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南城县城、乡镇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299
颗粒名称: 卷二 南城县城、乡镇概况
分类号: K9
页数: 14
页码: 54-67
摘要: 南城县城——建昌镇,位于县境中部,东邻洪门镇、天井源乡,西、北连万坊乡,南接天井源与株良乡,距省会南昌市161公里,面积约5.53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7.8℃,年降水量1642.8毫米。旧志称其地“位踞八闽之咽喉,邑控百粤之襟带”,历代为军、路、府及行政区署驻地。水陆交通便利,市井繁华,向为赣东名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5年,全镇人口3.46万人。
关键词: 地理沿革 地区演变

内容

县城——建昌镇一、地理概况
  南城县城——建昌镇,位于县境中部,东邻洪门镇、天井源乡,西、北连万坊乡,南接天井源与株良乡,距省会南昌市161公里,面积约5.53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7.8℃,年降水量1642.8毫米。旧志称其地“位踞八闽之咽喉,邑控百粤之襟带”,历代为军、路、府及行政区署驻地。水陆交通便利,市井繁华,向为赣东名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5年,全镇人口3.46万人。
  该镇地处河谷平原与低丘地带。盱江由南而北傍东门旧城墙而过,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主要市区在西部),黎滩河由东南逶迤而来,在镇东北约2公里处注入盱江。盱江上,万年、太平两桥遥遥相对,两岸从姑山、凤凰山(又称登高山)、赤面峰参差错落,争奇斗妍,自然景观十分秀丽。
  镇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丘陵起伏,素有“三山”、“九岭”之说。“三山”即天一山、高空山(又名黄家山)、陈家山(今名磨盘山);“九岭”为文秀岭(今称小岭头)、黄家岭(今名将军岭)、程家岭、东大岭(今名大岭头)、乌龟岭、蔡家岭(现名金斗窠)、罗家岭、门楼岭、孔家岭。
  民国27年(1938年),县城划为长治、久安、自强(河东部分)3个镇,民国32年合并为盱南镇。建国后,初称城关镇,1958年改称城关公社,1980年复称城关镇,1983年改称建昌镇。
  二、县治的历史变迁和建昌古城最初的县城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城址在县境东南39都的石下(原硝石街河对岸,今洪门水库内)。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县城迁到盱江西岸榻埠街(今光塔村)。因常有洪水为患,唐乾符三年(876年)乃沿河上溯1.5公里修筑罗城为新县城,城址东至天井源,西到门楼岭,盱江穿城而过,东西城区以浮桥相连。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为利于防守,藉盱江天堑,敛东展西,东沿盱江构筑城垣,西城扩至磨盘山(今县城老西门)。
  明弘治八年(1495年),益端王朱祐槟(明宪宗第三子)封藩南城,征发建昌府所辖各县工匠伕役,于城内东南部兴建王城王府,并加固县城城墙,使建昌古城形成外有县城、内有王城的格局。
  明、清时期,城内平面布局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设东西南北4座城门。城墙周长4.6公里,高8.4米,厚6.4米,城基宽9.7米。4座城门外均加筑瓮城。城外西、南、北面有护城河,河宽约5米,深约4米。城门上有高大城楼,险要处还设有箭楼。县城东凭盱江天堑,西枕磨盘山屏障,城高池深,十分坚固。
  清代,益王府改作文庙,王城城墙逐渐毁弃。
  民国时期,城墙疏于修缮,多处塌毁,西、南、北城壕逐渐淤塞。抗日战争时期,县城两次遭日机轰炸,还于1942年一度沦陷,遭日军纵火焚烧。劫后,昔日古城,化为一片瓦砾。
  建国后,旧城失去防御作用,且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除东门沿河一带的古城墙留作防洪外,其余城门、城墙被陆续拆除。
  三、市政建设古时县城的街道均较狭窄,因系府治所在,故主要街道皆为石板路面。1934年拓宽了东、西、南、北4街。抗日战争期间大部分街道被毁,修复后仍坑洼不平。建国后,50年代中期整修并适当拓宽了街道。1959年,拆迁零散旧民房,于县城西部动工开辟了一条南北走向的盱江大道,长2500米,宽26米,1983年全路铺设水泥路面,成为市区主要街道。从70年代后期起,县城内主要街巷也先后铺设了水泥路面。
  建国后,县城建造了大批新房。东、西、南、北四条老街的旧建筑,大部分已经改建。从70年代后期开始,县城3层以上的建筑大都按规划建在盱江大道两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城镇居民兴建住房的越来越多。据统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至1985年,县城共兴建各种楼房20.88万平方米,为1950年至1978年竣工总面积的3倍。
  1955年11月,镇内建成1座小型火力发电站,开始用电。1962年5月改用水电。1955年,修整加固太平桥,机动车辆可以通行。建国后便开始整修的城区盱江堤岸,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已建城一条长达3500米的抗洪圩堤,有郊地防止了洪水对县城的侵袭。70年代末,县城开始使用自动电话。1979年于北郊登高山建成l座小型电视差转台。1981年,日产2500吨的自来水厂建成投产。
  经过30余年的建设,古城建昌旧貌换新颜。新城区已突破旧城墙的藩篱,扩展至城郊数里。市区布局,党政机关多设于县城西南,县委、县人大常委会设在小岭头9号,对面为县人民武装部。县人民政府设于生产路32号,西邻县委,东临大街。
