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90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学校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8
摘要: 宋皇祐元年,金溪知事刘公住始建县学于县城南望仙门外,嗣后数经迂建,至清朝移于明伦堂。明洪武初有生员20人,宜德三年生员增至40人。清雍正元年,减为20人,同治三年,有儒学生员29人,武学生员24人,廪生20名,增生20名。黄振基偕其弟御史庆基与王安石兄弟同学於此。民国31年6月,日军侵扰金溪,各地小学破坏严重。解放初期,人民政府为了满足工农群众文化要翻身的迫切要求,不仅恢复了原有学校,还逐步增设了新的学校。是年,全县7至12周岁学龄儿童为33120人,已入学31518人,入学率为95.1%。入学率高的有黄通乡、对桥乡、芦河乡,均达到98%。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学校

内容

县学宋皇祐元年(1049),金溪知事刘公住始建县学于县城南望仙门外,嗣后数经迂建,至清朝移于明伦堂(今一中校址)。明洪武初有生员20人,宜德三年(1428)生员增至40人。清雍正元年(1723),减为20人,同治三年(1864),有儒学生员29人,武学生员24人,廪生20名,增生20名。
  书院金溪最早的书院为榉林书舍,北宋时,由直秘阁黄振基创办,地点在18都灵谷山南。黄振基偕其弟御史庆基与王安石兄弟同学於此。
  清朝时,全县比较出名的书院有: 仰山书院,清乾隆二年(1737),知县阎廷佶倡捐,买县城学岭矗边桂氏房屋改为义学。嘉庆二卜一年(1816),知县万国荣会同儒学率城内善士李庭藻等拆旧建成40多间房的书院,并清学使赠写“仰山书院”门额,所捐田亩、店屋岁收租息为书院的办学经费。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金溪县官学堂。
  槐堂书院,朱绍.定年间(1228~1233),县令陈泳之创办,地点在县城西门,淳祐十年(1250),县令王中立重修。
  青田书院,元大德七年(1303),县尹张居怿创建,地点在陆坊乡青田桥。
  崇正书院,明嘉靖二十一至二十五年(1542~1546),知县冯元创办,地点在县城太紫庙前。
  象山书院,明嘉靖间知县程秀民创办,地点在县城西门外二里。
  大门石书院,院址在黄通乡关王由下村。
  此外,县城还有社学4所(中市1所、南市1所、北市2所)。
  私塾有两种,一种是家塾,有钱的家庭雇请有名的教师坐家设馆,专教自己的子女,也有吸收少数亲朋子弟来馆搭读,叫辅读;另一种是教师私人开设,学生交费入学,家塾、私塾义分蒙馆和经馆两种。蒙馆是启蒙教育,主要教识字,经馆是培养学生应考童试,它在蒙馆认字的基础上,教师开讲,指导学生习作八股文和试贴诗。蒙馆教师要有秀才资格,经馆教师有的是廪生,有的是举人,故又叫“举人座馆”。民国时期,各地普遍设有家塾、私塾,和小学并存。单浒湾镇就有赵子和、傅木山、汪子干、赵文翰、丁经一等私熟10余所。赵子和办的私塾——赵家书院,其学生来自金溪临川两县,多至六七十人,既开讲经史、古文、诗赋,又开设国文、地理,历史、修身等课程,被学生称为“求已书院”。全县较有名的私熟还有:峡山潭潭科的“三斋书房”,由清末举人黄赣川坐馆讲学;双塘的“竹桥经馆”,陈坊积的“润湖经馆”等。
  解放初期,偏远农村仍有少量私塾,到1952年土改时,才全部停办。
  一、幼儿园民国后期,金溪始创县立幼稚园,配主任1名,教师1人,校工1人。
  解放后,幼稚园改称幼儿园,城乡幼托教育发展迅速。
  1956年,城关中心小学设幼儿班,配专职教养员2人,招收25名县城4至6周岁的幼儿入班学习。1957年,县幼儿园成立,分大班和中班两个班进行教学。1958年,城乡普遍以食堂为单位办起了托儿所,幼儿班,入班幼儿达4915人。1960年、食堂解散,托儿所、幼儿班也随之解散。196b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幼儿园被取消,幼儿教师全部分到小学去任教。1973年,县城又恢复幼儿教育,城关一小和二小各附设1个幼儿班。尔后,农村的幼儿教育也得以恢复。1978年,全县城乡有幼儿园23所,教学班28个。1984年9月,县保育院成立,开设大班、中班、小班、小小班各1个,入院幼儿110人。1985年,增加1个中班,入院幼儿达200人。保育院有教室、娱乐室、体育场、植物园,为幼儿开展游戏、体育活动及认识各种植物提供了较好的场所。这年底,城乡幼儿园增加到49所,教学班74个,幼儿教师106人(其中民办65人),入园幼儿1163人。
