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25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历史人物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17
摘要: 第二节历史人物。 一、传记 陆九洲、危素、曾坚、吴伯宗、王英、吴悌、傅良桥、龚廷贤、蔡国用、周亮工、周在浚、王有年、杨其武等。二、传略、简介包括:吴敏、陆贺、陆九韶、陆九龄、傅安潜、王常、吴世忠等。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人物传 历史人物

内容

第二节 历史人物 一、传记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自号存斋,因其讲学于贵溪象山,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陆坊乡青田村人。他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陆九渊于宋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第,初任隆兴府靖安县主簿,开始踏上仕宦之途,后因服继母丧,三年丧满,改任建宁府崇安县主簿。淳熙九年(1182),到首都临安任国子正一年,给太学生主讲《春秋》。淳熙十年至十三年,在敕令所任删定官,编理、修订奏章律令。淳熙十四年至绍熙元雏(1190).主管台州崇道观,离开中央回到地方,以“祠禄官”闲居。绍熙二年,出知荆门军,管辖今湖北中部的荆门、当阳两县。绍熙三年腊月,病死于荆门任上,归葬于金溪。嘉定十年(1217)赐谥“文安”。明嘉靖九年(1530),被列入孔庙配祀。
   陆九渊在官时为政清廉,爱干实事,不喜空谈,他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他治理荆门,政绩显著,为防金人南下,筑荆门城壁;“信捕获之赏,重奔窜之刑”,整治了军士逃亡;修烟火保伍,缉捕盗贼;革除税务之弊;修郡学贡院,定期与诸生讲学。丞相周必大尝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
   陆九渊官虽不大,但理学名望很高。陆学又称“心学”,他提出“心即理”,认为“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故得出结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并认为“心即理”是永久不变的。他说:“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完全把“心”当作世界的本源。他所谓的“心”,又叫“本心”。他解释“本心”说:“测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这个“本心”,即是孟子所谓天赋的仁、义、礼、智之“善心”,也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意识,所以,服从封建秩序,也就是体现了“本心”。这正适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达到维护其封建制度,巩固政权的目的。故自南宋以来,历元、明、清以至中华民国,统尊他为“百世大儒”,原因实出于此。
   淳熙三年(1176),陆九渊应吕祖谦的邀请,和当时另一位理学家朱熹在铅山鹅湖寺聚会,对“太极”、“无极”和治学方法展开了一场辩论,即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辩”。
  从两者哲学世界观来看,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思想体系里最高的最核心的哲学范畴都是“理”,既当作自然界的本源,又作为社会伦理原则。其理学为封建政治服务的目的也是相同的,都是同宗孔孟,同扶名教,同植纲常。所不同的是在治学方法上存在分歧,朱熹主张“道问学”和“即物而穷其理”,即从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主张“尊德性”和“先发明本心”,认为“心即理也”,不必多作对外穷理工夫,朱讥陆为“禅学”、陆讥朱为“支离”,实质上,不过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陆九渊又是一个教育家,在南宋思想学术领域内独树一帜,与朱熹对垒而立,吸引了很多学子,尤其是在贵溪象山讲学时,授徒极盛,来见者数千人,他以毕生精力用在治学、讲学、游学上面。他认为“学能变化气质”,“人之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他读书有独到之处,就是以精熟为贵,以意旨为的。主张学以致用,反对求多求快。他说:“所谓读书,须当明物理,揣事情,论事势。且如读史,须看他所以成,所以败,所以是,所以非之处,优游涵泳,久自得力。若如此读得三五卷,胜看三万卷。”又说:“某常令后生读书时,且精读文义分明,事节易晓者,优游讽咏,使之浃洽与日用相协,非但空言虚说。”这种教育方法,确是值得后人吸取的。
   后人将他生前所著,所讲,编为《象山全集》,凡36卷。其弟子遍布于江西、浙江两地,最著名的江西以傅子云、傅梦泉、邓约礼等为代表,浙江以杨筒、袁燮、舒磷、沈涣为代表。他的学说后由明朝王阳明继承和发展,称为陆王学派。
   为纪念陆九渊,金溪旧时县衙前竖有巨石结构的“百世大儒”牌坊一座,锦绣墩侧建有“三陆祠”-一栋,现均无存。省会南昌,有一条大街命名为“象山路”。陆坊青田院山有陆九渊墓,现已加修整,列为全省重点保护文物。
   危素 危素(1295~1372),字太朴,又字云林,黄通乡高桥人,唐朝抚州刺史危全讽的后代。元朝历史学家、文学家。
   危素少时曾拜读吴澄门下,并尊李存为师,年轻时便精通五经,学识渊博,名扬天下,甚至一些有名望的老学者如范椁、虞集、揭篌斯等人也很折服,另眼相待。元至正元年(1341)被大臣荐授经筵检讨,负责主编宋、辽、金三史,并注释《尔雅》。成书后,顺帝奖给金银和宫女,他不受。至正五年改授国子助教,顺帝命修佛经,他婉言拒绝。至正七年授翰林编修。编纂后妃等传和宫廷纪事,由于没有资料,他便到市上买礼物送给宦官和皇亲国戚,详细询问,亲笔访录,得悉真情,遂成全史。至正十一年,升迁太常博士,后又历任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大司农丞,至正十七年升礼部尚书。至正十八年参中书省事,并提请专任甘肃平章,总西方兵。他为官清正,曾得皇太子书以“澄清忠义,清白传家”八字褒奖。至正二十年,官拜参知政事,不久,又受翰林学士,并奉旨出任岭北行省左丞。后因事弃官,隐居房山(现河北省)四年,潜心致力于他的历史著作。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适逢朱元璋率部打进北京,危素就在其所居房山报恩寺跳井自杀,被寺僧大梓和番阳徐彦礼挽起,并说:“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危素才打消了寻死的念头。兵士要进史库,危素力加保护。因此,元朝实录才被保存下来。明洪武二年(1369),授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同修元史。皇帝数次访问元朝兴亡原由,并命撰写皇陵碑文,都能符合旨意。不久,危素因过被劾,罢官一年,后复原职,兼宏文馆学士,并赐小车,免朝谒,常与酒宴,并有诗词酬唱。由于皇帝对他的宠信,引起r某些大臣的嫉妒,御史王著等屡进馋言,说危素乃亡国之臣,不宜重用。洪武三年,危素被谪居和州,守余阙庙,一年后,死于和州的含山县寓舍,还葬金溪高桥,学士宋濂铭其墓。
