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示范场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515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示范场所
分类号: F307.1
页数: 2
摘要: 农业推广所建于民国30年,设在县城西门王家祠堂,有主任1人,指导员4人,办事员1人,技工7人,工役2人,主要推广红薯、苋菜、黄瓜、金瓜、葫芦等品种和繁殖水稻良种。解放后改为苗圃。1959年下半年,傅坊农场迁到陆坊并改名为国营金溪县陆坊农场。1962年,精简机构,人员下放,陆坊农场被撤销,并入竦山分场。此时,疎山分场复名为国营金溪竦山农场。1969年11月,国营金溪县陆坊水稻良种场又划归县管辖,至1981年底,共有职工102人,耕地1197亩,固定资产25.92万元。该场成立以来,为全县繁殖和推广了一批水稻和油料作物良种。于1980年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的嘉奖。该年即被评为全省农业先进单位。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示范场所

内容

一、农业推广所建于民国30年(1941),设在县城西门王家祠堂,有主任1人,指导员4人,办事员1人,技工7人,工役2人,主要推广红薯、苋菜、黄瓜、金瓜、葫芦等品种和繁殖水稻良种。解放后改为苗圃。
  一、水稻良种场建于1951年,场址设在浒湾疎山寺,时名国营金溪县疎山农场,初期只有4名职工,121亩耕地,主要是繁殖和推广水稻良种。1953年,又在芦河乡傅坊村的荒洲上建立国营金溪县傅坊农场,有职工6名,耕地94亩。此时疎山农场改名为疎山分场。1959年下半年,傅坊农场迁到陆坊并改名为国营金溪县陆坊农场。1962年,精简机构,人员下放,陆坊农场被撤销,并入竦山分场。此时,疎山分场复名为国营金溪竦山农场。1964年5月,成立国营金溪县陆坊水稻良种场,有职工19人,竦山农场则改名为国营金溪县疎山油料作物原种场,有职工55人。1965年11月,陆坊水稻良种场由地区接管。1968年,撤销竦山油料作物原种场。1969年11月,国营金溪县陆坊水稻良种场又划归县管辖,至1981年底,共有职工102人,耕地1197亩,固定资产25.92万元。1985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并入,全场共有职工91人,耕地412亩,固定资产25.6.万元。该场成立以来,为全县繁殖和推广了一批水稻和油料作物良种。
  三、种子公司建于1964年2月,有工作人员7人,其前身是种子管理站,负责全县良种繁育指导、购销和推广,年经营良种15~30万公斤。1980年后达75万公斤,1983年设立种子门市部,1985年,工作人员增加到20人。
  附农业先进单位浒湾公社丁家大队火箭生产队该队解放前是个“晴三天做火烧气。雨三天做水溲气”的穷地方,水稻每年只能种一季,亩产才90公斤。1958年起,该队社员敢想敢干,艰苦奋斗,几年后就改变了“菜篮田”,制服了“响沙地”,粮食产量年年上升,1966年,粮食亩产就过500公斤,1970年达903公斤。这个队在夺取粮食高产的同时,大力种植棉花、果树,发展养殖业,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员生活得到提高,多次受到省、地、县的表彰,是金溪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对桥人民公社该社通过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全社干部和群众同心同德,努力奋斗,1979和1980连续两年实现户产万斤粮,人平贡献400公斤。于1980年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的嘉奖。
  沟树垦殖场该场干部和群众经过多年摸索,逐渐总结出“坚持实践创高产,加强管理保丰收”的经验,1979年,粮食大幅度增产,平均亩产809公斤,比上年净增178公斤。1980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
  对桥公社太坪大队王蒋生产队该队坚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了百分之八卜的低产田,1977年,粮食亩产达475公斤,多种经营发展很快,做到了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十二个字具全。该年即被评为全省农业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