  表17-1 1956~1985年幼儿园师生一览表三、小学民国元年(1912),金溪官学堂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为当时金溪的最高学府,陈应宿任校长,校址初设仰山书院,后迁入文庙侧学署内,有师生200余人,学生两年毕业后再往外地报考中学或师范学校。此时因县立高等小学校不招收女生,县人汪树德又在县城内开办端淑女子小学,设高小2班,初小4班,师生达100余人,除讲授一般课程外,还开设了刺绣、编织2门课。县城内另有4年制义务小学2所和模范小学、私立槐荫小学等。
  民国初年,四乡自发筹集经费,开办私立小学多所。办得较好的有石门靖思村陈改之开办的陶群小学,陆坊植源村黄顷波开办的求中小学,浒湾黄坊村车文茵开办的桦林小学,合市霞澌龚家龚其熙开办的进修小学以及后来琅琚朝墩村严瑞初开办的启秀小学,陈坊高坪村雷省斋开办的树人小学等。
  民国9年,浒湾镇开办1所公立国民小学,校址设在万寿宫仙人旧馆内,不久又分为3个国民小学,一年后停办。民国11年,县立高等小学校改称县立小学。民国18年,区、乡设中心小学,保设保学。民国22年,县城老学究陈星门到浒湾,邀请赵子和出任校长,.复办浒湾小学,校址设在老粮署街前二衙内,后增加班级,迁移到万寿宫。民国23年,县立小学、端淑女校和模范小学合并为县立城区小学(民国25年改称县立第一区中心小学校),浒湾小学改为县立第二区中心小学,琅琚设县立第三区中心小学,陆坊设县立第四区中心小学。各乡设乡中心小学,保或联保设保学。据统计,这年全县共有公立小学25所,私立小学63所。公立小学学生1162人,其中女生433人;私立小学学生1633人,其中女生498人。民国25年,全县有各类小学262所,其中县立小学2所,区立小学2所,私立小学6所,保学238所,保学分校14所。民国31年,各类小学减至236所,其中,中心小学20所,国民学校40所,班级共266个,教职工308人,学生9267人,其中女生1676人。民国31年6月,日军侵扰金溪,各地小学破坏严重。日军撤走后,小学大大减少,至民国38年解放前夕,全县只有小学52所,学生1894人,教职工91人。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为了满足工农群众文化要翻身的迫切要求,不仅恢复了原有学校,还逐步增设了新的学校。至1952年底,全县小学达到150所。1958年,在经济“大跃进”的形势下,全县小学增到221所,其中,新增办各种类型的民办小学63所。1962年,将20所村小转为民办。1964年,又试办耕读小学87所,公办完小还附设耕读班74个。至1965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小学383所,其中,全日制小学247所,耕读小学62所,公办完小附设74所。“文化大革命”中,在“三不出”(读小学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全县小学得到发展,1972年达518所,附设初中班54个,28340个7至12周岁儿童入学的有24894人,入学率为87.8%。1978年后,对小学进行调整,撤并了一批在“文化大革命”中盲目发展起来的学校。至1980年,全县小学调整到492所。1981年后,狠抓小学普及。至1985年,全县小学又达到507所。是年,全县7至12周岁学龄儿童为33120人,已入学31518人,入学率为95.1%。入学率高的有黄通乡、对桥乡、芦河乡,均达到98%。
  表7-2 1949年~1985年小学师生一览表四中学民国28年(1939)秋创办金溪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设黄通,首任校长曾仲鲁,设镭、锭、镁3个班,学生150余人。次年春增加1个锌班,秋又增加杞、梓、楠3个班,共7个班.民国30年春,校址迁至双塘竹桥村。
  民国29年秋,振德中学由南丰县迁入疎口村,先后聘请谢启明、饶文华担任教务主任,主持全校工作。该校设高中6个班,初中8个班,有学生700余人。民国34年,全校搬至抚州市南门花家。
  民国30年秋,县人龚学遂以何应钦之名在浒湾黄坊村创办应钦中学。县立初级中学也由竹桥迁至黄坊,并入应钦中学,增加江、淮、河、汉4个班。民国31年,又开办高中班。民国32年,县立初级中学与应钦中学分开,由黄坊迁往县城文庙内,设初中班6个。应钦中学则有初中班6个,高中班6个,龚学遂担任名誉董事长,曾仲鲁任董事长兼校长,由本县旅居长沙同乡中的巨商多人捐款作办学经费。富商张正财还捐赠田产作为学校基金,何应钦则题“崇德广业”四字,刻成匾后悬挂在校本部正中梁上。民国35年冬,高中部迁往抚州市南门花家,初中部迁至浒湾,改名浒湾中学。