   危素在官颇有政声,“为人侃直,数有建白,敢任事”。上都宫殿毁于火,顺帝下令重建大安、睿思二阁,危素苦谏,报以民间疾苦,不宜大兴土木,并亲自到河南一带发钱、发柢赈救灾民。
   危素身经两个朝代,在历史著作上有他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的功劳多被湮灭(如宋、辽、金史署名是元朝宰相脱脱主编,实际上是危素执笔),加上他是降臣,历代封建统治者出于忠君思想,对危素都不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宣扬。
   危素博学,善为古文。元至正年间,独以文名天下,尤精于书法,片纸只字,人们都爱珍藏。他著有《说学斋稿》四卷,《云林集》二集,《草庐年谱》均流行于世。
   曾坚 曾坚,字子白,陶原(现属石门乡靖思塔岭村)人,从小严受家训,钻研经籍,孜孜不倦,虚心好学。闻吴澄讲学华盖山,不畏艰苦,竟背米前往求学。胸中疑难,得以解决。自此,思路畅达,挥笔为文,豪迈迅速,得心应手。元至正十四年(1354)会试廷试皆第二,是金溪进士中第一个榜眼。曾坚与县人朱夏、葛元喆、危素齐名,元时有“曾、朱、葛、危之文学”的美称。当初,坚名位显赫,四方求文者络绎不绝。
   曾坚任国子助教时,中书(宰相)访以政务,坚列四事以对,告以“去疑心,安人心,收人才,去庸才”,不去疑心,无以信任忠良,任人不专,不能安定人心,故欲安定人心,必先去其疑心。治国必须收罗人才,但要使真正的人才见用,首先又应去掉庸才。庸才不去,人才难得,庸才当道,人才遭殃。在当时封建年代,曾坚能针对时弊,直抒政见,规劝宰相,这比庸儒俗吏一味阿谀奉承大不相同。
   曾坚在元朝官至翰林学士。明灭元后,载臣僚85人南行,坚亦在其中。他文思敏捷,仓卒间能整辑累朝实录列传。明初,为礼部侍郎,熟习典章制度,太常议礼,不明者即问曾坚。其所著述,有《中兴大要》六篇、《望周山金石斋》、《青华闽海》、《昭回从政》、《逾海志》、《逾辽志》等,学士宋濂为之序。
   吴伯宗 吴伯宗(生年无考,卒于1384),又名吴祜,新田(明正德七年划归东乡县)人。伯宗生而聪敏,十岁即通举子学业,明洪武三年(1370)乡试中举,名列第一,为解元。洪武四年会试第一,为会元,廷试复得进士第一,是金溪唯一的状元。所谓“三元及第”,吴伯宗兼而有之。明初,开科取士,洪武帝亲制策问,得伯宗甚喜,赐给冠带袍笏,授礼部员外郎。后会修大明日历及后妃功臣传,书成,又赐衣袜。
   吴伯宗为人温厚,然内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不屈奸邪。时值左丞相胡惟庸当政,玩弄权术,结党营私,功臣武夫失职者争集其门。独伯宗不为屈,惟庸恨之,借事将吴谪居凤阳。然伯宗并不因此畏缩,相反,更加坚决地与权奸作斗争。他敢说敢为,上书直论时政,言惟庸专恣不法,不宜独任中书,恐为国患。帝得奏,召还,赐衣钞。奉命出使安南,能不辱使命,得四驯象归,授国子助教,后改任翰林典籍。他才思敏捷,帝曾制10题命赋,挥笔立就,辞意清新,气势磅礴,帝称曰才子。赐给金锦衣,拜太常寺丞,他辞谢;改任国子监司业,又固辞,因而被贬为金县(今甘肃省榆中县)教授,途中召回,授翰林检讨。
   洪武十五年,晋为武英殿大学士。次年冬,因弟任三河(今北京之东)知县时荐举不实一案而受株连,降为检讨。又次年夏,因帝偶有访问,伯宗以非所职掌,难以为答。帝怒,谪居云南,暴卒于途。东宫太子悼其不幸,令其家护丧归葬。伯宗无子,殁时囊空如洗,赖妻龚氏勉力经营,始得还里。其居官清廉,于此可见。
   吴伯宗在天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曾翻译《回回天文》等书,著有《荣进集》四卷行于世。
   王英 王英(约于1374~1449),字时彦,别字泉坡,兴贤坊人。明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庶吉士。掌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又修太宗、仁宗实录。累官至礼部尚书。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40余年,累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其书法劲丽,飞动园转,有怀素之风。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皇帝特赐金钊束手,以免应接不暇,只有皇帝需要书写时,才开金钊,卒谥文安。著有《泉坡集》。
   吴悌 吴悌(约1502~1569),字思诚,学者称疎山先生,疎溪(现属琅琚乡)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初任山东乐安县令,又调安徽宣城,升御史。后因严嵩擅政,悌恶之,不与为伍。引疾居家达20年。嵩败再召回,一年之内累官至南京大理卿。隆庆元年(1567)迁刑部侍郎,次以微疾卒于官。赠礼部尚书,赐给封号文庄,郡人建祠与陆九渊、吴澄、吴与弼、陈九川并祀,日五贤祠。
   吴悌自幼纯正聪明,从小立志于象山之学,复与四方名士相切磋,所造日深,尤其自力躬行,所得颇多,且气节凛然,深孚众望,故其当官立事皆切于民生国计,而足以得服人心,非以讲学为名者可比。居家20年,布袍疏食,涵养益粹。因此,悌师黄直称悌为“实践之儒”,罗汝芳谓其学继象山,徐阶则曰真古君子,而崔都玉谓“得罪权贵止于不为官,得罪疎山则不可为人”。其为世推服如此。著有《吴疎山集》。
   傅良桥 傅良桥,字汝济,中洲傅家(现属大仙岭乡)人,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部下谭纶之参将。明万历七年(1579)参加武乡试,次年考中进士,授福建北路守备,后升广东练兵游击。万历二十五年,奉调随总兵刘绥分路征倭寇抵朝鲜。八月刘綎进军失利,后经良桥力战,挽回局势,接连胜利,倭寇遂放弃顺天逃归,明军得胜班师回朝,因有功,提升良桥为神枢营执事,晋封昭勇将军,画像御屏纪功。后调广东东山参将。在职时,勤训练,明赏罚,尤其爱惜士卒,部下如有过失,不滥施刑罚,另外设营管理,进行教育,使其醒悟。遇有家庭困难,出卖子女的士兵,并帮出钱赎回。故“法严而兵不忧民,令肃而民不欺兵。”士兵百姓均乐于从命,听其指挥。傅良桥所镇守的东山,不仅民安物阜,而且成为抗御倭寇入侵的堡垒。东山军民,为纪念良桥之功绩,曾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在东山勒石立“去思碑”以记其德,后以功见嫉,以病告归,终老金溪。
   龚廷贤 龚廷贤(同治县志作应贤)(1522~1619),字子才,号云林,霞澌龚家(现属合市乡)人。其父龚信,号西园,颇有医名,曾任职太医院。弟廷器,子懋陛,侄懋官,均为医官。廷贤受家庭影响,从小爱好医学,立志以医济世,认为“功与良相等”。廷贤随父学医,日间从事诊治,早晚攻读医书。既善于总结继承家传诊疗实践经验,又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采各医之长,以充实自己。经过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及医学临床实践,至成年后,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均已相当丰富,无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科科精通,尤擅长于儿科。他博考方医,穷源竟委,临症设治,独具匠心。能“言人五脏症结之故,决生死莫不奇中”。
