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351
颗粒名称: 第八篇 军事
分类号: E289
页数: 21
摘要: 中国人民解放军金溪县大队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161师奉命南下,不久到达江西,进驻抚州。全区以该部队的部分干部战士为基础骨干,相继成立了9个县大队。金溪县大队于同年8月成立,首任大队长蒲国泰,兵力约3个连,隶属于抚州军分区,其主要任务是剿匪反霸,巩固新生政权。县大队下设区中队,全县有7个区,每个区以部队为骨干力量,成立区中队,配有区队长,兵力约1个排。1952年1月,由不脱产的基干民兵代替脱产的区小队,县大队撤销。为抚州军分区的派出机构,负责全县的人民武装建设工作,队部设在天主教堂。
关键词: 金溪县 军事

内容

第一章人民武装第一节地方部队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金溪县大队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161师奉命南下,不久到达江西,进驻抚州。全区以该部队的部分干部战士为基础骨干,相继成立了9个县大队。金溪县大队于同年8月成立,首任大队长蒲国泰,兵力约3个连,隶属于抚州军分区,其主要任务是剿匪反霸,巩固新生政权。县大队下设区中队,全县有7个区,每个区以部队为骨干力量,成立区中队,配有区队长,兵力约1个排。1950年5月,县大队缩编为1个连,区为区小队。1952年1月,由不脱产的基干民兵代替脱产的区小队,县大队撤销。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金溪县人民武装部 1950年10月成立,初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金溪县人民武装支队部,配支队长、干事、文书、通岳员各1人。为抚州军分区的派出机构,负责全县的人民武装建设工作,队部设在天主教堂。
  1951年5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金溪县人民武装部(简称县人武部)。县大队撤销后,县人武部扩编,设军事、政工两股。配有部长1人,股长2人,参谋2人,助理员、通信员各1人。下辖7个区人民武装部(简称区人武部),每区配部长1人,参谋、助理员各1人。
  1954年7月,改名为金溪县兵役局,配局长、政委各1人,县委书记兼任第一政委,下设民兵、兵役两科,配科长2人,助理员9人,通信员、给养员、炊事员、饲养员各1人,另配有马两匹。1955年12月,改兵役科为征集科,保留民兵科,增设组织动员科,每科配科长1名,助理员3人,共20人。1957年6月,增设副局长1人,各科都增设助理员,共有人员26人。1958年2月,撤销科建制,人员精简至10人,下辖的各区人武部也相继撤销。
  1958年8月,复名金溪县人民武装部。编制不变。同时成立各公社人武部。1959年3月,恢复科建制,设立军事、政工两科,配有部长、政委各1人,科长2人,助理员6人,秘书、通信员各1人,共12人。1975年,根据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人员陆续撤回,县人武部的干部、战士、职工增至35人,配备北京BJ212越野指挥小车一辆,司机1人。1979年2月,增设后勤科,配有科长、军械助理员、军械保管员。1981年1月,设部长、副部长、政委各1人,撤销后勤科,设军事科(科长、副科长各1人,参谋4人,军械助理员1人)、政工科(科长1人,干事3人),另配管理员、秘书、通信员、驾驶员、炊事员各1人,共19人。1985年,减至15人。
  表8-1 县人武部(兵役局)领导成员更迭表说明:1.在一第一政委”栏内名字后面有“兼”字的为当时的县委书记; 2. 1986年以后,第一政委改称第一书记。
  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金溪县中队 1949年6月成立金溪县公安队,兵力约1个排,主要任务是看守、押解、逮捕犯人。1955年8月1日,县公安队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属公安机关建制领导。1966年8月1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江西省金溪县队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金溪县中队,归属县人武部建制领导。1975年12月9日,复属公安局建制领导。1982年I1月,根据中共中央(1982)30号文件精神,组建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金溪县中队,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西省总队抚州支队和县公安局的双重领导,而以抚州支队领导为主,其任务不变。
  第二节民兵一、组织建制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金溪县大队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二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兵制度,保卫地方秩序”的规定,在县党政机关的领导下,成立民兵组织,有民兵119人。
  1953年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规定,凡年满18岁至40岁的男女公民,身无残疾,都可以加入民兵组织。全县从乡到村,普遍建立了民兵组织。乡设民兵队部,由乡长、书记分别担任队长、指导员;乡队辖中队、分队、小队,受区人武部领导。全县民兵数发展到1115人。
  1958年8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精神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大办民兵师”的指示,为使民兵组织与生产相适应,与战时兵员动员相适应,民兵组织按军队建制形式,在成立12个人民公社的同时,把16岁至45岁的男性公民和16岁到35岁的女性公民(除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分子以及残疾人员外),全部编人民兵组织。全县组建了3个民兵师,12个民兵团,40个民兵营,187个民兵连,730个民兵排,共有民兵40950人,其中基干民兵9475人,普通民兵31475人,是1952年的31倍。1959年结合整风整社,对民兵组织进行全面整顿。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民兵数量虽然有所增大,但质量较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970年开始,原有的基于民兵改为武装基干民兵,全县建2个营,15个连,50个排,有武装基干民兵2148人。
