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南城县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374
颗粒名称:
南城县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分类号:
X-0
页数:
1
页码:
91
摘要:
县内治理水土流失的工作从50年代开始。30多年间,通过兴修水库、山塘等水利工程,已使33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
关键词:
环境保护战略
环境决策
内容
建国后,先后成立了县卫生防疫站、环境卫生管理所,努力搞好县城环境卫生。50年代改造了县城全部公用水井,70年代在县推广了钢管压水井250口,80年代建起了自来水公司,汲取盱江河床的潜流水供居民饮用,基本解决了县城和郊区(除河东地区外)的供水问题,不仅方便了广大群众,且提高了水质。还结合整治街道,清理和完善了全城的排水系统。
1984年,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制订了城镇建设规划,开展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工作,对排污超标的单位开征排污费。通过全面调查,建立了“南城县工业污染源调查档案”,积极治理老污染源。工业废渣大部分被用作农肥、建材生产材料和填坑修路,放射性废渣进行埋藏处理,垃圾大都运往郊外筛取肥料和烧成灰肥。此外,近年来利用城镇空地大量植树,机关和工厂也尽量利用空地栽花种草、美化环境。
县内治理水土流失的工作从50年代开始。30多年间,通过兴修水库、山塘等水利工程,已使33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
70年代末,省、地确定南城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1980年秋,经省、地派人协助调查核实,在天井源乡选定5.31平方公里流失区为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站。当年冬,组织该流域内河垅村农民300余人,大干100天,整修梯形块状山地,开挖排灌水沟,建立鱼鳞坑、谷坊等,用工3.5万个,完成土方6.4万余立方米。为大面积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作出示范,还在该试验点搞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科研工作。1981年春,在上述流失区种了黑松、油茶、泡桐、柑桔、白水樟,播种山地绿肥田菁、胡枝子、白塘子、猪屎豆等。为解决上述生物的灌溉问题,1981年夏还建成一座17千瓦的电力扬水站,开设东西分水闸,在流失严重区挖建不同规格的鱼鳞坑,筑设有溢洪道与不设溢洪道两种类型的拦砂坝。实验证明,这些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都较好。
近几年,继续在盱江河岸加固圩堤,增设排洪机械,防止洪涝灾害;在丘陵和山区兴建水库等蓄水防旱工程,并恢复植被,以增加地表截留能力,减少径流,从而更好地控制了平原的涝渍灾害和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林业生产责任制,贯彻执行《森林法》,利用飞机播种马尾松,不仅造林面积大,成活率也比以往高;加强了森林管理,基本上刹住了乱砍滥伐的歪风,封山育林颇有成效,因而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特别是农业的生态环境。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