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作物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511
颗粒名称: 一、粮食作物栽培
分类号: S51
页数: 1
摘要: 水稻播种育秧:旧时播种在清明前后,风选,亩播种量200至250公斤,老式秧田水播水育,二直沿用至50年代末。70年代后期,播种期在春分后2至3天开始,寒潮过后抢晴播种,一度还推行室内无土育秧,但未得推广。80年代初推行地膜育秧和保温育秧,亩播种量在100公斤左右。1976年后推广的杂交水稻,每亩播种量为10公斤。从山区到丘陵,各种规格都有,一般是早稻密于中稻和二晚,而二晚和中稻又密于一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金溪县

内容

水稻播种育秧:旧时播种在清明前后,风选,亩播种量200至250公斤,老式秧田水播水育,二直沿用至50年代末。1960年后,播种期提前于春分前后,浸种前进行晒谷选种,选种方法有泥水、盐水、铁锅,浸种方法有温水、石灰水和药物,亩播种量100~150公斤,新式秧田,稀播壮秧,每一小畦开沟围埂,以利排灌。1970年前后,开始推广薄膜湿润育秧和小苗带土移栽,旱播水育,提倡早小密矮,曾一度形成越早越好,播种期过早,造成烂种烂秧。70年代后期,播种期在春分后2至3天开始,寒潮过后抢晴播种,一度还推行室内无土育秧,但未得推广。80年代初推行地膜育秧和保温育秧,亩播种量在100公斤左右。1976年后推广的杂交水稻,每亩播种量为10公斤。
  栽插:多数早稻是在谷雨大插,立夏前插完;二晚则在大暑大插,立秋前插完。行株距在1957年前为33厘米左右,尔后渐密,1958年后,曾密至10×14或10×10厘米,但数量不多,至1960年,以27厘米见方居多,1972年后,以20厘米见方为众,20×17厘米次之。从山区到丘陵,各种规格都有,一般是早稻密于中稻和二晚,而二晚和中稻又密于一晚。70年代后期,每亩栽插1.2万蔸,提倡栽足基本苗,每亩基本苗在10万至15万根之间。
  施肥:解放以前以绿肥和农家肥为主,有的地方还兼用少量石灰。解放初期,仍以绿肥和农家肥为主。1952年起,开始使用少量肥田粉,1959年起,使用少量的钙镁磷肥,以后化肥使用量逐渐增加,1964年开始大量施用碳酸氢铵和尿素,1977年后,又注意增施钾肥和复合肥料,80年代初,开始使用微量元素肥料。化肥使用量,1977年每亩平均12.99公斤(其中氮肥6.01公斤,磷肥6.9公斤,钾肥0.08公斤);1980年,每亩平均达到33.04公斤(其中氮肥19公斤,磷肥13.75公斤,钾肥0.29公斤);1985年,每亩平均达到57.02公斤(其中氮肥28.6公斤,磷肥17公斤,钾肥7.6公斤,复合肥3.82公斤)。
  灌溉:自流串灌、漫灌一直沿用至1957年。1958年后,通过兴修水利和整理排灌系统,改为沟排沟灌,浅水发蔸,够苗晒田,干湿壮籽。1980年后,推广湿润灌溉,高坊和马街两个中型水库以及数十个小(一)和小(二)型水库的主、干、支、毛渠的设置,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灌溉条件。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