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食品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6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食品工业
分类号: F427
页数: 5
摘要: 一、粮食加工业 稻谷加工业 清朝和民国初年,以手工或半手工为主。在溪流旁建造水碓,利用溪水落差,带动碓头、碾、磨、舂米磨粉。缺少水源的地区,用人力、畜力推动手砻、石碾、脚碓加工稻谷,花工多,质量差。民国11年,浒湾福聚米行第一个安装以煤为燃料的碾米机,日产大米2000公斤。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投资,在县城开办。尔后,为便于粮食加工内供外调的需要,经工商行政部门动员,先后将县城的私营制米厂分别迁至石门、左坊、双塘、植源等地,代国家加工大米。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食品工业

内容

一、粮食加工业 稻谷加工业 清朝和民国初年,以手工或半手工为主。在溪流旁建造水碓,利用溪水落差,带动碓头、碾、磨、舂米磨粉。缺少水源的地区,用人力、畜力推动手砻、石碾、脚碓加工稻谷,花工多,质量差。民国11年(1922),浒湾福聚米行第一个安装以煤为燃料的碾米机,日产大米2000公斤。此后,资本雄厚的米行纷纷购进碾米机,至民国25年,全镇有机器设备的米行达13家(裕丰、福隆、福聚、全太、恒茂、德顺、怀圣、华丰、生圣、春利源、惠康、慎昌、源盛),机器动力为342匹马力,资金折谷达43200担,年经营加工稻谷2185万公斤。是年,县城协成米行开张,尔后,浒湾镇有的米行把机器运至县城开业,至民国36年,县城有机器的米行达到9家(友丰、协成、庆昌、协和、恒和、老协成、鸿兴、宏丰、天源),机器动力144匹马力,资金折谷15050担,年加工稻谷850万公斤。
   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投资,在县城开办。“金溪县人民机米厂”,除加工公粮外,还向农民购买粮食,加工后运往外地销售,1951年因发生贪污案件而停业。1952年移交给粮食部门,成为金溪粮食系统第一个国营加工厂,设备有32匹马力煤气机一部,砻谷机和机米斗各两台,日产大米1万公斤,年总产值16.2万元。1953年4月,改名为金溪县粮食局第一加工厂。尔后,为便于粮食加工内供外调的需要,经工商行政部门动员,先后将县城的私营制米厂分别迁至石门、左坊、双塘、植源等地,代国家加工大米。1956年初,根据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将全县7个私营机制米厂(浒湾宏昌和华丰、城关、石门、左坊、双塘、植源)改组为5个公私合营粮食加工厂(浒湾宏昌、石门、双塘、植源、对桥),主要设备有内燃机7部,108匹马力。砻谷机8台,碾米机10台,共折合股金20817元。1958年3月建立黄通制米厂;1959年建立东源制米厂;同年,左坊与石门厂又分开核算,至此,全县共有9个制米厂。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撤销左坊合营厂和东源制米厂,1980年又撤销黄通制米厂。至1985年,全县共有粮油加工厂6个,职工170人,加工生产动力为375匹马力,加工生产能力为4750万公斤大米。
   50年代初期,制米厂加工大米是用木砻铁斗,除用机器带动部分木砻外,主要靠手工砻谷,不久就用沙盘砻谷机取代了手工木砻。1958年后,逐步将人工打米上斗改用机器升运,到1962年就基本解脱了做米工人打米上斗等笨重体力劳动。1963年推广谷壳炉,降低了成本。70年代,先后新建了较新型的粮油加工厂房,组装机器设备,除陆坊、双塘两厂仍沿用煤气机生产外,浒湾、县城、对桥厂已改用电力生产,石门厂改用柴油机为动力,并陆续用沙滚筒斗更换了铁滚筒斗,浒湾、县城、对桥三厂还改用较先进的橡皮砻,减少了碎米,提高了品质,增加了产量,同时还增添了一些自动装置,使全县粮食加工流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加工产量逐年上升,加工品质也有很大提高,大米合格率达92.66%。1978年,对桥厂加工的出口大米“双竹粘”,远销港澳地区。1981年,城关厂加工的出口特二米,进入国际市场后,深受国际友人的欢迎。