  民国34年,县人黄继超在双塘艾家村开办溪头中学,自任校长,招收学生30人,有教员2人,因没有在教育科办理立案手续,半年后被取缔停办。
  解放初,县人民政府接管县立初级中学和浒湾中学,将县立初级中学改名为金溪中学,1950年秋又将浒湾中学并入金溪中学。
  1956年复办浒湾中学,招收初中2个班。
  1958年,金溪中学始设高中班。双塘、石门、蒲塘、陆坊、畅田5所完全小学增设初中班。1961年,浒湾中学始设高中班。I965年,全县有完中2所(金溪中学、浒湾中学),初中4所(石门、双塘、蒲塘、旸田)。
  1968年,在“上初中不出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的思想影响下,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中学,全县中学由6所发展到52所,初中和高中学生均比上年翻了一番。
  1975年,因县城中学生猛增,于是在县城创办金溪县第二中学,设初中班8个,次年又设高中班2个。金溪中学则更名金溪县第一中学。
  1981年秋,创办金溪县第三中学,校址设在长岗埠,设初中班2个,高中班2个。1984年8月停办,学生并入县一中、二中学习。
  1981年底,中学布局经过调整,全县共有完全中学5所,初中16所。1983年,完全中学减为4所。1985年,浒湾中学停办高中班。这年底,全县共有完全中学2所(金溪一中、二中),初中19所(浒湾、琉璃、陈坊、合市、崇麓、双塘、陆坊,对桥、何源、沟树、黄通、芦河、左坊、石门、琅琚、枫山、黎庄、联乐、秀谷华侨)。
  表17-3 1949年~1985年普通中学师生一览表续表五、专业学校省立永修高等农科学校民国26年(1937)秋迁入浒湾黄坊村,有学生70余人,晚上还开办农民扫盲识字班。民国28年春,迁回永修县。
  私立惠民农科职业学校民国35年秋创办,校址设在双塘古圩崇岭村,设置1个班,有学生40人。民国36年秋迁至双塘孔家塘,增加到4个班,第二年又增设2个班,学生达150人,共送出2届毕业生,计40人。1950年秋,学校停办。
  金溪县邮电工业学校由县邮电局和工业局于1958年9月联合开办,校址设在县城西门王家祠,招收学员44人,分邮电、工业2个专业,学员学习3个月后全部分配在邮电、工业部门工作。因省开办此类学校,年底即停办。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金溪分校 1958年6月筹建,名曰金溪县沟树劳动技术学校,校址设峡山万善庵,有学生87人,教职工7人,不久改名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金溪分校,并报省备案,学制四年。10月,校址由峡山搬至沟树。1959年7月纳入县统一招生,学生增至220人,教职工增至14人,1962年停办。1965年秋在珊城周庄重办,设中专农学班、初技农学班、初技林学班、初技牧医班。学生由各公社推荐,学习年限2至3年。1968年下半年,校址从周庄迁往长岗埠,与1966年下半年迁来的共大赣东分校、抚州农职学校合并,仍名共大金溪分校。学生也是由各公社推荐,学制不变。先后设立农学班、林学班、兽医班、农机班、财会班、师资班、人医班、水电班、文艺班。学生最多时达400余人。学校办有砖瓦厂、爆竹厂、翻砂厂,栽种果树200余亩,水稻662亩,造林2000亩,其中油茶300亩,油橄榄200亩。1981年停办。
  农业中学1958年始办,一般是1社1所。1965年与普通中学统一招生,经调整,全县共有农业中学9所(浒湾、江坊、黄通、左坊、琅琚、旸田、珊城、石门、竦山农场)。办学形式有三种:一是学生在校读书,在队劳动,在家食宿;二是学生读书、劳动、食宿均集中在校;三是场办校。以政治、语文、数学(包括珠算、簿记知识)、农业常识为必修课,各校根据需要增设课程。学习三年期满,成绩及格者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再由公社统一分配担任会计员、卫生员、技术员或推荐报考高一级学校。师资就地取材,同时聘请老工人、老农民担任技术教员。经费自供自给,以农(或场)养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业中学由于无人管事而解散。
  浒湾蚕桑职业中学 1966年创办,校址设在浒湾镇,招收一届学生,2个班,计80人,1968年解散。
  城关职业中学由手工业管理局于1965年创办,校址设在秀谷镇,招收一届学生.设缝纫、木工专业,学生结业后即解散。
  抚州卫生学校金溪分校 1978年创办,招2个班,有学生100人,教职工7人。1985年,学生增至168人,教职工增至20人,学生学习3年毕业,由省统一分配。
