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卫生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09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卫生防疫
分类号: R197.1
页数: 3
摘要: 民国时期,金溪无防疫机构和专职防疫人员。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卫生防疫工作。1968年撤销,1970年恢复,称防疫保健站。其他如丝虫病、钩虫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展开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解放后,人民政府提倡讲究卫生,并采取各种措施改变城乡卫生面貌。在全区检查评比中,名列第二,浒湾镇还被评为全区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先进单位。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卫生防疫

内容

第一节机构队伍民国时期,金溪无防疫机构和专职防疫人员。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卫生防疫工作。1951年在县卫生院设立防疫保健股。1962年建立县卫生防疫站,配工作人员4名,1965年增至9人,内设防疫组、卫生组和检验组。1968年撤销,1970年恢复,称防疫保健站。1977年保健站分设,改称卫生防疫站。至1985年,全站有工作人员2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人,管理人员5人,其他人员2人,主要仪器设备有冷链设备1套,光电比色计1台,分析天平1台,冰箱4台,恒温箱2台等,另有防疫车1辆。
  第二节防病治病民国时期,金溪流行的传染病有10多种,以霍乱、鼠疫、麻疹、疟疾流行面广,死亡率高。民国18年(1929),琉璃高坪村霍乱流行,全村90多户家庭惨遭灭绝,未亡者都逃往他乡。民国31年9月,双塘竹桥村班疹伤寒与天花流行,全村180人患病,153人丧生,死亡率高达85%。民国36年,浒湾鼠疫流行,230人染病,129人死亡,全镇人心惶惶,政府只派2名初级医务人员,在疫区周围注射一次鼠疫疫苗后就不再过问。民国37年,孔坊村麻疹流行,政府充耳不闻,没有采取任何防疫措施,全村患病儿童达200余人,死亡50多人。疟疾流行更为广泛,民国38年解放前夕,琉璃新塘村33户139人中,患疟疾有136人,发病率高达97.8%。其他如丝虫病、钩虫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威胁着人民的生命。
  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展开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1950年,省防疫站组织人员在浒湾开展灭鼠运动,降低了老鼠的密度,并拆除沿河200多个粪窖,清除了传染源。同年又在全县开始大规模的预防接种工作,增强了易感人群的免疫力。同时又采取了各种综合措施,很快使霍乱、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在全县绝迹。麻诊、白喉、百日咳等传染病也得到控制。1956年,全县组织了“六病”调查防治小组,对丝虫、疟疾、钩虫、头癣、性病、疥疮等常见病进行了调查防治。1957年后注重了疫情管理,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加强了季节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1967年,流脑大流行,全县卫生单位紧急行动,投入防治工作,很快就控制了疫情。1970年组织丝虫病查治队,对全县进行普查普治,1971年,又进行以疟疾为主的“三病”复查复治工作,查出有疟疾病史者7102人,对8202人进行了休止期的根治服药;查出丝虫病患者9553人,治疗4553人;查出钩虫病患者1337人,治疗1248人。1974年,全县又抽调45人组成钩端螺旋体病专业调查队,经血情学检查,1020人中阳性69人,204只猪中阳性7只,100头牛中阳性21头,120只老鼠中阳性18只,从而确定金溪是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区,从思想上引起重视。1976年在浒湾公社开展疟疾休止期根治试点工作,参加的医务人员达240余人,完成了17036人的全面性休止期根治工作。1978年7月,乙脑流行,全县医务部门紧急行动,乙脑的发病得到及时控制。1979年,全县各医院都建立了肠道病诊察室,加强了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1980年为实现在两年内基本消灭头癣病的目标,在1979年普查普治的基础上进行了查漏补治,普查人数193839人,普查率为90%,查出头癣患者568人,治愈470人,1981年抓了计划免疫工作,对7岁以下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册,按卡册实行有计划的免疫接种,保护了儿童的健康。1982年开始,加强了“02”病的防治。每年5月开始,县、乡两级医院均定期进行水源检索,同时积极开展地方病的普查普治。1982年对287例头癣病人进行了治疗。1983年进行疟疾普查,普查195141人。1983年至1984年进行丝虫病普查,普查161875人。1985年进行地甲病、地氟病、克汀病的普查普治,检查44723人,治疗1268人。同时还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的调查和酸雨监测。1985年的各种法定传染病比1981年下降了66.7%。
  1981~1985年14种法定传染病统计表表10-4 单位:人第三节饮食食品卫生 1964年开始注重饮食食品卫生。卫生防疫站对食品的加工、搬运、储藏、出售等环节不间断地进行监督检查,防止出售霉烂、变质的食品。1965年对饮食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传染病者,与有关部门协商,适当调整,安置其它工作。同时贯彻国家颁发的《食品卫生五四制》,建立卫生制度。
  1976年后,每年定期组织卫生知识讲座,培训卫生骨干,严格执行餐具消毒制度。1978年,根据国务院和省地有关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的文件,县成立了食品卫生领导小组。同年,卫生部门会同商业部门深入到全县饮食服务行业进行调查,开展卫生教育,颁发卫生许可证。1978年开始,对冷饮、酒类、酱类等20余种食品进行监测,发现问题,限期纠正,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每年都要组织卫生检查,对违章者分别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进、停业整顿、经济制裁等处理。1983年7月1日,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加强了食品卫生监督监测。至1985年,对经营单位和个体户审核和颁发卫生许可证753张,从业人员体检2484人次,餐具、冷饮、食品抽样检查843件,检品569种,项目1299个。
  对饮水进行药物消毒始于1964年。1979年,又设立专职消毒员,分别对县城、浒湾等人口集中的地区进行井水消毒,受益人口35862人,占全县总人口16.9%。1985年,县自来水厂投产,县城7000人饮自来水,占县城总人口40%。
  第四节爱国卫生运动民国时期,从未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城乡卫生环境极差,县城唯一一条大街被群众称为“猪屎街”,乡村更是垃圾遍地,沟渠阻塞,洼塘臭水,四害(苍蝇、’蚊子、老鼠、臭虫)横行,疾病蔓延,群众深受其害。
  解放后,人民政府提倡讲究卫生,并采取各种措施改变城乡卫生面貌。1952年,成立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至1960年,每年都要发动群众开展6至8次“除四害,讲卫生”群众运动。8年中,全县共拆除不卫生厕所2972个,新建改造猪牛栏2066间,修建水井690口,疏通沟渠209.8万米,新建沟渠9632米。1961年至1965年,采取突击与经常相结合的措施,开展以卫生积肥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性卫生运动处于停滞状态,至1971年始得恢复。1972年开展了四次较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大搞环境卫生和饮食行业卫生,清除垃圾、污水等蚊蝇孽生场所。这年,全县共疏通沟渠40.61万米,改水井83口,改厕所201个,改猪牛栏2091间,改灶468个。在全区检查评比中,名列第二,浒湾镇还被评为全区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先进单位。1976年至1981年,每年分别在元旦、春节、“五一”节、国庆节前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城镇以搞好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为重点,农村则以“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炉灶、改猪牛栏、改环境)为中心,县乡村三级都组织检查,评比先进。1982年后,爱国卫生运动主要结合“五讲四美”活动开展,以“治脏”为主,整顿市容、村容,美化环境。秀谷镇从1983年至1985年,连续3年被评为省、地城镇卫生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