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储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811
颗粒名称: 国家储藏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1
摘要: 国家储藏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田赋折征银两,粮食仓储由农户解决,大地主、大商人建有大型谷仓。抗日战争爆发后,田赋改征实物,政府建仓,储存实物,其中在县城建甲种国仓1栋,容量50万公斤,乙种国仓1栋,容量50万公斤;在浒湾建甲种国仓2栋,容量100万公斤,乙种国仓1栋,容量50万公斤。此时的仓库,均属简易房式仓,鼠雀危害严重,霉变时有发生,管理上仅有翻晒和“更新”措施,损耗较大。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为方便农民纳税,在城乡合理布点建库。随着农民交售给国家的粮食增多,粮食保管队伍不断增大,保管措施不断增加。此后,县城建有油库1栋,油罐9个,共可储油9万公斤。其余油脂,有的放在抚州油脂厂代储,有的用油桶储存。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国家储藏

内容

国家储藏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前,田赋折征银两,粮食仓储由农户解决,大地主、大商人建有大型谷仓。抗日战争爆发后,田赋改征实物,政府建仓,储存实物,其中在县城建甲种国仓1栋,容量50万公斤,乙种国仓1栋,容量50万公斤;在浒湾建甲种国仓2栋,容量100万公斤,乙种国仓1栋,容量50万公斤。此时的仓库,均属简易房式仓,鼠雀危害严重,霉变时有发生,管理上仅有翻晒和“更新”措施,损耗较大。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为方便农民纳税,在城乡合理布点建库。1949年全县共有仓库17座,容量570万公斤,除国民党政府移交的3座简易仓库外,其余14座均是租借民房改成的囤装仓库。1950年,国家开始投资仓库建设,但数量不多。1965年后,步子迈得较快。通过逐年建设和不断更新旧的仓库,至1979年就不再使用囤装仓库。1985年底,全县建成各种方仓、园仓共200座,容量6076.5万公斤。这些仓库分散在23个储粮点,上有石灰抹顶,下有沥清地面,密闭防潮,通风散热的条件都比较好。
  随着农民交售给国家的粮食增多,粮食保管队伍不断增大,保管措施不断增加。1949年,全县只有保管人员27人。当时,无保粮仪器,大家能者为师,互相帮助,边学边干,全凭人的感观检查存粮的安危,靠一把铁铲、扒沟打井,降低粮温;一把笤帚,保持仓库内外整洁。1953年,开始使用米温计、插样筒和水分测定器等简单的保粮仪器,掌握仓库储粮三层五点的粮温和水份变化情况,并采取谷壳盖顶防潮,建立防虫封锁线,根据害虫习性用堆尖、灯光诱蛾以及风筛整晒等保粮方法消灭害虫。1956年,开展粮食“四无”(无虫、无毒、无鼠雀危害、无事故)建设。1965年石门仓库施用氯化钻进行熏蒸灭虫,开创了金溪使用化学药剂保粮的历史。此后,多用探管埋磷化铝片等药进行防虫、灭虫,比较安全。1976年全面推广低温、低氧、低药量的“三低”保粮方法,取得较好的效益。1977年,经省、地粮食部门检查鉴定,金溪全县荣获“四无粮仓县”的光荣称号。1978年,对桥、浒湾两所进行薄膜脱氧保管试验,珊城所试用机械通风降温,陆坊所开展面粉薄膜防潮保管和仓外电子测温的研究,均获得较好的效果。此后,全县还添置了一些电烘箱、电子测温器、快速水份测定器等先进的保粮机械,提高了保粮的科学水平。到1985年,全县粮食保管人员达到155人。
  甲等模范饶木生,1954年在上东漕粮库当保管员。这年9月17日,一艘运粮木船在上东漕对岸碰礁沉没,他不顾自己病后体弱(前不久肺出血),带领8人前往出事地点,带头下水打捞沉粮,经晒干后,9000公斤稻谷仅短少69.5公斤。平时他1:作十分主动,所保管的粮食从未发生霉变,1956年被评为甲等模范,同年10月出席全国粮食系统劳模大会。
  油脂的储藏保管,在统购统销前,农户用缸储油。此后,县城建有油库1栋,油罐9个,共可储油9万公斤。其余油脂,有的放在抚州油脂厂代储,有的用油桶储存。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