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市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302
颗粒名称: 县城的市政建设
分类号: F2
页数: 1
页码: 55
摘要: 经过30余年的建设,古城建昌旧貌换新颜。新城区已突破旧城墙的藩篱,扩展至城郊数里。市区布局,党政机关多设于县城西南,县委、县人大常委会设在小岭头9号,对面为县人民武装部。县人民政府设于生产路32号,西邻县委,东临大街。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发展

内容

古时县城的街道均较狭窄,因系府治所在,故主要街道皆为石板路面。1934年拓宽了东、西、南、北4街。抗日战争期间大部分街道被毁,修复后仍坑洼不平。建国后,50年代中期整修并适当拓宽了街道。1959年,拆迁零散旧民房,于县城西部动工开辟了一条南北走向的盱江大道,长2500米,宽26米,1983年全路铺设水泥路面,成为市区主要街道。从70年代后期起,县城内主要街巷也先后铺设了水泥路面。
   建国后,县城建造了大批新房。东、西、南、北四条老街的旧建筑,大部分已经改建。从70年代后期开始,县城3层以上的建筑大都按规划建在盱江大道两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城镇居民兴建住房的越来越多。据统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至1985年,县城共兴建各种楼房20.88万平方米,为1950年至1978年竣工总面积的3倍。
   1955年11月,镇内建成1座小型火力发电站,开始用电。1962年5月改用水电。1955年,修整加固太平桥,机动车辆可以通行。建国后便开始整修的城区盱江堤岸,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已建城一条长达3500米的抗洪圩堤,有郊地防止了洪水对县城的侵袭。70年代末,县城开始使用自动电话。1979年于北郊登高山建成l座小型电视差转台。1981年,日产2500吨的自来水厂建成投产。
   经过30余年的建设,古城建昌旧貌换新颜。新城区已突破旧城墙的藩篱,扩展至城郊数里。市区布局,党政机关多设于县城西南,县委、县人大常委会设在小岭头9号,对面为县人民武装部。县人民政府设于生产路32号,西邻县委,东临大街。
   文化、教育、卫生机构多设于盱江大道中段与南段两侧。于1984年初盖成的新电影院,耗资65万元。能容纳万余人的人民广场位于镇西南部。场内有400米的环形跑道、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和其它田径运动设施。南城一中、县人民医院、县图书馆、博物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等都建在人民广场附近。城内设有中等专业学校(师范、卫校)2所,完全中学2所,小学5所,县办幼儿园1所。
   建国前县城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建国后先后兴建了酿酒、建筑材料、机械制造、染织、制药、印刷、食品等50多家工业企业。江西洪都机械厂南城分厂坐落在南郊。江西第二气体压缩机厂与其相邻。1981年,银行贷款320万元在县北郊盱江河畔扩建麻姑酒厂,该厂占地3800平方米,是赣东最大的酿酒企业。
   商业网点原多集中于旧城区东南西北4街,近几年逐渐移向盱江大道两侧。位于县城中部的农贸市场于1984年竣工,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