  文化、教育、卫生机构多设于盱江大道中段与南段两侧。于1984年初盖成的新电影院,耗资65万元。能容纳万余人的人民广场位于镇西南部。场内有400米的环形跑道、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和其它田径运动设施。南城一中、县人民医院、县图书馆、博物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等都建在人民广场附近。城内设有中等专业学校(师范、卫校)2所,完全中学2所,小学5所,县办幼儿园1所。
  建国前县城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建国后先后兴建了酿酒、建筑材料、机械制造、染织、制药、印刷、食品等50多家工业企业。江西洪都机械厂南城分厂坐落在南郊。江西第二气体压缩机厂与其相邻。1981年,银行贷款320万元在县北郊盱江河畔扩建麻姑酒厂,该厂占地3800平方米,是赣东最大的酿酒企业。
  商业网点原多集中于旧城区东南西北4街,近几年逐渐移向盱江大道两侧。位于县城中部的农贸市场于1984年竣工,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
  四、建昌镇建昌镇是县城所在地,辖胜利路、交通路、解放路、建国路、拥护路、体育路、临江路、跃进路、生产路、城东路等10个街道居民委员会,2个郊区行政村,8个自然村。1985年全镇有8142户,34628人(其中,农业人口478户,2311人),除蒙古族16人、回族4人外,均属汉族。
  全镇有农机厂、电镀厂、衡器厂、车木厂、车辆修配厂等6个镇办企业。年总产值32.1万元。
  新桥、光塔两个郊区村是县城的蔬菜基地,有耕地1039亩,其中水田334亩,旱地705亩。1985年,年产粮食35.4万公斤,产鲜鱼10.05万公斤。
  建昌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自晋太康元年(280年)将县治迁至今址,已历时1700多年。明益端王就藩南城后,在此世袭了八代。城内名胜古迹很多,可惜大多被毁。现仅存清代复制的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天一山”碑额(由县博物馆收藏)。城北郊凤凰山(今登高山)山麓是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李觏建立盱江书院的地方。
  岳口乡岳口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东邻徐家乡,南与万坊乡、麻姑山乡交界,西接临川县茅排乡,北连临川县腾桥乡,东北和金溪县石门乡接壤。乡政府驻地岳口村,距县城14公里。全乡面积133.9平方公里,耕地19561亩(其中:水田18123亩,旱地1438亩),林地78950亩。辖11个村民委员会,76个村民小组。有2354户,128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4人。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地占三分之一,余为丘陵地带。南部有云盖山、白果寨、马家峰、杨家山等。白果寨主峰海拔576米,为全乡最高点。盱江从东北部流过,岳口河由西向东注入盱江。年平均气温18.4℃。1985年以来,地质部门在双港一带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脉金矿,并在岳口河、双港河、黎家边河等河床中发现砂金,储量仍在探测中。
  解放前夕称平成乡,建国后更名岳口乡,归二区所辖。1958年属万坊公社,1961年从万坊公社划出设立岳口公社,1968年并入万坊公社。1970年再次划出,1984年设乡建制。
  岳口乡农业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1985年粮食亩产(单产)400公斤,总产1278.25万公斤。放养水面积552亩,年产鲜鱼3.55万公斤。农业总收498万元。主要水利设施有小(一)型水库1座(张家塅)、小(二)型水库10座,有效灌溉面积16330亩,旱涝保收面积13786亩。主要土特产有白莲、柑桔、晒烟、西瓜、土纸等,是本县外贸出口商品柑桔、白莲的主要基地。盱江沿岸的游家巷、长兴村是柑桔的主要产区。1985年全乡产柑桔65万公斤,占全县总产量的14.4%,居于首位。
  该乡有14个乡办企业,年总收入85万元。主要产品为红石、砖瓦、农机配件、铁锅、家具、胶底布鞋、毛笔漆刷等。该乡红石资源非常丰富,已建立了3个红石厂,年产红石15至16万块。
  文教卫生方面,现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330人,小学13所,学生2067人。乡文化站1个,村图书馆3个,电影院l座,放映队9个。乡卫生院l所,村卫生室26个。设于界山岭的“206”站,是北京通往福州的微波通讯干线中继站之一。
  温城公路由北至南经中部贯穿全境。有简易公路10条,全长35公里,村村可通汽车。
  洑牛村的潮音洞,东临盱江,洞内摩崖佛像和碑刻甚多;游家巷村女冠山为明益昭王、益宣王、益敬王、益定王的墓葬区,均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坊乡万坊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东临盱江、与徐家乡、洪门镇隔扛相望,南和麻姑山乡、株良乡、建昌镇接壤,西北同岳口乡毗邻。乡政府驻地游家边村,距县城6公里。全乡面积84.36平方公里,耕地34990亩(其中:水田31490亩,旱地3500亩),林地5073亩。辖19个村民委员会,169个村民小组。5491户,288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1人。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有云璋山、仙山岭、赤面石、麻岭诸山。麻岭主峰海拔256米,为全乡最高点。东部较平坦,姑山水和麻港由西向东,万坊河由南向北注入盱江。年平均气温18.4℃。地下资源有硫铁、萤石、紫红页岩等。
  解放前夕万坊分属一区万年乡和五区云盖乡。建国初期为万坊乡,归二区管辖。1958年成立万坊公社,1965年改称庙前公社,1966年又称万坊公社,1968年改称前进公社,1972年仍称万坊公社。1984年改为乡建制。
