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医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07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医药
分类号: R197.1
页数: 4
摘要: 解放前,金溪中药店、西药房均属私营,大都集中在浒湾、秀谷两镇。民国时期,浒湾镇先后开业的药店有泰生堂、永康福、春记仁、福善堂、章存济、赞育堂、永利等15家,以赞育堂资本多。秀谷镇先后开业的中药店有杨松和、杨万和、中和堂、隆春生、存仁、杏春仁、益寿堂、培德堂、怡和、同和、德大生、福春仁、济生13家。多数老板卖药兼行医,培德堂老板祝竟成、杏春仁老板修祥徵等都是县城有名的中医。左坊、孔坊、黄通、琉璃等农村集市也先后开设了中药店。解放后,人民政府先后多次大幅度降低药价,减轻人民负担。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医药

内容

第一节药店、公司一、药店解放前,金溪中药店、西药房均属私营,大都集中在浒湾、秀谷两镇。民国时期,浒湾镇先后开业的药店有泰生堂、永康福、春记仁、福善堂、章存济、赞育堂、永利等15家,以赞育堂资本多。秀谷镇先后开业的中药店有杨松和、杨万和、中和堂、隆春生、存仁、杏春仁、益寿堂、培德堂、怡和、同和、德大生、福春仁、济生13家。多数老板卖药兼行医,培德堂老板祝竟成、杏春仁老板修祥徵等都是县城有名的中医。民国30年(1941)后,秀谷镇先后办起了保林西药房、今生西药房、联盟西药房、粤华西药房,保林西药房老板黄世爵是位有名望的外科医生,很受群众称赞。左坊、孔坊、黄通、琉璃等农村集市也先后开设了中药店。
  解放初;散布在城乡药店仍属私营,1953年后,国家对私营药店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城镇药店由私人联营,由公私合营过渡到国营;农村药店则成立合作小组,1958年并入公社医院。
  一、医药公司 1956年5月,县药材公司成立,有工作人员11人,1963年改称中西医药公司,1964年复称药材公司,并在县城增设销售门市部,在浒湾增设药材批发站。1968年改称县医药防治服务所药材组,1973年又改称医药公司,工作人员增至38人,1981年又增至51人。1983年机构改革,内设人事秘书保卫,财会统计物价、中药生产和药品器械业务4个股,下属机构有浒湾医药批发站、中药饮片加工厂、药材收购门市部、药材销售门市部,全公司有工作人员48人。1985年,机构重新调整,设立人事秘书保卫、财会统计、质检物价储运3个职能股,下属机构有中药批发部、药品批发部、浒湾医药批发站、中药饮片加工厂、胜利药店、中药收购门市部,工作人员增至74人。
  第二节药品供应解放前,金溪药品供应全由私商经营。中药店主营中药,较大的店还设有作坊,自制丸、散、膏、丹。西药房主营西药,兼营中西药械。
  解放初,除私商经营药品外,县供销社第二业务经理部药材组也经营药品。1956年县药材公司成立后,即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承担全县中西药和医疗器械的供应,药械销售额逐年增加,1965年销售额29.78万元,1976年增至92.17万元,1981年增至140.86万元,经营品种达1700余个。至1985年,销售额达到244.81万元,经营品种增至2087个。
  解放前,药价昂贵,私商漫天要价,信口开河,贫苦百姓无力求医买药。40年代初,一瓶20万单位青霉素需要银元6块(可买大米1市石),种一次牛痘疫苗,需要银元四角。解放后,人民政府先后多次大幅度降低药价,减轻人民负担。