   廷贤一生行医60多年,曾有一段时间在河南黄河流域。明万历十四年(1586),开封一带正遇疫病流行,其症头疼身痛,憎寒壮热,头面颈项赤肿,咽喉肿痛,神智昏迷,病名“大头瘟”。时医只知按古法医治,无效。廷贤独能创新,以自己的见解,开上药方——二圣救苦丸(牙皂、大黄),用牙皂以开关窍而发其表,大黄以泻诸火而通其里。一服即汗,一汗即愈,效果显著,医好很多垂危病人,于是名噪一时,被尚书荐为太医院吏。
   万历二十一年,鲁王的爱妃患膨胀病,腹大如鼓,饮食不进,药不见效,病已垂危,召廷贤医治,诊脉开方,对症下药,终获全愈。鲁王大喜,称之为国手。鲁王酬以千金,不受,只好刻其医书行世,又画其像以礼待之,皇帝特钦赐双龙“医林状元”匾额一块。
   廷贤不但毫无保留传授技术,而且埋头著书立说,先后写成了《神杏仙方》、《万病回春》、《寿世保元》、《云林神彀》、《济世全书》、《小儿推拿秘旨》、《鲁府禁方》、《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医学准绳》、《秘授眼科百效全书》、《复明眼方外科神验全书》、《痘疹辩疑全幼录》等书,并继续编完其父龚信的《古今医鉴》。其中,《小儿推拿秘旨》是我国医学史最早的一部儿科推拿专著。《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两书流传最广,不仅国内版本多,而且在国外如日本也有刻版。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云林神彀》一书。他是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为繁荣世界医药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蔡国用 蔡国用(1579~1640),字正甫,号静原,石门乡靖思村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中书舍人,历任山西道御史、福建道御史、浙江道御史、提督应天学政、大理寺少卿、太仆正卿、工部左右侍郎、礼部尚椒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蔡国用自幼聪悟,少年入郡学读书,终日勤奋,时人把他看作大为有用之材。历仕30载,以谨慎、勤劳、清正著称,有宏才卓识。曾于督饷赴辽时,见边防废驰,回来便对执政者反映,深以为忧。未几,宽甸(县名,在今辽宁境内)果变。人服有先见之明。任山西道御史时,疏条七事:一定相术,二储经略,三选将领,四筹军需,五惜才臣,六开言路,七鼓边吏,皆为治国要领。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内结熹宗乳媪容氏,作威作福,肆无忌禅,国用与之对抗,上疏直言,保圣躬,振主权,除奸佞,语尤痛切。但因触怒忠贤,矫旨夺官,幸崇祯即位,复官。在任浙江道御史,提督应天学政时,请优黜劣皆当。人无敢于贿赂,为官廉洁。在大理寺任期中,判案神速,言词犀利,曾平反陈文宗、秦辅治等冤狱,生全者19人。在任工部左侍郎时,督修都城,需石甚急,有关部门惊慌失措,国用旦夕督视,敢作敢为,建议取崇文宣武门所备牙石用之。仅五日,事毕,皇帝甚喜,并嘉其劳绩。
   蔡国用素来不阿不激,遇事从容,成竹在胸,独为皇帝信任,予以加官晋爵,显赫一时。明崇祯当权17年中,撤换宰相50多名,唯有蔡国用以武英殿大学士获得善终。及卒,语不及私,帝闻痛悼,辍朝三日,赙赠祭葬,有加礼,赐给封号文恪,诰授光禄大夫赠上柱国。
   周亮工 周在浚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又字缄斋,号栎园,栎林(现属合市乡)人。寄居河南祥符。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初任山东潍县知县,因守御有功,提升浙江道监察御史。入清后,改授两淮盐运使。清顺治四年(1647)迁福建按察使,复升福建左布政使。顺治十一年,以左副都御史为户部右侍郎,由于亮工与闽督有隙,遭其中伤,帝诏亮工赴闽听审,恰遇海贼犯福州,抚臣借其威重,使守一面,亮工先发大炮,打死其首领3人,贼大败而去,城赖以全。亮工不敢言功,仍囚服就质。封建王朝功过不分,是非颠倒,激起士民公偾,为亮工鸣冤叫屈者竟达数百群众。甚至感动审问官,亦欲实事求是,秉公而断,不料也被牵连受审受刑。然而主审官还是坐周以重法,将亮工逮入京都,交刑部审讯,后以所劾不实,仅免死罪,仍发配戍边。康熙元年(1662)诏赦再起,补山东青州海防道,调江南督粮道,复遭劾听审,遇赦得释,不久,即行去世。
   周亮工才干绝伦,善经世济民,喜议论,每遇大疑难之事,仍然神气安祥,胸有成竹,.一经断决,无不迎刃而解。无论当文官或带兵打仗,处处均表现才气横溢。官历两朝,然时时与世抵触,屡次被劾。一日,亮工忽夜起傍徨,取火尽烧平生著作百余卷,愤而言曰:“使我终身颠踣不宁者,此物也。”清代文字狱之盛,于此可见一斑。
   亮工善古文词,一禀秦汉风骨。喜为诗,宗仰杜甫。其为诗文,贵在己出,不肯蹈袭前人一字。文章声气满天下,然亦因此见嫉于世。著述有《赖古堂诗抄》、《因树屋书影》等。
   亮工有子在浚,字雪客,官经历,亦为有名的文学家,曾注《南唐书》18卷,又合《天发神懺碑三段》贯以钜铁,重为《释文》一卷。又工诗,曾作《金陵百咏》及《竹枝》词,盛行于世。还著有《云烟过眼录》20卷,及《晋稗》、《梨庄遗谷集》、《秋水集》等并传于世。
   王有年 王有年,字惟岁,别字砚田,县城西门王家(现属秀谷镇)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初授广西思州府推官,不久又改山东阳信知县。后以病告归,购书数千卷,终日吟咏歌唱,当逢世乱,避走深山达4年之久,始返故居。
   王有年勤于学,喜好古人名文。与同乡陈宏绪、康小范、周亮工仔细研究,往复切磋,大获进益。他不满于当时社会,归田后,开始做诗,将郁积在胸中不平之气,发泄于诗中,著有诗文集若干卷。
   王有年最为邑人所称道者,是以惊人的毅力,独修县志,他反对过去“修志必统以邑宰,参以众论,刻以公费”,他认为这种弊端在于“限于时日,不能抒其所长;淆以异同,不能竟其一得;董以官役,不必期于精工。”而“志成于一手,刻于私家,前数者之患亡矣。”特别是在志书的体裁上有创新,不苟雷同,一些星星野野,尽行删削。既可谓一县之史,又可谓一家之书,邑人都赞王志颇具史法,后志故多因习之。其志书始著于康熙元年(1662)。讫于康熙十一年(1672),前后经历10个寒暑,人称康熙壬子王志。
   另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王有年“以进士仕为司理,工画山水,饶有味致。” 杨其武 杨其武,字右昭,朗山(现属陆坊乡)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考中武举,次年又中武进士,任福建闽安镇左营守备。当时倭寇经常侵犯我国海、陆边地,杀人放火,远近为之惊恐。杨其武立营于南北两岸,令士卒严加巡查,日夜分头守卫海、陆边防,倭寇被清,民赖以安。调升金门镇游击,随即又升副将,防盗安民,卓著功勋,闽人立碑记颂。
   杨其武幼习诗书,成年后又致力于武功骑射,故会试成绩优良。镇守海疆时,尤能勤于职守,使边境安静,实海防能将,文武双全,人称有儒将风度。
   冯咏 冯咏,字夔飚,祠源(现属双塘镇)人。清乾隆初年在世,与兄谌弟谦时称金溪“三冯”。
   冯咏姿性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与同郡李绂(临川人)、兰千秋(宜黄人)等相互切磋,研讨经籍,其诗文创作,瑰奇博丽,人们争传诵之。康熙六十年(1721)与弟冯谦同成进士。
   冯咏官至翰林编修,曾出任丹徒(属江苏省)知县,为官清正。该县频临江边,每遇涨水,冲垮良田甚多,赋税不减,农民贫苦。冯咏便捐款募夫开复,并招来逃户开垦县南荒田1730亩,落户定居,民称冯公庄。邑多世家大族,有财有势,但冯咏毫不徇情,秉公办事,不畏豪强,因而赋税足而民不困。旋被提为贵州开州知州,所到之处,勤心抚字,教以礼让,民爱怀之。
