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药材生产、收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08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药材生产、收购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2
摘要: 药材公司配专人负责药材生产,部分乡建立种药场和药材生产基地,先后引种黄枝子、蔓荆子、白术、杜仲、淮山、白芍、穿心莲等数十个品种。人工生产和野生药材的产量因市场需求变化大而时高时低,起伏不定。主要野生中药材有黄枝子、乌药、钩荇、厚朴、辛夷花、桂皮、仲节风、白花蛇舌草。收购品种82个,金额19.12万元。
关键词: 药材生产 药材收购 金溪县 地方史志

内容

第三节 药材生产、收购 一、中药材生产 金溪中药材资源丰富,民国时期多为自然采集,家种药材不多,主要有枳壳、陈皮、桔梗等,以枳壳产量多,年产在0.5万公斤以上,主要产地在何源、对桥两乡。
   解放后,人工生产药材发展迅速。药材公司配专人负责药材生产,部分乡建立种药场和药材生产基地,先后引种黄枝子、蔓荆子、白术、杜仲、淮山、白芍、穿心莲等数十个品种。1985年,人工种植药材148亩,总产1.945万公斤。部分野生药材资源因合理开发利用不当,保护措施不力,破坏十分严重,比如辛夷花、乌药、射干等即将枯竭,特别是动物资材,如华南虎、金钱豹、猴子、穿山甲等由于失去良好生态环境,有的频临绝境,有的绝迹。人工生产和野生药材的产量因市场需求变化大而时高时低,起伏不定。
   据中药资源普查(1984年8月至1986年2月),全县野生和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共223个品种,分属105科,其中植物有201种,动物22种,野生162种,人工种植61种。药材蕴藏量305.4万公斤。主要野生中药材有黄枝子、乌药、钩荇、厚朴、辛夷花、桂皮、仲节风、白花蛇舌草。主要人工种植中药材有蔓荆子、黄枝子、龙年夕、水半夏、菊花、杜仲、白术、陈皮、桔梗、淮山等。东南部山地蕴藏量最丰富,野生的有辛夷花、桂皮、厚朴、钩荇、大活血藤、紫金牛、石韦、十大功劳、七叶一枝花、八角莲、白花蛇、祁蛇、穿山甲等100余种,人工种植的有白术、山药、穿心莲、白芍、枳壳等。70年代中期,何源乡楼前村1个药场,年产白术上万斤。北部丘陵地到处可见的野生中药材有台乌、黄枝子、土茯苓、金缨子、海金沙、千金藤、白前、夏枯草、苍耳子、虎仗等80余种,人工种植的有杜仲、黄枝子、穿心莲、水半夏、红花、菊花、白芍、麦冬、米仁、生地、淮山、薄荷等10余种,是大宗药材台乌和黄枝子以及杜仲的生产基地。西部低丘岗地共有中药材50余种,其中野生的主要有四花青皮、香附子、苦参、射干、益母草、车前子、龟板、白花蛇等,人工种植的主要有陈皮、蔓荆子、黄枝子、桔梗等,是陈皮和蔓荆子生产基地。
   一、药材加工 解放前,金溪药村加工以手工操作为主,能加工炮制饮片、膏、丹、丸、散等药物。
   解放后,于1962年,县人民医院成立制剂室,生产蒸溜水,外用软膏、口服液等简单药品。1967年12月,创办县制药厂,以加工中药材饮片为主,同时还生产中成药、中草药制剂和大输液等20几个品种。初期设备简陋,以后逐渐配备多种新式设备、1973年,制药厂划归县医药公司,并改称饮片加工厂。其生产的中药饮片质量优良,定点供应江西省中医院,同时还销往抚州、鹰潭等地。
   三、药材收购 解放前,药材由私商收购。
   解放初,药材主要由县供销社第二业务经理部药材组收购。1956年县药材公司成立后即担负药材收购任务,并委托公社(乡)卫生院和基层供销社代购,年收购量4.5万公斤左右,以1978年最高,达15.27万公斤。收购品种82个,金额19.12万元。年收购量在0.5万公斤以上的大宗产品有白术、山药、台乌、钩荇、陈皮、黄枝子等6个品种,每年有50余个品种的中药材调往外地。
   医药公司中药材收购情况表 表19-3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