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56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畜牧业
分类号: F307.3
页数: 6
摘要: 第一节草场资源, 金溪草场,由疏林地、荒山及三边小块草地组成,总面积为23.5万亩。其中草丛,草场7.64万亩,占32.5%;灌丛草场5.6万亩,占23.8%;三边小块草场10.26万亩,占43.7%。全县140亩以上的草场有59个,面积为13.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57.5%。鲜草总产量在4000万公斤左右。此外,尚有少数广丰牛及其与巴基斯坦辛地红牛杂交的后代。猪金溪猪的品种,解放前有本地种黑猪和花猪。成年鸭体重1.5至2公斤,年产蛋200个以一上,经济价值较高。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畜牧业

内容

第一节草场资源,金溪草场,由疏林地、荒山及三边小块草地组成,总面积为23.5万亩。其中草丛,草场7.64万亩,占32.5%;灌丛草场5.6万亩,占23.8%;三边小块草场10.26万亩,占43.7%。
  全县140亩以上的草场有59个,面积为13.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57.5%。其中万亩以上的1个,0.1~0.3万亩48个,0.1万亩以下10个。鲜草总产量在4000万公斤左右。
  第二节畜禽品种一、家畜牛金溪耕牛,自1956年实行农业合作化至1980年,绝大多数采取以队为单位集中饲养,群牧群配,近亲繁殖,出现了退化趋势,特别是黄牛,有的小到不能使役。1981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耕牛作价归农民所有,退化趋势有所改善,不能劳役的小个子牛都已淘汰, 金溪耕牛绝大部分是地方品种,分黄牛水牛两种。
  黄牛,主要是赣东北本地种,体型较小,成年役牛平均体高110厘米,体斜长114厘米,胸围158厘米,管围15厘米,日耕田能力,母牛为1.5亩,公牛为2亩,毛色有棕黄、棕黑、全黄或全黑,角短,耐机饲,性温驯。此外,尚有少数广丰牛及其与巴基斯坦辛地红牛杂交的后代。杂交牛体型大,耕作能力强。
  水牛,金溪土种水牛,属滨湖水牛类型,体型中等,成年役牛平均体高122厘米,体斜长124厘米,胸围186厘米,管围19厘米,毛色为浅灰或深灰色,角较长,体质健壮,性温驯,耐粗饲,日耕作能力,母牛为2.2亩,公牛为2.7亩。此外,尚有少数湖滨大水牛及其与印度么拉牛冷冻精液杂交的后代。
  猪金溪猪的品种,解放前有本地种黑猪和花猪。解放后,绝大部分属多代杂交种。以白色为主,少数有黑斑块。杂交种体型大,生长快,耐粗饲,性温驯,抵抗力较强,一般饲养一年毛重可达100至150公斤。母猪繁殖能力,一般年产两窝,每窝产子9至13只,最多的达18只,出窝重约75至125公斤。此外,金溪还保留有少数(不到1%)本地黑猪,这种猪个体小,腹围大,耐粗饲,脂肪多,饲养一年可达75公斤左右。
  一、家禽鸡多属本地种。本地鸡个体小,成年鸡重1.25至1.75公斤,年产蛋60至150个,毛色混杂,黄、黑、白等色均有,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鲜美。杂交鸡体形大,一般重2至3公斤,年产蛋100至200个,群众称为洋鸡,甚是喜爱。1983年后引进的白洛克肉用鸡,饲养两个月,体重可达1.5公斤。来航和罗斯蛋鸡年产蛋200个以上。
  鸭卵用种有江南麻鸭,多为群牧。成年鸭体重1.5至2公斤,年产蛋200个以一上,经济价值较高。肉用种有淮鸭和湖鸭,体型中等。