  1975年,学习“上海经验”,组建县民兵师1个,团17个,营142个,连619个,排1919个,共有民兵56630名,其中基干民兵31886人。普通民兵24744人,组建县武装基干团1个,武装基干营(连)17个,武装基千排142个。县民兵师长、县武装基于民兵团长由县人民武装部长担任,县民兵师政委、武装基干民兵团政委由县委书记兼任。
  1981年,对民兵组织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全党工作重点转移,民兵年龄由原来的16岁至45岁,改为18岁至35岁,民兵只设基于民兵(即原来的武装基于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种,县不组建民兵师和武装基干民兵团,日常工作由县人武部具体负责。调整改革后,全县共编3个基于民兵营,26个连,162个排。民兵总数为24350人,其中基干民兵4762人,占总人口的2.2%。民兵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质量有了提高,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民兵工作更能在基层落实。
  1982年,根据上级《基干民兵发展规划》要求,全县基干民兵组织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扩编为8个营,17个连,172个排,民兵总数达26279人,比上年增长7%。其中,基干民兵增至5524人,增长了16%。
  1985年,全县编有11个基于营,17个连,169个排,共有民兵25785人,其中基干民兵5255人。
  一、政治思想工作广泛开展创造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活动 1971年6月,召开全县民兵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和四好连队(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完成任务好,生活管理好)、五好民兵(政治思想好、带头生产好、三八作风好、完成任务好、执行政策法令好)代表大会(又称首届民兵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先进代表(单位和个人)686名。会上,县委副书记罗细通作题为《按照毛主席路线,进一步搞好民兵工作三落实》的报告,14个单位交流了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经验。
  1977年10月24日至28日,召开第二届民兵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400人。会上,抚州军分区司令员胡锡元、副政委张宝岩作了重要讲话;12个先进单位和个人作了典型发言,对39个民兵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授予奖旗和奖状。会议期间,还观看了黄通、陆坊两个公社武装基干民兵连和陆坊公社官桥大队武装基干民兵排的军事表演。
  1982年6月16日至19日,召开全县民兵工作会议(又称第三届民兵代表大会),县、公社(镇、场)代表和县直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共280多人出席会议。会上,传达贯彻了福州军区民兵工作会议精神,就加强民兵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和讨论。中共金溪县委并为此批转了县人武部关于《1982年民兵政治教育意见》,下发各部门各单位贯彻执行。
  1984年3月26日,召开第四届民兵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22人,会议传达贯彻了省、地第四届民兵代表大会的精神,总结了民兵预备役工作,表彰了20个先进集体和50名先进个人。
  坚持办好农民夜校民兵有90%以上参加农民夜校学习。为使民兵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1971年,在民兵组织进行整顿和调整的同时,在营、连两级配备了专职政治教员,由开始组织民兵识字扫盲,适时进行形势战备教育,到利用农民夜校,进行月课、季课教育。
  1979年,县人武部和县委宣传部、县科委、县农办、县文教局、县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等单位联合成立金溪县工农夜校教育委员会,在全县办起了农民夜校1126所,参加学习的人数达60680人。1980年1月,中共抚州地委和抚州军分区在金溪召开全区民兵政治工作会议,推广金溪办夜校的经验。省军区副司令员姚福合、抚州军分区政委于智启、司令员胡锡元、中共抚州地委协记许少林、副书记王金凯等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县委书记、县人武部第一政委龚玉峰作了《围绕四化建设中心,坚持办好农民夜校,做好民兵教育工作》为题的经验介绍。会议期间,到会人员还分别到黄通、陆坊等6所夜校进行参观。同年冬,金溪联合办夜校对民兵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经验,还在省军区召开的民兵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
  1985年6月15日至30日,在基干民兵和民兵干部中,开展了一次“我爱武装”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参加人数达5100人,占应赛人数的91.2%,评选出一等奖5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15人,对获奖人员给予了适当的物资奖励。
  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1983年,县人武部以何源公社何源村为军民共建文明村的试点,同何源村民兵一道治理脏、乱、差,协助他们制订村规民约,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并赠给各类图书、杂志500余册。同时各公社人武部也都抓了一个民兵参建文明村的试点。
  1984年4月27日,县委、县政府在县剧院召开县城军民共建文明镇动员大会。全镇17000多军民积极投入文明镇的建设中去,开展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活动,治理脏、乱、差,使秀谷镇的文明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5年冬,县人武部和团县委联合发动秀谷镇和县直机关各单位的民兵,义务为金城路绿化植树,挖土3000余方,植树3300余棵。
