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四 政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375
颗粒名称:
卷四 政党
分类号:
D6
页数:
12
页码:
92-103
摘要:
1.建国前中共南城县地方组织 2.中共南城县委员会 3.基层党的组织 4.党员代表大会 5.党的组织建设
关键词:
政党
政治组织
内容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南城县地方组织第一节建国前中共南城县地方组织一、“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南城县党小组、中共南城县党支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南城县城的进步学生带头响应,发起各界人士成立“‘五四’运动后援会”,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革命斗争。从此,马列主义开始在南城传播,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列主义,为南城建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6年,在国共两党领导和推动下的北伐战争顺利发展,同年9月14日,国民革命军第14军赣东特遣支队从南丰攻占南城。9月下旬,共产党员刘家瑞以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政治特派员的身份到南城开展革命工作。一他一面着手筹建国民党南城县党部,一面发动群众,领导工农革命运动。10月下旬,县总工会、县农民协会、县妇女协会等群众团体先后成立。
1927年1月初,刘家瑞调离南城。1月中旬,中共临川支部派遣临川第三师范学生宁元勋、刘克昌、邓云庆等三名共产党员(均系南城籍)来到南城,建立了中共南城县小组,宁元勋为组长,隶属于中共临川支部领导。
宁元勋来南城后,任国民党南城县党部青年部部长。他吸引和组织进步青年,成立“列宁主义研究会”,并很快在这些青年中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1927年2月经中共临川特别支部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共南城县支部,有党员10人,宁元勋任支部书记,刘克昌、邓云庆、包冬根为支部干事。
4月,中共南城支部领导开展了反对AB团的斗争。上年年底,省AB团骨干分子贺扬灵等人以省党部特派员身份来到南城,吸收本县国民党右派章巍然、刘达一等人为AB团成员。1927年3月11日,南城县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南城AB团分子在右派势力支持下,趁机改组并掌握了县党部大权,反动气焰日益嚣张。针对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中共南城支部于4月上旬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派宁元勋、周极茂、朱凤廷(国民党左派人士)三人赴南昌向方志敏请示。当时方志敏为省农民协会(第一)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同时为国民党中央特派员,代行国民党江西省党部职权。在方志敏的坚决支持下,宁元勋等人回县后立即召开支部扩大会,布置开展反击AB团的斗争。14日清晨,“打倒AB团”的标语贴满县城,2000多名手持梭标、大刀的农民从四门冲进县城,和千余名工人及驻县北伐军士兵一起包围了国民党县党部,逮捕了章巍然、刘达一、邓士珍、杨长春、王琪瑞、方树瀚等7名AB团头目,左派重新控制了县党部。此时,全县各种革命群众团体迅速发展,工会会员由900余人发展到2000多人,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20000余人,妇联和学联会员也有很大发展。反AB团斗争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斗争不彻底,7名AB团头目被捕的当日,驻县14军特遣支队队长李三辰以斡旋为名,暗中将他们全部释放。
5月7日,中共南城支部组织县城的工人、学生、市民、驻县北伐军官兵和城郊农民2000多人在天一山举行集会,声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罪行,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
5月下旬,反动势力卷土重来。一度逃往南京的AB团分子刘达一等人窜回县城组织“铲共团”。6月4日,“铲共团”包围国民党县党部,宁元勋等一批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闻讯撤离南城,其余党员转入地下活动。
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南城右派势力疯狂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共产党员曾卫工在新丰遇难。在白色恐怖下,中共南城支部停止活动。
10月,中共临川县执委根据省委关于清理各地党组织的指示,派陈导平来到南城恢复党的组织,以原南城支部为基础成立中共南城区委。区委由包冬根负责,有12名党员,多为知识分子。
1928年7月,中共临川县委遭到破坏。由于叛徒出卖,县委书记宁元勋和陈导平等七人不幸牺牲。南城区委负责人包冬根在白色恐怖下自行脱党,区委解体。