  鹅多为本地草鹅,成年鹅体重2.5至4公斤,年产蛋40至70个。
  第三节畜禽分布金溪的畜禽分布,随各地地形地貌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同而稍有差异。东北部属低山高丘区,地广人较稀,耕牛负担较重,水牛多,黄牛少;西北部属岗地,人多田少耕牛负担较轻,黄牛多于水牛;西南抚河临境多低丘,耕牛负担介于两者之间,黄、水牛分布较为均等。
  猪以粮食产量多的东北部较多,粮食产量较少的西北部较少,南部介于两者之间。母猪则以大豆产量多的西北部多,南部次之,东北部较少。
  家禽以粮多的东北部较多,南部次之,西北部较少。
  羊、兔则在全县各乡均有少量养殖。
  第四节畜禽饲养一、饲养量金溪是农业县,盛产稻谷、大豆,且无论丘陵山区或平原地带,都有较充足的水草,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民国26年(1937)以前的各届政府,虽然不重视畜牧业生产,但农民素有养畜习惯,畜牧业仍有一定发展。据《江西年龄》记载,民国24年全县有耕牛20244头,猪41644头,鸡130140只。平均每个农户有牛1头、猪1.8头、鸡5只。民国2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加重了对人民的压榨,派捐摊税,拉夫抓兵,搞得农村鸡犬不宁,农业和畜牧业都受到严重破坏,各种畜禽数量大幅度下降。据民国38年调查统计,全,县只有耕牛12694头,比民国24年减少37.3%,猪16267头,减少60.94%,鸡52688只,减少59.52%,耕牛和土地一样,大部分掌握在少数豪绅富户手中,广大贫苦农民只有少量的耕牛,豪绅富户用耕牛进行剥削。秀谷镇豪绅王长保,蓄养耕牛60多头,专门出租,每头牛一年收租谷5至6担。猪禽也大都是豪绅富户所养。国民党政府对畜牧业生产漠不关心,据民国33年江西省政府委员会省务会议议事录载:“是年.双塘辟有官办牧场一所,养约克猪2头。” 解放以后,金溪畜牧业生产,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扶助下,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后,全面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家庭副、业,鼓励农民劳动致富,农村中出现了饲养猪,牛、鸡、鸭的重点户和专业户。
  耕牛 50年代发展较快,1959年比1949年增长43.7%,此后,由干耕作集体化和农用机械的增加,60年代初,饲养下降,以后有所回升,1969年比1959年仅增长8%,1978年后又逐渐下降,至1984年,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与完善,耕牛饲养量又开始回升。1985年,耕牛存栏达20739头,比1949年增长63.4%。
  猪从1949年至1985年中,有24年增产,12年减产,猪的增减与粮食作物的增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如1952年粮食比上年增产39.7%.生猪即增长34%;1958年粮食比上年减产21.4%,生猪则下降20.9%。此外,猪的发展也与当时发展养猪的政策有关,如1957年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养猪,大办养猪场,是年来,猪的存栏数比!:年末增长88.1%,1958年后,大办公共食堂,片面强调集体养猪,农户私人养猪较少,到1961年,猪存栏大幅度下降(比1957年下降35.5%).1982年建立农村生产责任制后又有较快的发展。1985年末存栏达101046头,比1949年增长5.23倍,每年递增5.4%。