   由于在丹徒任职,曾抑豪强,以后遂被中伤,罢官归里。从此,冯咏即杜门著述诗、文,卓然成家。所著《桐村诗》9卷,以一卷为一集,以作诗之地为集名,日《江汉集》、《日下集》、《章江集》、《南海集》、《南海二集》、《公车集》、《玉堂集》、《京口集》、《黔中集》,为康熙五十二年至雍正七年(1729)间行作。
   蔡上翔 蔡上翔(1717~1808)字元风,号东墅,县城东门蔡家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登进士第,授四川东乡知县。’蔡上翔在四川为官8年,谢请托,绝包裹,任职清廉,政肃民安,深得巴蜀民心,在离任时,他曾说过:“数十年后,必有思我者”。后来被当作名宦载入四川史志,所著诗、词也都刊刻发行。乾隆四十年冬,上翔61岁,因奔母丧,解官归田,在家乡一心从事著述。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伟大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自宋以下,历代人对他毁谤者多,而蔡上翔则不阿流俗,不附众说,力排俗儒议论,以后半生的精力,编次《王荆公年谱考略》一书,全书凡25卷,从酝酿至写成,前后经历27个春秋。书成之日,作者已是年交90、须眉浩白的老人。在著作过程中,他“博考诸书,参互证明,以辩宋史之诬”。后人有“非读破万卷,不能成此巨著”之说。此书为后世研究王安石变法运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县城东麒麟山麓的一条小巷内,有蔡上翔的故居《进士第》,出《进士第》的东侧耳门,有一《东墅》书屋,便是蔡上翔晚年居家时从事著述的地方,他的著作除名著《王荆公年谱考略》外,还著有《从政录》1卷,《东墅文集》20卷,《东墅诗抄》4卷,《不求甚解录》4卷等,都广为乡人传诵。
   王谟 王谟(约1731~1817),字仁圃,别字汝麋(旧志作汝上),临坊(1952年划归南城县)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乾隆四十三年登进士第,本授知县,但王谟有志于撰述,喜好考据之学,不愿为县令,请改学职,后选授建昌府教授。在职时,教训诸生务求真才实学。王谟才识雄伟,精力过人,好博览考证,雅慕郑迪功(郑樵之误)、马端临之学(均为考据学家),终日采经摘传,搜罗散失旧闻,以补史书之缺。他不但著有《江西考古录》一卷,而且鉴于前后五代人物废缺,而江西人文见之于史者更少,于是广采旧闻,罗集逸事,写成<豫章十代文献录》52卷,并搜辑汉魏遗书编成《汉魏遗书抄》500余种,刊行者有经部108种。他精于考证,曾纠正过历史上金溪谁置栅城之误,在他所著《江西考古录》中记载:“《南史》王琳遣余孝顷等以军二万屯于工塘,连八城以逼周迪,则筑城乃余孝顷非周迪也。洛城亦八城数内之一。又周迪惧,请和,并送兵粮,孝顷不许,树栅围之,即今栅城是也。林廷榻《江西志》以为南唐后主置,尤谬。”王谟生平所著,除上述考古文献以外,还著有《汝麋诗抄》8卷,文抄12卷,《汝麋玉屑》20卷,《逸诗诠》3卷。
   乐钧 乐钧(1771~1820),初名官谱,字效堂,一字元淑,号莲裳,陈坊积乡高坪村(原属临川,解放后划金溪)人,清嘉庆六年(1801)举人。由于家境贫寒,仕途艰难,环境压抑,使他气性变得孤洁严冷,他一生闯荡江湖,寄情山水,接触社会实际,因而深知民间疾苦,体味人情冷暖,其诗疾俗发聩,为民请命之作颇多,具有较强的人民性,能继诗家蒋士铨之后,并负其名。他所为诗及古文辞,穷追古人不传之隐,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不瘁其力不止”之赞。以才名故,又得遨游于王侯公卿间。著有《青芝山馆诗集》和《耳食录》传世。并善骈体和词类,有骈体文集上下卷及《断水词》,未梓。其散文《罗台山轶事》、《广俭不至说》曾选入中学课本作为教材。
   杨葭 杨葭(约于1744-1828),字迈功,别字柏溪,琉璃乡鹅塘村人。10岁能文,乾隆三十年(1765)乡试举人,乾隆四十九年进士,授刑部湖广司主事,补四川司。总办秋审,治刑曹事详细谨慎,务持公正,虽贿以千金,也坚拒不受,即以官势压之,终不能夺其志。后调甘肃平庆泾盐法道,擢升安徽按察使,爱民如子,清正著称,服官40余载,屡蹶屡兴,竟得仁宗“才可大用”及“才识过人”的褒奖。复被三朝恩遇,忠勤一心未尝少变。先后知淮安府、江宁府、江宁织造、苏松粮道、按察浙江、安徽四署、.安徽布政使一署、江苏巡抚。嘉庆中再起,复为江苏布政使,累官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北、浙江,所到之处,都是财赋名区。然黄金万镒也不介意,曾拒绝接受宁波海关办公银8000两,人尤服其清正廉洁。
   吴宏 吴宏,字远度,祖籍金溪,寄居江宁(现南京)。清代名画家,金陵八才子之一。其山水画效法宋元,作品均列入名家能手。于纵横放逸中,见步伍严整之法,尤以墨竹飞舞绝俗,有“吴君泼墨雄江东”之誉。其画自辟一径,不肯寄人篱下。常自言:“曹策蹇驴过大梁之墟,访信陵公子侯赢朱亥之遗迹,归而若有所得”。周栎园也认为他渡黄河,游雪苑,归来笔墨一变,纵横森秀,尽诸家之长,又运用己意。并称吴宏:“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远度殆画中之陈同父欤”。范中立也认为他宽宏大度,得名曰宽。“远度伟然丈夫。人与笔,都阔然有余,无世人一毫琐屑态。宏与宽俱传。”可见,吴宏为当世名流所重。
   陈文楷 陈文楷,字星周,荷岭(现崇麓乡)人。生性敦厚。稍大,居住三巴(即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由四川到贵州,开场炼铁于桐梓綦江之间。嘉庆五年(1800),将全部家财二千金,创立“与人社”于渝州及汉口吴城。与人为善,援助贫苦,掩葬枯骨,主行善事。后又经商于贵州、云南,对穷人夏施汤药,冬施棉衣,遇急难困苦者给予援助。每逢年关,对孤寡无饭吃的人施以白银,人皆称他为善人。嘉庆二十五年,江右大旱,米价高涨,民情愤怒,星周运米万余石,自四川至吴城,听说新城泸溪米价昂贵,即改道盱江,米到即减价出售,使两县米价降低。这次折本六千金,星周既不后悔,也没有为自己歌功颂德之意。此后,每遇饥困,人皆期望陈家米船。当时,有人为他作平粜颂歌。去省城之东南,道途泥泞,遇雨难行,星周捐助白石20里,变为坦途,县城西北边,常遭旱灾,星周建造接泉洒润法,用机斛水,力省功倍,绘之为图。道光元年(1821)他返回江右,为了拯救女婴,先后捐献白银一万二千,建“少怀堂”于省城,复设育婴堂于县城,用去经费六千,救活不少婴儿。道光三年巡抚先后奖以“泽普生全,功存保赤”匾额。道光九年事闻于上,以“乐善好施”竖建牌坊旌表其门。
   余慈舫 余慈舫(1884~1914),名绍先,讳希靖,又名余怀,双塘镇竹桥余家人。
   余慈舫幼有大志,十余岁便入邑庠(县学),一时大家把他看为才子。当科举制度废除以后,曾在北平陆军学校毕业,后又出国求学,读书海外。他鉴于清廷无能,朝廷腐败,科学落后,列强入侵,思发愤图强,于是毅然回国,参加国民革命,并加入了革命团体组织——湖北“振武尊心会”。其革命活动,主要是在报界,利用办报,为革命大造舆论,“神州一怪”,是其笔名。当时汉口报纸如《公论》、《中西》、《商务》等均有他发表的文章。特别是任《大汉报》编辑时,与办报人胡石庵同心协力,鼓吹革命。创刊号第一个醒目过使用新的纪元,公开以“中华民国政府”名义发表檄文、新闻和专电,在革命义师初起,成败未定之时,就以大无畏的精神,旗帜鲜明地与袁世凯抗衡。
   袁世凯爪牙段芝贵督鄂时,《大汉报》由于刊载段氏巴结袁世凯想把戏子王克琴献给袁的大公子的丑行而遭封禁,报社负责人胡石庵也被诬“泄漏军机”而被捕入狱。余慈舫义愤填胸,和同志们组织“救国接励团”营救胡石庵,刚欲行动,因走漏消息,于民国3年(1914)7月17日也被捕入军狱,说他是革命的中坚分子,加上他是江西人,更怀疑他与江西都督李烈钧(反袁世凯的发起人之一)有密切关系。在汉口警察厅受刑极惨,由汉口解到武昌军法处时,在肩骨缝中用刺刀戳孔,穿以铁链系之以行。复因武昌发生一次犯人越狱事件,急得段贼更加凶残恶毒,对余审讯也迫不及待,在无罪状可公布的情况下,就将余杀害于汉口满春园。就义前,余慈舫痛骂祸国殃民的袁世凯,慷慨激昂,可歌可泣。