1928年底,恢复后的中共临川县委在南城恢复了党的组织,建立了中共南城特别支部。但当时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临川县委以至江西省委屡遭破坏,南城特支没有开展实际的斗争。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黄狮支部 1928年8月,共产党员芦春生(金溪籍,在临川读书时入党)从临川来到黄狮渡(当时属金溪县管辖)一带开展革命工作。发展了一批党员,成立了黄狮渡党小组。黄狮渡小学校长王兰庆担任党小组长。党小组隶属于中共金溪支部。
黄狮渡党小组成立后,即组织进步学生到贫苦农民中宣传革命道理,并设法与赣东北苏区取得联系。1929年6月,廖东海(原名李树华)等人来到资溪、金溪、南城等县边界地区活动,黄狮渡党小组积极配合开展革命工作。1929年7月,金溪支部扩大为区委,黄狮渡党小组也改为支部。王兰庆任书记。到1930年初,黄狮渡党支部在水口、蔡家山、香塘、艾家、松木岭、竹源、港下、小竺等地发动群众,开展了数十次打土豪斗争,主要骨干有刘文彬、吴任喜、刘有清、危国祥、周春玉、聂显书、黎九庆、艾细生、艾仁生、饶小花、危老仔、李毛仔等人。
革命势力的不断壮大,使国民党反动派日感不安。第七行政区“剿匪”司令周忠恂和副司令金溪县长朱一民带领保安团在革命势力活跃的地区进行“清剿”。使许多革命同志惨遭杀害。1930年春,黄狮渡党支部也遭破坏。
三、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金南区委、特委、县委 1929年初,中共信江特委派吴先明等人来到南城、资溪、黎川交界的山区开展革命活动,发展了聂显书等人为中共党员。12月,聂显书在小竺建立中共小竺支部,有党员5人,聂显书任支部书记。1930年初,廖东海、方志纯、周振华等人由余江来到南城、金溪、资溪交界的黄狮渡、珀歼、高田、南山、墩头等地秘密开展“上名字”运动,发展党员。1932年11月至1933年1月间.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指挥的红一方面军在南城接连取得渭水桥、黄狮渡、长源庙三汐战斗的胜利,为金南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1933年2月初,邵式平率领红军再次攻占资溪,并随之派人来到南城与金溪的边境地区开辟根据地。不久,中共金南区委成立,隶属中共资溪县委领导,区委设珀歼,孙金荣任书记,下设珀开、水口2个乡党支部。
1933年2月12日,赣东北苏区领导人邵式平到南城、金溪、资溪三县边境地区视察工作,并在欧溪桥召开苏区工作会议。会上,邵式平提出在金、南、资三县边境地区建立金南特区。会议结束后,中共资溪县委在本县水口村举办了干部训练班,为建立区、乡一级苏维埃政权培养了骨干。3月1日,中共金南特区区委在原金南区委的基础上成立,区委设水口村,属于中共资溪中心县委领导。孙金荣(1933年3月)、吴海保(1933年4月)、江澄祥(1933年5月)、危老仔(1933年6月10日)先后任书记。区委设组织部、宣传部、秘书室等工作机构,下辖3个分区区委。第一分区区委设水口村,下辖水口、珀歼、欧溪、姚坊、、丁字、保香、石峡、大港等8个乡党支部;第二分区区委设竹源村,下辖竹源、河源、香塘、黄狮渡、后车等5个乡党支部;第三分区区委设小竺村,下辖小竺、大竺、太平、浔溪、龙沙、肖坊等6个乡党支部。全区共有中共党员100余名。
1933年9月20日,金南特区在资溪泸阳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会议由资溪中心县委书记陈祥堂主持,会议决定成立金南县。月底,中共金南县委成立,危老仔任书记,隶属于中共资溪中心县委领导,下辖原金南特区的第一、二分区管辖的13个乡党支部。11月初,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金南县沦陷。
四、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硝石区委、建东县委 1932年10月,红一方面军攻克黎川。随之建立了建(宁)黎(川)泰(宁)根据地。为了打通中央苏区与赣东北苏区的联系,1933年初建(宁)、黎(川)苏区党组织派贺来龙、贺洪标等人到硝石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4月,中共黎川县委决定建立中共硝石区委,由贺来龙、贺洪标、赖保秀先后任区委书记,下设石下、崔坊、王坪、凤州、竺由、陈坊、谢坊、硝石等8个乡党支部。10月下旬,硝石区委在王坪召开代表大会,80余名党员出席。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邵式平在会上宣布了省委关于建立中共建东县委的决定。胡开林任中共建东县委书记,县委下辖石下、崔坊、王坪、凤州、竺由、陈坊、谢坊、硝石、小竺、大竺、太平、浔溪、龙沙、肖坊、龙湖、严和、上兰、案科、潭市等19个乡党支部,有近200名党员。县委机关驻王坪,设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少共团委等机构。11月,建东根据地沦陷,县委被敌人破坏。
