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11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建筑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3
摘要: 翠云寺在县南的翠云山,距县城2公里。唐大中时,僧惠林始建。北宋嘉祜间,革律为禅,赐名符竹翠云寺。到治平时,才开始大兴,后又废。南宋庆元间,僧妙赞重兴建。元至正间,僧继灏重修。宋朝县令楼燧有《祝圣塔记》,明代知府蔡邦俊有《翠云寺序》。此寺清朝时逐渐倒塌,今只存老屋一角及桂花树一株。两边四大天王,横眉怒目,杀气腾腾,其造型之大,与杭州灵隐寺的四大天王不相上下。离膳堂半里许的丛林中,有“参公塔院”,历次住持的骨灰,均葬于此。科举时代,各级地方儒学与孔庙同设一处,故孔庙又称“文庙、“学宫”。现仅存大成殿与文昌宫。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古建筑

内容

第一节古建筑一、寺庙翠云寺在县南的翠云山,距县城2公里。唐大中时(847-859),僧惠林始建。北宋嘉祜间(1056-1063),革律为禅,赐名符竹翠云寺。到治平(1064-1067)时,才开始大兴,后又废。南宋庆元(1195-1200)间,僧妙赞重兴建。元至正(1341-1368)间,僧继灏重修。宋朝县令楼燧有《祝圣塔记》,明代知府蔡邦俊有《翠云寺序》。此寺清朝时逐渐倒塌,今只存老屋一角及桂花树一株。
  疎山寺距县城28公里,隐于县西疎山群岭之中,松篁环绕,红墙掩映,为赣东名寺。竦山寺原名白云寺,建于唐中和二年(882),南唐时改名疎山寺,后经历代修建和扩充,殿宇宽敞雄伟。进寺门,迎面是一尊乐哈哈、胖乎乎的弥勒佛。两边四大天王,横眉怒目,杀气腾腾,其造型之大,与杭州灵隐寺的四大天王不相上下。背面是一尊身披铠甲、炯目而视的伽蓝菩萨。大雄宝殿前是一个用青灰麻石砌成的两层大方坪,西边一株罗汉松,绿荫如盖,三人难以合抱,相传为该寺第一任住持白云长老手植。陆游曾用“老树苍崖多古色”来称赞这株树,树旁是一排禅房,约五十余间。东边是一片竹园。大雄宝殿上,释迦牟尼坐中央,阿弥陀佛、药王侍左右,背后是神仙岩,观世音、玉皇大帝、地藏王以及三十三天、九泉地府的菩萨,大大小小不下百余尊。两旁的十八罗汉,有立者、有坐者、有喜者、有怒者、有老者、有少者,个个栩栩如生。跨过殿宇,是一座宁静幽深的禅堂,拾级而上是“方丈”,稍后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藏经阁,它是全寺的最高点。大殿后的东边有一座宽敞的大膳堂,旁边有一口古井,井底宽一丈,泉水汨汨,终年不竭。据传,这口井直通抚河旁的疎山潭,当年造此寺时,所需木料均是从这口井中一根根升上来,木料齐全,长老和尚说不要了,可是一根木头正待出井,被长老一说,竟卡在那里不动了。民国时期,此木还作为古迹之一供人参观。离膳堂半里许的丛林中,有“参公塔院”,历次住持的骨灰,均葬于此。
  碟山寺创建以后,即成为我国佛教曹洞正宗传教胜地之一,历代香火不断。其庄严宏伟的气魄和秀丽幽雅的意境,招来许多名人骚客。宋太宗赵炅、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皆赐御书寺额。宋朝的王安石、曾巩、陆象山、陆游,明朝的汤显祖等都相继到此游览,并留下了不少的诗文。
  疎山寺历代盛衰不常,曾重修多次。1961年,因一老僧失火,寺院大部被烧,1983年开始重修,1985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全省重点开放寺庙之一。
  孔庙位于县城学岭南坡,现为金溪一中,殿宇斋舍坐北朝南,依地势而建。进孔庙拾级而上,如登金銮殿。登上最高处,地面高出民房屋脊。封建时代的孔庙是为圣地,门前古樟下的惜字炉旁立有一石碑,刻有“文武官员到此住轿下马”十个大字。
  科举时代,各级地方儒学与孔庙同设一处,故孔庙又称“文庙、“学宫”。现仅存大成殿与文昌宫。
  灵泉寺位于县城南面偏东3公里的深山垄中,元大德丁未年(1307),福建游僧东宗始创,后经多次修葺,现仅存空庙一栋。