   民镯6年4月17日《大汉报》登载胡石庵怀念余慈舫的诗文,至今犹存。
   大好头颅一掷轻,文章无力庇微生。
   魂归何处天难问,影落斜阳血有声。
   名似僵蚕终自缚,功成走狗本宜烹。
   余怀淼淼空相忆,呜咽徒闻汉水鸣。
   魏斯炅 魏斯炅(1873~1921),字阜欧,东京魏家’(现属石门乡)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光绪三十一年东渡日本留学,考入东京中央大学攻读政法,在此期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被聘任为江西省财政司长,复又提为江西省民政厅长。适时,袁世凯篡政称帝,江西都督李烈钧策动二次革命,举行讨袁北伐,他积极参与,并成为李烈钧将军的主要帮手和骨干。讨袁失败以后,魏斯炅是袁世凯通缉名单上的主要成员,为了逃避追捕,他避难于日本。不久,又转入新加坡,在当地爱国华侨的支持下创办“金宜丰橡胶园”,继续在海外发动和组织华侨支援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孙中山二次当选大总统,魏斯炅以华侨身份当选为国大代表。民国7年,魏斯炅(45岁)与曾在上海救过他的赛金花(55岁,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女性)结为伉俪。民国10年7月,魏斯炅在北京任上患风寒急症不治而死,时年48岁,亲人扶棺归葬金溪故里。
   曾仲鲁 曾仲鲁(1891~1963),琉璃乡东源村人。民国元年(1912),东渡日本留学。民国8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回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讲师、教授和系主任,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坚拒日伪的威胁利诱,不顾经营多年的家产,毅然携眷属南归。初任金溪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但他不愿从政,而有志于金溪的教育事业。民国27年6月,出任金溪县民众教育馆馆长,积极组织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28年秋,金溪县立初级中学在黄通创办,首任校长;民国30年秋,在浒湾黄坊村创办私立应钦中学,自任董事长兼校长。解放后,1950年10月,应聘赴武昌在湖北省教育学院任教,后调武汉体育学院任教授,1963年病逝。
   曾仲鲁还喜爱京剧,在任应钦中学校长期间,在师生员工中组织“邻月剧社”,经常对外义演,慰劳抗日战士及募捐办学。曾仲鲁并常和几个女儿登台演出,在县内外享有“曾家班”的盛名。
   龚学遂 龚学遂(1875~1968),原名伯循,曾用名志仁,合市乡霞澌龚家村人。
   龚学遂于民国13年(1924)6月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矿山学科毕业后回国,先后在萍乡、抚顺、开滦煤矿任练习生,在南浔铁路公司任会计科长、处长,南京农矿部专门委员,铁道部荐任技士。民国18年1月,任南浔铁路管理局局长兼该局国民党特别党部主任委员,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
   民国19年12月6日,蒋介石由九江乘专列火车至南昌主持召开“剿共”军事会议,龚学遂随车护送。在这次列车之行,龚的学历及才干被蒋介石得知。蒋介石为了“剿共”的需要,加速修筑公路,便启用龚为江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同时,龚还兼任南昌市政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党政委员会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龚担任江西省建设厅厅长后,即速组织工程人员勘测公路,开工兴筑,至民国23年1月,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首位。在此期间,龚还创办了江西省建设银行。
   民国25年1月至6月,龚赴欧美各国进行考察。回国后,根据欧美各国现代化的趋势,就中国如何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对外贸易、教育事业、合作事业、农村副业、救济事业等,分别向国民党中央政府、省政府和县政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是,并不被国民党各级政府所采纳,更不可能付诸实现。
   民国25年10月,龚调任南昌市市长,积极推行“新生活”运动,进行城市建设,后因与省政府主席熊式辉的关系紧张,于民国26年12月离开南昌。
   民国27年1月至38年2月,龚先后担任军委会西南运输处副主任兼该处特别党部主任委员、运输统制局运输总处处长和副局长、交通部政务次长、南京行政院赔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连市市长(未到大连市任职)和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青岛市市长等职。
   龚在国民党政府内任职多年,一方面,替蒋介石打内战出过力量。但另一方面,龚对国民党的政治也有不满。早在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龚就和共产党代表团成员有过接触。民国37年8月,龚任青岛市市长时,又和共产党派去的代表进行和平解放青岛的谈判。当时,龚为了有利于和谈,瞒着驻青岛市的美军第七舰队司令白吉尔和蒋介石的青年军军长刘安祺,秘密进行此项工作。后因蒋介石知情,和谈未成。粪便向国民党元老吴铁城写信,辞职不干,并交待秘书由银行支款用小车秘密护送共产党和谈代表出境。
   1949年2月12日龚辞去青岛市市长职务隐居上海,5月27日上海解放,应邀列席全国政协首届第一次会议。建国前夕,被人民政府派往香港做和谈工作,曾于1950年春与刘维炽(原国民党经济部长)、卢其昌(原国民党经济部总务司司长)到香港浅水湾孙科寓所,请孙科出面,呼吁海南岛的国民党军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谈判。和谈未成,1953年龚返回后被人民政府安排在山东煤炭工业管理局任顾问、科研所代主任,并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科普协会委员、民革山东省煤炭管理局支部主任委员等职。1968年8月8日,因患脑溢血而死。
   著作有:《欧美十六国访问记》、《中国抗战交通史》等。
   周如玉 周如玉(1914~1984),女,原籍资溪县南山村人,住石门乡下彭村。
   周如玉有兄弟姐妹6人,由于家境贫寒,3岁时便被送给资溪县双山李姓做童养媳。13岁时帮地主做苦工,15岁那年,即民国20年春,经彭启龙、廖东海等介绍,秘密参加了革命组织,7月,经周振华介绍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任过团小组长。
   周如禾开始进行革命活动,是以坐厂学武术为名的,她先后到张家、南山、瑶坊等村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动员了自己的兄弟、姐姐、堂弟等30多人参加革命组织。