五、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员在南城的活动抗日战争初期,在南昌、九江等地沦陷后,南城地处东南前线,是由华东通往西南后方的交通要道,且又是国民党第七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因此,中共地下党组织重视在南城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初,处在大后方的中共福建省委及时派遣了徐孟敏、杨茂森、马遂良等人打入福建运输公司驻南城办事处,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不久,中共江西省委派遣党员陈其骧、张明西、张又新等人来南城开设生活书店,从事抗日宣传。1938年秋,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派遣共产党员傅舜华、杨漱敏两人来南城妇女指导处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先后在县妇女指导处工作的共产党员还有汪孝珍、陈征等人。不久,江西省妇女运动领导人、共产党员魏媛也以专区妇女督导员的身份,常驻在南城指导该县与临川、光泽等地的妇女救亡运动。这一时期,在江西,福建省委的双重领导下,南城县妇女救亡运动蓬勃开展,成为赣东妇女运动的中心。1938年10月后,蒋介石集团日趋消极抗战,而不断挑起反共事端。1939年6月,县警察局查封生活书店,张又新、胡文通事发前安全转移。1940年底,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地下党员在南城妇女指导处的活动已引起当局的怀疑,为免遭不测,上述党员先后撤离南城。
第二节中共南城县委员会一、县委领导机构 1949年6月21日,周泰率领南下工作团江西团第二大队部分队员60余人来到南城,重建南城县党组织。7月1日,中共南城县委员会成立,周泰任书记,谭英富任副书记。
1956年4月,县委一届一次全委会选举产生县委常务委员会。作为县委的领导核心。
1958年12月至1963年8月,县委设立书记处,负责处理县委的日常工作。
1967年1月,在所谓的上海“一月风暴”影响下,全县各级党组织普遍被夺权,县委陷于瘫痪。
1968年2月,南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并实行“一元化”领导,县委被取消。
1969年6月,成立中共南城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
1971年5月,中共南城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南城县第四届委员会,县委恢复。
二、县委常设工作机构。
从1949年7月至1966年5月,中共南城县委先后设立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部、工业交通部、秘书室(办公室)、党校等14个工作部门。
1968年2月,南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县委及其工作机构被撤销。1971年5月恢复中共南城县委,以县革命委员会工作部门作为其工作机构。1977年5月,党政机构分设,县委重新设立工作机构(在此之前,于1972年11恢复县委党校,并设立县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984年2月,撤销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另行设立中共南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949至1966年中共南城县委工作机构沿革示意图图4-1 图4-2 1977年至1985年中共南城县委工作机构沿革示意图第三节基层党的组织 1949年7月,全县设7个区委,作为县委的派出机构。1952年,乡一级普遍建立了党支部。以后,根据区乡设置的变更,基层党组织随之作了调整。1956年,撤区并乡,全县设40个乡(镇)党总支。1957年2月,恢复5个区委建制。1958年10月,撤销区委,设立7个公社党委。以后全县公社党委数随公社规模的调整而迭有变动,1961年6月以后为27个,1964年7月以后为22个,1966年2月后为16个。
为了加强对公社一级的管理,1961年9月县委设立6个工作委员会,具体指导所辖公社党委工作。1964年7月,区工作委员会撤销。
1967年初,全县基层党组织普遍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冲击而陷于瘫痪,党员停止过组织生活。1969年6月,各公社和县属各单位革命委员会普遍设立党的核心小组,至1971年5月中共南城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前夕,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才相继恢复。至1976年12月,全县共有16个基层党委(其中公社党委15个),364个党支部(党总支),共有党员5228人。
1977年5月,恢复中共南城县直属机关委员会。
1979年3月,增设严和公社党委。1984年5月,改革行政体制,取销公社,设立乡(镇),各公社党委改称乡(镇)党委,大队党支部改称村党支部;同月,增设包坊乡党委。
1985年12月,全县共有基层党委19个(其中乡镇党委17个),支部(总支)475个,党员7191人。
表4-1 全县党组织概况表第四节党员代表大会中共南城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4月20日至25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122人,候补代表8人,列席代表7人,代表全县1786名党员。会上,谢富明代表县委作了《南城县七年来工作总结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会议总结了县委成立后将近七年的工作,对南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主要方面是: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了一系的反封建革命运动,从根本上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实行了土地改革,并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转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进行并基本结束了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会议提出了贯彻全国、全省农业发展纲要,发展农业生产,巩固社会主义改造成果,在年内完成农业初级合作社向高级社转变等项任务,并对开展肃反运动作出了部署。会议选举产生县委委员18人,候补委员3人;选举县监委委员7人;选举王敬民、谢富明、余克明、邹千俚为省首次党代会代表。第一次全委会选举谢富明为书记,张茂和、王树义为副书记。