  金溪县教师进修学校其前身为师训班,1972年创办,1978年改为县教育学校,校址设在县城秀谷镇。1984年改名为教9币进修学校,参加进修的教师有40人。
  金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1983年秋创办,校址设在长岗埠,该校既办高中职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同时又办短训班,培训在职国家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1985年,有教学班5个,学生224人,教职工25人。
  金溪县何源职业高中1983年8月创办,校址设在孔坊村,招收初中毕业生。
  六、夜校职工夜校 1951年,浒湾创办职工夜校1所,设识字和中年级两个班。接着,县文化馆在县城创办职工夜校2所,帮助职工学习文化。双塘、石门、左坊、黄狮渡等地的小学也办了职工夜校。尔后,各地职工夜校停停办办。“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则全部停办。1978年,职工夜校又有所发展,这年,全县办起了4所职工夜校,有学员200余人。1982年,中央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职工文化考试补课的文件,引起了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同年5月,全县办起了职工夜校48所,参加学习的职工达1200余人。文化考试结束后,各单位的职工夜校先后停办。至1985年,全县职工夜校减至4所,参加学习的职工有800人。
  农民夜校 1951年冬,已完成土地改革的一区和六区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举办以识字班为主的农民夜校119所,参加学习的农民达5226人,其中妇女1514人。次年春,县扫盲委员会成立后,全县各乡村先后举办了农民夜校,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即利用汉字拼音符号作拐棍突击识字的方法),全面开展扫盲运动。1958年,各大队都建立了农民夜校1至2所,仍以办扫肓班为主。1959年,进一步开展群众扫盲运动,以大队或生产队为单位办农民夜校或红专业余学校,巩固扫盲成果。“文化大革命”中,以生产队为单位,办农民政治夜校,农民以学政治为主。1979年,县工农教育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并配有工作人员3名,推动了扫盲工作的开展。这年底,全县共办农民夜校1211所,参加学习的有25000余人。至1982年,全县农村中的少青壮年无盲率达到81.7%,Hi现了47个基本无盲的生产大队,354个基本无盲的生产队。这年底,全年农民夜校减至57所,参加学习的少青壮年为1320人。1984年,扫盲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全县办以扫盲班为主的夜校291所,农民技术学校12所,全县少青壮年无盲率达89.6%,抚州行署检查验收后,批准为“基本无盲县”。
  七、其他学校中山民众学校民国22年(1933)秋,县政府在浒湾镇篾器巷街口开设1所省立中山民众学校,配备了专职校长和教员,下拨了专项经费,强迫儿童和成人接受反共、反人民、反民主的教育。次年底,全县有这种特种教育性质的中山民众学校4所,18个班,专职教员9人,学生800余人。县长朱一民以识字教育为名,编写了反共戡乱识字条,每天在县城四门悬挂5个字,强迫进出城的行人认读、解释,借以灌输反共思想。同时又勒令每家每户摊派识字费银元一角,敲诈人民。识字条开首两句是“立国廿二载,祸乱相侵寻”,有人跟它加上两句,说成:“立国廿二载,十家共一块(银元),祸乱相侵寻,出坏朱一民”。一时,人人传诵,遍及城乡。
  机关干部业余学校 1955年9月,浒湾镇开办一所区级机关干部业余学校,学员每人每月缴费5角,由学员所在单位解决。次年6月25日,县机关干部业余学校创办,由县长兼校长,招收学员51人,分中、高级两班,学习期限2至4年,学员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发给相当初中毕业的结业证书。
  金溪县广播电视大学管理站成立于1982年,设教学班1个。至1985年,教学班增至2个,有学员74人。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