  该乡是南城的鱼米之乡。1985年粮食总产2625万公斤,约占全县的13%,亩产(单产)462.5公斤;放养水面积2643亩,年产鲜鱼49.75万公斤,约占全县的五分之一,为全县之冠,平均亩产204公斤,是全国淡水养鱼的先进单位。农业总收入898万元。主要水利设施有中型水库1座(麻源),小(一)型水库1座(牛栏亭),小(二)型水库9座.有效灌溉面积29834亩,旱涝保收面积28700亩。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莲子、柑桔、梨、绿豆、大豆等。
  该乡有乡办企业12个,年总收入124.16万元,主要产品有红砖、农具、食品、珍珠等。其中红砖产量约占全县的五分之一。
  文教卫生方面,1985年有初级中学l所、学生470人,农业中学l所、学生226人,小学19所、学生4568人。乡文化站1个,村图书室12个,电影放映队19个。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41个。
  交通便利,温城公路由北向南贯穿全境,还有简易公路7条,全长30公里。
  麻源谷口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李觏的故里。在今麻源水库内的云门有明广东布政使左赞墓。
  麻古山乡麻姑山乡位于县境西部,东邻万坊、株良乡,南与睦安乡交界,西同临川县山陂乡接壤,北靠万坊乡。总面积69.45平方公里,耕地4839亩(其中:水田4459亩,旱地380亩)。辖7个村民委员会,37个村民小组,721户,348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人。乡政府驻地麻姑庙,距县城8公里。
  该乡属山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王仙峰、飞炉峰主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王仙峰主峰海拔1028米,是全乡最高点。石坪、横排、上渚、雷公坪四条溪水自西向东注入盱江。年平均气温15.7℃,比县城低2~3℃,夏季气温最高在35℃左右。地下资源有硫铁、黄铜、矿泉水等。该乡地下水的水质特别好,普遍含有硒等利于人们健康的微量元素,其中又以神功泉水质最佳。用麻姑山上的水冲泡茶叶,不仅味道好,而且不留茶垢,建国30多年来,这里的乡民癌症发病率很低,据传与水质优良有关。
  解放前夕属四区,建国初期属七区,1956年属万坊区,1961年成立姑山公社1968年并入万坊公社,1972年划出重设姑山公社。1984年改为乡建制,1985年改名为麻姑山乡。
  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次为林业。1985年粮食总产221.24万公斤,亩产(单产)448公斤。林地面积为6000亩。麻姑米、麻姑茶是该乡的著名特产。农业总收入70.4万元。
  该乡有仙泉酒厂、矿泉水饮料厂、食用菌厂、农机厂等6个乡办企业,年总收入75万元。
  文教卫生方面,1985年有初级中学l所,学生162人;小学13所,学生560人。乡文化站1个,电影放映队1个。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7个。
  全乡有简易公路3条。
  境内麻姑山是秀出东南的名山,有“玉练双飞”、“龙门桥”、“神功泉”等名胜古迹,是本县避暑胜地。在王仙峰主峰上,正在规划建设覆盖半径为85公里的电视调频转播台(江西708台)。
  株良乡株良乡位于县境中南部,东临盱江与天井源乡、新丰街乡隔江相望,南与里塔乡为邻,西和睦安乡、麻姑山乡接壤,北同万坊乡、麻姑山乡相连。总面积86.61平方公里,耕地26405亩(其中:水田面积23767亩,旱地2538亩),林地14626亩。辖17个村民委员会,182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5193户,260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4人。乡政府驻地株良村,距县城13公里。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地和丘陵,东部属河谷平原。境内有杨华山、甑盖山、白云山。西北的甑盖山主峰海拔642米,为全乡最高点。中云、泷油等12条小溪自西向东注入盱江。年平均气温18.4℃。
  解放前夕属四区,建国初期属三区,均名株良乡。1958年由世厚、株良、泷油、睦安、磁圭、里塔、鲲塘等管理区联合成株良公社。1962年将睦安、磁圭、里塔、鲲塘划出,1968年睦安、里塔又并入,1971年再次划出里塔,次年划出睦安。1984年改设株良乡。
  该乡是县主要产粮区之一。其耕地面积、历年粮食总产和完成国家征购粮数额均占全县的十分之一左右。1985年,粮食产量2090.9万公斤,亩产(单产)429公斤。放养水面积2112亩,年产鲜鱼16.395万公斤,农业总收入707万元。主要水利设施有小(一)型水库2座(高桥、下坊),小(二)型水库12座,有效灌溉面积23395亩,旱涝保收面积22045亩。经济作物有柑桔、黄麻、西瓜、油菜等。黄麻年总产量达57500公斤,为全县之最。传统土特产品有株良粉干。
  该乡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农民群众商品经济意识较强,乡村工业比较发达,有高桥水电站、红砖厂、农机厂、修建队、农具厂、建材厂、食品厂、酒厂、涂料造漆厂等16个企业,年总收入139.37万元。乡建筑队在各乡中名列榜首。株良村村办工业产值在全县第一个突破100万元大关,该村还是全县第一个对60岁以上的农民发给退休养老金的村。株良和上湖村的村民,几乎户户会编制篾器,是远近闻名的篾器生产专业村。
  文教卫生方面,现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628人;小学17所,学生4755人。乡文化站1个,村图书室10个。电影院1座,放映队6个。乡设中心卫生院l所,床位20张。村卫生室37个。
  城于公路由北到南贯穿全境,还有简易公路10条,全长30公里,各村均可通汽车。
  宋代,云市一带瓷器业很发达。多处宋代古窑址,至今清晰可辨,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祥岗村还是我国著名桥梁建筑工程专家罗英的故乡。