  抓新闻报道工作从1978年到1985年,每年都有3篇以上的稿件,在全国、省以上各种报纸和刊物上刊登,报道民兵工作中的先进人和事及典型经验。1978年、1980年、1983年被抚州军分区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兼职新闻干事廖报志在1978年被福州军区办的《前线民兵》杂志社评为优秀通信员,获三等奖。
  三、军事训练 1950年,由各乡(镇)负责组织民兵进行“三大任务”(1.保卫祖国,担负国家之兵役与战勤动员任务,并积极学习军事、政治、文化,加强体质锻炼;2.协助人民解放军与人民公安部门保卫地方秩序,镇压反革命活动,保卫工矿、仓库、交通与海防、边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3.团结互助,积极参加和推动生产合作事业,以及救灾、治水、造林等工作)和“五项制度”(民兵入队、出队制度;民兵队员大会和民兵代表大会制度;不脱离生产的与临时脱离生产的训练制度;人员武器、保管登记、统计制度及武器弹药保管制度;民兵检阅制度)的训练,时间为14天,参加训练人数为2448人。
  1958年至1973年期间,民兵数量多,训练也较为普遍。地方党政部门和各级人武部,对民兵军事训练十分重视,规定凡参加军事训练,作为正常出勤,照发工资,照记工分,照常评奖,促进了民兵军事训练的落实。训练项目主要是进行队列、投弹、刺杀、单兵战术训练,每年组织一次实弹射击。训练方法是坚持小型、多样、就地、分散的形式,由各生产队民兵组织进行训练。县、社、镇、场各单位和各工厂为民兵铸造教练手榴弹,每个民兵还自制木枪、教练手榴弹等参加训练。1973年,参加军事训练的基干民兵达28557人,占基干民兵总数的94%。但由于人数多,训练器材不足,训练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1977年减少了训练人数。确定训练主要对象为民兵排以上干部和武装基干民兵。训练方法和时间是在各大队训练15天的基础上,由各公社再集中15天时间训练。6月19日前后,在浒湾公社抓了武装基干连的训练试点,召开现场会,各公社党委书记、专职武装干部参加。会议就参训人员、内容、时间和效果等四个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从此,民兵训练由过去的分散性逐步过渡到以公社集中训练。是时,全县修建射击战术训练场16个,训练成绩大有提高。
  1983年以后,民兵训练由分散各乡训练逐步转为全县分片集中训练,由抓步兵训练逐步转到抓专业技术兵的训练,先后组织了12.7高机、八二迫击炮和通讯分队的训练。
  从1971年到1984年,在县委党校举办了14期小教员(民兵营、连长)集训,培训人数达1680余人次,有效地加强了军政训练队伍,提高了教学效果。
  1985年4月,集资兴建县民兵教育训练基地。
  表8-2 1954-1981年县民兵训练情况表 1982-1985年民兵训练情况表表8-3 四、武器装备与管理 1970年以前,金溪装备的民兵武器,主要是“美”式79步枪和旧杂式驳壳枪等。1973年,随着国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国产常规轻武器逐步装备了民兵,各种专业技术分队也应运而生。
  1975年以前,民兵武器由个人保管。1975年以后,逐步过渡到大队武器室集中保管,大队设有兼职保管员。1977年,从县修配厂选配两名工人负责县武器库警卫和全县民兵武器修理工作,基本上做到“小修不出乡”,“中修不出县”。1981年,武器由各公社集中保管,配有专职保管员,并逐步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增加了防盗锁、报警器、消防等设施,坚持昼夜值班和专职武装干部驻库值班制度,较好地杜绝了各种事故的发生。到1985年底,连续10年以上民兵武器装备管理无事故,被江西省军区评为民兵武器装备管理先进单位。
  表8-4 民兵武器管理维修情况表第三节志愿兵、义务兵一、志愿兵解放后至1954年实行的是志愿兵役制。1951年6月,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上级赋予金溪兵员任务200名,由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育的深入,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经体检合格,征集了322名新兵。这是金溪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征集志愿兵。
  一、义务兵 1955年7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服兵役是公民的应尽义务。服兵役的期限为:陆军3年,空军4年,海军5年。同年冬,县成立征兵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根据《兵役法》的规定,开始征集义务兵。应征青年要求参军,须先自愿报名,经过县兵役机关严格的政治审查和体格检查,合格者方能入伍,以保证兵员的数量和质量。从1955年到1985年,全县征兵3829名。1983年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授予金溪“征兵工作先进单位”锦旗一面。
  新中国成立后,当兵成了光荣的事,“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年年都有兄弟争参军,父母送儿子,妻送丈夫的动人事例出现。
  表8-5 历年征兵、招飞情况表三、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 1978年3月7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兵役制问题的决定》,4月7日颁布实行。《决定》规定义务兵的服役年限分别为:陆军3年,空军4年,海军5年;志愿兵的服役年限为15至20年,但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金溪从这年开始,实行以义务兵为主体的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同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为:陆军3年,海、空军4年。义务兵期满后,根据军队的需要和本人自愿,陆军可超期服役1至2年,海、空军1年;志愿兵的服役期限从改志愿兵之日起,至少8年,不超过12年,年龄不超过35岁。
  四、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人员分为两类:凡编入基干民兵组织的人员,28岁以下的复员退伍军人以及经过预备役登记28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一类;凡编入普通民兵组织的29岁至35岁的退伍军人为第二类。
