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储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80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储运
分类号: F721.2
页数: 6
摘要: 抗日战争爆发后,田赋改征实物,政府建仓,储存实物,其中在县城建甲种国仓1栋,容量50万公斤,乙种国仓1栋,容量50万公斤;在浒湾建甲种国仓2栋,容量100万公斤,乙种国仓1栋,容量50万公斤。此时的仓库,均属简易房式仓,鼠雀危害严重,霉变时有发生,管理上仅有翻晒和“更新”措施,损耗较大。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为方便农民纳税,在城乡合理布点建库。1985年底,全县建成各种方仓、园仓共200座,容量6076.5万公斤。随着农民交售给国家的粮食增多,粮食保管队伍不断增大,保管措施不断增加。
关键词: 粮油贸易管理机构 金溪县 储运

内容

一、储藏国家储藏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前,田赋折征银两,粮食仓储由农户解决,大地主、大商人建有大型谷仓。抗日战争爆发后,田赋改征实物,政府建仓,储存实物,其中在县城建甲种国仓1栋,容量50万公斤,乙种国仓1栋,容量50万公斤;在浒湾建甲种国仓2栋,容量100万公斤,乙种国仓1栋,容量50万公斤。此时的仓库,均属简易房式仓,鼠雀危害严重,霉变时有发生,管理上仅有翻晒和“更新”措施,损耗较大。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为方便农民纳税,在城乡合理布点建库。1949年全县共有仓库17座,容量570万公斤,除国民党政府移交的3座简易仓库外,其余14座均是租借民房改成的囤装仓库。1950年,国家开始投资仓库建设,但数量不多。1965年后,步子迈得较快。通过逐年建设和不断更新旧的仓库,至1979年就不再使用囤装仓库。1985年底,全县建成各种方仓、园仓共200座,容量6076.5万公斤。这些仓库分散在23个储粮点,上有石灰抹顶,下有沥清地面,密闭防潮,通风散热的条件都比较好。
  随着农民交售给国家的粮食增多,粮食保管队伍不断增大,保管措施不断增加。1949年,全县只有保管人员27人。当时,无保粮仪器,大家能者为师,互相帮助,边学边干,全凭人的感观检查存粮的安危,靠一把铁铲、扒沟打井,降低粮温;一把笤帚,保持仓库内外整洁。1953年,开始使用米温计、插样筒和水分测定器等简单的保粮仪器,掌握仓库储粮三层五点的粮温和水份变化情况,并采取谷壳盖顶防潮,建立防虫封锁线,根据害虫习性用堆尖、灯光诱蛾以及风筛整晒等保粮方法消灭害虫。1956年,开展粮食“四无”(无虫、无毒、无鼠雀危害、无事故)建设。1965年石门仓库施用氯化钻进行熏蒸灭虫,开创了金溪使用化学药剂保粮的历史。此后,多用探管埋磷化铝片等药进行防虫、灭虫,比较安全。1976年全面推广低温、低氧、低药量的“三低”保粮方法,取得较好的效益。1977年,经省、地粮食部门检查鉴定,金溪全县荣获“四无粮仓县”的光荣称号。1978年,对桥、浒湾两所进行薄膜脱氧保管试验,珊城所试用机械通风降温,陆坊所开展面粉薄膜防潮保管和仓外电子测温的研究,均获得较好的效果。此后,全县还添置了一些电烘箱、电子测温器、快速水份测定器等先进的保粮机械,提高了保粮的科学水平。到1985年,全县粮食保管人员达到155人。
  甲等模范饶木生,1954年在上东漕粮库当保管员。这年9月17日,一艘运粮木船在上东漕对岸碰礁沉没,他不顾自己病后体弱(前不久肺出血),带领8人前往出事地点,带头下水打捞沉粮,经晒干后,9000公斤稻谷仅短少69.5公斤。平时他1:作十分主动,所保管的粮食从未发生霉变,1956年被评为甲等模范,同年10月出席全国粮食系统劳模大会。
  油脂的储藏保管,在统购统销前,农户用缸储油。此后,县城建有油库1栋,油罐9个,共可储油9万公斤。其余油脂,有的放在抚州油脂厂代储,有的用油桶储存。
  民间储藏清末、民国时期,政府曾组织储粮,当时称“积谷”。农民、市民无粮可储,有粮可储者多为富户,家中一般建有粮仓,富豪还在四乡建仓,囤储租谷。学谷、祠庙会谷也多附在积谷仓内。
  解放以后,政府号召个人节储粮食,农业集体分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设库储粮,以丰欠调剂,遗余补缺。1971年,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广积粮”的指示,农村在完成粮食征购超购任务后,开展粮食储备并分配储备任务到生产队。生产队粮食人库后,统一结算,先征购,再超购,后储备,由国家代储指标,发储粮折,需用时,凭折购回,一般是秋粮储存量大,来年春夏要支用一部分。到1980年底,全县农村储粮328.5万公斤(稻谷)。对城镇居民定量供应,也号召节约用粮,储备粮食和食油,允许居民把节余粮油指标存于米折上,由居民随意购买,改变原来过期不供的规定,但食油指标只限于季内储存,过季作废。到1981年底,全县居民储粮达43万公斤(贸易粮)。
  一、调拨运输民国初期,全县大部分地区,粮食运输{:要靠肩挑车推,运量少,花工多,只有沿抚河、芦河的地区以水运为主浒湾成为粮食集散地。民国21年(1932),修通了抚州至县城公路,尔后又修通了金溪到鹰潭公路,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但那时汽车很少,运输同样困难,直到民陶31年后,日军占领南昌、温圳一带,水路切断,改由公路运输为主,县城交通逐渐发展,粮食也就多由县城集散运往外地。
  解放以后,50年代主要靠木船和人力车运输。1959年,社社通公路后,才结束人力手车运粮的历史。抚河航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淤塞。到1965年,只有洪水季节方可行船,为此,沿抚河的浒湾、石门地区改为汽车运输。到1985年,全县除石门公社的长兴、东京等地就河收购,用木船运往抚州外,其余全部从公路由汽车运出。
  粮食调出数量,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增加,调出品种主要有稻谷、大米。粮食调入数量较少,主要是调进一些面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面粉供应量也逐年增加,至1985年,全县调入面粉165万公斤。历年来,粮食调出、调人情况见表14-16。
  运粮车辆,50年代每月都要造具要车计划,由抚州运输分局派车外运,由于车少粮彩,往往不能完成计划。1953年还请来上饶联营运输公司6辆汽车,1959年,解放军又派来10辆汽车,1961年,上海市派来8辆汽车,先后较长时间驻在金溪,支援调运粮食。1964年,县粮食局汽车队成立,县内社会车辆也不断增加,外调粮食逐渐改由本县汽车运输。局汽车队在成立初只有汽车5辆,15.5吨位,到1985年,汽车增加到7辆,39吨位。全队运输总量为20500吨,占全县粮运总量的81%。
  表14-15 粮食仓储基本情况表续表 1953-1985年粮食调入调出数量表表14-16 品名:贸易粮单位:万公斤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