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276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
页数: 5
摘要: 南城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地区中部,居盱江下游。地处东经116°24′至116°57′,北纬27°18′至27°47′。东邻资溪、黎川,南连南丰、黎川,西毗宜黄、临川,北靠临川、金溪。全县总面积1697.97平方公里,辖3个镇、14个乡、173个村,有50936户,248885人。其中,农业人口40057户,205245人,占全县人口的82%。县城建昌镇,位于县境中部,距省会南昌161公里,1985年有居民34000余人,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概述
   南城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地区中部,居盱江下游。地处东经116°24′至116°57′,北纬27°18′至27°47′。东邻资溪、黎川,南连南丰、黎川,西毗宜黄、临川,北靠临川、金溪。全县总面积1697.97平方公里,辖3个镇、14个乡、173个村,有50936户,248885人。其中,农业人口40057户,205245人,占全县人口的82%。县城建昌镇,位于县境中部,距省会南昌161公里,1985年有居民34000余人,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南城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因地处豫章 郡之南,故称南城,是江西建县最早的18个县之一。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设建昌军,军治设南城,从这时开始,又有“建昌”的别称。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建昌府,领南城、新城(今黎川)、广昌、南丰四县,府治设南城。建昌府的建置沿至清末,凡500余年。南城建县之初,县境几乎包括今抚州地区全境,其后临川、南丰、黎川等县先后划出,境域范围逐渐缩小。明万历六年(1578年),划出东北境56至73都设泸溪县(今资溪县),境域始基本固定。民国21年(1932年),江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署治没南城,民国24年后改为第七行政区,辖南城、南丰、黎川、光泽、资溪、金溪、东乡、临川、崇仁、宜黄、乐安等11县。建国后,南城属抚州地区(专区)。
   县城地势东西高,中部为南北贯通的河谷平川地带,山地分布在东西两侧边缘,属武夷山余脉。境内主要河流有盱江、黎滩河、芦河。盱江由南而北流经县城贯穿全境,将县域分为东西两部。境内丘陵占77%,山地占18%,河谷平原占5%,最高点芙蓉山主峰海拔1176米,最低点盱江袱牛段海拔56.13米,平均海拔约307米。
   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8℃,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5.6℃,极端最低气温-7.8℃;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9.1℃,最高气温41.5℃。历年≥10℃活动积温平均为5646.2℃,日照1807小时,无霜期277天左右。年降水量约1642毫米,4-6月为汛期,雨量约占全年的so%。冬季风向多偏北,夏季多偏南,春秋两季为交替期。灾害性天气有暴雨、寒潮、冰雹、大风等。
   南城县自然资源丰富。1985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86195亩,其中水田257917亩,旱地28278亩。土壤多为冲积土和红粘土,土质肥沃,灌溉条件好,适宜种植水稻和柑桔:大豆、西瓜等作物。水域面积165600亩,占总面积的6.51%,其中河流约86037亩,水库57874亩,池塘15091亩。可利用的水面7.69万亩。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硫铁、金、铜、石灰石、萤石、煤、瓷土、稀土、铀等。硫铁矿主要分布在麻姑山排上、丹霞,硫的品位平均在25%以上;石灰石储量在一亿吨以上,主要分布在上唐、洪门、包坊等乡;黄金矿在岳口乡。
   尽管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但解放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下,南城县经济十分落后,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个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灾连祸接。“镰刀挂上壁,农民有饭吃”是占全县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在民国31年(1942年)6月,日寇焚毁县城,劫后瘟疫流行;且国民党当局不恤民情,横征暴敛,加上货币贬值,物价暴涨,城乡人民啼饥号寒,流离失所,死于非命者不计其数。据统计,民国17年(1928年)全县人口为229759人(民国25年《江西年鉴》载);1949年为113735人(据《南城统计》),21年间全县人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一半。
   南城是块红色的土地,南城人民具有革命斗争传统。1927年1月,中国共产党南城县第一个党小组建立,同年2月,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领红军主力转战南城,取得了“南城战役”(即渭水桥战斗)和黄狮渡、长源庙等战斗的重大胜利;第五次反围剿中著名的“硝石战斗”就发生在南城的硝石镇。这一时期,南城属于游击区,党发动群众一度在县境的东北、东南边缘地带开辟了金南、建东两块革命根据地,分别建立了县一级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
   解放后,南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1366万元,到1985年为15762万元,增长了10.5倍。