  平游寺在合市乡,距县城23公里,座落在双陈河南岸,明洪武初年,为一云游僧人化缘集资创建,现有一尼居此。
  鸣山寺在石门乡,距县城24公里,座落在芦河口南岸鸣山北麓,清初建,现仅存砖瓦结构的空庙一栋。
  清华庵位于县城南面2公里的翠云山与油菜岭交接处,民国9年(1920),由金溪籍僧人明净化缘集资创建。此庵修篁环绕,苍松掩蔽,庵侧有一泉、泉水清澈,现有3尼居此。
  一、坊楼 “百世大儒”坊又称陆象山坊,明正德十六年(1521)建。
  座落在县城衙前口,是石建筑,为陆象山而立。牌坊上方中间有石镌的“百世大儒”四个大字,两侧对联:学苟知本六经皆注脚,事属份内千圣有同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拆毁。
  “名荐天朝”门楼在琉璃乡蒲塘村,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高7米,宽6米,以整方石柱为经,石梁为纬,空间填砌砖石,盖顶以瓦覆之,雕龙横梁上方的条方石板上镌刻着“名荐天朝”四字及竖坊年代。
  邓家牌坊在黄通乡邓家村,面对白马岭,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邑人称为“忠义牌坊”。此牌坊为三层式结构,由石柱、石板、石梁、铁扣相组合。最高层是盖顶下的石质直匾,上镌刻“恩荣”二字,宽0.3米,高0.8米,中层横额长2米,高0.6米,上有阴文石刻“忠义世家”四字,下层是粗大的方形横青石门梁,上有双龙夺珠,长鹿衔芝的浮雕,立体感极强。在“文化大革命”中,局部遭破坏。门两边优质青石板上镌刻着人形,左为历代文宦,右为历代武烈,壁坊用四块石雕图案装饰,每块高1.5米,宽0.8米,图案呈六角花瓣形。
  朱坊孔家牌坊在何源乡朱坊孔家村口,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高8米,宽6.4米,用青石砌成,造型雄伟,结构紧密,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盖顶的直匾上,刻着“圣裔”两个大字,石梁上雕龙琢凤,剔透玲珑,并配有狮子扑绣球、鲤鱼跳龙门、丹凤红日等吉祥呈瑞的图案。牌坊下东西两边,分别蹲着一雄一雌两只石狮。
  乌冈张家门楼在陈坊积乡乌冈张家村口,创建年代无考,由略带赭红色的石板、石柱、石梁相结,门额上下层镂花,有孔雀开屏、凤凰翔云图案,中心扁额处有长鹿衔芝,下层的双龙头之间是鲤鱼跳龙门,两旁镶嵌镂花图案。
  三、石桥陆坊青田桥在陆坊乡桥上村,又名万福桥,黄廷会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重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该桥共11墩,12孔,长60米,桥面宽1.67米。桥墩为大石砌成,桥面为长条厚石铺砌。一桥头立一石碑,上面镌刻着建桥经过及日期等。1949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4兵团14军某部在此一带围歼国民党政府军队75师3团4营,进而解放金溪全县。
  合市三孔石拱桥在合市村外偏西半里许,两墩、三孔、拱形,为长条石及砖石砌结,全长30米,桥面宽4米,拱洞跨度7米,石质呈赭色,造型古朴大方,结构紧密坚固。桥首立一石柱,呈方型,葫芦顶,上面镌刻着建桥日期:万历庚子年(1600)十月,另一面刻着捐款造桥及首倡者姓名。
  林坊石桥在合市乡林坊村,古名石新桥,清康熙辛丑年(1721)重修,系5墩6孔平板石桥,桥身东西走向,全长33米,高7米,宽3.4米,两边设有石护栏杆,中心石墩立两旁,分别蹲立着一对石雕犀牛,高1.3米,昂首垫身。桥东有石质桥柱一根,出土高4.2米,呈方形,顶端雕成葫芦形,石柱上刻有建桥年月。清代著名学者蔡上翔为此撰写了《石新桥记》。
  岐山四孔石桥在陈坊积乡歧山村口,桥身四孔如虹,飞跨河身,长33米,宽2.5米,出水高2.5米,每个拱洞跨度约8米,系用坚硬的青石板和乱石组结。桥头有一石柱,记载着建桥日期:清嘉庆五年庚申(1800)。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