  集体养猪则随着养猪政策的变动而有所波动。1061年集体养猪3510头,占存栏数13.5%,以后逐年下降。1970年上升到6903头,占存栏数11.1%,此后又有升有降,至1978年还保持6238头,占存栏数8.11%。以后则连年下降,1985年集体养猪只有307头,占存栏数0.3%。
  羊 1985年末,存栏39只,比1949年的6只增长5.5倍,羊的历史最高存栏数是1980年的251只,由于金溪群众没有饲养和食用羊肉的习惯,所以得不到发展。
  兔 1985年末,存栏600只,比1949年的6只增长99倍,兔的历史最高存栏数是1960年的947只,以后则大幅度下降,80年代开始后,兔毛销价较好,饲养量又有较大的回升。
  家禽 1985年末,存笼371708只,比1949年增长5.6倍,每年递增5.5%。鸡、鹅为农户家庭饲养。鸭,在1980年以前,以集体饲养群鸭为主1980年后,集体群鸭均作价卖给农户,农户家庭饲养量大增。琅琚乡竦口村汪福昌,1984年养鸭180只、向国家提供商品蛋2500多公斤,成为养鸡专业户。
  乳牛 1973年由县畜牧水产场开始饲养II头,1978年增至84头,此后有所下降,至1985年仅存栏53头, 蜜蜂解放后,山区匠陵地带有少数群众分敞饲养土蜂。60年代开始后,一些社队开始集体养蜂,1973年全县养蜂3539箱,除发展意蜂外,对本县土蜂进行了改良。此后,饲养量有升有降,至1985年,全县养蜂1416箱,集体养蜂已少见。
  表10-14 解放后家禽家畜饲养量续表二、饲料精饲料主要是稻谷,其次是一些豆类,用于喂母猪和奶猪。1981年全县留饲料粮(稻谷)333.5万公斤。卖猪回供粮(折合稻谷)96.65万公斤。两项合计为430.15万公斤,占全县粮食总产3.62%,其中用于养猪357.05万公斤,占饲料粮83%,按饲养量算每只猪占有稻谷26.5公斤。耕牛用粮,国家规定每头留粮20公斤,据调查,每头牛实用粮44.85公斤,占粮食总产的0.62%,占饲料用粮总数12.97%。社员家庭饲养畜禽,主要从自留地和剩余粮中挤出一些用作饲料。
  此外,金溪还有为数不多的粮豆等加工的副产品约74.85万公斤,其中粉渣1.105万公斤,豆渣11.77万公斤,薯粉渣11.73万公斤,酒糟32.15万公斤,大都用于喂猪,按生猪饲养最计算,每只猪占有6公斤多。
  青饲料金溪用于喂猪的青饲料比较丰富,包括红薯、芋、萝}、等根块多汁饲料和各种青菜、藤蔓、水生饲料(水浮莲、水葫芦、革命草等)和野菜、树叶、野草、丝草等野生饲料。据重点调查推算,金溪每年用于喂猪的有根多汁饲料1300万公斤,青菜、藤蔓1500万公斤,水生饲料2500万公斤,野生饲料1000万公斤,据调查平均每只猪实用根块等多汁饲料104.76公斤,实用青菜藤蔓水生饲料281.12公斤,野生饲料75.74公斤,合计461.62公斤。
  牛、羊、免的青饲料来自现有草场。草场牧草种类繁多,主要有优等牧草5种(牛筋草、鸡眼草等),良种牧草7种(鸭嘴草、白茅等)、中等牧草6种(刺芝野枯草、四脉金茅等),低等牧草4种(杜鹃、小叶赤楠等)。
  粗饲料牛的粗饲料,主要是稻草和乙谷,金溪全年稻草总产量约1亿公斤,其中早稻草约占59%,一晚约占11%,二晚约占30%;乙谷总产约500万公斤,但实际留量不均,特别是早稻草留量不足,乙谷也由于加工设备不足而大部分浪费掉。
  猪的粗饲料主要是统糠。1980年,全县统糠总产2358.5万公斤,按饲养量算,每只猪占有192公斤。这年,金溪开始用鱼骨粉、矿物质等配制饲料添加剂和生产配合饲料。
  第五节畜禽防疫一、主要疫病牛的疫病民国期间流行的有牛瘟、牛炭疽、牛出败,牛气仲疽等。
  解放以后流行的有破伤风、锥虫病、焦虫病、肝片吸虫病、蚧螨病、牛出败(1981年10月暴发)等。一般多发病有胃肠疾病(主要是膨胀和胃肠炎)、支气管炎、中暑、中毒(有农药中毒、甘薯黑斑病中毒、饲料中毒)、风湿病、产科病和一些外科病等,威胁最严蓖的病是锥虫病。1985年,因病死亡耕牛369头,占存栏数的1.78%。
