团的兵力凭借坚固工事,撄城死守,战场形势易守难攻。为此,红军总部决定改变原定攻打南城的方案,对南城之敌围而不攻,置主力部队于南城至南丰、宜黄两线发动群众,筹集军款,总部设里塔。30日红军撤离南城县境,转至宜(黄)乐(安)间做发动群众工作,其后撤往东韶、洛口一带休整、待机歼敌。
  七、渭水桥战斗 1932年10月底,红一方面军于东征途中突然由闽回师,11月2日再度占领黎川,17日克资溪,19日克敌之军事要地金溪。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急令驻浒湾之孙连仲27师(5个团兵力)及驻南城之许克祥24师,从西、南两路夹攻金溪,并令驻南丰之李云杰23师速赴南城增援。20日,24师3个团进至渭水桥一带,并派两个团向珀开前进,21日达于太坪头。同日,23师亦赶到南城,并派3个团进至渭水桥。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命令三军团坚决消灭驻渭水桥的敌人。21日,红三军团由金溪开至浔溪、古塘一带,并派出第7军前哨部队侦察渭水桥敌情。拟于22日清晨发起进攻。并要求驻扎在珀歼的红一军团第3军向渭水桥运动协同作战。
  22日9时,右翼红三军团由金溪后车向占领太坪头的敌24师143团发起进攻。11时,敌军溃退,至王坊、快塘,又遭红7军阻击。红7军乘胜击溃石背前守敌,夺取石背前高地。红5军第3师则向占领渭水桥西甑东山高地的敌23师一个团发起攻击。至下午3时,夺取该高地。红2师在1、3师配合下,将渭水桥南岸敌人击溃。入夜,双方处于对峙状态。由于红军兵力分散,缺乏决战条件,彭德怀率三军团主力撤出战斗。渭水桥战斗,虽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但亦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共计击溃23师李云杰部、24师许克祥部7个团。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10余挺,歼敌1000余名。
  八、黄狮渡大捷中央红军取得渭水桥阻击战胜利后,于1933年1月1日在黎川举行阅兵宣誓典礼。2日全军从黎川出发北上。3日,抵洪门。4日,集结于渭水桥一带。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进抵黄狮渡、后车一线,迅速向国民党第5师第13旅发起攻击。5日,战斗结束,毙敌1000余人,生擒敌旅长周士达及官兵1000余人,缴获机枪16挺,迫击炮2门,步枪2000余支,电台1部。红军乘胜占领金溪,威逼浒湾、抚州,是为黄狮渡大捷。
  九、长源庙阻击战 1933年1月5日,红三军团黄狮渡大捷后,国民党军极为震惊,急于报复。敌抚河方面第二纵队指挥吴奇伟判断红军主力仍在黄狮、珀歼一带(其实当时红军主力在金溪县附近),遂令所属之周至柔14师、90师(吴奇伟兼师长)、孙连仲27师于6日迅速在浒湾一带集结。7日清晨,以27师及90师第268团为左翼,沿浒湾至金溪大道向枫山铺推进,伺机夺回金溪县城;以主力周至柔第14师(6个团兵力)为右翼,沿浒湾、吴家岗、茅店、唐家岗道路进至琅琚。吴奇伟本人率90师为预备队置浒湾,从北面和西面向黄狮一带夹击,妄图一举歼灭红军主力。
  根据敌情,周恩来、朱德领导的红军总部果断决定,置主力一、三军团于金溪以西与孙、吴两师决战,令红五军团副军团长兼15军军长赵博生率15军和红38师、39师为左纵队于黄狮、珀歼地区阻击周至柔师,以保护北面主力红军的安全,并令一、三军团在战斗取胜后,相机迂回至右翼敌人侧后,支援15军。
