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02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新闻
分类号: G219.4
页数: 4
摘要: 金溪简报 民国34年4月1日创办。报社设社长1人,编辑1人,记者1人,事务员兼校对1人,发行1人,证电员1人,技工4人,工友1人。每天1期,四开二版,用毛边纸印,黑字,用木梓蘸松烟墨汁印刷,类似木刻印书字体,刊载内容主要有国民党中央电讯,各地重要新闻,本县政要、民事、商情等,售价每份3元,每月订价90元,半年九折,全年八折,民国37年停刊。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新闻

内容

第一节报刊一、金溪简报民国34年(1945)4月1日创办。报社设社长1人,编辑1人,记者1人,事务员兼校对1人,发行1人,证电员1人,技工4人,工友1人。每天1期,四开二版,用毛边纸印,黑字,用木梓蘸松烟墨汁印刷,类似木刻印书字体,刊载内容主要有国民党中央电讯,各地重要新闻,本县政要、民事、商情等,售价每份3元,每月订价90元,半年九折,全年八折,民国37年停刊。
  一、金溪报 1956年7月1日创办,为中共金溪县委机关报,八开二版,5天1期,石版印刷,发行5000多份,基本上达到每个生产小组1份。报社设总编1人,编辑4人。
  1957年4月,中共抚州地委拨了一套较为简单的铅印设备给金溪。5月,《金溪报》改为铅印,八开二版,3天1期,发行量保持了原来水平。1958年改为隔天1期,编辑人员增至7人,发行量减为3000份。
  《金溪报》于1959年8月31日停刊。
  三、金溪建设 1959年9月1日创刊,为中共金溪县委机关刊物。它通俗地宣传、解释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交流和推广各项工作的先进经验,表扬好人好事,批评缺点错误,报道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新闻,10天1期。编辑部设编辑3人。1960年1月1日改为四开四版的周双刊。2月,又改为日刊,编辑增至7人,并拥有通讯员600名,其中特约通讯员35名。
  《金溪建设》于1961年6月停刊。
  第二节有线广播一、广播站 1950年,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拨给金溪504型90伏直流四灯收音机1部后,金溪即建立收音站,配专职收音员1名,其任务是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电台的记录新闻,编印成八开一版的“广播新闻”,供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县属单位工作人员阅读。1952年,县公安局又拨给收音站两台美国产交直流两用收音机。1954年,县城由于能看到隔天省报,收音站随即撤销。
  1957年9月建立金溪县人民广播站,设站长、机务、播音员3人,主要设备有扩大机2台,利用电话线开放广播,每天晚上播音2小时,主要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新闻节目,同时还办了不定期的地方新闻节目。1963年因电力不足,广播断断续续,县广播站被撤销,1965年恢复,1968年建立双塘、前进2个公社级广播放大站,1969年建立石门、珊城、陆坊、何源、琉璃、浒湾、五、七垦殖场7个公社级广播放大站,1970年建立琅琚、左坊、对桥、黄通、崇麓、合市、陈坊、城关镇、浒湾镇、沟树垦殖场10个公社级广播放大站,至1975年,公社级广播放大站发展到19个,大队级广播放大站发展到30个,入户喇叭达到18495只,基本上村村队队通广播。1981年,芦河公社广播放大站建立。1982年,成立县广播事业局,与县厂“播站两块牌子,一班人员。1984年,又与县属文化单位合并为文化广播电视局,县广播站为局下属机构,站内设编播组、事业组、广播电视服务部、电视差转台。至1985年,全县共设县站1个,乡级广播放大站19个,有职工62人,其中县站19人,乡级放大站43人,入户喇叭4246只。
