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作物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50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作物栽培
分类号: S5
页数: 3
摘要: 1960年后,播种期提前于春分前后,浸种前进行晒谷选种,选种方法有泥水、盐水、铁锅,浸种方法有温水、石灰水和药物,亩播种量100~150公斤,新式秧田,稀播壮秧,每一小畦开沟围埂,以利排灌。70年代后期,播种期在春分后2至3天开始,寒潮过后抢晴播种,一度还推行室内无土育秧,但未得推广。80年代初推行地膜育秧和保温育秧,亩播种量在100公斤左右。1976年后推广的杂交水稻,每亩播种量为10公斤。从山区到丘陵,各种规格都有,一般是早稻密于中稻和二晚,而二晚和中稻又密于一晚。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作物栽培

内容

一、粮食作物栽培 水稻 播种育秧:旧时播种在清明前后,风选,亩播种量200至250公斤,老式秧田水播水育,二直沿用至50年代末。1960年后,播种期提前于春分前后,浸种前进行晒谷选种,选种方法有泥水、盐水、铁锅,浸种方法有温水、石灰水和药物,亩播种量100~150公斤,新式秧田,稀播壮秧,每一小畦开沟围埂,以利排灌。1970年前后,开始推广薄膜湿润育秧和小苗带土移栽,旱播水育,提倡早小密矮,曾一度形成越早越好,播种期过早,造成烂种烂秧。70年代后期,播种期在春分后2至3天开始,寒潮过后抢晴播种,一度还推行室内无土育秧,但未得推广。80年代初推行地膜育秧和保温育秧,亩播种量在100公斤左右。1976年后推广的杂交水稻,每亩播种量为10公斤。
   栽插:多数早稻是在谷雨大插,立夏前插完;二晚则在大暑大插,立秋前插完。行株距在1957年前为33厘米左右,尔后渐密,1958年后,曾密至10×14或10×10厘米,但数量不多,至1960年,以27厘米见方居多,1972年后,以20厘米见方为众,20×17厘米次之。从山区到丘陵,各种规格都有,一般是早稻密于中稻和二晚,而二晚和中稻又密于一晚。70年代后期,每亩栽插1.2万蔸,提倡栽足基本苗,每亩基本苗在10万至15万根之间。
   施肥:解放以前以绿肥和农家肥为主,有的地方还兼用少量石灰。解放初期,仍以绿肥和农家肥为主。1952年起,开始使用少量肥田粉,1959年起,使用少量的钙镁磷肥,以后化肥使用量逐渐增加,1964年开始大量施用碳酸氢铵和尿素,1977年后,又注意增施钾肥和复合肥料,80年代初,开始使用微量元素肥料。化肥使用量,1977年每亩平均12.99公斤(其中氮肥6.01公斤,磷肥6.9公斤,钾肥0.08公斤);1980年,每亩平均达到33.04公斤(其中氮肥19公斤,磷肥13.75公斤,钾肥0.29公斤);1985年,每亩平均达到57.02公斤(其中氮肥28.6公斤,磷肥17公斤,钾肥7.6公斤,复合肥3.82公斤)。
   灌溉:自流串灌、漫灌一直沿用至1957年。1958年后,通过兴修水利和整理排灌系统,改为沟排沟灌,浅水发蔸,够苗晒田,干湿壮籽。1980年后,推广湿润灌溉,高坊和马街两个中型水库以及数十个小(一)和小(二)型水库的主、干、支、毛渠的设置,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灌溉条件。
   一、经济作物栽培 黄红麻 播种:采取条播,用炉灰拌猪粪盖籽。
   追肥:晴天锄草追肥,苗肥不能过猛,既使幼苗健壮生长,叉不过分青嫩,免遭病虫危害,在麻叶出现五裂叶时,重施一次旺长肥,施肥后,不能长期关水,更不要把化肥撒在叶片上。
   间苗:麻苗10~17厘米时开始间苗,23~27厘米时及时定苗。
   砍麻:9月上旬收一次小麻,使麻田通风透光,10月上旬及时收砍大麻,砍后晒一天再浸。
   浸洗:浸麻要把大小麻分开打捆和下塘浸沤,不能露出水面。剥麻时也要分开大小麻,并做到摆洗轻拷,提高熟麻质量。
   轮作:不种原地。
   油菜 播种: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每亩播选过的种子0.4~0.5公斤。
   整地:采取深沟窄畦,畦宽1~1.3米。用水田种油菜,应在晚稻收割前排干水,然后密犁细耙。
   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猪牛栏粪100担左右,结合整地翻入土中,移栽时每亩用腐熟窖肥拌15公斤过磷酸钙施入穴沟。
   移栽:以在11月上旬抢晴(或阴天)移栽为宜。行株距40×17厘米,每亩栽0.8万至1万株。
   田管:做到中耕三次,追肥三次,早施追肥,重施腊肥,稳施苔肥,巧施花肥,并做好查苗补缺、清沟排水和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柑桔 培育砧木:一般采用枳壳,在11~12月间播种,出苗后施稀薄粪水,苗高10厘米左右移栽,株行距10×30厘米左右。
   嫁接:可采取芽接或枝接,芽接一般在10月中下旬,枝接在2~3月底进行,嫁接成活后,要做好剪砧、追肥、除草和防治病虫等工作。当苗高40厘米时即可出圃。
   桔园建立:要高标准高质量建园,山地建园要修筑水平梯田,搞好排灌、道路系统和防护林带,挖好大穴,下足底肥。
   栽种:一般在2~3月间,选择良种大苗认真栽种,每亩栽30~45株。
   管理:做好整枝修剪、追肥、除草、防旱灌溉和防霜防冻、防治病虫等工作。
   冬瓜 大仙岭乡豆豉湾村黄富民擅长种冬瓜,种出来的冬瓜肉质厚,个体大。1983年种冬瓜8分2厘,收冬瓜12710公斤,亩产1.55万公斤;1984年种冬瓜9分8厘,收冬瓜437个,总产17841公斤,亩产1.82万公斤,平均每个冬瓜重40.85公斤。
   黄富民的冬瓜栽培技术是: 选育良种:将本地栽种的大叶型冬瓜与外地引进的小叶型冬瓜进行杂交,精心培育出一种个体大、结瓜多、肉质厚、产量高的冬瓜新品种——“金水一号”。这种冬瓜比本地冬瓜产量高30%~50%。
   培育地力:每年都要在冬瓜地里下垃圾肥七八百担,猪粪1万公斤,人粪1~2万公斤,使土壤每年增厚3厘米。
   科学管理:主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及时装枝留果,在小暑边及时摘除侧枝侧芽、弱芽和徒长枝,保证瓜棚透光通风;二是合理施肥、灌水,苗期适当施水肥,中期小暑边追施速效肥,后期看苗看果,看天追施肥、水;三是注意防治立枯病和瓜瘟;四是搭棚缚瓜,冬瓜10公斤左右时必须用绳托,绳打活结,随冬瓜增大再增加缚绳根数。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