  从1955年开始,根据《兵役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的规定,对复员、转业军官进行预备役登记。到1964年6月30日,全县有预备役军官75人,其中指挥军官40人,技术军官和政治军官等3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此项工作中断。1980年恢复。同年11月,对历年符合预备役条件的复员退伍军人重新进行登记。并做到县有预备役资料室,乡、村有预备役资料橱。此后,在每年退伍军人回地方报到时,进行预备役登记。在每年6月30日前,对全县预备役人员进行一次核对工作,办理转改手续。到1985年6月30日, 全县有预备役人员26276人,其中,一类5544人,二类20732人。
  表8-6 预备役登记情况表第二章其他武装第一节宋、元、明、 清兵卫宋朝:县设弓手75人,由县尉统领,以捍地方。
  宋靖康间(1126-1127)黄通人邓男与县西南的傅安潜,各聚子弟数百人,结寨寒婆岭,互为犄角,抵御金兵,但同时又镇压农民起义。
  建炎元年(1127),邓傅二社隶属安抚司,朝廷命邓男为义社都统,领兵数千。
  元朝无考。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从各乡里按人丁和田赋比例征招乡民为民壮。弘治五年(1492),改民壮为机兵(弓箭手),初设200名,复增至397名。每里1名,每10名为1甲,10甲设1机总,由县丞统领之,不时操练,擒捕盗贼,防守地方。后又择其强者为精兵,其余为常兵。岁久时平,渐次裁减,存者不过供有司差遣追呼而己。
  金溪属抚营之精兵122名,每年以一半守县,一半赴营操练,分班更替。由于久无战事,人不知兵,.渐与差役相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金溪减兵11名。崇祯五年(1632),知府蔡邦俊为防止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复在各郡募兵。是时,金溪复募兵10名,除40名留县外,余宿抚营。
  清康熙五年(1666)开始分汛防兵于各县。金溪有千总一名,兵100名,专司捕盗。但因事缓慢,随时制置,故官无定员,兵无常额。康熙二十三年,始设抚州都司营左右哨,把总各一员,左哨把总在金溪,兼防东乡。
  县汛,康熙五年开始设制,有兵丁50人,道光初,兵丁渐调归府,县只留24名。咸丰三年(1853),县办团练,专司围剿、镇压农民起义军,兵丁数不详。同治间兵丁34名。
  塘汛二处: 石门塘汛,清顺治八年(1651),沿河开始设汛。十八年,奉檄裁革。康熙五年,裁临川廖坊汛,设立石门汛,由县城派兵5名驻防。
  浒湾塘汛,分上洲、下洲两所,共驻兵10名。同治间只存兵1名。
  以上各塘营房、隙楼、墩台,由县筹款修建。
  第二节民国地方武装民国16年(1927),县有靖卫团,设主任1人,师爷1~2人,有团丁40余人,步枪40余支。
  民国22年,县成立“铲共义勇队”,县长任队长,下设4区队,24联队,270小队,1763班,由区长、联保主任、保长、甲长分别兼任区队长、联队长、小队长、班长,共有队丁19381人,配有快枪57支,土枪360支,刀矛2万余把。同年春,原有各种自卫组织整编为县保卫团,由县长兼团长。
  民国23年6月,将县保卫团改为保安总队,县长兼总队长。同年秋,根据行署颁发的《保安制度改进大纲》,各区保安部队统编为甲乙两种保安团。金溪、资溪、贵溪、余江四县联合设立保安第19团,直隶于省保安处。保安团设团部,下设3个大队,12个步兵中队和1个特务中队。有官佐84名,士兵1353名。是时,国民党军队由于多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失败,便改采取碉堡政策,每占一地,即建立碉堡群及碉堡封锁线。同年底,金溪建有碉堡94座,其中:营建碉堡6座,排建碉堡45座,班建碉堡43座。在94座碉堡中,有42座为土筑,52座为石建。配有国民党正规军31名,团丁46名,民众56名,进行扼守。
  民国29年,县保安总队改称县人民自卫队,有大队部1个,中队部2个。
  民国36年,县人民自卫队改编为县保安警察大队,设正、副大队长(县长兼大队长,副大队长的军衔为少校)、特务员、文书、中队长、分队长、特务长、警长等,有两个中队的兵力,总编制为230人。
  此外,还有民众训练组织。
  民国23年4月,壮丁以保甲组织编为训练总队,由县长兼总队长,总队下设区队,由区长兼区队长,各区队设公民训练员、军事训练员及军事助理员各一人,全县计有壮丁25970名。
  民国25年,根据国民军训会颁布的《壮丁训练施行细则》,对壮丁训练采用分散与集驻两种形式。次年,全县一律采用分散训练,不住营,无给与,以联保为训练单位。
  民国26年,县壮丁训练总队改为社训练总队,总队长由县长兼任,总队下设社训队,联保主任兼任社训队长,每队设两分队,每分队设若干班,由保长分别兼任分队长及班长。
  民国27年6月,根据省拟订修正的《战时民众组训实施纲要》,确认民众组织为行政之一部分,县以下以原有行政区域为组训单位,并由各级行政主管主持办理。12月,县社训总队改为战时民训总队,仍由县长兼任总队长,另设副总队长3名,每区设督练员1名,负全县督练民训之责。总队下设区、乡(镇)、保队,由区、乡(镇)、保长分别兼任区、乡(镇)、保队队长,督练员兼副区队长,在乡军人充任乡(镇)、保队副。保队下设班,由甲长或受训壮丁充任班长。各级队长负召集之责,各级队副负管理及军事训练之责。每保队还设政训员1名,由保学校长或教员兼任,负政治训练之责。
  民国28年1月,县战时民训总队部增设督导员1人,受总副队长的指挥,随时派赴各区、乡(镇)、保,负督导民众组训之责。是年,举办两期正规训练,参加训练总人数为23716人,其中,第一期为13505人,第二期为10211人。
  民国29年1月1日,成立县国民兵团,负全县国民兵团组训管理教育之责。
  表8-7 县国民兵团训练情况表第三节募兵、征兵一、募兵在宋、元、明、清时期,金溪是实行募兵制。即由募兵单位给应募者以相当的钱物,雇佣招募为其长期服兵役。只要身体健壮,年龄无严格要求。应募者多是无生计的贫民。
  一、征兵民国初期,政府沿袭清朝,实行募兵制。民国15年(1926),县政府在城厢和浒湾两镇设有招兵站,以招募兵员。
  民国22年6月17日,国民党政府颁布《兵役法》。金溪从民国25年起,根据江西省征兵委员会的规定开始试征。凡年满18岁至45岁的壮丁,除服常备役外,均服国民兵役。凡年满20岁至25岁的壮丁,经检查合格,抽签得中者,即征集入营,服常备兵役。常备兵役分现役、正役、续役三种。现役在营3年,正役6年,由现役期满者转充,平时均不在营。正役期满转为续役,至40周岁为止。
