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9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249.27
页数: 4
摘要: 县民众教育馆 成立于民国21年,设职员1人,有报纸数份。民国36年夏,该馆奉令兼办图书馆,新霞书橱4座,购置图书300册和国防及卫生挂图30帧,工作人员增至6人。县文化馆 1950年,县人民政府接管原县民众教育馆后更名县文化馆。1964年,县人民政府又拨款翻造馆舍。1978年县图书馆成立后,不再开展图书借阅活动。1980年,被省文化局授予“先进文化馆”的称号。乡镇文化站1951年9月,浒湾镇文化站成立,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名,经费由县文化馆拨给。其中有5人经批准转为专职文化干部。赛龙船 盛行于浒湾、石门等沿抚河一带,每年于端午节期间举行。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群众文化

内容

一、机构县民众教育馆成立于民国21年(1932),设职员1人,有报纸数份。民国36年夏,该馆奉令兼办图书馆,新霞书橱4座,购置图书300册和国防及卫生挂图30帧,工作人员增至6人。
  县文化馆 1950年,县人民政府接管原县民众教育馆后更名县文化馆。1952年,新馆落成,建筑面积318平方米,配有工作人员7名,开展政治宣传、图书借阅、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1964年,县人民政府又拨款翻造馆舍。1978年县图书馆成立后,不再开展图书借阅活动。1980年,被省文化局授予“先进文化馆”的称号。1985年,工作人员增至15名,内设文艺创作组、群众文化组、美术摄影组、音乐舞蹈组。
  乡镇文化站1951年9月,浒湾镇文化站成立,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名,经费由县文化馆拨给。1958年,陆坊、琉璃、双塘、琅琚、石门、厚山、左坊、霞澌、旸田、黄通等公社先后办起文化站,经费由公社解决,国家适当补助。至1985年,全县17个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各站均有兼职或专职工作人员1至2名。其中有5人经批准转为专职文化干部。
  俱乐部解放后新兴的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在城镇称工人俱乐部,在农村称农村俱乐部,一般设有阅览室、游艺室、业余剧团等,开展歌曲演唱、文艺宣传、图书借阅等活动,活跃了职工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1953年始创,至1959年发展到137个。1960年后陆续停办,至1963年只留下5个。1964年,县城新建“工农兵俱乐部”一座,内设活动室6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俱乐部停止活动。1974年后恢复活动。1982年,又在县城金城路新建“工人文化宫”一座。至1985年,全县共有工人文化宫1座,职工俱乐部4个,农村俱乐部(文化室)24个。
  文化专业户:1980年起,城乡陆续出现经营电影、录像、摄影、图书等文化专业户,至1985年,全县共有15户。
  一、民间文化活动民间灯彩龙灯:用布、篾扎成,绘如龙状,一般分七节、九节或十一节,每节点燃用菜油、松香煎炸沾透的红纸捻,操者各执一节,领引者持彩球在前逗戏,龙头作跌扑抢夺状,首尾呼应,翻腾跌宕,奏以锣、鼓、钹等器乐,气氛热烈,节奏明快。龙灯出演前,一般先喝应吉祥祝颂的龙灯彩词,这种龙灯叫高脚龙,又称滚龙,在全县各乡村流行。
  旸田、孔坊一带,盛行矮脚龙,三尺以内,头尾活动量大。石门、靖思一带,盛行板凳龙,一条板凳三人玩,各人手执一脚,模仿龙的翻滚跌扑状。珊城还有一种板凳龙,即一户一条板凳,头尾扎成龙状,其余各节各扎一花盆,放置板凳之上,花盆各有特色,四周画有各代英雄人物,或神或仙,板凳与板凳之间用活动榫联接,其长度视村庄大小,户数多少而定,村大户多龙身越长,少则数十节,多则上百节,只能学龙盘转扑球。
  狮子灯:分文狮子、武狮子、手摇狮子等。狮子头部用五彩花纸、花布、篾等扎成,狮身用布制成,脊上复以狮鬃毛,有麻狮子、黄狮子、绿狮子等几种颜色,一般不会制成黑色。因民间有“乌(黑)一黄二”之称,乌狮实际是风头狮、霸王狮,易引起旁人与之较量,没有相当过硬的武功是打不出去的。故黑狮少见。黄、绿狮多见。一人手执彩球引逗,由两人操持狮头、狮身、狮尾,操持者卷腰、纵跳起步,模仿狮子抢夺,表现玩绣球的娇憨、活泼、顽皮等神态。表演时,奏响锣鼓,气氛热烈紧张,扣人心弦,在全县乡村流行。十八般武艺随灯出动的叫武狮子,流行石门一带。反之叫文狮子,流行干浒湾、琅琚一带。
  枫山乡城上村一带的手摇狮,是狮子灯中的佼佼者,在东南亚各国,只有我们国家有,而城上一带的手摇狮,又是金溪乃至全省、全国所独有。城上手摇狮,相传已有数百年历史,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练习武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和一般狮子灯不同,不表现那种勇猛雄壮的气魄,却以小巧玲珑的结构,活泼俏皮的表演,配以唢呐打击乐的伴奏而独具特色。手摇狮经过当地群众反复加工,曾经拥有108套表演形式,现大部分已失传。