  7日下午,红15军从金溪开至黄狮、长源庙地区,赵博生亲自带领红军指挥员察看地形,作出部署:令128团扼守长源庙的主要阵地,135团扼守128团右翼的辅助阵地,129团为预备队。
  8日拂晓,周至柔师由琅琚经丁坊村、彭家渡、后车前进,沿途盲目开炮,轰击道路两侧山地,并与红军警戒部队发生小规模战斗。
  10时,激战开始,敌人先以猛烈炮火轰击15军的前沿阵地,然后连续发动两次进攻,均被红军击退,敌人伤亡很大。11时,敌向红军135团阵地发起猛烈攻势。赵博生命令装备齐全、富有战斗经验的128团特务连迅速出击,一举击溃进攻135团阵地的敌军。
  激战中,赵博生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到135团阵地亲自指挥。敌人失败后,很快又纠集两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再次向135团阵地扑来。赵博生立即把部队配置在几个制高点上,以交叉火力将敌人压制在山沟里,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敌人后续部队源源而上,135团阵地情况万分危急。这时,从军指挥部传来主力红军在枫山铺击溃吴奇伟6个团的重大胜利的捷报,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的斗志。赵博生带领战士们以大刀和石块与敌军展开肉搏,牢牢地守住了阵地,眼看胜利在望,突然一颗炮弹飞来,赵博生头部中弹,英勇牺牲。
  当日午后,一、三军团击溃北线敌军6个团后,一部乘胜克浒湾,继续向抚州方向追击;一部向南横扫,支援红15军。17时,周至柔得悉左翼已溃退西逃,遂乘夜向南城逃窜,战斗延至9日清晨结束。
  长源庙阻击战,重创蒋介石嫡系周至柔师80团、81团,击伤敌旅长夏楚中,缴获大量武器,保证了红军主力取得“金溪战役”的重大胜利。
  十、痛击许克祥部 1933年5月8日,红11军消灭侵入黎川、硝石的敌24师许克祥部一团,缴获.步枪300余支,红军乘胜追击,击毙敌团长、营长各1人,俘虏400余人,敌团部人员多数奔逃,至半途全部溺死河中。
  十一、新丰街战斗 1933年6月20日,红一方面军在南城新丰街附近击溃敌第6师及24师各一团,缴获步枪200余支,机关枪10挺,军用品甚多,毙敌营长2人,伤敌团长及团副各1人,俘虏士兵数百名,并乘胜占领新丰街。
  同月,敌24师占领硝石,构筑碉堡防御,红军攻硝石,不克。
  十二、里塔战斗 1933年8月,红一军团分三路攻占曾潭、都军、路东,击溃驻里塔敌第8师2个团,缴获步枪数十支,俘虏敌副营长1名,士兵数十名。敌军退至新丰街,据河防守,相持月余后,红军撤走。
  9月2日,红军一部进攻南城、南丰间的交通要道里塔,击溃国民党第8师毛炳文部1个团,占里塔。3日及12日,毛部2个团轮番反攻两次,均被击退。
  十三、硝石战役 1933年10月,蒋介石纠集50万兵力对中央发动第五次“围剿”。先是9月28日,敌北路军第八纵队周浑元部(3个师兵力),侵占中央根据地的北面门户黎川。掌握红军领导权的博古、李德等人,摒弃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前几次反“围剿”中克敌制胜的正确战略战术,而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堡垒对堡垒”、“阵地战”等一套错误打法,他们震于黎川失守而急于收复,于是严令东方军于10月上旬向赣东北回师就敌(此时东方军正入闽东征作战)。7日,东方军在洵口与敌遭遇,歼敌第6师之18旅。敌周浑元部受此打击后,龟缩于黎川县城固守待援。东方军奉军委命令继续西进,攻打南黎公路上的重镇硝石,意在截断周浑元纵队与南城之敌的联络,并乘胜收复黎川。