   南城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成功地实行了土地改革,顺利地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因而经济发展较快,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率为7.22%,1956年达到3038万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57年至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南城经济发展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间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195万元,比1957年减少514万元,年平均递减3.66%。经过三年国民经济调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4307万元,比1956年增长24.7%。在此后的十年中,“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南城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由于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全县人民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197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6165万元。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系统地进行了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明确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农村到城镇逐步推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南城的国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协调和较大幅度的增长。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的8038万元增长近一倍,年平均递增10.09%。从1950年到1978年这29年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加472万元,而1979年到1985年这7年间,平均每年增加974万元。从1980年后,全县国民收入以年平均20.450/的速度增长,1985年为14464万元。
   南城素称“鱼米之乡”。粮食是全县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作物。在粮食作物中,水稻又居首位。盱江沿岸的河谷冲积平原与河阶地是主要粮食产区。解放前,全县粮食亩产不到200斤,1949年总产仅有2782.75万公斤。解放后,南城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几年发展尤为迅速。1985年,粮食总产达20016.75万公斤,首次突破4亿斤大关,亩产达813公斤。多种经营也有很大发展。农村经济突破自然经济的羁绊,开始向商品生产转化。农田水利建设是建国后南城县农业生产取得的突出成就。解放前,全县连一座中小型水库也没有,原有的陂塘堰坝等水利设施也因年久失修而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全县80%以上的农田易涝易旱,双季稻面积仅占水田面积的4%左右。解放后,特别是在农业合作化以后,大力发展水利事业,扩种双季稻,治山治水,改造低产田,不断取得新成绩。36年间共兴修各种水利工程3524座(处):1962年,全县农田的水利问题就基本上得到解决。1980年后,历年双季稻种植面积占水田面积的比例,都在75%以上。198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为21.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为19万亩,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粮食、生猪、池塘养鱼、柑桔是南城农业生产的“四朵金花”。粮食生产首屈一指,被列为全国“七五”计划时期第一批发展商品粮生产基地县。1985年全县向国家交售商品粮9000万公斤,人均贡献商品粮416公斤。生猪生产持续发展,1985年全县肉猪出栏9.5万头,产肉13.9万担。池塘养鱼历史悠久,在省内享有盛名,1977年被农牧渔业部授予池塘养鱼先进县的奖旗。1985年,池塘养鱼1.1万亩,产鱼3.47万担,亩产157.5公斤。以洪门水库为基地的库汊拦网养鱼也有很大的发展,1985年开发利用面积已达3.1万亩,年捕捞量57.5万公斤,而且增产潜力很大,使全县渔业生产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柑桔生产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1978年,全县柑桔种植面积5102亩,总产17761担。1985年,面积发展到35255亩,产量增至90150担,居全省第三位。除柑桔外,主要的经济作物还有油菜、花生、大豆、西瓜、烟叶、白莲、芝麻等。著名土特产有麻姑米、麻姑茶、麻姑酒、南城黑猪、五黑鸡等。
   南城县山地面积大,林业也是一大优势。1985年,有林地面积75.8万亩,森林复盖率为29.7%,活立木总蓄积量138.7万立方米,采伐量21767立方米。此外,有宜林荒山61.2万亩。发展林业,大有潜力。林产品以松、杉、毛竹、油茶为主;林副产品有香菇、木耳、冬笋、茶叶、松香等。
   传统的建昌帮中药业,是发展南城经济的潜在优势之一。南城中药业历史悠久,并以其独特精良的炮制技术而驰名。从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期,建昌帮中药业进入鼎盛时期。当时,南城是我国南方主要的药材集散地之一,它的销售范围包括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数省,还远及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南城客,建昌帮,人参鹿茸用船装”这句民谣,反映了当时南城中药业兴旺的景象。本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连年战争,南城中药业日趋衰落,传统的炮制技术也濒临失传。在进军“四化”的今日,振兴建昌帮中药业,无疑会对促进南城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解放前,南城几乎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也很不景气。建国后,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88.6万元(主要为手工业产值),1985年增加到4678.8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24倍。南城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2463.4万元,其后至1985年的7年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加了2215.4万元,接近翻一番。特别是乡镇工业发展很快。1978年,乡镇工业产值为507.4万元,而1985年已发展到1602.7万元,7.年增长215.80%。乡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20.1%上升到1985年的34.3%,成为南城工业的一枝新秀。1985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52个,其中:中央部属企业2个(洪门水力发电厂、洪都机械厂南城分厂),省属企业1个(江西省南城制药厂),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22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27个。198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电量9028万度(含洪门水库发电量7894万度),饮料酒2403.6万吨,棉布68.76万米,水泥3.24万吨,火柴5.94万件,空气压缩机560台。