中共南城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58年12月5日至8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201人,候补代表49人,列席代表100人,代表全县2579名党员。会上,谢富明代表县委作了《关于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和今后的任务》的报告。会议对自上次党代会以来,全县开展全民整风“反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总结,并给予充分肯定。大会决议指出:“明年(1959年)是‘苦战三年改变面貌’的第二年,也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全县人民要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继续鼓足干劲,争取1959年的更大跃进”。会议还布置了面临的冬春两季工作。会议选举产生县委委员31人,候补委员6人。第一次全委会选举谢富明、兰天、张茂和、王树义、张玉峰、宋学思、谢赐环、王文有、王振海、黄振麟、张秉庭、陶元之、贾宗连等13人为常务委员,选举谢富明为书记处第一书记,兰天为第二书记,张茂和、王树义、张玉峰、王振海为副书记。
中共南城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0年6月23日至27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230人,候补代表25人,列席代表95人,代表全县2988名党员。许勤代表县委作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为实现1960年持续大跃进而奋斗》的报告。会议对1959年和1960年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部署了后一阶段的任务。会议对本县贯彻党中央郑州会议和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纠正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平二调”、“共产风”等错误,给予了肯定。但会议又提出:“当前摆在全县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任务,是坚决依靠群众,鼓足更大的干劲,为实现1960年全面持续大跃进而奋斗。”会议还要求把全县农村的公共食堂恢复和整顿好,把办好食堂提高到阶级斗争的地位上来。会议选举产生县委委员31人,候补委员6人。选举王敬民、李如皋、许勤、谢赐环、邹千俚为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尹清彦为候补代表。第一次全委会选举许勤、张茂和、王树义、张玉峰、王振海、宋学思、王文有、谢赐环、贾宗连、黄振麟、张永才、贾元富等12人为常务委员;选举许勤为第一书记,张茂和、王树义为书记,张玉峰、王振海、宋学思、王文有、谢赐环、贾宗连为副书记。
中共南城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1年5月7日至11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87人,列席代表26人。张茂和代表县委作了《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反骄破满不断前进》的报告。会议总结了本县“文化大革命以来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讨论确定了今后的战斗任务”。会议认为:“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县和全国、全省一样,形势大好,而且越来越好。”会议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群众“要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继续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认真搞好斗、批、改,完成党的‘九大’和九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会议选举产生县委委员31人,候补委员4人。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张茂和、高连峰、路广伶、王冶、贾元富、周富成、吴家楚、谢二俚等8人为常委,选举张茂和为书记,高连峰、路广伶为副书记。