  征兵时虽分家庭调查、体格检查、抽签、征集、优待等程序进行,但实际上以抽签为准,壮丁一旦抽到中签,就要按时到新兵征集所报到。有时乡(镇)、保长怕中签的壮丁逃跑,当场就将他们捆绑关押起来。乡(镇)、保长还在抽签时弄虚作假,很多壮丁都不愿参加抽签,因此,由抽丁变成抓丁。乡(镇)、保长经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围村围屋抓壮丁,一经抓住,就象捉到罪犯一样,紧捆双臂,持枪押送县城。
  民国28年9月,县政府为防止壮丁逃避兵役,除执行中央和省府的通令外,还增订了壮丁连坐结及处理办法,规定凡有18至45岁的壮丁之户,无论独子及应免缓役与否,每户均应另邀两户共同出具3户连坐结(其余两户不限有无壮丁),连结各户长共同监视和劝导第一户的壮丁不得逃走,如经逃走,共同负责追寻,至多一个月寻回,逾期不回,要受法律处分。如壮丁在半年内没有回家应征或举家逃避者,则由县政府查封或没收其家产。
  凡从国民党军队中逃回家者谓之逃兵,每次征兵时,乡(镇)、保长都要逃兵派“逃兵钱”买兵,以中饱私囊。逃兵如果不派“逃兵钱”,乡(镇)、保长就要将他们再次抓去当兵。
  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兵役法》,虽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缓征”等条文规定,但实际上征兵大权操纵在乡(镇)、保长之手。有权有势的大户,虽有几兄弟也不要当兵,而贫苦人家就是独生子有时也要强征。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再次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到处抓丁抓夫,扩充兵员,人民群众强烈不满,普遍开展抗征斗争。有的忍痛砍去自己的手脚,成了终生残废;有的逃离他乡,妻离子散。琅琚乡新、老南坑的群众更是互相联合起来抗征,乡长熊国斌,乡干事庐细全开枪打死黄冒仔,打伤黄耀富,镇压抗征。两村群众立即扛出土枪、士炮前来援救,乡长、乡干吓得怆惶逃命。事后,两村群众还纷纷吊祭黄冒仔,其父将死者殓而不葬,坚定地说:“没有报仇,永不安葬”。民国37年,琅琚乡高峰村保长张五云,百般欺凌农民张全珍,霸占张妻,还要抓张去当兵,张奋起反抗,同亲人一道,挖掉了张五云的两只眼睛。民国38年3月,国民党政府实行一甲一兵制,国民党军队75师刘汝明部在金溪征兵,大抓大刮,要各保各村有兵交兵,无兵交钱买兵。某连连长马文政、副连长全钰,强迫双塘乡铜岭村李寿堂(年逾40岁)、李桂顺(虚龄18岁)父子去当兵,李寿堂忍无可忍,同胞兄李齐堂一起用柴刀杀死全钰。
  第三章驻军第一节太平天国军驻军清咸丰六年(1856)二月,太平军监军冷逢辰率部进驻金溪县城,筹集军饷。时间一个月。
  咸丰七年,冷逢辰复驻县城,招兵练兵,以抵御清军及团练的围剿。时间一年又四个月。
  清同治三年(1864)五月,听王陈炳文率领太平军遍驻全县各地。时间两个月左右。
  第二节中国工农红军驻军民国22年(1933)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1、3、5军团进驻金溪县城、左坊、双塘等地,筹集军饷,开辟新苏区,抵御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时间近一个月。
  同年4月3日,红军第11军又进驻金溪县城和双塘一带,并派出工作团帮助地方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时间一个月左右。
  第三节国民党政府军驻军民国14年(1925),国民革命军一个团(团长姓姜)来金溪整休,时间约10天左右,团部驻扎县城考署,官兵驻县城各祠堂庙宇。
  民国22年,先后有国民党政府军第5师、第6师、李弥独立旅、孙连仲部4支部队进驻金溪。其中,第5师师长周浑元先后进驻过两次,师部驻天主堂,部下官兵驻县城祠堂庙宇及城外各乡,其它3支部队驻扎在浒湾、黄狮渡一带,轮流驻防,为时两年,其任务是“围剿”中国工农红军。
  民国33年下半年,国民党政府军第25军来金溪,待命调遣,军部驻天主堂,官兵驻县城各祠堂庙宇、居民住房以及附近乡村,时间半月左右。
  民国34年,国民党政府军第26军(军长丁治盘)来金溪整休,军部驻扎在珊城乡庄上傅家村,官兵驻扎珊城乡各村,时间约半年。
  民国38年春,国民党政府军第75师刘汝明部在金溪征兵扩编,时间约3个月。
  第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军金溪县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有过7支部队,共2个营、6个连的兵力驻扎在县境内,分别担任剿匪、生产、支左、驻防、训练等任务。
  1962年,空军后勤3888部队两个连,分别驻扎在对桥、横源、孔坊、旸田一带搞军农生产,当地群众无偿拨给稻田。1977年,福州军区在石门公社建防化训练场,县委、县政府和石门公社党委根据需要,划给土地,平时还帮助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为他们完成各项任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表8-8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防情况表第四章重要兵事第一节太平军辗战金溪咸丰三年(1853)二月,太平军占领金陵(南京)。同年夏,挥师江西南昌城。金溪的土豪劣绅及官吏甚为惊惶,全城戒严。
  咸丰五年,知县张振三和土豪劣绅一起纠集地主武装(团练),企图阻挡和抵抗太平军进入金溪。
  咸丰六年二月,翼王石达开占领抚州。三日后离去。留检点、尚书等驻守府署。各属分设监军守之,颁行召示,全民遵守。监军冷逢辰来金溪,随从数十人,直抵县署,主持全县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事宜。以前后左右中五营,分置城乡,各立一局,每营设军师旅帅名目,以次辖制。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筹集军饷,以应军需。全县人民积极响应,乐捐了许多钱粮支援太平军。
  咸丰七年,冷逢辰驻县办理军饷,为抵御清军和团练的围剿,积极进行练兵招兵,贫苦群众纷纷参军,太平军队伍迅速扩大。九月,太平军将领杨国宗带领一支部队由福建光泽经过资溪边界银坑岭到达金溪东部峡山等地,驻扎在孔坊,后绕道东乡转抚州。
  咸丰八年二月,翼王亲统太平军数十万进攻浙闽,由西路浒湾通过县城,出东门仍驻孔坊村,所过村庄,人民都夹道迎送。清军望风披靡,不战而溃。又二月,花旗二十八军,(太平军友军)在金溪北乡犴坪村(今崇麓坪上村)与豪绅徐瑞铨、徐思范、杨拜赓纠集的地主武装接仗,徐瑞铨、杨拜赓被当场击毙,徐思范被活捉。是役,击毙团勇80余人。四月,太平军先后到竹桥、黄通、石门、彭家渡等地活动。在竹桥杀死豪绅余业经余佑昌父子。
  咸丰十年三月,太平军由福建长汀出发,经建昌(南城)抵金溪南乡黄狮渡。后经黄通、孔坊至上清镇。时遇大雨,河水上涨,群众自动献出木料和门壁,架桥而渡。十月,广东的太平军由福建的边境杉关,出资溪的白歼村,至金溪的南乡。初九日,攻占金溪县城。随后又分出东、北门,东由植源、霞峰、横源、孔坊转入贵溪;北由竹桥、双塘岗等处进入东乡。