  睦安乡睦安乡位于县境西南隅,东邻株良乡,南接里塔乡,西与宜黄县南源接壤,北靠麻姑山乡。总面积98.1平方公里,耕地11719亩(其中:水田10343亩,旱地1376亩),林地74169亩。辖7个村民委员会,44个村民小组,1130户,5850人,内含非农业人口262人。乡政府驻地庆隆寺,距县城31公里。
  该乡属山区,地势西高东低,主要高山有芙蓉山、青山隘、石榴花尖等。西北部的芙蓉山跨南城、宜黄、临川三县境界,主峰海拔1176米,为全县最高点。吴家山、磁圭等五条小河流经株良乡入盱江。年平均气温17.7℃。地下资源有瓷土、石灰石等。
  解放前夕属四区,名圭峰乡。建国初期届三区,更名睦安乡,1958年分属于株良、里塔两公社,1972年划出,仍称睦安公社。1984年改设睦安乡。
  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兼营林业。1985年农业总收入151.6万元,粮食总产473.4万公斤,亩产(单产)348.5公斤。木材储积量1.4万立方米,年产木材1000立方米(主要为松杂木,有少量杉木),林业(含林产品加工业)占全乡经济收入的40%左右。主要经济作物有红薯、大豆、生姜、芝麻、柑桔等。
  该乡有水电站、农机厂、锯板厂、林场等6个乡办企业,年总收入10.24万元。
  文教卫生方面,现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190人;小学11所,学生1019人,乡文化站1个,村图书室1个,电影放映队2个,乡卫生院1所。
  全乡有3条简易公路,全长50公里,通车村占全乡的80%。
  庆隆寺西南4公里的磁圭村,是明代著名学者罗圮(又名罗圭峰)的家乡。磁圭原名磁龟,旧县志载:“磁龟者,有石伏于溪心,若龟焉。人以其磁石也,故名。”后来罗圮觉得“龟”字不雅,始将“龟”改为“圭”。
  磁圭建村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唐光启二年(886年),侍御史罗袍因冒犯当朝权贵,为躲避祸害,在此定居。宋代磁圭一度繁华,“户至千四百,屠肆至七十,楼观相望,弦歌之声不绝”。(同治版县志卷九之三,明李东阳)《复古亭记》。)元代,磁圭毁于兵燹时疫。明永乐年间,赠吏部侍郎罗耕隐率族人历时19年,重建磁圭。后来。罗圮显贵(官至吏部侍郎,追赠礼部尚书),磁圭重新兴盛,并超过宋时,只是至清末迨至民国初期,因屡经战乱,逐趋衰落。今为村委会驻地,有80余户,400余人。
  里塔乡里塔乡位于县境西南隅,东界盱江与新丰街乡相望,南邻南丰县琴城镇,西和宜黄县圳口乡相连,北同睦安乡、株良乡接壤。总面积为156.63平方公里,耕地22918亩(其中:水田20202亩,旱地2716亩),林地150372亩。辖13个村民委员会,82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2901户,14444人,内有非农业人口858人。
  属丘陵地带,西高东低,有仙山岭,北湖山、杨梅山、娘娘嵊等山。北湖山主峰海拔605米,为境内最高点。盱江从南而北由南丰县桃园入境至云口桥出境,流程20公里,年平均气温18.2℃。
  解放前夕属四区,建国初期届三区。1958年划入株良公社,1961年设里塔公社,1968年重新划入株良公社,1970年从株良公社划出,仍称里塔公社。1984年改为里塔乡。
  主要水利设施有中型水库l座(徐坊),小(一)型水库1座(箬岭),小(二)型水库5座。徐坊水库干渠长25公里,鱼良堤全长3250米,保护农田1200亩,全乡有效灌溉面积17385亩,旱涝保收面积13762亩。1985年粮食总产1687.75万公斤,亩产(单产)449公斤,粮食生产商品率居全县之冠。放养水面1985亩,年产鲜鱼14.85万公斤,农业总收入559.3万元,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桔、大豆、花生、油菜、西瓜等,尤以花生壳薄粒大而闻名远近。
  该乡有徐坊水电站、食品加工厂、陶器厂、农机厂、养鹿场、新街电站等16个乡办企业,年总收入98.80万元。
  文教卫生方面,现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515人;小学15所,学生2643人;电影院1座,放映队10个,乡文化站1个,村图书室5个,乡卫生院1所。
  该乡地处南城、南丰、宜黄三县交界处,交通较为便利,城于公路贯穿南北,宜城公路横亘西东。全乡还有简易公路6条,全长60公里,各行政村都可通车。
  乡政府驻地里塔,又名里塔圩,距县城31公里。镇内一条主要街道,东西走向,水泥路面。现每逢双日当圩。解放前,里塔为县内仅次于硝石、上塘、新丰街的第四大农村集镇,1932年8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曾驻在这里。
  新丰街乡新丰街乡位于县境南部,东邻上唐镇,南和南丰县洽湾乡接壤,西同株良、里塔隔盱江相望,北以上唐河为界与天井源乡毗邻。总面积53.7平方公里,耕地11031亩(其中:水田9797亩,旱地1234亩),辖7个村民委员会,62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2175户,10306人。属丘陵地区,西部沿河地带为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有古仙山、棋盘岭,北部有高山岩等高丘,盱江傍西而过,上唐河由西北注入盱江。年平均气温18.5℃。境内有石灰石矿。
  解放前夕属三区,建国初期属四区,1958年并入上唐公社,1968年属上唐公社;1973年划出,1983年改称新丰街公社。1984年改设新丰街乡。
  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1985年,粮食总产1028.25万公斤;亩产(单产)502.5公斤,放养水面积1590亩,产鲜鱼14.5万公斤,农业总收入339.1万元。水利设施有小(一)型水库2座(沙窠、松源),小(二)型水库18座,有效灌溉面积为7711亩,旱涝保收面积为6650亩。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桔、花生、大豆、油菜、白莲、西瓜等。