中共南城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80年7月9日至12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405人,候补代表40人,列席代表29人,、代表全县6010名党员。曹二俚代表县委作了《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加速我县“四化”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了自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总结了前3年县委主要的工作体会和经验教训。会议指出:“搞好经济建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会议还就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搞好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以及端正党的作风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任务。会议选举产生县委委员26人,候补委员6人;选举许勤、曹二俚、罗二俚、元才容(女)为出席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第一次全委会选举曹二俚、曹德彦、黄以传、余天生、查吉兆、李为桢、李殿忠、柳延文、冯树宗、孙谦等10人为常务委员,选举曹二俚为书记,曹德彦、黄以传、余天生为副书记;全会还选举了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南城县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84年9月26日至29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56人,候补代表35人,代表全县6337名党员。曹二俚代表县委作了题为《锐意改革,积极进取、进一步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工作报告。会议总结了自上次党代会以后的四年来全县在肃清“左”倾路线的影响,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深入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进行县局两级机构改革等方面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指出:全县“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和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会议提出的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党的建设,坚决而有秩序地进行一系列改革,努力实现财政状况、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会议选举产生县委委员24人,候补委员7人;选举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1人;选举吕良、曹二俚、邹文峰、连桂荣(女)为出席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次全委会选举曹二俚为书记,任建才、余鼎革、李求明、查吉兆、廖礼萍、李为桢、冯才等8人为常务委员,曹二俚、任建才、余鼎革、李求明为副书记。第一次县纪委全委会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和正、副书记。
解放后,县委领导人除由历次党代会选举以外,由上级党组织直接任命的有:县委书记周泰、刘旭、王金凯、王冶;副书记谭英富、刘旭、张瑛、王金凯、王冶、王金芳、谢二俚、柳延文;常委张英祖、刘德贵、邹呈祥、张秉庭、张忠民、蔡精一、温宝兴、刘长海、余克明、朱印绶、胡山栋、戴玉春、谢如俊等人。
1949年7月至1958年12月中共南城县委主要领导人名录表4-2 职务姓名任期书记周泰 1949年7月-1953年2月书记刘旭 1953年2月-1953年4月书记谢富明 1953年4月-1958年12月第二书记彭耀 1956年6月-1957年7月第二书记兰天 1957年4月-1958年12月副书记谭英富 1949年7月-1949年10月副书记刘旭 1952年8月-1953年2月副书记张瑛 1954年5月-1955年2月副书记张茂和 1955年2月-1958年12月副书记王树义 1955年12月-1958年12月副书记宋学思 1958年8月-1958年12月副书记张玉峰 1958年10月-1958年12月1958年12月至1963年8月中共南城县委书记处领导人名录表4-3 职务姓名任期第一书记谢富明 1958年12月-1960年4月第一书记许勤 1960年4月-1963年8月第二书记兰天 1958年12月-1959年12月书记张茂和 1960年4月-1963年8月书记王树义 1960年4月-1961年.3月副书记张茂和 1958年12月-1960年4月副书记王树义 1958年12月-1960年4月副书记张玉峰 1958年12月-1963年5月副书记王振海 1958年12月-1961年11月副书记宋学思 1958年12月-1963年8月副书记王文有 1960年2月-1963年8月副书记谢赐环 1960年4月-1963年8月副书记贾宗连 1960年6月-1963年8月副书记王金凯 1961年3月-1963年8月 1963年8月至1985年12月中共南城县委主要领导入名录表4-4 职务姓名任期书记许勤 1963年8月-1967年1月书记张茂和 1971年5月-1973年2月书记王金凯 1973年2月-1975年11月书记王冶 1975年11月-1977年4月书记曹二俚 1977年4月一副书记张茂和 1963年8月-1967年1月副书记谢赐环 1963年8月-1965年5月副书记贾宗连 1963年8月=1967年1月副书记王金凯 1963年8月-1966年3月副书记高连峰 1971年5月-1975年11月副书记路广伶 1971年5月-1972年7月副书记王金凯 1971年10月-1973年2月副书记王冶 1972年11月-1973年5月副书记王金芳 1973年5月-1979年8月副书记曹二俚 1975年12月-1977年4月副书记王振海 1975年12月-1978年10月副书记谢二俚 1977年5月-1979年4月副书记曹德彦 1978年1月-1984年2月副书记黄以传 1979年4月-1984年1月副书记余天生 1980年8月-1984年8月副书记柳延文 1982年7月-1984年2月副书记任建才 1984年2月- 副书记余鼎革 1984年8月-1985年3月副书记李求明 1984年2月- 第五节党的组织建设一发展党员建国后,南城县党员发展工作从1950年开始。