   农村的稻谷加工,人力、畜力、水力和机器并存,60年代后,以机器为主。
   面食加工业 清朝和民国时期均为手工制作。清光绪年间开业的有森和兴、茂和、郭裕发、邓仁昌4家。民国时期开业的有何源和、森和新、利芳福、美芳斋、裕茂、天和祥、吉昌祥、祥和仁、森和胜、裕顺等10家,全部是自产自营。
   解放以后,由县城和浒湾的粮油加工厂经营面条加工业务。各地的制面作坊,多为粮食部门管理。1980年,县城办起粮油综合厂,开展粮油综合利用,以加工机面、油面为主,还加工饴糖、糖饼、藕丝糖、豆腐、机米粉、面包等十余个品种。同年,浒湾加工厂油面车间扩建为浒湾油面厂,两厂全年加工生产能力为机面50万公斤,油面10万公斤,机米粉8万公斤,面包4万公斤,70年代始,机面加工增多。1978年以后,农村开展多种经营,制面作坊遍及全县,到1985年,仅浒湾地区就有油面个体作坊60余家。
   杂粮加工业 杂粮以红薯为主,次为荞麦,这些杂粮加工以个体制作为主。解放前,是手工磨粉,解放后一段时间仍用手工,70年代后,红薯、荞麦等杂粮加工逐步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一、油脂加工业 主要以油菜籽、茶籽、芝麻、棉籽为原料。清朝和民国时期用土榨和畜碾配套加工,由私人设油榨行经营,以来料加工为主,季节性生产。解放初期,仍由民间土榨经营。1956年,全县共有农业社办的油脂加工榨坊17个,土油榨26具,水力碾槽5个,畜力碾槽17个,榨油技工20人,日处理油料2240公斤。1957年8月,抚州地区在浒湾稳进社进行土榨糠油试点,日榨细糠75公斤。1958年,县城加工厂新建油脂加工车间后,各厂也先后增建了油脂加工车间,既加工食用油,也加工糠油,但仍用土榨加工。1960年,推广一人打二榨的经验,用人力脚踏进行生产,后改用机器带碾、带榨,减轻了榨工的体力劳动,但仍需用手工包枯压饼。1970年后,各厂先后废除土榨,安装90型和95型榨机,配备压饼机和炒糠自动装置。1979年,全部改用95型榨机,由于缺少必要的设备,故食用油脂仍需全部调往抚州油脂厂加工。
   三、饲料加工业 从70年代开始,国家陆续在各粮油加工厂新建混合饲料车间,将谷壳粉碎成谷壳粉,再以30%的糠饼拌以70%的谷壳粉,制成混合糠,供应城乡饲养家禽、家畜,每年供应的饲料糠在700万公斤以上。1984年,县饲料公司配合饲料车间建成投产。用玉米粉、麦麸、鱼骨粉、糠饼、土霉素渣等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生产“配合饲料”,供应城乡发展家禽、家畜饲养业。全县年生产配合饲料能力为60.5万公斤。
   四、其它食品业 1982年1月,第二轻工业局开始筹建县第二食品厂,拟生产“速溶豆浆粉”,因可行性研究不够,屡次试产失败,不久即关闭,损失资金10余万元。
   1985年全县有独立核算的国营性质的食品行业4家(县啤酒厂、副食品公司酱油厂、副食品公司食品厂、副食品公司蔬菜门市部)。集体性质的食品行业5家(红星食品厂‘、食品加工厂、社会福利厂、粮油复制品加工厂、县米粉厂),乡镇企业5家(浒湾油面米粉厂、崇麓糕点厂、浒湾副食品厂、琉璃农副产品加工厂、琉璃米粉加工厂)。此外,非独立核算的食品行业有国营乳品厂、沟树酒厂、县茶叶科研所以及各乡镇的糕点制品业等。省属华侨茶厂属独立核算国营性质的企业也算在内。