  该乡有木船制造厂、农机厂、基建队、鱼种场、红砖厂等15个乡办企业,年总收入62.50万元。
  文教卫生方面,现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464人;小学14所,学生1790人;乡文化站1个,村图书室8个,电影放映队3个,乡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17个。
  水陆交通称便,境内有6条简易公路,村村可通车,盱江可常年通航。乡政府驻地新丰街,距县城17公里。原名新事,因与宜黄县新丰同名,于1983年更今名。新丰街位于盱江东岸,为一古老集镇,有一条南北走向、与盱江平行的石板街道。沿岸一线,木结构房屋傍岸而筑,水榭吊楼,颇具江南水乡的特色。旧时,新丰街为盱江上溯广昌下至抚州、南昌航道的重要码头之一,航运和工商业发达。商贾富户以李、周、徐三姓居多,主要经营米行、纱行、豆鼓行。镇内铁、木、篾和缝纫业也比较发达。解放前,有浮桥连结两岸,今改为航渡。现有.630户,23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5户,935人。每晨当圩,并有定期庙会。
  该乡汾水村为著名律师、原江西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潘震亚的家乡。
  上唐镇上唐镇位于县境南部、东与包坊乡和黎川县中田乡交界,南与南丰县东坪洽湾乡毗邻,西与新丰街乡相连。北和天井源乡、洪门镇接壤。总面积112.57平方公里。耕地26900亩(其中,水田面积25104亩,旱地1796亩)。辖13个村民委员会,133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4079户,18723人。镇人民政府驻上唐,距县城23公里。
  该镇属丘陵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北有将军山、大窠、大高山、乌云峰、南有周公嵊、麻鹰寨等山。周公嵊主峰海拔497米,为全镇最高点。坊头水、貌陂水、丁坊水由东向西汇入上唐河、北流注入盱江。年平均气温18.1℃。地下资源有石灰石、煤、铀、矿泉水等,尤以石灰石储量丰富。
  解放前夕届三区,建国初期属四区。1958年成立上唐人民公社,1966年改称上游公社,1972年仍称上唐公社。1984年改为乡建制,1985年改为上唐镇。
  该镇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1985年粮食总产1976.3万公斤,亩产(单产)418.5公斤;放养水面3615亩,产鲜鱼33.29万公斤。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油菜、柑桔、药材、烟叶等,农业总收入631.9万元。主要水利设施有小(一)型水库4座(丁坊、贯前、百子亭、长屋脊),小(二)型水库45座,有效灌溉面积为21831亩,旱涝保收面积为18789亩。
  全镇有石灰石矿石厂、农机厂、砖瓦厂、锅炉厂、陶器厂、食品厂、饮料厂以及林场、渔场、果园等12个镇办企业,年总收入91.66万元。上唐镇群众素有重视文化教育的好传统。宋淳熙年间,源头东坪吴伸、吴伦兄弟捐资为族人建吴氏书楼,并请朱熹来此讲学。村内活水亭桥上的“活水来”三字和吴氏书楼的“书楼”二字为朱熹所书(据旧县志卷四之四书屋、卷八之八流寓)。建国后,该镇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在县内较为发达。1985年,有初级中学l所,学生552人;农业中学1所,学生146人;小学53所,学生3261人。该镇是全县集资办学的先进单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3%。有小公园l处,文化站1所,电影院1个,放映队4个,中心卫生院1所,床位25张,各村都设有卫生室。由于重视文化教育,古往今来,上唐镇出了不少人物。仅源头吴氏一脉现在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和高级科技人员就有一二十人。
  城上公路贯穿全镇,并向东延至黎川县黄源圳,向南延至南丰县西坪。另有5条简易公路。
  镇人民政府驻地上唐,是一个有800余年历史的集镇。1942年县城沦陷,当时的县政府、省私立心远中学等纷纷迁至这里。由于未遭日军焚烧,上唐是全县唯一保存较多清代民宅建筑的圩镇。镇内环列刘家塘、蔡家塘、杨家塘等十口池塘,一条主要街道南北走向,水泥路面,为南城、南丰、黎川三县边界贸易的重要集镇,也是现今全县最大的农村集镇,共有1026户,381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54户,2000人。
  名胜古迹有被誉为“天下第三泉”的沸珠泉,位于上唐以北1.5公里的东湖村。
  包坊乡包坊乡位于县境南部,东界黎川县渣标,南邻上唐镇,西接天井源乡,北连洪门镇。乡政府驻包坊,距县城33公里,全乡面积71.88平方公里,耕地9090亩(其中:水田8483亩,旱地607亩),林地9578亩。辖6个村民委员会,47个村民小组,1271户,6542人,含非农业人口17人。
  乡境属丘陵地带,北有马面山、大山、南有牛牯墩、乌云峰,西有毕姑山。毕姑山主峰海拔402米,为全乡最高点。坊头水由西向东,包坊水从南至北,均注入洪门水库。年平均气温18℃。地下资源:石灰石储量丰富,碳酸钙含量为98%。其它矿藏有煤、磁铁等。
  解放前夕,为二区洪门乡和三区上唐镇的辖区。建国初期,为六区洪门乡和四区上唐镇的辖区。1958年分属于洪门公社和上唐公社,1961年始建包坊公社,1965年并入洪门公社。1984年5月,将洪门公社的包坊、李敖、上乌石三个大队和上唐公社的棠下、姑余、坊头三个大队划出,增设包坊乡建制。
  该乡以水稻生产为主,1985年粮食产量641.85万公斤,亩产(单产)395公斤,洪门水库库汊拦网放养水面积2041亩,产鲜鱼7.135万公斤。农业总收入220.6万元。主要水利设施有小(二)型水库6座,有效灌溉面积7480亩,旱涝保收面积4926亩。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桔、花生、红薯、芝麻、大豆等。
  该乡有石灰厂、砖瓦厂等6个乡办企业,年收入7.8万元。
  义教卫生方面,有小学6所,学生1198人,乡文化站1个,电影放映队1个,村图书室1个。乡卫生院l所,村卫生室14个。