  一、广播专线县广播站向公社(乡厂广播放大站传输讯号,开始是直接用电话线传送,广播开通,电话就不通,随后采用电话线载波传输的方法,既通电话,也通,“播,但由手线路阻抗不平衡,通电话时,广播串音很大。1973年,全县开始推广左坊公社广播放大站生产水泥杆的经验,县站和绝大部分公社(乡)级站都自力更生生产,“播水泥杆,架设广播专线。同年,架设县城至左坊、县城至珊城的广播专线14公里,1974年架设县城至双塘、左坊至石门广播专线31公里。1975年架设县城至枫山、枫山至崇麓、枫山至琅琚、枫山至浒湾地下广播专线40公里,后因地F线质量不好,至1978年全部报废。1976年架设双塘至合市、合市至琉璃、曾泗至陈坊广播专线28公里。1981年架设县城至陆坊、陆坊至对桥、左坊至芦河广播专线37公坦。1982年架设县城种至山、枫山至浒湾广播专线26公里。1983年架设枫山至琅琚、枫山至崇麓广播专线8公里。1984年架设对桥至何源和沟树垦殖场、何源至黄通,北门新街广播专线24公里。至此,实现了县至岁有线,“播专线化。
  由于在广播专线建设上作出了成绩,县广播站1973年和1974年连续两年获得省、地广播部门授予的先进单位称号。1974年5月还出席中央广播事业局在杭州、上海召开的全国专线建设工作会议。同年7月,省广播事业局在金溪召开了专线建设经验交流会。
  三、广播宣传县广‘播站成立初期,每天晚上播音2小时,1968年后,每天播音3次,全天播音时间为5小时30分钟。乡级广播放大站除个别每天播音3次外,一般每天播音2次,今天播音时间在4小时左右, 县广播站除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新闻节日外,1968年开始定时举办自办节目,每天30分钟,主要是本县新闻节目。1979年以后,陆续增加自办节日时间,至1985年,自办节目时间达3小时,其中文字节闷时间为1小时,本县天气预报时间5分钟,文艺节目时间为1小时55分。自办文字节目的内容有:金溪新闻、全县广播站联播、对农村广播(包括农村新人新事专题、农业科技专题、农村生活专题)、政策理论学习、法制宣传教育,爱祖国爱家乡、校园生活、乡镇广播站编排节目、本县一周综合新闻等;自办文艺节目的内容有:音乐欣赏、戏曲选播、星期天文艺晚会等。部分乡级广播放大站也不定期举办了本地新闻节目,时间在10分钟左右。
  县广播站为办好自办节I在城乡聘请了一批写作能力较强,政策水平较高.热爱广播工作的人为通讯员。每年举办2至4期通讯员培训班,年终进行总结评比,对优秀者发给奖状和奖品。1982年后,县广播事业局对乡级广播放大站的工作人员作出了稿件定额的规定。县广播站每年收到广播稿件3000篇左右。
  表18-3 广播事业发展概况表第三节电视 1971年,县广播站购置电视机1台,尔后,县城一些单位也相继购置r电视机,但收看电视节目时,必须架设室外天线。
  1981年,县广播站在县城东面的信山上建电视差转台1座,建筑面积128平方米。7月1日开始转播省电视台节目,复盖面积10平方公里。主要设备有:DCH-10瓦电视差转机1台,20英寸彩色电视机1台,5千伏稳压电源1只,20米高电视天线铁塔1座。1985年9月,对原发射天线进行了技术改造,并将天线升高2.5米,同时,增购DCH-5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1台,录像机1台,中频调制器1只,复盖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电视差转台建立以后,县城及郊区收看电视节目不再需要架设室外天线。电视机也逐年增多,到1985年,全县共有电视机4250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50台,黑白电视机4100台,平均每10户有0.92台。
  1984年,县内开始出现营业性电视录像放映点,到1985年,全县共有营业性电视录像放映点14家,有录像机17台,除县城4家外,其余10家分布在浒湾、陆坊、对桥、何源、石门、陈坊积等乡镇。为加强录像带管理,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和县电影公司分别成立录像带发行站。
  第四节报道 1960年,全县以公社为单位成立了21个通讯组,主要为《金溪建设》撰写稿件,1961年停止活动。
  1970年,成立金溪县革命委员会报道组,配备报道员6人,各公社也成立了报道组,配备专职或兼职报道员1至3人。1970年,县报道组由县革委政治部管辖,1977年撤销。1978年以后,中共金溪县委宣传部和各社(镇、场)广播站均配备了专职新k闻报道人员,为报刊、电台和县广播站撰写稿件,反映本县的工作和面貌。每年在地区以上报纸刊登和电台播出的各种稿件在300篇左右。中国人民解放军金溪县人民武装部也配备了专职新闻干事负责民兵工作的宣传报道。
  对台湾宣传报道始于1973年金溪县对台办公室的成立(详见政党编统战工作)。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