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18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产风俗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2
摘要: 解放前的农历正月,农家择良辰吉日,燃香烛、放爆竹、烧纸钱,东部地区的农家则点燃三根香,并挂几张纸钱,插在田塍上,以敬土地神,然后架牛犁田,称之“起春”。解放后此习渐弃。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生产风俗

内容

一、种植起春解放前的农历正月,农家择良辰吉日,燃香烛、放爆竹、烧纸钱,东部地区的农家则点燃三根香,并挂几张纸钱,插在田塍上,以敬土地神,然后架牛犁田,称之“起春”。解放后此习渐弃。
  插秧第一个下田插秧的人,俗称“牵序”,一般是插秧能手,其余人则按照自己本领大小依次下田比插,如后者栽插越过前者,则被认为是“关鸭子”,前者应甘拜下风认输退让。
  变工换工在插秧、收割等农事繁忙季节,亲邻好友,你帮我,我帮你,互相换工,互相支援。金溪民间流传“栽禾相公割禾客,耘禾产工赚饭吃”的俗谚。请人栽禾割禾,一日三餐须用酒肉款待之,上午和下午田间歇息时,主家还要备以稀饭、米花、米果之类的点心和香烟、茶水到田边地头,请帮工者受用。
  尝新开镰收割前,农家摘一束禾穗挂在祖宗堂,以示请祖宗先尝。早稻收割完毕后,用新米煮饭,备办鱼肉和酒,合家聚餐一顿,俗称“尝新”。
  完工酒晚稻收割结束后,家家户户洗禾斛,打糯米糍,请亲朋好友和邻里吃,有的还会备办酒菜,称之“完工酒”。
  烧螃东部山区一带的村民,田螃上的柴草一般不砍,而喜欢用火烧之,谓之“烧田螃”。烧田螃时,稍不注意就会导致山火。
  一、伐木上山伐杉木,一般分成三个组,分工情况为:第一组开山寻路,砍光杂柴;第二组剥树皮,俗称“放水口”,以加快杉木的水份蒸发;第三组砍树剥桠。被砍杉木一般倒往横山,砍树时,斫口要求“上碗下碟”,即砍倒的树身底要象碗足,树兜上部要象碟盘,边沿平斜,中间低洼,以利蓄水发兜。
  上山砍竹,须从山上依次往下砍,竹往1u上倒。竹被砍倒后,要把竹兜上的节敲通,以利蓄水保养竹鞭。
  进山后,伐木者彼此打招呼,不直呼其名,而要拖成长调呼唤。
  三、饲养养牛农家户户养牛,多为一户一头,也有一户数头和数户一头的。农家买卖耕牛多在牛圩场上进行,因卖牛不卖缰绳,故买主要自备缰绳。买主选牛时,黄牛看齿,水牛看“圈”。农家养水牛,注意冬天少不得一张床(即要暖),夏天少不得一口塘(即要凉)。农事繁忙季节,农家习惯给耕牛吃糯米糍和冰糖,以增加牛的脚劲。冬季雨雪天不能放牧时,除给耕牛吃稻草外,还要煮谷和烧水给牛吃,农家喜在牛栏上贴“水草长生”、“六畜兴旺”等春联。
  养猪农家买卖猪多在猪场上进行。农家买奶猪很有讲究,喜欢选择咀短、肚大、尾巴粗的奶猪,凡是“五爪猪”(即有五个脚趾),被认为是。由人变的”,忌养。逢年过节杀猪,要放鞭炮,还要用猪头(不能拆骨)敬奉社公,俗称“还愿”,主家还要备数桌酒饭,宴请亲朋好友,俗称吃“猪血酒”。农家喜在猪栏上贴“六畜兴旺”等春联。
  养禽农家饲养鸡、鸭、鹅等家禽,习惯自孵自养,一般不从外地购进雏禽。买来食用的家禽,宰杀后,其毛、血等杂物一般都要丢进粪池中。
  四、狩猎狩猎为东部山区村民的主要生产活动之一。狩猎时,大多一人上山,身背鸟铳,带着猎狗,路远则带干粮,一旦发现猎物,则穷追不舍,即使翻越十几座山头,跑数十里远,也在所不惜,非猎获不可。有时,他们也相约好,几个人带猎狗数只同去围猎野猪、老虎、金钱豹等大野兽。猎物分配如下:打头铳(即开第一枪)的人分以头(从耳尖处割下),打二铳的人分三根排骨,捡足迹的人分4只脚,余下的躯干,则按参加人数平分,打头铳和二铳的人还可分得一份,内脏一般分给猎狗归其主人。捕获的猎物,除自己食用外,还用来换取油盐、布匹和日用品。
  捉石蜴也是他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于每年农历6~11月间进行,石甥是一种蛙类,栖息于山沟水潭。捉石蜴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晚上,手执松油柴火照石蜗,石蜴见火不动,捉石蜴者突然用手按住石蜗,将其捉住;另一种方法是在白天下水潭,用手在石缝里摸,躲在石缝里的石极易被擒。捉石蜴者如果上山碰上的第一只石蜴头向外,屁股堵坑,被认为是不吉利,一般都会返回,改日再去。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