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12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古迹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4
摘要: 古冶炼场遗址在县城东约1公里处的宝山脚下,由于宝山出银,唐时在此兴冶,遂为古冶炼场。此场三面环山,四周平旷,地表裸露着无数乌黑锃亮的“铁屎”,乃当年冶炼时堆积的炉渣。炉渣厚达几米,最大的一堆形如山丘,围近里许,自古名为“滓堆”,县人俗称“铁屎墩”。解放后,省地质队多次来此考察,竖塔钻探,发现矿洞遗址8处,多呈斜形浅井;炉基26座,呈弧形,用耐火砖砌成,直径约2.5米。把它和今天炼银后的炉渣对照,成分相差无几,说明当时炼银无疑。山下有条三港水,自东南向西北流入白塔河后再入信江。解放后至60年代初,每年均有人自景德镇来此挖取瓷土作化验比较。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古迹

内容

第一节古遗址古冶炼场遗址在县城东约1公里处的宝山脚下,由于宝山出银,唐时在此兴冶,遂为古冶炼场。此场三面环山,四周平旷,地表裸露着无数乌黑锃亮的“铁屎”,乃当年冶炼时堆积的炉渣。炉渣厚达几米,最大的一堆形如山丘,围近里许,自古名为“滓堆”,县人俗称“铁屎墩”。解放后,省地质队多次来此考察,竖塔钻探,发现矿洞遗址8处,多呈斜形浅井;炉基26座,呈弧形,用耐火砖砌成,直径约2.5米。经对炉渣标本化验分析,发现含铁量大大超过了矿石工业标准品位(39%),要在炼铁后的炉渣中再存如此高的含铁量是不可能的;炉渣中含银量甚微(50-90克/吨)可以作提炼后析出的剩余解释。把它和今天炼银后的炉渣对照,成分相差无几,说明当时炼银无疑。
  小陂窑遗址座落在对桥乡潭溪徐家村南1.5公里的小山上。山下有条三港水,自东南向西北流入白塔河后再入信江。窑群分一号窑址和二号窑址,隔着一垅田相望。一号窑址有龙窑数十处,平行排列,今已长满巴茅和柴草,但窑形依稀可辨。山脚下有当年采挖窑土后遗存的大坑。在这里遍地可拾到烧具、烧钵及皈敝瓶、碗、盏的残片。二号窑址窑数较一号少,但采到的标本则多,尚有整封的窑址一处。山上除有影青瓷片、裂纹瓷片、黄釉和黑釉制品残片外,还发现有俺敏刻花的黄釉瓷碗。当地群众流传着“先有小陂窑,后有景德镇”的俗谚。解放后至60年代初,每年均有人自景德镇来此挖取瓷土作化验比较。
  里窑遗址在县南,距城17公里,属芦河乡清江村民委员会,现村仍名里窑。这里有明显的瓷土带,旧时挖掘留下的大坑直径20余米,深5米。相传该村周围的山上,分散着99座龙窑和馒头窑,此即宋、元间有名的里窑古瓷窑址。
  窑群中,以张家边的龙窑为群窑之冠。长50余米,斜度为35度。其他各山龙窑则为20米到40米不等。馒头窑则似倒扣锅形。从现在所采取的标本来看,有裂纹瓷、印花白瓷、黄釉瓷、黑釉瓷、莲花形的隐纹瓷片等,厚处堆约数米,足见当年瓷业兴旺。
  印山古打石场遗址在神仙岩旁,现存石场遗址有平山、筲箕科、菩萨岭三个,以平山最有代表性。
  平山石场高5米,宽9米,深8米,中空,偶发一声,铿然雷鸣,回响不绝。石岩中有禾斛井两口,长宽各4米,积水浓黑如墨,深不可测,不见天日,阴森可怕。该石场创自明朝,全盛时,有工人数百。因石质坚硬,色白,是上乘建筑和雕刻材料,畅销江南数省,有“印山石”之称。其他两个石场遗址规模与平山相仿。
  坪上古采石场遗址在崇麓乡坪上水库大坝对岸山梁西行1.5公里的山半腰。有主洞两个。一号址呈布袋兜状洞穴型,向下延伸。洞口宽10.5米,洞高9米,深21米。二号址在一号之西约15米,洞穴只能容人匍伏而入,未几,渐宽,人可起立。洞中又有歧洞,分南北各呈“人”字形向下延伸。石壁凿痕累累,锈水斑斑,比洞呈不规则几何体,难测其高深,但坐百把人于内会感到空落落。此地石质银白,极少节巴,可雕度很高。
  蟠龙庵遗址位于黄通乡驻地西南0.5公里处的小山上。此山茂林修竹,小径迂回,有路通资溪。面对云林三十六峰之一的白马岭,扼古代金溪至福建邵武、光泽的通衢大道。此庵为三层式殿宇结构,绿瓦红墙。宋文天祥曾两次至此。第二次有诗曰:“昔年曾寓此,今日又重过。路遇人迹少,风静鸟声多。断碣封苔藓,层松覆薜萝。日斜天欲暮,谁与挽金戈。”今庵不存,原址建有黄通乡车木厂。