  硝石,位于南城县境东南面的南黎公路中段,资水东来,黎水南来汇合于该镇西南端,再向西北汇入盱江。该镇于资水北岸成一弓形,镇东约半里为桥头村,村前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镇后靠河处小山起伏,地形条件构成了硝石易守难攻的特点。而且驻硝石之敌24师黄子成部(约4个团兵力)以5月份起,沿资水北岸以碉堡、交通壕构筑了两道严密的防线。从硝石桥头村伸延至东北及西北一带高地两翼河边为第一线,长约3000米,除以野碉楼为据点外,并构有附防御物;以硝石街及街背一带高地为第二线,长约2000米,除碉堡外,还构筑联系工事,硝石街则以工事完全封锁,这就使红军进攻尤为困难。
  8日,攻击硝石的各红军部队进入待机位置。9日凌晨,东方军司令部发布攻击令。当天下午4时,左翼部队13师协同20师一部沿资水两岸开始佯攻;接着右翼队从北面向敌143团阵地及桥头村144团阵地的第20堡、第22堡猛烈冲击,并以迫击炮向敌猛击,酣战到黄昏,红军突击队携带手枪、手榴弹在轻机枪火力掩护下,趁夜继续向桥头村及第22堡各处猛烈冲击,反复四次,其中肉搏两次,守敌以汽油棉絮制成火球照明,进行顽抗,红军攻击未能奏效。
  10日,东方军司令部因主力军攻击失利,令各师除一营原地监视敌人外,其余集结于韩公桥、陈坊、崔坊一线,待机打援。9时,敌出动空军对红军实施轰炸,红军除留小部队警戒外,大部于华顶峰、永寿桥附近山谷凹地间隐蔽防空,薄暮,红军复向敌军攻击。
  11日拂晓以后,敌空军继续轰炸。因连日攻硝石不克,东方军司令部召开主要干部及政治工作人员、士兵代表会议,决定在部队开展歼敌竞赛,并根据硝石工事坚固,攻击不易奏效而牺牲过大的情况,改用围困战术,争取先截击黎南援军,再夺取硝石。午夜,红军于华顶峰举火,火焰烛天,以精锐部队在浓密火力掩护下分途向敌阵猛扑,一时杀声震天,前锋一度冲至敌碉堡附近肉搏相持,但依然未能夺取阵地。12日,敌空军继续轰炸,日间战况沉寂,入夜红军再度发起攻击,一面以湖南籍士兵喊话宣传,一面发起冲锋突击。
  13日晨,南城之敌3个师向硝石增援,东方军司令部据此决定,先舍硝石之敌,以主力侧击南城来援之敌而消灭之。午后3时,东方军开始撤离硝石附近。次日上午撤离完毕。至此,硝石战役结束。这次战役红军部队虽然英勇战斗,但终因“左”倾领导的错误指挥而导致红军的重大损失。
  十四、洪门战斗 1933年10月25日,红一方面军在曹坊到洪门之间消灭敌79师一部,缴获步枪1000余支,俘团长1名,官兵1000余名。11月1日,红一军团再攻硝石,不克。当日,红军一部又于洪门附近截击向南城运动之敌94师后卫一个营,缴获步枪300余支,轻机枪6挺,俘400余人。
  十五、日机轰炸南城县城民国30年(1941年)3月3日,日本侵略军出动轰炸机27架次对南城狂轰滥炸,炸死炸伤1000余人,炸毁房屋400幢。
  上午7时,县城上空突然响起空袭警报,随即第一批日机掠过市区,投掷炸弹,粮米仓、石家巷、府背、酱巷一带首先中弹起火,接着第二批日机由西飞来,在天一山、孝子巷、将军岭、十字街等处投下炸弹,第二批日机刚刚离去,第三批日机又飞临县城上空。
  三次轰炸共达20分钟之久,轰炸后,城内到处断壁残垣,遍地尸首,其状惨不忍睹。
  11月14日下午3时,日机9架,再次轰炸县城。投下大量烧夷弹和定时炸弹,县城四街一片火海,西街几百户民宅和商店,除7、8户外,全部被烧光。这次空袭长达40分钟之久,炸死、烧伤数百人,炸毁烧毁房屋无数。
