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11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物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5
摘要: 第一章 文物 第一节 古建筑 一、寺庙 翠云寺 在县南的翠云山,距县城2公里。唐大中时,僧惠林始建。北宋嘉祜间,革律为禅,赐名符竹翠云寺。到治平时,才开始大兴,后又废。南宋庆元间,僧妙赞重兴建。元至正间,僧继灏重修。宋朝县令楼燧有《祝圣塔记》,明代知府蔡邦俊有《翠云寺序》。此寺清朝时逐渐倒塌,今只存老屋一角及桂花树一株。离膳堂半里许的丛林中,有“参公塔院”,历次住持的骨灰,均葬于此。碟山寺创建以后,即成为我国佛教曹洞正宗传教胜地之一,历代香火不断。宋朝的王安石、曾巩、陆象山、陆游,明朝的汤显祖等都相继到此游览,并留下了不少的诗文。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文物

内容

第一章 文物 第一节 古建筑 一、寺庙 翠云寺 在县南的翠云山,距县城2公里。唐大中时(847-859),僧惠林始建。北宋嘉祜间(1056-1063),革律为禅,赐名符竹翠云寺。到治平(1064-1067)时,才开始大兴,后又废。南宋庆元(1195-1200)间,僧妙赞重兴建。元至正(1341-1368)间,僧继灏重修。宋朝县令楼燧有《祝圣塔记》,明代知府蔡邦俊有《翠云寺序》。此寺清朝时逐渐倒塌,今只存老屋一角及桂花树一株。
   疎山寺 距县城28公里,隐于县西疎山群岭之中,松篁环绕,红墙掩映,为赣东名寺。竦山寺原名白云寺,建于唐中和二年(882),南唐时改名疎山寺,后经历代修建和扩充,殿宇宽敞雄伟。进寺门,迎面是一尊乐哈哈、胖乎乎的弥勒佛。两边四大天王,横眉怒目,杀气腾腾,其造型之大,与杭州灵隐寺的四大天王不相上下。背面是一尊身披铠甲、炯目而视的伽蓝菩萨。大雄宝殿前是一个用青灰麻石砌成的两层大方坪,西边一株罗汉松,绿荫如盖,三人难以合抱,相传为该寺第一任住持白云长老手植。陆游曾用“老树苍崖多古色”来称赞这株树,树旁是一排禅房,约五十余间。东边是一片竹园。大雄宝殿上,释迦牟尼坐中央,阿弥陀佛、药王侍左右,背后是神仙岩,观世音、玉皇大帝、地藏王以及三十三天、九泉地府的菩萨,大大小小不下百余尊。两旁的十八罗汉,有立者、有坐者、有喜者、有怒者、有老者、有少者,个个栩栩如生。跨过殿宇,是一座宁静幽深的禅堂,拾级而上是“方丈”,稍后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藏经阁,它是全寺的最高点。大殿后的东边有一座宽敞的大膳堂,旁边有一口古井,井底宽一丈,泉水汨汨,终年不竭。据传,这口井直通抚河旁的疎山潭,当年造此寺时,所需木料均是从这口井中一根根升上来,木料齐全,长老和尚说不要了,可是一根木头正待出井,被长老一说,竟卡在那里不动了。民国时期,此木还作为古迹之一供人参观。离膳堂半里许的丛林中,有“参公塔院”,历次住持的骨灰,均葬于此。
   碟山寺创建以后,即成为我国佛教曹洞正宗传教胜地之一,历代香火不断。其庄严宏伟的气魄和秀丽幽雅的意境,招来许多名人骚客。宋太宗赵炅、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皆赐御书寺额。宋朝的王安石、曾巩、陆象山、陆游,明朝的汤显祖等都相继到此游览,并留下了不少的诗文。
   疎山寺历代盛衰不常,曾重修多次。1961年,因一老僧失火,寺院大部被烧,1983年开始重修,1985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全省重点开放寺庙之一。
   孔庙 位于县城学岭南坡,现为金溪一中,殿宇斋舍坐北朝南,依地势而建。进孔庙拾级而上,如登金銮殿。登上最高处,地面高出民房屋脊。封建时代的孔庙是为圣地,门前古樟下的惜字炉旁立有一石碑,刻有“文武官员到此住轿下马”十个大字。
   科举时代,各级地方儒学与孔庙同设一处,故孔庙又称“文庙、“学宫”。现仅存大成殿与文昌宫。
   灵泉寺 位于县城南面偏东3公里的深山垄中,元大德丁未年(1307),福建游僧东宗始创,后经多次修葺,现仅存空庙一栋。