  三陆祠遗址明天顺六年(1462),巡按江西御史吕洪在原槐堂书院废址建祠,祀梭山(陆九韶)、复斋(陆九龄)、象山(陆九渊)三先生。正德十二年(1517)重修。正德十六年(1521)建造牌坊。清咸丰六年(1856)祠被毁坏,十年(1860)又经修葺,十一年(1861)尽毁,后又重建。祠今无存,原址现建有县招待所。
  东墅书屋旧址在城内东门蔡家。出蔡上翔故居“进士第”东侧耳门处,有书屋一间,幽静古朴,乃蔡上翔晚年居家读书、会客和从事著作的地方,闻名于世的《王荆公年谱考略》一书便是在这里写成的。当年,这里茂林修竹,流水潺潺,别有天地。书屋仅大方丈,内有楼,名“存是”。据《存是楼书稿》称,此楼曾藏书万卷。现书屋门墙上蔡上翔手迹“东墅”二字尚依稀可辨。
  第二节古墓葬宋陆梭山墓在陆坊乡青田桥罗首峰南麓,与象山墓相距很近。墓葬大小与民间同,面积约6平方米,墓面为石砌,保存尚好。
  陆梭山。名九韶,陆九渊的四兄,与弟九龄、九渊同为著名学者,世称金溪“三陆”。
  宋陆象山墓在陆坊青田桥旁的东山岭上。墓为园形砖石结构,历经各代修葺。明嘉靖(1522-1566)间,敕建神道碑,碑文是“崇尚真儒墓”。墓前还有清朝和民国时立的石碑两块。墓曾几次被盗,碑亦断裂。
  1957年7月1日,陆象山墓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一书中,也列有陆象山墓条目。
  朱坊宋墓及其石刻在何源乡朱坊村西南方向约1.5公里处的观山上。墓地古树枯藤,浓荫蔽日。包括围墙,面积为1000平方米,呈缓坡型向上延伸。墓葬座北朝南,分东西两边对称并列两排神道,中间相距15米。神道由五对优质巨型圆雕组成,每对之间相隔3米。第一对为武将,高3米,穿盔戴甲,颈系披风,脚登武士靴,双手握长剑交于腹前,剑柱于地,神态勇猛冷峻,凛然不可犯;第二对是石羊、犄角内卷,高1米,作伏卧状;第三对乃备鞍石马;第四对为前立后蹲的石狮,高1.5米;第五对是手执朝笏的文宦,袖长及膝,方帽长衫,一老一少,神态安祥。石刻造型古朴,刀法洗炼,线条流畅,非一般雕塑可比。
  墓碑及其有关文字记载,由于年代久远,均荡然无存,故尚未知墓主是谁。
  明蔡阁老墓在芦河乡后车村的曹州阁老山上。此山因葬阁老蔡国用得名。其山高耸,古树荫翳;墓地阔大,东、西两山合抱如屏。墓由一色青石构成,呈磨盘形,七层堆叠,状如宝塔,墓顶如笠。墓长5.4米,高1.4米,造型古朴庄重。
  明龚廷贤墓在合市乡龚家村后约0.5公里许的山岗上,四周石块堆砌,碑出土高85厘米,宽50厘米,厚20厘米。上面镌刻的碑文是:天启四年岁次甲子季冬,明太医院御医赐“医林状元”龚廷贤墓。
  第五十代张天师夫妇合葬墓在何源乡朱坊孔家村背的山上。山为撮箕形,面对东北角10余公里远的道教圣地龙虎山方向,仙水岩群峰历历可数。据《龙虎山志》载,此山名“鸣阳观”。墓葬即在山窝中间,墓前有一大坑,深约2米,可容四五人蹲立,坑顶覆盖着一块砚质石祭谕碑,长2米,宽1米有余,厚20厘米;碑文表彰了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御灾捍患”、“有祈必应”、“宣传正法,默运玄机”之所谓劳绩及皇帝所施眷爱之情。
  明吏部主事谢廷采母徐氏墓在琉璃乡谢坊村左侧的牛拇山,墓碑高大,上面镌刻着碑文曰:“大明万历九年辛巳岁次清明,敕赠太安人谢母徐氏之墓”。墓堆直径4米,高1.3米,用整磨盘石砌结,上覆以整石葫芦形压顶,坚固、美观。墓堆后是高墙,用乱石砌成半月形,墓前有石质墓表一对,上雕小石狮各一,整个墓地坐南朝北,山势南高北低,满山树木苍翠,当地人称为“卧牛出栏”的吉地。
  清邱宗文夫妇合葬墓在琅琚乡庙前邱家村,墓地长4米,墓高1.2米,乱石堆砌而成。墓前并列两块高大墓碑,分别刻着“皇清恩皓初晋赠敬德明盛将军邱公讳宗文墓”、“皇清恩诰初晋赠宜人恭人贞节邱母傅氏之墓”。墓碑两侧矗立着一对方形石柱,镂刻蹲踞状石狮一对,雄狮戏球,雌狮抱儿,造型粗犷,刀法洗炼。墓道两旁并列着石柱华表六对,很有气派,非一般墓葬可比。
  邱宗文孙志栋,有军功,官至将军,使其祖父获得恩诰晋封。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