   民国20年秋,开展了打土豪的斗争。一次,为了攻打瑶坊姚道春,组织上派周如玉打入姚府做内应。周如玉毫不犹豫,果敢地接受任务,于当天下午装扮成一个卖花线的姑娘,闯进姚府,溜到姚的花园,躲在芭蕉丛里,一直挨至晚上11点多钟,待姚道春从外面打麻将回来入睡后,才轻轻打开花园小门,接应外面的同志进入姚府,将姚道春夫妻捉住,逼他交出了一批大洋和金银首饰,为革命筹办了一笔经费。
   民国21年秋,周如玉不幸被捕入狱。金溪县县长朱一民亲自提审,并当场拿叛徒出来作证,在无法掩饰的情况下,周如玉招认了自己的身份,但未出卖同志。不久,被亲戚保释出狱。
   民国22年初,红一方面军来了,周如玉又投入革命队伍。当红军攻打黄狮渡瓦子岗时,她邀了4位女同志主动给红军带路,分两路从两个侧面绕道到敌人的碉堡后面,出其不意,两下夹攻,拿下了碉堡。
   同年3月1日,中共金南特区区委在南城水口成立,周如玉任区委妇女委员。由于周如玉工作积极,发动群众能力较强,组织上决定派她参加资溪县妇女训练班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在中共资溪中心县委任妇女部长。
   同年11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周如玉携带妇女委员会文件,印章跟随县委的同志向福建转移,途中与敌人遭遇,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方伤亡很大,周如玉的胞姐、堂弟均在此次战斗中牺牲,周如玉的左手也被子弹打伤,当时躺在死尸堆里,还被敌人查获,敌人多次严刑拷打,并被转辗押往南昌、抚州、南城等监狱。最后被人保释,几经折磨,才转嫁到金溪县石门乡下彭村来。
   解放后,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邵式平派人找到周如玉,令其协助民政工作。周如玉并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省、县政协委员。1984年10月,在下彭村病逝。
   蔡文显 蔡文显(1911~1984),字致平,石门乡靖思村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民国23年(1934)毕业于山东大学外语系,旋入清毕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部深造。民国26年,在清华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抗日战争爆发时,蔡文显曾一度南归,先在省立第八中学(校址在临川)高中部教书,后经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介绍,到厦门大学外语系任讲师。民国30年,应聘到广东坪石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外语系任副教授。民国33年,又应江西中正大学之聘任外语系教授。1950年,任南昌大学外语系主任。1953年,调广州中山大学外语系任教授。1969年,又调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授兼英美文学研究室主任,并为院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蔡文显还任过广东省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等职。
   蔡文显长期从事英美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对英国文学史、小说和戏剧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其主要译作和论著有:《关于莎士比亚悲剧《哈姆特莱》的阐释》、《萧伯纳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论莎士比亚悲剧<奥瑟罗>》、《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关于编写<英国文学史>的一些问题和意见》、《试论悲剧<奥瑟罗>的主题思想》。编译校定有:《英国文学史纲》(与人合译)、《英国文学概要》(上、下册)、《狄更斯评传》(与人合译)、《英国文学史》、(上、下册)、《英国文学简史》等。
   蔡文显生活朴素,作风正派,对子女要求严格,言传身教。常对其子女说:“我一生不喜欢华而不实,不希望你们锋芒毕露,一鸣惊人;只希望你们刻苦踏实,正派做人,努力成材,报效国家。”1984年I1月23日,在广州市中山医院病逝。
   周浑元 周作孚 周浑元(1895~1938),号乾初,秀谷镇周家巷人。早年毕业于河北保定陆军军官讲武堂。曾任国民党政府陆军营长、团长、旅长,民国20年(1931)代理师长,民国21年6月任第5师师长,民国22年9月任第36军中将军长兼第5师师长(民国23年3月免师长)。周在任师长、军长期间,多次率部队“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其部队不仅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而且是蒋介石镇压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民国26年、周兼任重庆警备司令部司令。此时,周有抗日思想,与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有所分歧。民国27年1月,周突然在重庆患高血压病亡。死后,蒋介石为了安抚人心,特追认周为陆军上将,将周的遗体运回金溪,安葬于马尾泉下的翠云排侧山坡之上,蒋并亲笔题字:“陆军上将周公浑元之墓”。
   其父周作孚(1878~1938),号宜群,又名润章。清宣统邑庠生。自废科举兴学校以来,即就读于两江优级师范,毕业后,在金溪县立小学任教师、校长。由于其子周浑元能为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忠实效命,于民国21年被熊启用为金溪县县长。后调临川县任县长。同年,又被提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行政长官。未几,行政督察区改名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周任专员兼任临川县县长(民国22年4月后不兼)。
   民国22年,周东渡日本考察农业,归国后,著有《东渡日本考察记》,并在临川鹏溪创建规模较大的农业实验区,拆除旧屋,集中厕所。全村建筑粉刷一新,墙上写上“动实”二字作为“村训”。“动——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实一一凡事心中了了、口里说说,笔习下写写,不去实做,皆属无用”。开始,实验区禁烟禁赌,名声尚好,后因用人不当,委员互相委托,干事扯皮乱来,无人管事,实验区名声大坏。有人给周赠送一幅对联:“大委员,小委员,大委员委小委员,委员委委员;男干事,女干事,男干事干女干事,干事干干事”。
   周在专员任上,一方面,曾亲自督率改建金溪、临川两县城镇街道,修筑公路。在抚州市西门一带,兴建水利,修筑围堤,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较之庸官俗吏,颇有可取之处;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其子周浑元率部“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和屠杀中国共产党人。金溪的朱一民所以无恶不作,就是倚仗他父子的势力。民国24年,共产党员詹谷存在南城牺牲,亦是他父子合谋杀害许多共产党员之一。民国27年1月,周浑元死后不久,周作孚即病死于专员任上。