  全乡有3条简易公路,总长23公里。
  该乡包坊村,村民多姓包。包坊包氏曾是南城望族,其先人南宋时期的包恢,官至刑部尚书。近年来,有关部门在该村搜集到清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和民国24年修的《包氏宗谱》,以其中南城包氏八世孙包逊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撰写的《始修宗谱序》,对考证包坊包氏的历史渊源最具价值。据该序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合肥包拯的长兄包播来任建昌军通判,“乐南城山水之佳,遂家于七仙阁下,徒修仁里之月湖包坊。自是建昌始有包氏。”月湖包坊,即今包坊村,现有包姓居民136户,647人。由此得知南城包氏为合肥包氏的一个分支,与今包玉刚(包拯后裔)的祖族宁波镇海包氏有亲密的宗族关系。
  天井源乡天井源乡位于县境中部,东邻洪门镇、包坊乡、南界上唐镇、新丰街乡,西与株良、万坊乡隔盱江相望,北和建昌镇连接。乡政府驻地天井源,距县城3公里。全乡面积74.8平方公里,耕地18929亩(其中:水田16504亩,旱地2425亩),林地4048亩。辖14个村民委员会,122个村民小组,3368户,165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9人。
  境内以丘陵为主,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全乡最高点为白头峰主峰,海拔296米。盱江傍西而过,黎滩河流经东北部,毕姑水由西北部汇入盱江。年平均气温18.4℃。境内清源附近有零星煤线。
  解放前夕属一区。建国后,先后归七区、城关公社所辖。1961年设立天井源公社,1964年与清源公社合并为罗坊公社,1968年罗坊、大源公社合并为东风公社,1973年仍称天井源公社。1984年改设天井源乡。农业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解放前,该乡是多涝易旱地区,有“天灾源”之称。建国后,大力兴修水利,建成小(一)型水库3座(黎家源、黄家源、康坑),小(二)型水库16座,电力排灌站2个,并修筑了东港河堤、东胜利堤、水西堤等3堤,总长63公里,保护了6000余亩农田。全乡有效灌溉面积达17251亩,旱涝保收面积12282.亩。1985年,粮食总产1351.5万公斤,亩产(单产)395.5公斤,放养水面积1638亩,产鲜鱼12.3万公斤。农业总收入470万元。经济作物有油菜、柑桔、淮山等。港下园一带是县城主要的蔬菜供应基地。河垄的西瓜、萝卜,山石嵊、刁水的大蒜,蔡王殿的果蔗等均以质地优良闻名。
  该乡有水泥预制件厂、基建队、农机厂、红砖厂、石灰厂等7个乡办企业,年总收入121.46万元。水泥预制件多达37个品种,行销县内外。
  文教卫生方面,现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362人;小学14所,学生2337人。乡文化站1个,电影院l座,放映队8个。乡卫生院l所。
  全乡交通便利,城上公路由北到南贯穿全境,另有简易公路5条,全长35公里。村村通车。
  乡内有从姑山、依江耸立,怪石突兀,为县内名胜之一。明代著名学者罗汝芳在此建从姑山房,揽徒讲学。
  洪门镇(附:古镇硝石) 洪门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毗龙湖乡,南界包坊乡,西邻天井源乡,北与徐家、浔溪两乡接壤。全镇面积155.13平方公里,耕地15277亩(其中水田14010亩,旱地1267亩),林地13901亩。辖9个村民委员会,86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全镇2916户,13484人。
  属丘陵地带。北有周华山、鸡公山,南有望天石,沿山主峰海拔498.8米,为境内最高点。位于洪门街以南2公里的洪门水库,是全省第三大水库。库区占境内南部大部分地区,可储水12亿立方米。年平均气温18.2℃。主要地下资源有石英、石灰石等。
  解放前夕属二区,建国初期属六区。1958年称洪门公社,1968年并入龙湖公社。1972年划出,恢复原称。1984年设乡,次年改为镇建制。
  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1985年,粮食总产995.85万公斤,亩产(单产)360.5公斤。放养水面积5696亩,年产鲜鱼17.25万公斤,其中开发洪门水库水面发展库汊养鱼5419亩,总产12.5万公斤。农业总收330.4万元。水利设施除洪门水库外,还建有小(一)型水库1座(余坊),小(二)型水库13座,有效灌溉面积为9495亩,旱涝保收面积达11050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西瓜、淮山、柑桔、甘蔗、花生等。
  镇办企业有胶合板厂、摩托车配件厂、农机厂、纺织器材厂、建筑队、鱼场等11个,共有职工600余人。年总收入122.6万元。
  文教卫生方面,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421人;小学11所,学生1932人。镇文化站1个,电影院1座,放映队8个。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22个。
  全镇有简易公路2条,全长50公里,每个行政村均可通车。
  镇人民政府驻地洪门,位于县城东偏南15公里,街道宽6米,长约600米,居民644户,2224人。洪门水力发电厂在洪门街以南2公里处,装机容量3.75万千瓦,年发电量11140万度。庄上、长塘街、外源均为明益王墓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1958年修建洪门水库时,在大坝工地发现益王朱厚晔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附:古镇硝石硝石,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原为本县最大的农村集镇。东、南临桐埠河(又称资水),西南近黎滩河,西北靠将军岭,北为起伏的小山岗,桐埠河由北而南成弓形绕过该镇折向西与黎淮河汇合,再向西北流去。镇南(即资水对岸)的石下是古县治遗址,有人力汽车渡与硝石相通。南城至黎川公路由镇东经过。自古以来硝石就是通往福建的交通要道,也是南城、黎川、资溪三县贸易的集散地。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主要特产有枣、梨、板栗、籽瓜、绿豆、大豆、芝麻、花生、大萝卜等,是我县的鱼米之乡。
