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445
颗粒名称:
一、耕作制度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1
摘要:
据《江西农工商矿记略》载,光绪三十一年11905),东、南、西、北四乡一般种植一季水稻,稻谷收割后,有的地方还种植少量的大豆、红薯、荞麦等杂粮。解放以后,耕作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1969年,“三变”达到高峰,全县耕作制度以稻稻肥和稻肥为主。1985年又开始试行稻烟、稻蔗、稻稻麦等复种轮作方式。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耕作制度
内容
清末和民国时期,比较习惯的耕作制度有两种,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种一季水稻,只有不到百分之十是二熟制,即夏秋作是水稻,冬作为杂粮。据《江西农工商矿记略》载,光绪三十一年11905),东、南、西、北四乡一般种植一季水稻,稻谷收割后,有的地方还种植少量的大豆、红薯、荞麦等杂粮。
解放以后,耕作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解放初期,一部分为早(中)稻一一秋杂粮——肥田萝卜、或绿肥三熟制,一部分为一季晚稻——冬闲一熟制,少部分为早(中)稻。——油菜二熟制。1952年,县委提倡种绿肥;1956年前后,县委又提出“一季变双季,旱地变水田,晚稻变早稻”的“三变”口号;1958年,绿肥在全县得到普遍推广,“三变”也大见成效。全县二晚面积由1952年的81亩扩大到1958年的8.7万亩,一晚面积则由1949年的21.8万亩降到1958年的10.5万亩,而早稻(包括中稻)面积却由1949年的19万亩增加到1958年的35.1万亩。1969年,“三变”达到高峰,全县耕作制度以稻稻肥和稻肥为主。1976年以后,县委又总结推广了本县群众水早轮作的经验,改变单一的稻稻肥和稻肥的耕作制度,实行了稻稻肥(油),稻豆肥及稻麻、稻瓜等水旱轮作,开始解决稻稻肥引起的土壤板结问题,促进了粮、油、麻等作物产量的提高。至1981年底,全县耕作制度有如下六种:稻稻肥和稻豆肥一年三种二熟制,占耕地面积的52.1%;稻肥一年二种一熟制,占17.6%;一季稻、秋翻、冬闲一年一种一熟制,占16.6%;稻麻、稻瓜等水旱轮作,占8.9%;稻油一年二种二熟制,占3.3%;稻稻油一年三种三熟制,占1.5%。
1985年又开始试行稻烟、稻蔗、稻稻麦等复种轮作方式。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