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图书档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03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图书档案
分类号: G239.27
页数: 3
摘要: 明清时代和民国初年,市面上流行的小说话本、启蒙书等绝大部分为浒湾木刻印刷,由浒湾书店、铺栈发行。民国中期,县城始设一家私营书店——大众书店,经营课本、年画及少量小说、话本等。至1965年,年销售额增至6万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量明文学作品被视为“毒草”而禁售或烧毁,损失2.4万余元,书架上多为政治书籍,购书者寥寥无几,发行量极不稳定。1978年后,书籍品种增多,一些“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毒草”的禁售书籍,重与读者见面,发行量稳步上升。“文化大革命”中,报刊散失殆尽,图书借阅活动无法开展。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图书档案

内容

第一节图书发行明清时代和民国初年,市面上流行的小说话本、启蒙书等绝大部分为浒湾木刻印刷,由浒湾书店、铺栈发行。民国中期,县城始设一家私营书店——大众书店,经营课本、年画及少量小说、话本等。
  1949年11月,由中共金溪县委宣传部筹备建立县办新华书店,有工作人员3人,1950年改称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江西省分店金溪支店,归新华书店总管理处领导。1951年11月,人员增至5人,主要发行一些时事政策宣传小册子及少量文艺书籍。1952年,开始担负全县中小学课本的发行工作,雇请2名发行员到农村发行图书,年销售额在2万元左右。1958年,书店划归地方管理,并改称金溪新华书店。至1965年,年销售额增至6万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量明文学作品被视为“毒草”而禁售或烧毁,损失2.4万余元,书架上多为政治书籍,购书者寥寥无几,发行量极不稳定。1970年,在农村采取由生产队统一付款的办法,发行《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语录》,基本上达到人手一册,营业额成倍增长,全年达14万元。1972年,因对与林彪有关的政治书籍进行清理,加之文艺科技书籍又多禁售,营业额又降至3.8万元。1978年后,书籍品种增多,一些“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毒草”的禁售书籍,重与读者见面,发行量稳步上升。至1985年,共销售各种图书175万册,全县每人平均购书6册,营业额达到58万元,是解放初期29倍。
  农村图书发行网的建立始于1956年,时有浒湾、琉璃、双塘、旸田、石门、左坊、琅琚、陆坊、黄通9个供销社门市部设立图书发行专柜。1958年,社社办起公社书店,1961年因营业额小,入不敷出而停业。1963年农村供销社恢复设立图书发行专柜,尔后,农村图书发行专柜随着供销社网点的扩大逐年增多,至1985年达21处。
  第二节图书阅览民国36年(1947)夏,县民众教育馆增设图书室,藏书300册。
  1950年,县文化馆设立图书室,开展借阅业务,尔后,年年添置图书,至1965年,藏书15000册,这年还订阅了报刊150余种。“文化大革命”中,报刊散失殆尽,图书借阅活动无法开展。1978年,成立县图书馆,配有工作人员7名,设科技阅览、报刊阅览、杂志阅览、内部阅览4室,恢复了借阅业务。1981年又增设儿童阅览室。
  1985年,订阅杂志203种,报纸122种,平均每天借阅图书人数为50册次,报刊阅览150人次,少儿阅览室还实行了半开架开放,每天接待小读者100余人次,是年,藏书达4.7万册,工作人员增至8人。
  农村图书阅览网始建于1981年,时有乡(公社)村(大队)图书室11个,1985年发展到24个,其中乡18个,村6个,共藏书5万余册。
  第三节档案一、机构设置 1956年4月,县委、县人委各设有档案室1个,各配备专职干部1名。1959年11月,两室合并为县档案馆,配有专职干部2名。“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日常工作被迫停顿。1969年1月,隶属于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1970年4月1日,改名为县革命委员会档案馆。1979年3月,复名县档案馆。1981年12月,成立档案局。1984年5月撤销,1985年12月4日又恢复,与县档案馆合署办公,配有副局长兼馆长1人,助理员1人,干部3人,两块牌子,一班人.员。
  1981年,全县19个公社、镇、场均建立档案室,县属机关有14个单位建立档案室。1982年县属机关增加5个档案室。在县属机关档案室中,有5个科技档案室。
  二、档案管理 1949年5月,金溪人民县政府接管了国民党县政府、邮电局、法院、县医院、县中学、汽车站的文书档案144卷,资料739册。县档案馆成立后,除将这些档案资料接受过来外,并开始接受县级各机关移交来的文书档案。
  1977年9月,县档案馆兴建了一座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档案大楼,面积400平方米。除办公用房外,尚有库房12间。档案大楼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原有档案的保管条件,而且为大量接收档案创造了条件。
  为了防止档案材料纸张霉烂、虫蛀鼠咬,字迹模糊褪色,县档案馆采取了“七防”(防热、防潮、防尘、防光、防虫、防火、防盗)措施,购置了必要的器材和设备,加强了安全保卫,坚持了值班制度。
  到1985年底,县档案馆共收集、保存文书档案7278卷(其中永久卷1736个,长期卷4928个,定期卷614个),资料2392册(其中历史资料739册),方志两部(清道光二十八年县志和同治九年县志,共32册),人事档案3137件,刑事档案3112件,民事档案2286件,土地证存根档案227卷。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分门别类,便于保存和寻找”的立卷原则,进行卷宗分类和组卷,并以全面、历史、辩证的观点,视其保存价值如何,对档案进行清理和鉴定,1981年以来,清理出各种重要文件1200多份,鉴定各种档案1100多卷。
  各乡、镇、场和县属各机关档案室,收集保存各种永久、长期档案8432卷,资料375册。5个科技档案室保存产品档案42卷,设备档案64卷,基建档案30卷,气象档案21卷,水利档案30案,农技档案20卷,兽医档案10卷,林技档案15卷。
  三、档案利用为了更好地利用档案,发挥档案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遵循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关规定,对馆存档案用签进行改装。从1980年开始,按照全宗的划分和不同的保管期限,编制了永久、长期、定期档案的案卷目录和人物索引、图书目录,土地证查找目录索引,科技档案分类目录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档案馆为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处理山林水利纠纷、房产登记以及平反冤假错案、征兵、政审、调资、科研、编史修志、文物考察等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表18-4 1981年~1985年提供档案资料情况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