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耕地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446
颗粒名称: 二、耕地改良
分类号: F307.1
页数: 1
摘要: 金溪县的耕地,以水稻土为主,土壤肥力普遍不高,稻田耕作层虽不算浅,但是耕作层的表土层浅,一般为10厘米,以下土层则肥力差,且长期未经耕作,理化性能也不好,长期被淹和严重滞水的稻田占耕地总面积的17.5%,这些水稻土总的特点是瘦、浅、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民国时期,增加地力,改良土壤的办法不多,仅少数地区种点肥田萝卜或红花草,大部分耕地冬闲。解放初期,仍沿用老办法,1958年,绿肥才在全县得到普遍推广。到1969年,绿肥播种面积增至26万亩,1970年以后,每年种植面积均保持在24万宙左右,为改良土壤提供了条件。1970年开始在全县,全面推广稻啦还田,改善了土壤结构,起到了松土和增加有机质的作用。
关键词: 耕地改良 金溪县

内容

金溪县的耕地,以水稻土为主,土壤肥力普遍不高,稻田耕作层虽不算浅,但是耕作层的表土层浅,一般为10厘米,以下土层则肥力差,且长期未经耕作,理化性能也不好,长期被淹和严重滞水的稻田占耕地总面积的17.5%,这些水稻土总的特点是瘦、浅、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民国时期,增加地力,改良土壤的办法不多,仅少数地区种点肥田萝卜或红花草,大部分耕地冬闲。
  解放初期,仍沿用老办法,1958年,绿肥才在全县得到普遍推广。到1969年,绿肥播种面积增至26万亩,1970年以后,每年种植面积均保持在24万宙左右,为改良土壤提供了条件。
  1959年开始试用磷肥,1961年全县推广,到1971年又普遍增施钾肥和复合肥料,注意了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
  1968年开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山区沿山开沟,排洪排泉,使串灌改为沟灌.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整理排灌系统,减少肥水流失。
  1970年开始在全县,全面推广稻啦还田,改善了土壤结构,起到了松土和增加有机质的作用。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