  咸丰十一年正月,忠王李秀成率领太平军由贵溪边境入金溪孔坊,经金溪县城进攻建昌,士兵穿城两昼夜,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后不克,路经浒湾,转往抚州。五月,花旗军占领县城将近一个月,清军及团练前来“围剿”,在北门城外五里亭处,花旗军与之展开了一场激战。花旗军团结一致,勇敢善战,当即击毙把总谢茂荣、江军都司洪兆虎,豪绅傅熙、李鸿翔等人,毙伤清军及团勇甚多。七月,忠王率领太平军自湖北兴国州回瑞州,开至浒湾。金溪西北乡一带的土豪劣绅多避于蒲塘村,以豪绅杨士达、徐克歧、赵锡恩等为首纠集的地主武装也都集结于蒲塘村。太平军侦之,速调大军围攻蒲塘村,当即击毙徐克歧,活捉杨士达、赵锡恩等人。是役消灭地主武装700余人,并缴获豪绅许多财物。
  同治三年(1864)二月和四月,太平军出奇兵,先后两次占领金溪县城。五月,太平军遍驻全县各地。七月初四日,太平军康王汪海洋部与清提督鲍超部在浒湾展开了一场大战。由于鲍超先到金溪西乡九紫岭审度地势,采用绕道包围战术,将太平军4万余人围困于浒湾一带,太平军接仗失利,康王率领部队突围退往福建。时驻县城的太平军由听王陈炳文率领,曾坚守县城一个多月。七月十一日,陈炳文在得知浒湾失守和鲍超军队将进攻县城后,退至金资边界的白歼村,次日,率领宁王张学明、蒋王陶金会向鲍超投降。此后,全县皆为清军占领。
  第二节中国工农红军在金溪的战斗民国21年(1932)6月,蒋介石调兵遣将,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在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周恩来、红军总司令兼第一方面军总指挥朱德、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人率领下,决计抓紧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之前的时机,一方面在根据地内消灭白点(指国民党军队占据的地点),巩固根据地;一方面集中红军主力1、3、5军团,拉出外围作战,向东北出击,加速赤化金溪、资溪、余江、贵溪一大片地区,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打通中央苏区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联系,争取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1月,中央红军积极向资溪出击,国民党政府军第5师(师长周浑元)一团往高陂溃退,红军于17日晨克资溪县城,19日下午2时克金溪县城。国民党军队速以第24师、27师分由南城、抚州回击金溪。红军因兵力分散,不宜续战,遂回师黎川。
  民国22年元旦,中央红军在黎川县城誓师。2日,红1、3、5军团共计3万余人,从黎川、资溪等地出发进入金溪县境。随同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到过金溪的有1军团军团长林彪,1军团政委聂荣臻,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5军团政委肖劲光等。
  4日,红军进军黄狮渡,由3军团担任主攻,5军团密切配合。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军团政委滕代远指挥。驻守黄狮渡的是国民党政府军第5师第13旅,以及由金溪开来增援的国民党军队独立第3团。由于国民党军队已在黄狮渡及其四周挖掘了8000多米的战壕,构筑了工事,红军遂以主力攻击其较弱之两侧背,以少数兵力牵制其正面,并控制大预备队于正面。
  当日下午2时战斗打响,激战至黄昏,因天雨路滑,部队运动极为困难,入夜遂停止攻击。5日拂晓,激战继续展开。红军包围了国民党军队第25团,并击毙了该团团长张廷,残敌由王村突围,向南城方向溃逃。于是,红军一面派主力部队进行追击,一面对黄狮渡残敌发起攻击,将其全部歼灭。下午6时,红军追击部队第5军团和39师在礼西赵附近截住残敌,俘虏400多名,其中有旅长周士达及第26团团长。与此同时,红31师占领了金溪县城。是役,共俘虏国民党军队官兵3000多人,除旅长周士达和26团团长外,还有营长1人,连排长多人;击毙国民党军队1000多人,缴获机关枪16挺,迫击炮2门,步枪2000多支,无线电台1部,以及许多其它军用品。
  黄狮渡战斗和光复金溪的胜利,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部署,严重威胁着驻守抚州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也以一旅的损失,发现了红军的主力。于是,国民党军队从6日起,重新部署兵力,调第27师之一旅加固抚州的城防,令第8师坚守南丰,令第23师固守南城,并随时监视黄狮渡;另一方面,将周至柔的14师、吴奇伟的90师及孙连仲的27师之大部共14个团兵力集结于浒湾。7日,国民党军队即由浒湾出发,兵分两路,向金溪、黄狮渡方向扑来,企图围歼红军主力于浒湾东南地区。
  红军早在黄狮渡战斗中,1军团参谋长徐彦刚搭上电话线冒充国民党军队军官,与之通了电话,获悉抚州、浒湾的国民党军队有向金溪、黄狮渡进攻的重要情报。7日,中央红军下达了截击歼灭浒湾之国民党军队的命令,具体部署为:以红1、3军团和红22军、红31师为右纵队;以红5军团为左纵队,分别迎击由浒湾东进和南进的国民党军队。这次战斗,具体由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军团政委聂荣臻指挥,目的是坚决消灭国民党军队运动,中的基于兵团。部署停当之后,红1、3军团迅速集结在金溪县城。
  8日凌晨4时,红1、3军团全体指战员在县城北门外誓9币。随后,部队分数路纵队出发,拂晓前抵达崇麓、黄坊、城上一线。上午9时30分,红1军团在枫山埠附近与孙连仲、吴奇伟各1旅共6个团的兵力遭遇,遂在公路两侧展开激战。此时,红31师加入1军团作战,红22军作预备队。国民党军队抢先占领了公路北侧制高点——崇岭,居高临下,还有8架飞机和大炮助战,猛烈向红军阵地轰炸和扫射,红军虽然勇猛冲杀,组织几次进攻,但都未能奏效。红军第4军第11师师长陈光、第10师师长李锡凡先后负伤,部队伤亡较大。在这关键时刻,彭德怀来到10团2连阵地,亲自组织几挺机枪掩护冲锋。周恩来亲临阵地鼓动战士为苏维埃而战斗!林彪、聂荣臻等都赶到前沿阵地直接指挥战斗。在军团首长亲临前沿阵地的动员和鼓舞下,指挥员身先士卒,战士们奋勇争先。国民党军队经不住红军的不断猛烈攻击,伤亡惨重,号称“铁军”的吴奇伟师,终于向西溃退。上午11时,红军拿下了崇岭主峰。
