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奇峰怪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14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奇峰怪石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2
摘要: 云林峰在县东,距县城25公里,高大险峻,巍然屹立,旧时称为县之镇山。山脉自资溪延伸而来,与贵溪的仙岩、龙虎、琵琶诸峰相接,参差起伏,绵亘逶迤,山崖高且尖,直插云天,故称云林。山脊连接三十六峰,其中最高者为出云峰,海拔1278米,山上有一潭,旧传有龙在潭内居住,天旱时民祈雨于此。另一峰为白马峰,也称玉马峰,海拔639.7米,形如天马行空。元朝危素撰有《云林图记》,清代李绂有《云林三十六峰赋》。山谷口两峰对峙,中间夹着一条狭窄的山径,称为翠云关。山中的翠云寺旧为金溪第一名胜,今寺已废,仅存一角。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奇峰怪石

内容

一、奇峰云林峰在县东,距县城25公里,高大险峻,巍然屹立,旧时称为县之镇山。山脉自资溪延伸而来,与贵溪的仙岩、龙虎、琵琶诸峰相接,参差起伏,绵亘逶迤,山崖高且尖,直插云天,故称云林。山脊连接三十六峰,其中最高者为出云峰,海拔1278米,山上有一潭,旧传有龙在潭内居住,天旱时民祈雨于此。另一峰为白马峰,也称玉马峰,海拔639.7米,形如天马行空。昂鬃振鬣。元朝危素撰有《云林图记》,清代李绂有《云林三十六峰赋》。
  翠云山在县南,距县城2公里,海拔498.2米,青苍可爱,云烟缭绕,岗峦回合,瀑布悬流。山谷口两峰对峙,中间夹着一条狭窄的山径,称为翠云关。山中有桂花岩、罗汉洞、月石、跃马泉、鸣玉泉、试茗泉诸胜景,王安石等有诗。山中的翠云寺旧为金溪第一名胜,今寺已废,仅存一角。
  1956年,在翠云山下兴修了马尾泉水库,春夏水满,清澈如镜,给秀丽的山峦增添了异彩。
  疎山在县西,距县城约25公里,海拔198.9米,濒临抚河。山路原有凿成的石阶百级,层累而上,现已无存。山最高处有“一览亭”,据坐凭眺,则见抚河浩渺,平楚苍茫,气象万千。亭左有“桴鼓峰”,右有“搴旗峰”。南朝梁代时周迪曾在此驻扎兵马。1日时山内多楼台,与翠岫苍崖掩映,疎山寺即隐其中。
  灵谷峰在县西,距县城35公里,海拔320.6米,其西北部分与临川县交界。此山一说以谢灵运曾游此而得名,一说由石灵像得名。
  山上有隐真观,王安石在此读过书,其祖父王用之死后葬于此山。旧时,山上有石碑刻着灵谷山十胜:洗墨池、石门关、驻云亭、退心石、棋枰石、古牛石、文印峰、南北二井、漉酒泉、瀑布泉。春、夏两季,山上的短瀑布特别多,十分壮观。王安石曾赞此山说:“灵谷者,江南之名山也”。自明代以后,灵谷山风景逐渐凋败。
  大石璧在县南,与资溪县交界,距县城12.5公里,海拔437米,南与猫儿岭相邻。石壁西坡有一山洞,名仙人岩,植被有杉、杂木。因山顶陡峭,似大石壁矗立而得名。
  鸣山在县南,距县城20公里,海拔280米,上面有井,井水随河水清浊而变,号通河井,乃芦河与抚河会合之处。旧时山岭山麓都有寺。
  九紫岭在县西北,距县城25公里,海拔237.3米。传说有仙人石两块,.一在岭头上,一在岭下田中。清朝同治年间,太平军曾与清将鲍超的部队作战于此。
  上幕岭在县城东,距县城2公里,海拔429.8米,与仙山、卓笔峰、隍尖岭旋绕如幕,而上幕岭独踞诸峰之上。金溪未建县时,曾以此山之名设置上幕镇。
  宝山在县东,距县城1公里,海拔429.8米,平岗邃壑,与白面坞相连,唐代时出产银矿,故又名银山。山东麓旧有宝山书院,今已废。
  金窟山在县东,距县城2.5公里,海拔404.4米,与宝山山脉相连,山中有石窦,是前人采金挖的洞穴。
  二、怪石月石在翠云山,岩窦天成,犹如上弦之月。原在杂草丛中,传说是儒士胡采发掘出来的。王安石曾与吴赜以翠云山胜迹为题分别赋诗,吴分到月石为题,诗今无存。陆九韶有诗曰:“玉兔爱佳泉,饮泉化为石。规园立山趾,万古终不息。” 浮石在距县城南面25公里的鸣山口,立于河道之中,高不过_丈,春夏水涨时,堤岸皆没,此石居然不没,因名浮石。
  白马坞又叫白面坞,在县东,距县城0.5公里。南唐李煜曾在此开设采银场,山上有一白色之石垂直而立,号白面虎,石上刻有“银坑记”,经风侵雨袭,字迹今已消失。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