  猪的疫病民国时期流行的有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猪副伤寒、流感、小猪白痢等。
  解放以后流行的主要传染病有猪瘟、猪丹毒、猪副伤寒、喘气病、水泡病、小猪白痢、流感,猪肺疫、李氏杆菌病等9种。主要寄生虫病有肠道寄生虫、肾虫、蚧螨等3种:二般多发病有饲料中毒、风湿病、胃肠炎等,最严重的是猪瘟和小猪副伤寒。1985年,因病死猪3153头,占饲养量的1.930%。
  禽的疫病民国时期流行的主要要有鸡瘟、禽霍乱等。
  解放以后流行的主要传染病有鸡瘟、禽出败,小鸡白痢、鸭瘟等4种,此外还有螓虫病、蛔虫病、球虫病等,最严重的是鸡瘟、禽出败,鸭瘟等。据1985年抽样调查,鸡死亡占存笼数39.93%,鸭死亡占存笼数18.59%。
  一、防治机构民国24(1935),江西农专畜牧组在金溪成立家畜防疫所,但由于没有得到政府支持而未能发挥作用。
  解放以后,县乡(社)两级逐步建立畜牧兽医组织,培训兽医人员。1951年,县设立中兽医及家畜保育委员会。1953年,由民间9名兽医在石门、琅琚两个集市成立耕牛调剂站,1954年,又增设双塘站,并改名兽医诊所,1956年成立县畜牧兽医协会,县中兽医及家畜保育委员会改名畜牧兽医站。1958年后,全县各公社先后建立畜牧兽医站(所)。1973年,公社畜牧兽医站的人事、财务、业务三权由县农业局管理,人员也不断增加。至1985年,全县有乡(镇)畜牧兽医站17个,兽医126人,平均每个村民委员会约有1人。此外,有的村民小组还设有防疫员。
  三、防治效果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民国时期的历届政府极不重视,畜禽疾病在全县四处蔓延。民国12年流行牛瘟,何源乡何源等村从农历十二月至次年一月,死牛90多头。民国23年猪瘟大流行,黄通乡周坊排村十几户人家先后死猪86头。其它疫病也时常流行,畜禽死亡很多。据《江西年鉴》统计,民国23年,全县购牛皮5500张,可见死牛之多。此时,民间虽有少量兽医,但只治不防,医牛不医猪,会用中草药,不会用西药,也导致畜禽死亡率上升。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畜禽疫病防治,县乡两级兽医组织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开展大面积畜禽预防注射,为市场交易的仔猪免疫注射,发现重大疫情进行突击防疫注射,实行肥猪收购检疫和屠宰检验等。1958年,部分地区实行耕牛三包(包医、包防、死亡包赔)保险。1964年后,各公社畜牧兽医站同绝大多数生产队和饲养农户签订牛、猪包医、包阉、包防合同,开展畜病合作防治,畜禽疫病比解放前大为减少,死亡率逐年下降。1951年为69.87%,1964年下降到12.21%,1980年下降到5.42%,1985年下降到1.93%。牛的疫病,解放前后流行的牛瘟和50年代多处流行的牛炭疸均被扑灭,沿抚河一带流行的牛出败也基本得到控制,1976年由外地传入的锥虫病,在进行大面积普查和防治后,成效显著,由该病造成的耕牛死亡大大减少,从而获得抚州行署和省农牧渔业厅的科技成果推广奖。1983年8月,耕牛流感大流行(全省性),金溪发病牛达769头,经组织抢救治疗,仅死亡2头。但是,由于防疫注射抓得不实,畜禽流动量加大而检疫制度又不全,部分兽医技术水平低,禽病预防没有全面开展等原因,至使畜禽某些主要传染病和多发病(如鸡新城疫),没有得到控制和扑灭,有的已消灭或控制了的疾病如猪瘟和牛出败等又有所发生和流行。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