  硝石街东西走向,石板铺地,长约0.5公里,街两旁木板推门店铺一字排列,傍资水沿岸而建,大部分晒楼悬于河上,具有南方特色。据1958年硝石乡资料记载:硝石居民(含石下)744户、2935人(其中石下约占半数),耕地10288亩。
  境内主要名胜有石下醉仙岩,岩洞若龙口张开,洞内伸出一条长形石岩,俗称龙舌。岩洞宽约20米,深约15米,大洞深处还有两个小洞,深不可测。相传古时有仙人醉酒于此,故得名。镇西天主教堂占地1000余平方米,始建于1867年,1937年爱尔兰传教士重建。建国前夕,仍有爱尔兰神甫在此传教。
  1933年10月9日至13日,红军东方军在这里与据守硝石的国民党军展开激战。是为第五次反“围剿”中著名的硝石战役。
  1958年因修洪门水库,硝石及水淹区63个自然村全部拆迁。唯石下醉仙岩面貌依旧,不时有人驾舟前往登游。
  龙湖乡龙湖乡位于县境东部,东、北界资溪县乌石乡、石峡乡,东南隅毗黎川县,南接严和乡,西邻洪门镇、浔溪乡。乡政府驻地龙湖,距县城40公里。全乡面积188.14平方公里,耕地15539亩(其中:水田14319亩,旱地1220亩),山地面积22万亩,其中有林地82278亩。辖8个村民委员会,76个村民小组。2220户,11621人,内含非农业人口448人。
  地势北高南低,东北有甑盖峰、紫云岩,东南有席家嵊、凤山嵊、中古岭,甑盖峰主峰海拔700米,为全乡最高点。龙湖河、小竺河南流注入洪门水库,境内西南部分地区属洪门水库区域。年平均气温17.2℃。
  解放前夕属二区孟扩乡。建国初期属六区竺由乡、王坪乡、小竺乡,1958年成立龙湖公社,1966年改名红湖公社,1979年恢复原称。1984年设乡建制。
  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1958年,粮食总产929.15万公斤,亩产(单产)337公斤。洪门水库库汊养鱼水面1万余亩,产鲜鱼23.2万公斤,农业总收入278.2万元。主要水利设施有小(二)型水库12座及龙湖渠、龙沙渠、竺由渠、凤州渠等。有效灌溉面积为10209亩,旱涝保收面积达10000亩,主要经济作物和土特产有香菇、红薯、籽瓜等。该乡盛产木竹,木材产量约占全县的1/3,居首位。林产品产值约占全乡经济收入的一半。
  该乡有纺织器材厂、农具厂、香菇厂等8个乡办企业,年总收入43万元。
  文教卫生方面,现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400人;小学8所,学生2208人。乡文化站1个,电影放映队2个。中心卫生院1所(床位15张)。
  全乡有简易公路4条,全长40公里。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乡属闽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王坪村是中共建东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驻地。
  严和乡严和乡位于县境东南隅,北靠龙湖乡,西接洪门乡,东、南与黎川县资福桥乡、中田乡毗邻。
  乡政府驻地严和圩,距县城54公里,全乡面积82.36平方公里,耕地9803亩(其中:水田9426亩,旱地377亩),林地12242亩。辖7个村民委员会,47个村民小组,1172户,621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1人。
  属丘陵地区。北有高嵊、蚂蚁峰,南有锣鼓石等小山,点山主峰海拔318.1米,为境内最高点。严和河从黎川县资福桥入境,经西注入洪门水库,全长15公里。年平均气温18.10C。
  解放前夕,属二区孟扩乡,建国初期,分属六区严和、潭市两乡。1958年属龙湖公社,1961年从龙湖公社划出,设立严和公社,1965年又并入龙湖公社,1979年再行划出,恢复严和公社。1984年设乡。
  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1985年,粮食总产716.8万公斤,亩产(单产)390.5公斤。洪门水库库汊养鱼水面积5518亩,产鲜鱼18.95万公斤,农业总收入222.9万元。主要水利设施有小(二)型水库4座,小型排灌站1座(沙田),有效灌溉面积5895亩旱涝保收面积4141亩,主要经济作物:红薯、籽瓜、黄花等。
  该乡有鱼场、林场、农机站等5个乡办企业,年总收入28.1万元。
  文教卫生设施,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133人;小学6所,学生1107人。电影放映队2个,乡文化站1个。乡卫生院l所。
  全乡有3条简易公路,全长20公里。新辟公路可直抵黎川县县城。
  位于上兰村的宝方寺,始建于唐代,为县内仅存古刹,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浔溪乡浔溪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东与龙湖乡、资溪县石峡乡为邻,南和洪门镇接壤,西同徐家乡相连,北界沙洲乡。乡政府驻地墩上,距县城30公里。总面积101.38平方公里,耕地8455亩(其中:水田7866亩,旱地589亩),林地139638亩。辖8个村民委员会,55个村民小组,有1194户,64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6人。
  境内山多岭高,北有王家岭、马牛嵊,南有大山、连头峰等山。山脚嵊主峰海拔607米,为全乡最高点。浔溪河、大竺河南流注入洪门水库。年平均气温16.8°C。
  解放前夕,为六区达溪乡。建国初期分属五区大竺乡、浔溪乡和六区石魁乡。1958年为徐家公社辖地,1961年始成立浔溪公社,1968年,并入徐家公社,1972年再次划出,仍称浔溪公社,1984年设乡。