   朱一民 朱一民(1895~1951),又名朱琛,濠湖村(现属对桥乡)人。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沪江大学肄业,曾在南京教育厅任过秘书。民国9年(1920)在桂林赣军军官团受训结束后,历任国民党赣军排、连、营长,滇军营副及参谋部上尉副官,国民革命军兵站站长、股长、副官,上海卫戍司令部少校副官、科长等军职。民国19年回金溪后,曾任金溪县警察局长、警佐,两任金溪县长,兼任“赣东清乡剿匪委员会金溪分会”主任委员及金(溪)、南(城)、资(溪)、贵(溪)、余(江)、东(乡)6县边区“剿匪”副总指挥等职。
   民国21年,朱在任金溪县长兼金、南、资、贵、余、东6县边区“剿匪”副总指挥时,倚仗师长周浑元的势力,专门率领国民党军队围打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惨杀红墼战士、革命干部及其家属、共产党员,以及晃辜群众,计有名可查者即达100余人。民国31年6月,日本侵略军窜扰金溪时,朱任县警佐。同月23日,在探知驻县城日军已大部分撤退时,曾率领县保安队及义勇队(群众抗日武装组织)汇同国民党政府军第19师之一团与侵占县城的日军作过战,将县城收复。做过一件好事,但是,就在此期间,也曾指使过部下杀害与活埋由南昌逃来金溪的难民多人,并且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诬为汉奸。民国34年,朱复任金溪县长,大肆侵吞国家公粮,垄断全县民众食盐,家有一妻四妾,还诱奸尼姑,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解放后,朱仍然顽梗不化,将大批枪支子弹埋藏,带其死党逃往上海,企图再次与人民为敌,1951年2月被上海市公安局捕获。同年2月押回金溪正法。
   向理安 向理安(1914~1957),化名王里、余开基,原籍湖南省溆浦县人,家住金溪县城何家巷。
   向理安于民国18年(1929)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0年叛变革命,后历任江西省保安团分队长、金溪县保安警察中队分队长、保安警察大队副官、资溪县军事科保安股长等职。1949年5月,金溪解放前夕率领县保警队人员190余人(枪)上山为匪。同年8月,通过平安邦与匪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司令黄镇中勾结,匪首黄镇中委派他为“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直属游击第六支队支队长”。1950年3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打垮后,又在金溪、临川等县搜罗匪徒200余人,担任金溪、临川、东乡、贵溪、资溪、南城、余江等县反共总指挥。继续与人民为敌。1951年1月,这股匪徒再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剿灭,向理安潜逃上海,于同年1月18日逃往香港,与在港国民党特务组织取得联系。5月间,国民党在港特务组织“大陆工作处”委派向理安为“江西豫章山区军事联络专员”。6月8日,向理安潜回大陆进行特务活动,在上海因伪造证件被逮捕,经上海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释放后,1952年1月再度逃往香港与国民党特务组织接线,复由国民党在港特务组织“中委会二组”与“大陆工作处”派为“江西工作站站长”和“豫章山区军事联络专员”。1954年1月24日,向理安又由香港乘火车潜回大陆进行特务活动,至广州车站时被公安机关捕获。
   向理安从事反革命活动20多年,特别是在上山为匪期间,作恶多端,血债累累。1949年7月24日晚,向理安股匪袭击孔坊乡人民政府,抓走干部、民兵16人,在西山至万良山的亭子上全部枪杀。1950年10月17日晚,又袭击彭家乡人民政府,惨杀区干部王荣生、农会组长邬窦如、民兵队长彭义春、妇女主任夏牡丹等11人(其中孕妇3人)。同月19日,又窜到厚山乡陆家村,将陆官乾一家7口活埋。据金溪、资溪、贵溪、余江、东乡、临川等县公安机关的材料证实,向理安股匪在上述县境内多次袭击区乡人民政府,枪杀、活埋革命干部、干部家属和无辜群众170余人。
   1957年1月5日,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处反革命分子向理安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南昌执行枪决。
   二、传略、简介 吴敏 吴敏,生卒年不详,柘岗(现属陈坊积乡)人。宋淳化三年(992)进士,官尚书都官员外郎。为人孝友忠信,乡里称长者。父德筠,官尚书屯田员外郎。弟畋,畋之女为王益夫人,王安石之母亲。敏生四子,长子芮,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秘书丞,其女嫁王安石为妻,生王雱。次子贲,学成以荫入官,历任吉州、太和、袁州、萍乡县主簿,庐州司理、毫州录事参军,不阿势要,恪敦孝友,为王安石所称赞。三子蕃,以进士四试有司终不遇,年四十三卒,其子赜以江宁举登第,常与王安石倡和赠答。四子蒙,宝元元年(1038)进士,官濠州司户参军。
   吴敏以淳化三年成进士,而二子芮、蒙又继之,实为金溪以儒起家的最早者。
   陆贺 陆贺,字道卿,其六世祖希声,江苏吴县人,曾是唐昭宗宰相。五代末,四世祖德迁因避乱搬至抚州,定居金溪青田,成为金溪青田村(现属陆坊乡)人,亦为金溪陆氏之祖。
   贺几代同堂,尽心研究典籍,并且亲身实行,安贫乐义,治家严整,远近闻名。有子6人:九思、九叙、九皋、九韶、九龄、九渊。后以子贵赠宣教郎,淳祐二年(1242)赐敕牒旌表其门。
   陆九韶 陆九韶(1128~1205),字子美,陆坊乡青田村人。南宋学者。性情宽和凝重,学问渊博精深。隐居不仕,讲学于梭山,自号梭山居士。日间言行,夜必书之。其哲学思想以切于日用为要,认为《太极图说》非周敦颐所作;反对朱熹在宇宙本原“太极”上加“无极”之说。其家十世聚居,家法严肃,因以训戒之辞编为韵语,供家人谒祖先祠诵读。著有《梭山日记》、《梭山文集》。其学说与弟九龄、九渊并称“三陆子之学”。县城建有三陆祠以志纪念。
   陆九龄 陆九龄(1132-1180),字子寿,学者称复斋先生,陆坊乡青田村人。南宋学者。乾道五年(1169)进士。主持乡郡“义社”,率门生习武事,防备湖南茶民起义军入境。为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教授,教学有方,学者兴起。后调全州教授,未上任得疾卒。幼小聪明端重,性格周谨,喜读书,翻阅百家书籍昼夜不倦,时方摒二程学说,他独尊之。从其父贺、兄九韶讲论。通晓阴阳、星历、五行、卜、筮学说。为学注重封建伦理的实践,批评一些学者“惑于释氏”,“有终日谈虚空语性命,而不知践履之实”。曾与弟九渊讲学鹅湖,兄弟相师友,和而不同。晚年与张杖通信论学。著有《复斋集>。其学说与兄九韶、弟九渊并称“三陆子之学”。
   南宋宝庆二年(1226),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邓雱 傅安潜 邓雱,云林(现属黄通乡)人,傅安潜,傅坊(现属芦河乡)人。两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同起义社,训练士卒。邓社保东北,傅社保西南,结寨韩婆岭,互为犄角之势,以御金兵,曾英勇击退进犯抚州的金兵。但也与官军一道,镇压过农民起义军。