  下午1时许,吴奇伟为了挽救败局,由浒湾增兵两个团,在长岗埠、枣树一带会合溃退之部队,据守大仙岭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准备反扑。红军总部决定乘胜对大仙岭一带的国民党军队采取围歼战术,将所有战斗部队分作四路,向大仙岭守敌进攻。下午3时,大仙岭总攻开始,国民党军队虽有增援部队赶到,但红军第22军投入战斗,猛烈攻击,激战一小时后国民党军队再也支撑不住,开始全线溃退。正在这时,3架飞机2辆装甲车由抚州方向窜来,为其撑腰打气。一时间,红军战士怕暴露目标都卧倒在地,眼看国民党军队就要跑掉。这时,朱德身先士卒,一边跑,一边挥手招呼同志快追,并说只要我们和敌军咬在一起,敌人飞机就没有用了,绝不能让敌人跑掉!战士们听后都从地上跳起来,向溃退的敌军追击。果然,3架飞机无可奈何,盘旋几回,胡乱扫射一阵后嚎叫着飞走了。溃退的国民党军队经过浒湾,不敢停留,直向抚州逃窜。红22军猛追25公里,一直追到离抚州城仅1.5公里的千金坡机场。与此同时,红5军团将由浒湾南进的国民党军队周至柔师6个团阻于黄狮渡的西南长源庙附近地区,后在红3军团和红3军的配合下将其击溃,歼灭一部,其余也向抚州方向逃窜。9日凌晨,浒湾战斗全部结束。
  浒湾战斗,红军共歼国民党军队2000多人,大部分打死,俘虏一部分,击溃3个多师,使孙连仲新组建的27师遭到歼灭性打击,并缴获了很多武器弹药。但是,红军伤亡也不小,最令人痛惜的是,宁都起义的领导人红5军团参谋长兼14军军长赵博生,在长源庙的战斗中不幸牺牲。
  中央红军进入金溪后,直属部队在金溪左坊营一带驻防。司令部驻后龚祠堂,政治部、供给部、通讯连驻王家仓下,卫生部驻詹家,教导团驻后龚,无线电队驻张家。
  浒湾战斗结束后,红军派出工作队,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筹集军饷和扩红工作,全县有6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
  1月25日,中央红军在中央局一再催促下,不得已放弃北上贵溪,打通中央苏区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联系,在抚河到信江之广大地区于运动中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正确主张,将赣东北主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过江后改编为第11军)接应过信江后,26日,即离开浒湾、金溪地区,向中央根据地收缩。28日,红11军也放弃金溪,向资溪、黎川转移。
  4月3日,红11军又占领金溪,直逼浒湾,南昌、抚州之国民党军队震动激烈。27日,陈诚令周浑元率第5师及第53、59师各一部组成独立支队反攻金溪。28日,又令驻东乡第53师及驻南城第23师各一个团配合。29日,红11军主动放弃金溪。
  11月11日至13日,肖劲光奉命率红7军团之一部在浒湾八角亭一带作战,战略意图是先攻克黎川外围的敌据点,再收复赤色黎川,御敌于中央苏区之外。第一天,红7军团主力19师不在(师长周建屏,随3军团征战福建),肖劲光只带有2000余人,接到命令后即部署粟裕率20师在浒湾东10多华里的八角亭南面建立阵地,肖劲光自己率部队几百人在另一面建立阵地,部队在八角亭地区展开后,即与国民党军队(周浑元的主力师)遭遇,激战一天一夜,将其阻于八角亭以东森林地带,并缴获了机枪等战利品。第二天傍晚,彭德怀率3军团与19师赶到(彭德怀感冒,由彭雪枫指挥战斗),当即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猛烈突击,没有成功。第三天拂晓,红军又发起冲锋。这天,国民党军队不但用炮火和机枪阻止红军的进攻,而且还派来12架飞机助战,轮番轰炸,战斗异常激烈。红3军团伤亡700余人。晚间,驻守浒湾的国民党军队第36师之211团和212团之一营,在一辆装甲车的掩护下出来接应,对红军形成前后夹击,肖劲光的部队伤亡300多人,粟裕一个师摆的“长蛇阵”,横跨10余华里,也被突破,红军被迫撤出战斗。
  在浒湾八角亭战斗的同时,红3军团某连奉令进攻左坊营堡垒(省保安第3团扼守),并威胁驻金溪的国民党军队。红军行动迅速秘密,一直迫近国民党军队的驻地,国民党军队还在集合唱歌。红军一排枪打得国民党军队慌乱不堪,丢掉堡垒逃命。后来,国民党军队发现红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于是,以两个连的兵力向红军猛烈反扑。红军由于增援部队没有及时赶到,夺得的堡垒只得放弃。
  第三节红军游击队活动民国22年(1933)4月3日,红11军复克金溪县城,遍驻金溪东北各地,派出工作团加速赤化金溪的工作,在帮助各地建立乡村苏维埃政权的同时,还在竹桥、旸田、孔坊、横源、植源、左口、柘埠、白果、关王、仙源庄、峡山、后车等地组织游击队、赤卫队,队员200余人。4月,畅田游击队将民愤极大、私带国民党区公署印章、企图复辟的大土豪邓引仂杀掉。同月,孔坊游击队捉到土豪江细芳等4人,开斗争会,算他们的剥削帐。6月3日,后车游击队积极配合由黄立贵率领的红军第7军团第20师58团,在石门附近的鸣山口伏击国民党军队的船队,俘虏150余人,缴获机枪、步枪120余支,食盐40船,计18万斤。
  同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金溪、南城、资溪等县,向中央苏区转移。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金、资、南、余、贵、东6县边区“剿共”副总指挥朱一民,勾结还乡土豪劣绅流氓,疯狂地进行“清乡”。陆坊、青田、峡山、黄通、孔坊、旸田、对桥等乡的游击队员30余人被迫转入山区,在旸田游击队长蔡高兴的带领下,在峡山一带继续坚持游击斗争。同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蔡高兴在九龙窝被捕,后壮烈牺牲,游击队停止活动。
  附:边界地区红军游击队活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金资、金南、金贵的边界地区,还有金南特区游击队、金资特区游击队和金资贵独立营。
  金南特区的游击队由孙金荣、廖春海、吴海保、危老仔、聂显书等人带领,经常来到黄狮渡、后车等地打游击。民国19年(1930)初夏,聂显书、胥有福带领游击队员到后车,发动群众开展“平仓”斗争,后车余老四等人积极配合,打开大土豪何伯嘉的谷仓,分给贫苦农民稻谷500多担。
  金资特区游击队有队员60余人,由曾艾喜、谢忠厚(又名谢锐)等人带领,经常来到黄通、墩厚、关王、峡山一带开展游击活动。民国20年12月的一天,曾艾喜、曾石匠带领游击队来到关王铲除关王都长金红春,因金红春外出吃酒未归,没有达到目的。
  金资贵独立营,由中共金资特区区委书记谢忠厚带领的金资特区游击队和由中共贵南县委书记刘兴有带领的贵南县游击队,于民国23年1月在贵溪的杨梅洲会师后合编而成。独立营由刘兴有统一指挥,在金溪、贵溪、资溪和福建边界一带活动。4月,独立营随红军58团赴闽北崇安休整。5月,谢忠厚带领独立营部分战士回到金资贵地区开展游击斗争。民国26年10月,这支游击队奉命开赴抗日前线。
  第四节抗击日本侵略军民国26年(1937)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郊区芦沟桥发动进攻,我国守军奋起抵抗。
