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防病治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09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防病治病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2
摘要: 民国31年9月,双塘竹桥村班疹伤寒与天花流行,全村180人患病,153人丧生,死亡率高达85%。民国36年,浒湾鼠疫流行,230人染病,129人死亡,全镇人心惶惶,政府只派2名初级医务人员,在疫区周围注射一次鼠疫疫苗后就不再过问。民国37年,孔坊村麻疹流行,政府充耳不闻,没有采取任何防疫措施,全村患病儿童达200余人,死亡50多人。疟疾流行更为广泛,民国38年解放前夕,琉璃新塘村33户139人中,患疟疾有136人,发病率高达97.8%。其他如丝虫病、钩虫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威胁着人民的生命。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防病治病

内容

第二节 防病治病 民国时期,金溪流行的传染病有10多种,以霍乱、鼠疫、麻疹、疟疾流行面广,死亡率高。民国18年(1929),琉璃高坪村霍乱流行,全村90多户家庭惨遭灭绝,未亡者都逃往他乡。民国31年9月,双塘竹桥村班疹伤寒与天花流行,全村180人患病,153人丧生,死亡率高达85%。民国36年,浒湾鼠疫流行,230人染病,129人死亡,全镇人心惶惶,政府只派2名初级医务人员,在疫区周围注射一次鼠疫疫苗后就不再过问。民国37年,孔坊村麻疹流行,政府充耳不闻,没有采取任何防疫措施,全村患病儿童达200余人,死亡50多人。疟疾流行更为广泛,民国38年解放前夕,琉璃新塘村33户139人中,患疟疾有136人,发病率高达97.8%。其他如丝虫病、钩虫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威胁着人民的生命。
   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展开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1950年,省防疫站组织人员在浒湾开展灭鼠运动,降低了老鼠的密度,并拆除沿河200多个粪窖,清除了传染源。同年又在全县开始大规模的预防接种工作,增强了易感人群的免疫力。同时又采取了各种综合措施,很快使霍乱、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在全县绝迹。麻诊、白喉、百日咳等传染病也得到控制。1956年,全县组织了“六病”调查防治小组,对丝虫、疟疾、钩虫、头癣、性病、疥疮等常见病进行了调查防治。1957年后注重了疫情管理,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加强了季节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1967年,流脑大流行,全县卫生单位紧急行动,投入防治工作,很快就控制了疫情。1970年组织丝虫病查治队,对全县进行普查普治,1971年,又进行以疟疾为主的“三病”复查复治工作,查出有疟疾病史者7102人,对8202人进行了休止期的根治服药;查出丝虫病患者9553人,治疗4553人;查出钩虫病患者1337人,治疗1248人。1974年,全县又抽调45人组成钩端螺旋体病专业调查队,经血情学检查,1020人中阳性69人,204只猪中阳性7只,100头牛中阳性21头,120只老鼠中阳性18只,从而确定金溪是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区,从思想上引起重视。1976年在浒湾公社开展疟疾休止期根治试点工作,参加的医务人员达240余人,完成了17036人的全面性休止期根治工作。1978年7月,乙脑流行,全县医务部门紧急行动,乙脑的发病得到及时控制。1979年,全县各医院都建立了肠道病诊察室,加强了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1980年为实现在两年内基本消灭头癣病的目标,在1979年普查普治的基础上进行了查漏补治,普查人数193839人,普查率为90%,查出头癣患者568人,治愈470人,1981年抓了计划免疫工作,对7岁以下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册,按卡册实行有计划的免疫接种,保护了儿童的健康。1982年开始,加强了“02”病的防治。每年5月开始,县、乡两级医院均定期进行水源检索,同时积极开展地方病的普查普治。1982年对287例头癣病人进行了治疗。1983年进行疟疾普查,普查195141人。1983年至1984年进行丝虫病普查,普查161875人。1985年进行地甲病、地氟病、克汀病的普查普治,检查44723人,治疗1268人。同时还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的调查和酸雨监测。1985年的各种法定传染病比1981年下降了66.7%。
   1981~1985年14种法定传染病统计表 表10-4 单位:人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