当时,还处于秘密的个别发展阶段,至1952年,才公开大量发展。特别是1953年、1954两年,随着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发展较多。至1956年4月南城县第一次党代会时,全县共有党员1786名。此后,全县各级党组织依据党章的有关规定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注意将各方面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进党的组织中来,全县党员数量逐年增加,党组织不断壮大,1985年,共有正式党员6743名,预备党员448名。
二党员教育 1959年建立县委党校,采取短期轮训的方式,对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党在各个时期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培训对象主要是行政副局级以下的党员和非党员干部。1985年,县委党校根据培养适合现代化建设干部的需要,开办了学制为2年的党政干部中专培训班,招收学员81名。
三党纪检查 1951年底,成立中共南城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年8月,纪律检查委员会改名为监察委员会。1956年4月,第一次县党代会选举产生中共南城县监察委员会。1959年6月按上级决定,将中共南城县监察委员会仍改为中共南城县委监察委员会,由一名县委副书记主持监委工作。
1966年底至1967年,县委监委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至1977年4月,党的纪律检查由县革委政治部统一管理。1977年5月,改由县委组织部管理。1979年4月,重新设立中共南城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2月,改为中共南城纪律检查委员会,机构由部委级升为副县级并设立常委会。
纪律检查委员会坚决维护党的纪律,对犯错误的党员,视其所犯错误情节轻重及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态度,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从1952年至1985年,全县共处分党员804人,其中警告128人,严重警告116人,撤销党内外职务74人,留党察看166人,开除党籍320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改正,恢复了20名党员的党籍,撤销了对19名党员的党纪处分,还有5人减轻了处分。
表4-5 全县党员概况表第二章中国国民党南城县地方组织民国元年(1912年),国民党南城县分部成立。民国2年6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本县国民党分部亦被解散。
民国15年9月,共产党员刘家瑞以国民党省党部特派员名义来县重新筹建国民党县党部。10月下旬,建立临时县党部,不少共产党员、革命人士担任了重要职务。12月,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派贺杨灵(AB团成员)为特派员至本县整顿组织。整顿后,程斌为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临时党部为国民党右派分子所掌握,民国16年3月11日,在县城福音堂召开县首届国民党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了邓士珍为常务委员,章谦光、傅和春、章巍然、王琪瑞、方树浣等人为委员,饶孝睦为秘书,正式成立县党部。内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工人部、农民部、商民部、青年部、妇女部等机构,下设9个区党部、若干个区分部。
民国16年6月,实行清党,组织“铲共团”,疯狂镇压共产党人、革命群众及国民党左派人士。
民国22年,县党部组织制度变更,人事紧缩,廖展为干事长,包冬根为秘书。民国27年,王适任书记长。民国29年,黄征任书记长。民国31年,廖展复任书记长。
民国33年,召开县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地址仍在福音堂。选举廖展、何果祥、丁炳炎、梅长春、邓国珩为执行委员。民国34年,邓国珩任书记长。同年,选举黄道佐为省党代会代表。民国35年,召开县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选举邓国珩、廖展、何果祥、丁炳炎、徐元钦、严中仁、黄元任、熊熙春为执行委员。民国37年,县党部下设6个区党部,10余个区分部,有党员1068人。
民国38年5月,南城解放,国民党南城县党部及所属组织彻底崩溃。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