   酿酒厂 地方国营工业。1969年7月县投资15万元,将原松香厂厂房拨给酿酒厂,主要产品是“牛庄酒”。1972年前因扩建厂房、添置设备、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连年亏损。1973年开始扭亏为盈,1974年除生产“牛庄酒”外,还利用薯渣生产“桂花酒”、“竹叶酒”、“兰花酒”、“便民酒”、“封缸酒”等。1976年因椽子收购过多,管理不善,霉烂变质,加之盲目扩大基建,又亏损10余万元。1977年稍有转机,盈利2.3万元。1979年产量达170多吨,但质量不佳,产品无销路,形成大量积压。1980年下半年生产基本瘫痪,1981年转产啤酒,更厂名为啤酒厂。酿酒厂自创建以来,累计上交税利32.4万元,建厂初期有职工17人,1981年有职工36人。
   啤酒厂 由县酿酒厂转产而来,占地面积7344平方米,建筑面积2053平方米,1982年县投资12万元,地区投资8万元,从事啤酒生产的扩改建工作,1983年生产出小批量“秀谷”牌啤酒,销路较好。10月,县又投资13.5万元,继续扩改建,全年生产啤酒20.3万公斤,总产值11.67万元,上缴税金2.33万元,由于设备技术落后,批量较小等原因,亏损7.43万元。1984年生产啤酒28.3万公斤,总产值达12.73万元,仍旧亏损3.8万元。1985年县成立啤酒厂扩建改造领导小组,投资130万元,以便形成年产啤酒3000吨的能力。同年,生产啤酒45.4万公斤,总产值20.4万元,盈亏持平。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2.76万元,年平均职工人数52人,累计上交利税4.7万元。
   红星食品厂 1985年由航运公司创建,主要生产腐竹,是金溪第一个腐竹厂。该厂从筹建到投产仅用了4个月时间,并实行进厂职工自带400元投资,在利润中偿还的办法。同年,实现总产值8万元,年平均职工73人,固定资产原值23万元。
   浒湾副食品厂 创建于1960年,属乡办集体性质,主要产品是白酒、冰糖、金桔饼和冬瓜糖。1985年完成总产值47.80万元,年平均职工41人,固定资产原值20.3万元。同年,该厂生产的金桔饼获农牧渔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奖。
   表11-8 其它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表 学位:吨 五、名产简介 金溪藕丝糖 以优质糯米为原料,先将糯米蒸熟后掺水,用麦芽发酵,去渣熬成生糖,再扯成藕丝般细小的糖丝,用白糖、桂花、芝麻、桔饼等作芯,将糖卷成核桃般大小的小团,外形洁白,落口消溶,甜而不腻,易于消化,有四百多年的生产历史,1984年被评为省、地优质产品。
   浒湾油面 明末见于市场,清代曾选为宫廷食品,有“龙须贡面”之称。采用优质面粉、茶(麻)油、精制薯粉、食盐等为原料,按不同季节严格配方,历三期发酵,经手工精制,微风凉干而成,具有润滑、细腻、烹调不糊、口感不粘、易消化等特点,并有健脾胃、降血压、发伤感、祛风寒、催母乳等功效,是老、弱、病人、孕妇、婴儿的理想食品,1983年获省粮食局产品优质奖。
   球山金桔饼 产浒湾镇和火仙岭乡,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当地产金桔为胚,压制去籽,用糖蒸煮而成,色泽明纯,味道甘芳,有生津开味,通气化痰,镇咳散寒的功能,是支气管炎患者的常备良药,用金桔饼和葱泡水,可治感冒,用少许金桔饼煮粥,能解暑止渴,是居家旅行的佳品。1985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和省优产品。
   方何米粉 产陆坊方何村,用优质晚米人工精制而成,粉质细软洁白,耐煮耐炒,吃来软滑味美,富有韧性,有三百多年的生产历史。
   标准二等大米 选用标准谷加工而成,色泽晶莹、味香,主要由县粮食局加工厂生产。1984年在全省同行业评比中荣获第一,远销上海、内蒙古等8个省、市、自治区。
   秀谷毛尖茶 主要产于秀谷华侨茶厂,叶嫩色绿,清香味正,有消渴、解暑、益脾之功。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