  手摇狮表演,一人舞球,一人舞青狮,一人舞黄狮。舞球者翻腾跌扑;舞狮者,以下蹲步表现狮子的行进,蹲跳步表现狮子的纵跳,跪步表现狮子的静止,下蹲弓箭步表现狮子的俯伏和起跳,用“窜毛”表现狮子翻斗,用“抢背”表现狮子打滚,同时,用手腕的力量,不停地摇动小狮来表现其“舐毛”“骚痒”“扑球”“叨球”等各种动作。小狮的喜怒情绪也靠毛上的功夫表达出来。1976年后,当地群众和专业文艺工作者一道,再次对手摇狮进行了加工整理,创造了“双搔痒”、“嬉斗”、“争球”、“戏球”等新套数,使小狮活泼俏皮的性格更加鲜明,从而加强了喜剧色彩和艺术感染力。玩手摇狮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手脚配合,上下协调,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当地群众把学舞手摇狮当做是一种武术练习和体育锻炼。他们常常手执板凳,赤膊苦练,即使寒冬腊月,也会汗流浃背。
  采菱船:木架扎成,彩布饰之,长约2米,其形如船状,中间立一少年女子,露上身,形似坐船,另一男子棕蓑箬笠,鹤发长髯扮作艄公,持桨作划船状,口唱歌谣,与船中女子互为呼应,配与鼓乐。
  蚌壳灯:彩布加篾扎成,形如河蚌,内中夹一年轻貌荑的少女,谓之蚌壳精,另一男子扮作渔翁,手持渔网,表演各种各样的捕鱼动作,而蚌壳精则以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巧妙动作,戏弄渔翁,最后终被渔翁所获。此灯流行县城一带。
  步马灯、跑马灯和戏马灯:步马灯有唱有跑马,流行双塘岗一带;跑马灯由四匹马或五匹马组成,以跑马步为主,只跑马不唱戏;戏马灯由两男两女组成,以唱为主,不跑马。上述三类马灯都是用篾与布扎成马状,造型逼真。
  其它灯类:在庙会期间,各地还有高跷灯、花篮灯和轿马儿郎灯等。轿马儿郎灯邀请民间所谓福气好的人家长得聪明秀丽的童男童女装扮,以轿、马乘载之,配以唢呐鼓乐,以祈神庇祐一方清吉,保护乡民平安。
  道情多以盲人为之。演唱者右手拍打道情筒鼓面(约1米长,蒙以蛇皮),左手用竹尺击筒壁,又击又唱,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唱到喜悦时哈哈大笑,唱到伤心处声泪俱下。唱的内容有民间轶事传闻和民间故事传说,多在夏夜乘凉时围圈作场,颇为群众喜爱。
  讲故事俗称“讲古”,全县各地流行。解放前,浒湾镇和县城都有专业说书人,以摺扇、惊堂木作道具,在茶馆“讲古”,其内容有《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等。乡间则有“初一十五,老者讲古”之说。解放后,经过培训的故事员成为讲故事的骨干力量,其内容主要有革命故事、农村新事等。
  赛龙船盛行于浒湾、石门等沿抚河一带,每年于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船由龙头和船身两部分组成。龙头雕成各种形状,高约1.4米,船身成棱形,长20米,中间宽1米,13只舱,可容纳26人紧挨着坐成长长的两排。龙头装在船头上,站着牵龙头者为“船长”,面对划船人,船中置一鼓,站立一擂鼓人,船尾各有一打锣和掌舵人。比赛开始,一艘艘龙船竞相射出,浪花飞舞,只见龙头昂然腾起,伴着“咚、咚、咚……”有节奏的擂鼓声,急促的“划唷划唷”声,桨起桨落,又快又齐。那争先恐后的壮观气势,恰似蛟龙出海。
  三、主要文艺及演出活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展览于1959年由县文化馆、县革命史编纂办公室主办,分美术展览、党史展览、农业展览三个部分。
  农村业余文艺汇演或调演解放后每隔一二年举行一次,每次演出后均评出若干优秀节目,参加省地汇演或调演。在省、地汇演的主要代表节目.有:戏剧《金湾战歌》、《李老倔》、《夫妻耘禾》、《金凤山下》、《抢伞》、《搬家》,快板《一块木瓜皮》,表演唱《家常话》,舞剧《风筝媒》,民间灯彩《手摇狮》,故事《丁元帅碰上钻将军》等。
  民间艺人调演解放后举行了数次。通过调演,对民间音乐《十八番》,民间歌谣及盲人孙财生的道情进行了整理,并汇编成册。其中有十八首编入《江西民歌选》。
  书法、美术、摄影展览解放后每年举办一至二次,文化馆前的橱窗则经常展出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其优秀作品还参加省地展览。美术作品在省地展出13幅,其中:《青蛙的眼泪》获省三等奖,《红麻挂图》、《村童》分别获得地区一二等奖。摄影艺术作品在省地展出80余幅,其中,《新生》获省举办的《江西是个好地方》摄影竞赛一等奖,《瞧这两口子》获省三等奖,《同学》、《唐僧取经》分获地区二三等奖,《源泉》获地区科普创作二等奖,《水上练兵》、《哑女告状》、《西门豹》均被江西人民出版社选为年历年画出版,《手摇狮》被推荐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并被选送到日本展出。摄影作者祝英培被接纳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出版综合性文艺刊物《金溪书》 该刊从1979年创刊至1985年共办9期,发表各种体裁的作品800多篇,计60余万字。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