  第三节药材生产、收购一、中药材生产金溪中药材资源丰富,民国时期多为自然采集,家种药材不多,主要有枳壳、陈皮、桔梗等,以枳壳产量多,年产在0.5万公斤以上,主要产地在何源、对桥两乡。
  解放后,人工生产药材发展迅速。药材公司配专人负责药材生产,部分乡建立种药场和药材生产基地,先后引种黄枝子、蔓荆子、白术、杜仲、淮山、白芍、穿心莲等数十个品种。1985年,人工种植药材148亩,总产1.945万公斤。部分野生药材资源因合理开发利用不当,保护措施不力,破坏十分严重,比如辛夷花、乌药、射干等即将枯竭,特别是动物资材,如华南虎、金钱豹、猴子、穿山甲等由于失去良好生态环境,有的频临绝境,有的绝迹。人工生产和野生药材的产量因市场需求变化大而时高时低,起伏不定。
  据中药资源普查(1984年8月至1986年2月),全县野生和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共223个品种,分属105科,其中植物有201种,动物22种,野生162种,人工种植61种。药材蕴藏量305.4万公斤。主要野生中药材有黄枝子、乌药、钩荇、厚朴、辛夷花、桂皮、仲节风、白花蛇舌草。主要人工种植中药材有蔓荆子、黄枝子、龙年夕、水半夏、菊花、杜仲、白术、陈皮、桔梗、淮山等。东南部山地蕴藏量最丰富,野生的有辛夷花、桂皮、厚朴、钩荇、大活血藤、紫金牛、石韦、十大功劳、七叶一枝花、八角莲、白花蛇、祁蛇、穿山甲等100余种,人工种植的有白术、山药、穿心莲、白芍、枳壳等。70年代中期,何源乡楼前村1个药场,年产白术上万斤。北部丘陵地到处可见的野生中药材有台乌、黄枝子、土茯苓、金缨子、海金沙、千金藤、白前、夏枯草、苍耳子、虎仗等80余种,人工种植的有杜仲、黄枝子、穿心莲、水半夏、红花、菊花、白芍、麦冬、米仁、生地、淮山、薄荷等10余种,是大宗药材台乌和黄枝子以及杜仲的生产基地。西部低丘岗地共有中药材50余种,其中野生的主要有四花青皮、香附子、苦参、射干、益母草、车前子、龟板、白花蛇等,人工种植的主要有陈皮、蔓荆子、黄枝子、桔梗等,是陈皮和蔓荆子生产基地。
  一、药材加工解放前,金溪药村加工以手工操作为主,能加工炮制饮片、膏、丹、丸、散等药物。
  解放后,于1962年,县人民医院成立制剂室,生产蒸溜水,外用软膏、口服液等简单药品。1967年12月,创办县制药厂,以加工中药材饮片为主,同时还生产中成药、中草药制剂和大输液等20几个品种。初期设备简陋,以后逐渐配备多种新式设备、1973年,制药厂划归县医药公司,并改称饮片加工厂。其生产的中药饮片质量优良,定点供应江西省中医院,同时还销往抚州、鹰潭等地。
  三、药材收购解放前,药材由私商收购。
  解放初,药材主要由县供销社第二业务经理部药材组收购。1956年县药材公司成立后即担负药材收购任务,并委托公社(乡)卫生院和基层供销社代购,年收购量4.5万公斤左右,以1978年最高,达15.27万公斤。收购品种82个,金额19.12万元。年收购量在0.5万公斤以上的大宗产品有白术、山药、台乌、钩荇、陈皮、黄枝子等6个品种,每年有50余个品种的中药材调往外地。
  医药公司中药材收购情况表表19-3 第四节药政药检解放后,全县药政由县卫生局(科)管理。1983年,县卫生局配备专职药政管理干部。1985年成立县药品检验所,配备工作人员4名,负责中西药品质量监督,中药材真伪鉴别,化学药品的定性、定量和杂质检验。
  1984年,《药品管理法》颁布后,全县举办学习班9期,参加学习的有380人次,还出动宣传车到主要集市进行宣传。同时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对药库严把“采购、加工、贮藏”三关,对伪劣药品进行了查处。1985年清查出假药9件,劣药21件,价值6113元。同年5月,对全县159名药剂员和药工进行了业务考核,对6个药品生产、经营、制剂单位进行了检查验收,并发给许可证。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