   何师韫 何师韫,女,字秀才,金溪人,14岁嫁临川饶氏,白天烧火煮饭,夜读书史,时时劝勉丈夫努力学习,好作诗,不肯轻易露面。室前有一株嫩愚树,便自在室中写上“嫩愚”二字的匾额,聊以自白,并赋古风一篇。享年86岁。著有诗文40卷。
   王常 王常,字仲恒,城内学前人。于明永乐元年(1403)任礼科给事中。永乐四年(1406)安南(即今越南)骚扰,王常协助大将朱能、张辅讨伐安南。10月,朱能死于军中,王常与张辅筹策决胜,俘伪王黎季警,改其地为郡县。辅还罔常办理善后事宜,因日夜操劳,病不能起,临终前言曰:“贼已平,死无憾矣!”卒年仅35岁。
   徐琼 徐琼。字时庸,又字东谷,耿阳(现属合市乡)人。幼聪敏好学,博通经史,明天顺元年(1457)进士,廷试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修大明一统志。宪宗即位,又修英宗实录。主持应天乡试。成化十二年(1476),升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疏请“禁奢侈,广用人,抑奔竞,开言路”,皇帝称善并加以采纳。弘治年间,累升礼部尚书,弘治十一年(1498)加太子少保。次年,加太子太保,是年求休,给驿归.皇帝敕令有司月给米,岁给役,以示优礼。
   琼历仕途45年,虽无大建树,而雅度优容,有古大臣风,文辞浩渺,一时名流为之倾倒,罗玘谓“琼之量宏矣而无量名,文优矣而无文名,书善矣而无书名”,有三不近名之美。
   吴世忠 吴世忠,字懋贞,别字西沱,古竹(今属大仙岭乡)人,从小便聪敏过人,人们深感奇异。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历刑、户、吏科给事中。章疏三十余封,语言无忌讳,以忠诚正直闻名天下。真人张元庆恃宠骄姿,世忠上疏,言其左道惑世,且淫乱酗酒,要求正罪名,削其职,逐其徒。张元庆听说后,不敢再放肆,一时称为快事。世忠能言人所难言者。历升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功绩卓著。后因病乞归,著有《学庸通旨》、《太极图解》、《洪范考疑》等书。并自辑奏议若干篇,题曰《蠢愚录》。
   黄朝聘 黄朝聘,字时举,涂坊(现属陈坊积乡)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武解元。万历二十六年成武进士。授湖广清镇司守备,继升广东游击,征平黎寇。后任苏松备倭总兵。因海寇纵横窜扰,朝聘经常巡击海上,歼捕海寇甚多,因升宁夏总兵,官挂征西将军印兼后军府都督,与宜黄谭纶、定远戚继光,同为我国历史上平倭名将。
   何宗彦 何宗彦,字君美。号昆柱,东漕(现属琅琚乡)人。17岁随父客居随州。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累官詹事。万历四十二年迁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后转左侍郎,仍署部事。宗彦为官清廉,治事井井有条,且有主见,摄尚书事6年,遇事侃侃敷奏,当时名望很高,其时齐党势甚,非同类均被排去,宗彦无所附丽,终于无法安位而去。万历四十八年,神宗崩,光宗立,即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启年间,屡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天启四年(1624)正月卒。官赠太傅,谥文毅。
   胡朝凤 胡朝凤(生于1521,约卒于1592),字来仪,世称淑仙翁。邮路村(现属崇麓乡)人。从小聪敏,颖异过人,乡里称为仙童。成年后游西蜀,遇上名医传授一根奇针,教以特技,学成,师傅对他说:“可以救世”。朝凤自此成为针灸能手。因家贫子幼,不得不作归计,路过武昌,恰逢楚王患风痹之疾,久药不愈。遍访名医,朝凤应召为他针灸,见效神速。楚王大喜,封以官爵,固辞,酬以金帛,不受。楚王于是书写“医国神针”匾额赠胡,自是名播四方,登门求医者不计其数。民间沉疴痼疾,瘫痪风痹,多种疑难疾症,针灸即愈。后益藩王妃久病不起,礼请往医,胡针到病除。
   龚居中 龚居中,字应园,金溪县人。为明代晚期太医院医官,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龚毕生习医,勤奋好学,精通医理,临床经验极为丰富,对内、外、儿科都有所长,而且通晓针灸、气功等却病养生之术。平生著述很多,最著名的是《红炉点雪》(又名《痰火点雪》)一书,重点讲述肺痨病的诊治。全书纲领以水亏火炽金伤立论,提出益水清金降火的治疗原则。书中对痰火虚损痨瘵诸症,论述详尽。此书是龚对后世医学界的一大贡献。解放后,上海科技出版社曾重新整理出版。其他如《外科百效全书》、《幼科百效全书》、《小儿痘疹医镜》等书,亦为后人提供了经验。
   王真赏 王真赏,金溪人,明代画家,善画龙。赏得陈所翁六龙图,精心学之,笔意颇得其肯綮,人们称赞:真赏画龙,所翁以后,就不多见。
   周显 周显(清乾隆、嘉庆年间在世),字著乃,白沙(现属双塘镇)人。从小便爱学经史子集,外旁及医卜星象诸书,著有《听真轩诗文稿》,尤善琴。曾游江淮,得杨存质琴解,虽爱好,但仍未能满意,便自著《琴谱谐声》,刘侍郎凤诰为显作序发行于世。临川李刺史培谦见其书而大悦,订为莫逆之交,声名遂噪,很多缙绅争相延请,常以经费接应,资以金帛,显辞不受。尝注《周官大司乐章》,未完成前,先行筑室于阜宁学滩地滨海,显观海涛而鼓琴,益进,卒成全书,精思妙悟,实发前人之所未发。
   米喜子 米喜子(1780~1832),琅琚乡蓝家排人,出生于湖北省崇阳县。米以习戏为业,是清代徽调演员,工老生。幼入春台班习正生,后为春台班台柱,享誉达20年。当时,国外来客或就学者,也常慕名求见。米演戏极为认真,对技艺刻苦钻研。家设等身大镜,常旦夕相对,细心揣摩人物的动作神态。好戏甚多,以演关羽著称。饰关羽不敷赤面,只略扑水粉,扎以头巾,益显蚕眉凤眼,神威照人,令观众肃然起敬。《战长沙》等戏,为其代表剧目。传人有程长庚、丁四等。米为人正直,兼通医道,有长者之风,人称米先生。
   刘淑 刘淑,金溪人,字芳愫,知州吴嵩梁之妻,清代女诗人,著有《蕙凤阁诗钞》、《月芳榭诗话》、《月波词》等。
   余地三 余地三(1880~1933),字初牧,讳维谦。竹桥(现属双塘镇)人。幼时聪慧,年到20岁,一试而补博士弟子,乡人奇之,当废科举、兴学校之际,慨然投笔从戎,考入江西武备学堂习武,接着便被保送留学日本振武学校,毕业于东京士官学校炮兵科。回国后,在江西五十四标充教练官,训练新军。至辛亥武昌起义,南昌光复。余在江西都督李烈钧部下任第二旅旅长。民国初创,袁世凯久蓄异志。民国2年(1913)7月中旬,余参加当时有名的湖口起义进行反袁,失利后避居南洋。民国7年,余返国后即加入滇、粤义军。此时袁氏已死,但因国家多故,军阀代兴,余看不出中国的出路,愤然离开军队,解甲归田,以琴书自娱,终老家乡。
   戴亮侪 戴亮侪(1899~1967),金溪秀谷镇人。民国20年(1931)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解放后,历任景德镇市陶业专科学校教授、副校长,以及示范瓷厂和萍乡瓷厂、景德镇瓷厂总工程师,是全国有名的陶瓷专家。
   许调履 许调履(1893~1978),浒湾人。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民国时期,历任江西农专教授、校长,江苏南通农学院教授,湖南克强学院教授。解放后,任过江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农技工程师兼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有“江西农学泰斗”之称。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