  经济以农业和林业并举,有效灌溉面积为5294亩,旱涝保收面积4260亩。1985年,粮食总产435.6万公斤,亩产(单产)347公斤。农业总改入142.6万元。毛竹蓄积量约150万根,年伐20余万根,均为全县之冠,年产木材800立方米。土特产有五黑鸡、香菇、笋干、冬笋、药材等。大竹村是本县著名特产五黑鸡的中心产区。
  该乡有12个乡办企业,年总收入41.54万元。主要产品有木器、竹器、金刚砂等。
  文教卫生方面,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146人;小学8所,学生1334人。乡文化站1个,电影放映队3个。乡卫生院1所。
  全乡有简易公路4条,全长50公里,大部分村可通车。
  沙洲乡沙洲乡位于县境东北隅,东邻资溪县许坊乡,南与浔溪、徐家乡接壤,西靠徐家乡,北与资溪县高田乡和金溪县左坊乡相连。总面积95.31平方公里,耕地22406亩(其中:水田20489亩,旱地1917亩)林地13360亩,辖9个村民委员会,77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2634户,12479人。乡政府驻塘家,距县城33公里。
  属丘陵地区。东有山居峰,北有傅家山,西部有高嵊、鸡公石等山峰,南部黄泥尖,主峰海拔504.6米,为全乡最高点。芦河从东南面入境,流经东北部边缘地区。年平均气温17.20℃。地下资源有铁、石英、石墨、磷灰石等。
  解放前夕属六区,建国初期属五区,1958年属徐家公社,1961年从徐家公社划出成立珀开公社,1968年和徐家、浔溪公社合并称红旗公社,1970年从中划出恢复原称。1983年改名名沙洲公社,次年设乡。
  该乡以水稻种植为主。主要水利设施有小(一)型水库2座(东门源、江家排),小(二)型水库10座,有效灌溉面积为14062亩,旱涝保收面积达11920亩。1985年,粮食年总产量1348.3万公斤,亩产(单产)386公斤。放养水面积604亩,年产鲜鱼4.85万公斤,农业总收入437万元。
  经济作物有烟叶、黄花、柑桔、芝麻、油菜、西瓜等,当地产的辣椒颇有名气。
  全乡有水电站、鱼苗场、红砖厂、基建队、农机厂、竹木制品厂、香槟酒厂等17个企业,年总收入31.17万元。
  文教卫生方面,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332人;小学8所,学生2292人;乡文化站1个;电影院1座,放映队3个;乡卫生院1所。
  鹰城公路从西境经过、黄资公路由西向东贯穿全境,另有7条简易公路,全长25公里。
  境内有黄狮、珀歼两个较大的集镇。黄狮,原名黄狮渡,位于塘家西北6公里处的鹰城公路与黄资公路交叉口上,居芦河岸边,西北与金溪县隔芦河相界;原有渡船,后弃渡建桥。镇内街道南北走向,驻有工商管理所、供销社、粮管所、机米厂、银行营业所、县光荣敬老院等机构。303户,123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2户,333人。1933年1月,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在此全歼国民党军周士达旅,称“黄狮大捷”。珀开,位于塘家东偏北0.5公里,黄资公路以南,居芦河冲积平原,系沙洲、珀开两村村委会驻地。主要街道南北走向,水泥路面。驻有公安派出所、医院、粮站、信用社等单位。447户,161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7户,596人。由于地处南城、金溪、资溪三县边界地区,且交通便利,黄狮、珀歼两镇集市贸易繁荣,每晨当圩,并有定期庙会。每天的商品流通量和成交额相当可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沙洲乡是闽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金南县苏维埃政府曾设在该乡水口村。珀开,是明代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邓茂七、邓柏孙的故乡。
  徐家乡徐家乡位于县境北部、东邻浔溪、沙洲乡,南界洪门镇,西隔盱江与万坊乡相望,北和金溪县石门乡为邻。总面积128.11平方公里,耕地25616亩(其中:水田21989亩,旱地3627亩),林地62659亩。辖15个村民委员会,127个村民小组,3770户,19472人,含非农业人口325人。乡政府驻地潭市桥,距县城13公里。
  属丘陵地区。北有郭仙峰、高嵊,南有芙蓉山、大煅山、各公山等。七宝峰主峰海拔363米,为境内最高点。盱江傍西而过,江家水、山坳水、厚坪水均由东向西汇入邹家港、再注入盱江,西部一带为河谷冲积平原。年平均气温18℃。
  解放前夕属六区,名渭水乡。建国初期属五区。1958年成立徐家公社,1968年与浔溪、珀歼两公社合并称红旗公社。1972年划出浔溪、珀歼两个公社,复称徐家公社。1984年设乡。
  该乡是县主要产粮区之一。耕地面积、历年粮食产量和完成国家下达的粮、油、猪收购任务数额,均占全县十分之一左右。主要水利设施有小(一)型水库2座(石溪、山坳),小(二、型水库20座。有效灌溉面积为21109亩,旱涝保收面积16856亩,盱江沿岸的八堡堤,长9.5公里,是堤内近万亩农田和万余人口的防洪屏障。这片农田。经过多年的平整改造,已成为县内面积最大的吨粮田.。1985年全乡粮食总产2096.6万公斤,亩产(单产)达510公斤。放养水面3454亩,年产鲜鱼13.2万公斤。农业总收入70311万元。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桔(湖东片为主要产区)西瓜、油菜等。
  乡办企业13个,年总收入73.74万元。主要产品有农机配件、铁锅、砖瓦、药材、陶瓷、松花皮蛋等。该乡红砖厂生产的机制红砖以抗压强、外形方整而远近闻名。
  文教卫生方面,有初级中学l所,学生396人;小学15所,学生2962人。乡文化站1个;电影放映队5个。中心卫生院1所(有床位20张)。
  鹰城公路由北至南穿全境。另有简易公路5条,各行政村均可通车。
  该乡渭水桥,是1932年红军阻击国民党军许克祥部的战斗地址。
  17世纪中叶,葡籍传教士也是由这里最早将天主教传入本县。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
建昌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