   平游寺 在合市乡,距县城23公里,座落在双陈河南岸,明洪武初年,为一云游僧人化缘集资创建,现有一尼居此。
   鸣山寺 在石门乡,距县城24公里,座落在芦河口南岸鸣山北麓,清初建,现仅存砖瓦结构的空庙一栋。
   清华庵 位于县城南面2公里的翠云山与油菜岭交接处,民国9年(1920),由金溪籍僧人明净化缘集资创建。此庵修篁环绕,苍松掩蔽,庵侧有一泉、泉水清澈,现有3尼居此。
   一、坊楼 “百世大儒”坊 又称陆象山坊,明正德十六年(1521)建。
   座落在县城衙前口,是石建筑,为陆象山而立。牌坊上方中间有石镌的“百世大儒”四个大字,两侧对联:学苟知本六经皆注脚,事属份内千圣有同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拆毁。
   “名荐天朝”门楼 在琉璃乡蒲塘村,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高7米,宽6米,以整方石柱为经,石梁为纬,空间填砌砖石,盖顶以瓦覆之,雕龙横梁上方的条方石板上镌刻着“名荐天朝”四字及竖坊年代。
   邓家牌坊 在黄通乡邓家村,面对白马岭,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邑人称为“忠义牌坊”。此牌坊为三层式结构,由石柱、石板、石梁、铁扣相组合。最高层是盖顶下的石质直匾,上镌刻“恩荣”二字,宽0.3米,高0.8米,中层横额长2米,高0.6米,上有阴文石刻“忠义世家”四字,下层是粗大的方形横青石门梁,上有双龙夺珠,长鹿衔芝的浮雕,立体感极强。在“文化大革命”中,局部遭破坏。门两边优质青石板上镌刻着人形,左为历代文宦,右为历代武烈,壁坊用四块石雕图案装饰,每块高1.5米,宽0.8米,图案呈六角花瓣形。
   朱坊孔家牌坊 在何源乡朱坊孔家村口,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高8米,宽6.4米,用青石砌成,造型雄伟,结构紧密,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盖顶的直匾上,刻着“圣裔”两个大字,石梁上雕龙琢凤,剔透玲珑,并配有狮子扑绣球、鲤鱼跳龙门、丹凤红日等吉祥呈瑞的图案。牌坊下东西两边,分别蹲着一雄一雌两只石狮。
   乌冈张家门楼 在陈坊积乡乌冈张家村口,创建年代无考,由略带赭红色的石板、石柱、石梁相结,门额上下层镂花,有孔雀开屏、凤凰翔云图案,中心扁额处有长鹿衔芝,下层的双龙头之间是鲤鱼跳龙门,两旁镶嵌镂花图案。
   三、石桥 陆坊青田桥 在陆坊乡桥上村,又名万福桥,黄廷会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重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该桥共11墩,12孔,长60米,桥面宽1.67米。桥墩为大石砌成,桥面为长条厚石铺砌。一桥头立一石碑,上面镌刻着建桥经过及日期等。1949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4兵团14军某部在此一带围歼国民党政府军队75师3团4营,进而解放金溪全县。
   合市三孔石拱桥 在合市村外偏西半里许,两墩、三孔、拱形,为长条石及砖石砌结,全长30米,桥面宽4米,拱洞跨度7米,石质呈赭色,造型古朴大方,结构紧密坚固。桥首立一石柱,呈方型,葫芦顶,上面镌刻着建桥日期:万历庚子年(1600)十月,另一面刻着捐款造桥及首倡者姓名。
   林坊石桥 在合市乡林坊村,古名石新桥,清康熙辛丑年(1721)重修,系5墩6孔平板石桥,桥身东西走向,全长33米,高7米,宽3.4米,两边设有石护栏杆,中心石墩立两旁,分别蹲立着一对石雕犀牛,高1.3米,昂首垫身。桥东有石质桥柱一根,出土高4.2米,呈方形,顶端雕成葫芦形,石柱上刻有建桥年月。清代著名学者蔡上翔为此撰写了《石新桥记》。
   岐山四孔石桥 在陈坊积乡歧山村口,桥身四孔如虹,飞跨河身,长33米,宽2.5米,出水高2.5米,每个拱洞跨度约8米,系用坚硬的青石板和乱石组结。桥头有一石柱,记载着建桥日期:清嘉庆五年庚申(1800)。