  十六、南城沦陷民国31年(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发起浙赣战役。下旬,南昌地区日军第6、第13、第34、第39、第40、第116师团各一部,约4万兵力进犯赣东。5月29日,日军强渡抚河,6月2日陷进贤,5日陷临川,8日陷宜黄、崇仁、东乡。11日,日军师团长田孝行率领2000余兵力,从宜黄分兵三路进犯南城。南路主力由西向东,先占里塔,再折向北,经路东(曾渡盱江至新丰)进犯,中路从小路经芙蓉山、麻姑山进犯,北路经临川茅排,过岳口进犯。驻县第七行政专员公署及南抚师管区官员闻日军迫近,即四处拉夫抬轿,送走眷属,并将机关迁入黎川,南城县政府撤至上唐镇。12日,县城沦陷。
  日军进城后,大肆搜捕,将青壮男丁杀死,妇女押到河东饶家大屋进行集体轮奸,然后虐杀,把儿童活活抛入太平桥下的汹涌波涛之中,犯下了令人发指的兽行。城郊乡村,日军所到之处,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如麻姑山大山上村,被日寇血洗一空,老少无一幸存。
  在日本侵略军的暴行面前,南城人民英勇不屈。失陷期间,无人出面“维持”。战前寄居在北平的知名人士程希文,闻知日本侵略军进犯赣东,特千里迢迢赶回南城。他说:“民族存亡,何思偷生,当留故乡,倡导抗敌,愿以身殉国。”县城沦陷前,他坚辞亲朋的劝告,毅然留下与城共存亡。日军进城后,他面斥敌酋,英勇捐躯。文人饶宓孙,拒绝敌酋的诱降,慷慨饮弹。
  田孝行部占领县城20余日后,向临川方向退却,撤退前,纵火将县城焚毁,其时,火焰际天,立数十里之外可见。劫后,城乡尸首遍地,蝇蛆孳生,瘟疫流行。
  7月9日,南城光复。
  表12-4 沦陷期间财产直接损失统计表表12-5 沦陷期间财产间接损失统计表注:以上二表出自民国35年《南城县统计》 十七、二野解放南城 1949年5月10日,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4军40师461团解放南城。
  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配备一个团的兵力把守南城县城,司令部设在水关头余家祠堂。该团同时指挥把守塔山、登高山和从姑山的自卫大队以及飞机场的保安队。淮海战役中被击溃的胡琏18军也驻在骆家坪至新丰一带。
  5月7日,二野第40师解放金溪。驻守骆家坪,新丰的18军如惊弓之鸟,向南丰逃窜。9日下午,二野第40师461团1营从金溪南下直趋南城,当日解放黄狮。
  10日清晨,461团以1个连兵力,向塔山进击,守敌急忙炸断万年桥,向南逃窜。城内敌人见大势已去,仓惶逃命,但一部分顽固分子仍然在城内负隅顽抗。
  解放军占领塔山后,从圭峰渡兵分二路,一路涉水过盱江,在飞机场登陆,击溃守敌保安队,再经广度寺冲上登高山,控制住整个县城;另一路在东门和顽敌展开激战。敌人紧闭城门,以猛烈火力封锁太平桥。5名解放军战士冒着纷飞的弹雨在太平桥上匍匐前进,接近桥西头时,冲在前面的461团1营3连战士何二俚、宁有文不幸中弹牺牲,后面3个战士机警地滚下桥阶,沿着竹杆登上城门,守敌见大势已去,纷纷逃窜。接着,从姑山的自卫大队在解放军包围之下,举手投降。战斗至此结束。
  下午l时,刘峰师长率领千余名战士开进南城。县城人民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端茶献水,夹道欢迎子弟兵。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