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24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宗教
分类号: B9
页数: 3
摘要: 道教道教传入金溪年代无考。建于唐天宝间的谷林观为金溪最早的道教庙宇,宋宣和元年改名翠微观,明洪武三十年道士严舆敬复修。清同治九年,全县共有道观19处:翠微观、延寿观、天堂观、留云观、长生观、望云观、下大源观、上大源观、严坊观、高仙观、修真观、基仙观、何岭观、长兴观、祈仙观、应真观、元妙观、望仙观、东岳观。道士的饮食、服饰与普通人一样,做道场时,则身穿法衣,头戴扎髻或方巾,手执拂尘,进表晚经,召神驱邪,超度亡灵,祈福禳灾,求安保泰。解放后,以道教为职业的道士、道姑多数改行,从事其他社会职业活动,以劳动所得为生活主要来源。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宗教

内容

第一节道教道教传入金溪年代无考。建于唐天宝间(742-756)的谷林观为金溪最早的道教庙宇,宋宣和元年(1119)改名翠微观,明洪武三十年(1397)道士严舆敬复修。清同治九年(1870),全县共有道观19处:翠微观、延寿观、天堂观、留云观、长生观、望云观、下大源观、上大源观、严坊观、高仙观、修真观、基仙观、何岭观、长兴观、祈仙观、应真观、元妙观、望仙观、东岳观。道士的饮食、服饰与普通人一样,做道场时,则身穿法衣,头戴扎髻或方巾,手执拂尘,进表晚经,召神驱邪,超度亡灵,祈福禳灾,求安保泰。
  解放前,县民信奉道教不多。解放前夕,全县仅有道士3人,道姑7人,以为死者超度亡魂作功德道场为主要生活来源。解放后,以道教为职业的道士、道姑多数改行,从事其他社会职业活动,以劳动所得为生活主要来源。至1959年,全县只有职业道士1人,道姑3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即停止活动,1978年后恢复活动,至1985年,全县有职业道士6人。
  第二节佛教佛教来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建于唐大中时(847-859)的翠云寺为金溪最早的佛教寺院,为僧人惠林所创。唐中和二年(882),又有曹洞正宗传人,高僧白云长老(名匡仁、号圆照大师)创建竦山寺,尔后,四乡相继建造了众多的寺堂、庙宇、庵院。到解放前夕,全县共有寺、庙、庵511处,佛教人士115人,其中和尚76人,尼姑39人。
  解放前,深受压迫、剥削的贫苦农民,把希望寄托在来生来世,因而信佛教者较多。这种人家,一般供奉着一尊佛,初一、十五斋戒上供,不定时地上庙宇烧香还愿,祈祷神灵保护家境人口平安、生计兴旺发达和来世幸福。
  解放初,全县仍有寺、庙、庵49处,其中4处有和尚9人,10处有尼姑16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所有寺庙停止佛教活动,部分寺庙被拆除,僧尼被赶出寺庙还俗。1978年后,佛教活动得到保护,寺庙得到整修,僧尼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尊重。1985年4月,疎山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全省重点开放寺庙之一,其住持善道,被安排为县政协委员、省佛教协会理事。至1985年止,全县佛教徒居住的寺庙庵有疎山寺、清华庵、平游寺三处,佛教人士1 8人,其中和尚8人,尼姑5人,居士5人。农村老年妇女中仍有不少信佛者。
  第三节基督教传入金溪的基督教有天主教耶稣教两大教派。
  一、天主教亦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又称旧教。信奉上帝,清末传入金溪,教堂多设于集镇,也有设于地势险要之处。如崇岭脚下的崇麓村并非集镇,但崇岭居县之中,山势高耸,是军事战略要地,帝国主义者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此设一天主教堂。至解放前夕,全县尚有天主教堂3处:一在县城,一在浒湾,一在琉璃岗。有美国神父穆尔飞等2人,中国神父傅蒙、吴道行2人,修士6人,修女4人,教徒288人,其中女教徒148人。
  美国神父穆尔飞有洋狗两只,一只取名“浒湾”,一只取名“台湾”,伤害了金溪人民的感情。
  解放后,外国神父回国,中国神父改行。人民政府介绍傅蒙、吴道行到省、地学习。其他修士、修女先后结婚出嫁,有的回归原籍,信奉者也随之减少。1956年后,天主教的活动逐步消失。
  二、耶稣教亦称新教,传入金溪时间在天主教之后,至解放前夕,全县尚有礼拜堂2个,外国女牧师1人,中国男牧师2人,女传道师1人,教徒106人.解放后,外国女牧师回国,中国牧师、传道师改行,教徒日益减少.耶稣教活动随之停止.1978年后,耶稣教的活动受到保护。至1985年,全县活动点达11个,教徒1200人。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