   南城国民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工业仍然不够发达。1985年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9.9%,与发达地区比较,工业生产的规模不大。在农业生产中,种植业的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52%,林牧副渔等其他收入只占48%,要求多种经营有更大的发展。由于工业不发达,地方财政比较紧张,历年需要上级财政补贴。
   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城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城镇建设、交通等各项事业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提高。
   1985年全县中等专业学校有南城师范(地区办)、抚州卫校南城分校、南城县教师进修学校、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城分校。有普通中学18所(含完全中学2所,其中南城一中为省重点中学),小学239所,幼儿园94所(其中公办1所,民办93所)。成人教育有广播电视大学大专班4个,县委党校中专班两个。各类学校在校学生5.5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2.4%。全县已基本普及小学教育。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取各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共2142名,其中5名考生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录取比例在抚州地区名列前茅。
   县属文化单位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电影公司、地方剧团等。主要的文化体育设施有电影院5座、剧院1座、田径足球场1个。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快。县乡都有广播站,有线广播通播率达78.4%;有电视差转台5个,电视已普及到各个乡村。
   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缺医少药的状况已根本上得到改变。50年代初期就迅速扑灭了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地方病、其他传染病发病率大大减少,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1985年全县有医疗卫生事业机构41个,卫生技术人员715人,病床470张。乡乡有卫生院。县人民医院被列为江西省十个重点县级医院之一,已成为门类较全、设备较完善的全县医疗中心。
   城镇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城面貌日新月异。从1979年至1985年的7年中,县城兴建各种建筑208848平方米,是1950年至1978年共29年竣工面积总数的3倍。新辟的盱江大道宽阔平坦,两边一座座新建的楼房鳞次栉比。主要街巷都铺上了水泥路面。大部分居民用上了自来水。古老的县城焕发了青春。
   交通运输事业也有长足的进步。境内的公路四通八达,乡乡可通汽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有公路,县境公路总长750公里。
   城乡人民的生活有明显的改善。六十年代后期就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八十年代,人民生活显著提高。1985年,全县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为915元,比1978年增长75.1%;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47元,比1978年增长198%,届全省先进水平。80%的农户盖了新房,居住条件大有改善。
   南城“地气殊异,江山炳灵”,名胜古迹遍布全县。位于县城西南十里的麻姑山,据<道书》、《名山志》等古籍记载:天下名山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麻姑山“洞天”、“福地”兼而有之,是我国东南名山。该山峰峦奇秀,泉石清绝,飞瀑削岩,景色迷人。历史名人华子期、谢灵运、颜真卿、白居易、刘禹锡、晏殊、陆游、杨万里、徐霞客等都曾来此登临题咏。主要的游览点有半山亭、仙都观、玉练双飞、龙门桥、神功泉、邓紫阳墓等。与麻姑山隔江对峙的从姑山,奇峰突兀,临江耸立,别有一番情趣,有“一线天”、“天桥”、罗汝芳作书的摩崖石刻、“油洞”、“米洞”等景胜可资观赏。于1985年兴建的洪门水库,是江西第三大水库,近年来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点。水库大坝宏伟壮观,库内碧波万顷,湖光山色相映。境内其它著名名胜古迹有万年桥、聚星塔、潮音洞、沸珠泉等。主要的古遗迹有武岗山商周文化遗址和云市宋代古窑址。县境内明代益端王朱祐槟及其子孙的墓葬群,在文物考古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南城县古今名人,北宋时期有思想家、曾巩的名师李觏,音韵学家陈彭年;元代有政治家、文学家程矩夫;明代有威震八闽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邓茂七,著名学者、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戏剧家郑之文,女诗人景翩翩,文学家张升(状元)、左赞等;清代有与袁枚、邵齐焘等人并称清代骈体文八大家的曾燠,还有谢星焕等众多的名医。近代以来,南城更是名人迭出,有在江西辛亥光复中立有殊功的刘凤起,有创建南城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后来英勇就义的优秀共产党员宁元勋,有怒斥日酋、为国捐躯的爱国志士程希文,有我国近代桥梁建设创始人之一、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的总工程师罗英,有我国法律界著名学者、曾任中央人民政府监察部副部长、江西省副省长的潘震亚,有在我国地基基础研究中作出开拓性贡献的科学家黄强,等等。
   南城县人民勤劳聪慧。解放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创立了辉煌的业绩。现在,全县人民正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指引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创造新的业绩,开辟美好的未来。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