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南城县治安机构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428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南城县治安机构沿革
分类号: D6
页数: 1
摘要: 辛亥革命后,县衙捕厅改为捕押局。民国元年(1912年)12月改称警察署,置署长。翌年,改为警务长。民国4年改称警察所,县知事兼所长,另设警佐辅之。民国16年1O月,成立“清乡善后委员会”,后改为“挨户团”,专门镇压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民国17年春,成立县靖卫团。民国18年夏,县靖卫团改编为警察队。民国21年成立“封锁匪区委员会”,对苏区加紧封锁。民国28年改警察队为警察局并附设戒烟所。民国30年,机构扩大,有局长、科长、警长等12人,警士120余人,下设珀歼、硝石、里塔3个派出所。民国3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加紧镇压人民,警察机构再次扩大,有局长、科长、督察长、巡官、警长37人,警士150人,修械士、侦缉便衣队等50余人,并先后设里塔、硝石、珀歼、河东、北门等5个派出所。 民国27年(1938年),本县始由县商会筹建一民间消防机构,设商会内(旧龙王庙,今政协)。由商会指定一办事员负责,配有简单的消防器材,如手推车、水枪、消防桶等。民国28年,消防改由警察局管辖,由警长和若干警士负责。 民国28年(1939年),设立南城稽查站,为全省5个交通稽查站之一。29年下半年改称交通管理站。民国30年成立南城交通管理所,编制3~6人。同年,省公路局警察队在株良站派驻2人,南城车站派驻8人,万年桥派驻3人。 民国31年(1942年)县政府设户政室,负责管理全县户口。各乡镇公所亦有专人管理户口。警察局设有户籍警,不定期检查户口。民国36年,推行地方自治,当局以户口编查、整理保甲为名,强征壮丁,充当炮灰。
关键词: 治安管理 治安机构

内容

辛亥革命后,县衙捕厅改为捕押局。民国元年(1912年)12月改称警察署,置署长。翌年,改为警务长。民国4年改称警察所,县知事兼所长,另设警佐辅之。民国16年1O月,成立“清乡善后委员会”,后改为“挨户团”,专门镇压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民国17年春,成立县靖卫团。民国18年夏,县靖卫团改编为警察队。民国21年成立“封锁匪区委员会”,对苏区加紧封锁。民国28年改警察队为警察局并附设戒烟所。民国30年,机构扩大,有局长、科长、警长等12人,警士120余人,下设珀歼、硝石、里塔3个派出所。民国3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加紧镇压人民,警察机构再次扩大,有局长、科长、督察长、巡官、警长37人,警士150人,修械士、侦缉便衣队等50余人,并先后设里塔、硝石、珀歼、河东、北门等5个派出所。
  民国27年(1938年),本县始由县商会筹建一民间消防机构,设商会内(旧龙王庙,今政协)。由商会指定一办事员负责,配有简单的消防器材,如手推车、水枪、消防桶等。民国28年,消防改由警察局管辖,由警长和若干警士负责。
  民国28年(1939年),设立南城稽查站,为全省5个交通稽查站之一。29年下半年改称交通管理站。民国30年成立南城交通管理所,编制3~6人。同年,省公路局警察队在株良站派驻2人,南城车站派驻8人,万年桥派驻3人。
  民国31年(1942年)县政府设户政室,负责管理全县户口。各乡镇公所亦有专人管理户口。警察局设有户籍警,不定期检查户口。民国36年,推行地方自治,当局以户口编查、整理保甲为名,强征壮丁,充当炮灰。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