   第二节 古雕刻 一、石雕 “荷塘情趣”浮雕 在芦河乡肖家村肖十万家祖神龛上。神龛高3.2米,宽2.3米,分上中下三层,中层青石的两端舒展着两片阔大饱满的荷叶,两片荷叶之间镌刻了许多形体较小的荷叶、荷花、莲蓬、水鸟、形象生动,姿态各殊。作者运用了对称、均衡、统一、多变的艺术手法,精雕细镂,匠心独运,把众多的花、鸟、云、水处理得动静有节,声色并茂。
   此神龛保存完好,为金溪少见的明代石刻艺术珍品之一。
   张家门楼石狮 在陈坊积乡乌冈张家门楼下,共两只,高1.2米,底坐1米正方,两狮均作蹲立状。雄狮威猛,虎视眈眈,脚踏一绣球。雌狮出舌慈祥,与小狮相逗乐。两狮均卷鬃,披脊毛,造型生动,保存良好。
   徐氏牌坊石狮 在琉璃乡谢坊村口,共4只,高均为1.75米,背负支石,作拥持牌坊石柱之用,均缄口,怒目,卷鬃,蹲立,体态饱满,胸系玲铛,形态庄重,皆用青粉石雕成。四狮为两雄两雌,雄者右前脚捧球,雌狮双前脚拥抱小狮,小狮仰首作扑立状,伏身母腹,神态顽憨可爱。四狮完好无损。
   一、木雕 祖神龛 在芦河乡彭家村彭财发家,建于清代,高3.2米,宽1.2米,为两层飞檐式结构,中间顶部突出地刻出一轮红日,霞光万道,统摄全局,两侧边上刻镂出两条矫健的金龙,张口怒目,须鬣高扬,龙尾鳞片灿灿,各向左右扇出,如飞檐凌空。“双龙捧日”的主题,十分鲜明地表现出来。神龛下层,为大小方框组成,每个方框,四周是图案,中间为戏文或故事,画面各异,内容不同。整个神龛施以金硃二漆,光彩照人。
   第三节 馆藏文物 县文化馆藏有宋代铜镜2件,宋代铜钱3件,汉代至宋代陶器4件,宋代至清代瓷器88件。详见下表。
   表20-1 县文化馆馆藏工艺品 第四节 革命文物 一、旧址 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 在县南,距县城10公里。1933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黄狮渡大捷后,直属部队进入左坊一带驻防。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以后龚为驻地,司令部驻后龚龚氏宗祠,政治部驻王家仓下。朱德总司令住在村南靠近竹山的一间民房里,竹山边挖有洞,以防空袭。朱德总司令在洞内多次召开红军干部会议。
   一、战斗地址 大仙岭 在县西,距县城约25公里,也称接云峰,海拔176米。旧时山上建有吕祖庙,今已废。山下现存八角亭。大仙岭左当琅琚、浒湾要冲,右扼金临公路咽喉,前临抚河,后近崇岭,地势险要,为军家必争之地。
   1933年1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在此击溃了国民党军队一个多师,这次战斗与崇岭阻击战和黄狮渡战斗合称为“金溪战役”。
   1933年11月11日至1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和第三军团又在山下八角亭一带和国民党政府军队第五师展开激战。
   崇岭 在县中,距县城12公里,海拔399.3米,层峦叠,时有云雾缠绕,旁有一峰为招云峰。旧志载,登高远眺南昌,西山俨然可见。
   1933年1月8日,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中国工农红军在崇岭展开阻击战。
   三、纪念设施 革命烈士纪念塔 在城中烈士公园内。园内树木葱郁,花草芬芳。纪念塔耸立在最高处,翠柏环绕,庄严肃穆。在塔下昂首望之:“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金光耀眼。正面下端镌有为纪念金溪县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立的碑文,背面下端镌有“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
   园内曾于1952年建有土地革命烈士纪念塔一座,后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于1965年7月改建,称革命烈士纪念塔。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