  民国27年6月上旬,金溪县抗敌后援委员会成立后,开展了训练防空人员、设立防空监视哨、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支援抗日前线、募寒衣、发行抗日公债等活动。
  民国31年6月1日,日军高桥兵团经温家圳沿抚河两岸向临川、浒湾、金溪进犯。5日,日军占据临川。由于驻防金溪的国民党军队第19师放弃浒湾、金溪向南溃逃,日军遂于11日占领浒湾,13日进犯金溪县城。
  日军进犯浒湾镇,烧毁了自洲头直到篾器巷口安门上近四分之三的店铺。日军在县城大肆抢掠、奸淫、烧杀,北门、东门、太子庙、梨树园,到处血肉横飞,尸体遍地,家具、板壁扔满街道,县衙被烧毁,不少民房商店也遭火焚。在此之前,日本飞机还炸毁王冕堂巷内房屋两栋。
  日军以县城和浒湾镇为据点,四出窜扰,法西斯铁蹄几乎蹂躏全县。6月17日,日军血染洛城,死者数以百计。6月下旬,日军在黄坊村将老弱群众26人全部刺死在福音庙前的塘内。全县许多集镇,如琅琚、合市、琉璃、双塘、陆坊等,都成了日军的杀人场。日军在琉璃岗纵火烧掉一条街,朝墩村烧得片瓦不留,长岗埠附近的王家村烧得只剩门楼一个。其他如琅琚、高家、曹家、聂家、下严、坪上、双塘、杨桂林、彭坊、枫山埠、陆坊、黄坊、洛城、疎口等地,均遭火焚。日军还在光天化日之下强奸妇女,被其奸污的女同胞中,有六七十岁的老婆婆,也有十一二岁的幼女。有的妇女被其奸污后,还惨遭杀害。
  据民国36年《江西省抗日战争损失总报告》载:金溪有798人(其中男404人,女227人,童167人)被日军屠杀,房屋1720余栋被日军烧毁,财产损失总值法币260655.5万元,其中,直接损失法币155726万元。
  日军的滔天罪行,激起了全县人民的愤怒和反抗。
  6月17日下午,3个日兵窜入琉璃北岸村,两个窜入紫金阁,一个追赶妇女余发㚢,正要强奸,余奋力反抗并高声喊叫,打砻匠黄禾尚、青年农民黄永昌闻声赶到,用木棍将日兵打死在花峰桥下。3天后,日军派兵至此,纵火烧掉黍头、北岸两村民房40余栋,捉去群众22名,除8名妇女在深夜挖墙逃脱外,其余被押至花峰桥全部杀害。
  20日,两个日兵窜扰琅琚赖家村,杀掉群众1头猪,并抓到赖凤书、赖礼寿为其送猪肉。赖2人有武术,走到蓝家排村时,两人一齐动手,将两个日兵同时打入塘中,然后逃走。第二天,日军至赖家村放火烧掉民房4栋。
  22日,日军窜扰中洲村,农民吴慰慈和邻居黄静玉在中洲北岸的一个牛车旁与一个汉奸和两个日兵遭遇。一个日兵提马刀监视吴慰慈,另外的两个要强奸黄静玉。吴慰慈怒不可遏,用扁担与日兵、汉奸搏斗,打得他们身负重伤,慌忙逃窜。23日,日军在中洲北岸的牛车旁杀掉8名过路人。
  6月23日凌晨,县警佐朱一民率领县保安队及义勇队在黄通探知侵占县城的日军已大部分撤退,于是会同国民党政府军第19师之一团,由上幕岭向仍驻在县城的日军进攻,战斗约1小时,日军退却,县城光复。
  6月下旬,一个日兵窜至双塘莲溪庙,农民胡绍宗、周久生带领10余人,手执土枪、锄头、梭标将庙围住,老猎人周高才从窗口用土枪对准日兵脑袋,喝令“不准动”,日兵束手就擒。
  7月5日,一个日军便衣来到琉璃街上,行迹可疑,谢天乔、谢燕仂等3个跟踪到曾家桥,发现他内衣里的太阳旗符号,于是用石头将他击倒,搜出凶器和特务证件后,便迅速将他砸死。
  8月23日,侵华日军收缩兵力,撤出浒湾,国民党政府军第32集团军第19师某团进驻浒湾。
  第五节青田桥之战民国38年(1949)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麾军南下。5月5日,国民党残余部队75师,心惊胆战,连夜从抚州向金溪等地逃窜。
  5月7日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14军40师某部,沿金鹰公路追击残敌,挺进金溪。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挺进金溪途中,得知国民党军队第75师3团4营驻在青田,于是,分兵三路,对其进行围歼。第一路指战员100名,由官桥老李(做小买卖的群众)做向导,向大岭虎山进发,截断其退路,从背后进行攻击;第二路,指战员30名,由洪家村背渡河,从正面进行攻击;第三路,指战员30名,绕道由樟树岭经朗山、朱溪桥向楮山进发,与虎山主力军配合,阻击其撒退,青田的国民党军队完全处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国民党军队毛营长正在村内煮鸡喝酒,一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来了,就慌忙退到杨公山上的“杨公古刹”进行顽抗。下午3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路部队进入青田,以明显的目标吸住国民党军队的视线,让左右两翼胜利地到达预定阵地。国民党军队见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数不多,又好象没有作战准备,就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射击。中国人民解放军沉着应战,弹不虚发。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左翼部队到达朱溪桥上露出队形时,国民党军队即慌忙转移火力,招架左翼。在第三路军到达虎山后,中路部队立即配合,勇猛冲锋。这时,“轰隆”一炮,将“杨公古刹”石大门轰掉。国民党军队完全暴露,机枪阵地也被炸毁,庙里士兵哇哇直叫,争着逃命。毛营长一面命令士兵拼死抵抗,一面带着随从急忙向梅坊方向逃走,其士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喊话和炮火威力下纷纷举枪投降。下午7时,战斗胜利结束,共歼国民党军队70余名,俘虏200余名,缴获大炮10多门,重机枪5挺,轻机枪6挺,步枪150支,白马1匹,弹药、军用物资甚多。
  中国人民解放军连夜开进金溪县城。金溪人民终于获得了解放。久盼的亲人——红军,又回到了金溪。
  第六节剿匪斗争 1949年5月初,向理安、平安邦(注)等率领县保警队全体官兵190余人,携长短枪190余支,机枪5挺,电台1部,逃向黄通山区,顽固地与人民为敌。向理安还接受匪首黄镇中委派为“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直属游击第6支队支队长”,担任金、资、余、贵、南、临、东7县反共总指挥,在金溪黄通建立地下政权,委派其军政人员,多次围攻区、乡人民政府,先后枪杀、活埋革命干部和群众170余人。
  为了巩固人民政权,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定社会秩序,金溪一解放,县长武大觉即率党政工作人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县部队一道进黄通剿匪。5月18日,黄通关乇庙一仗,打散匪徒100余人,匪头目之一周振球投诚;6月28日,峡山天坑一仗,俘匪徒14人,缴步枪6支;7月29日,仙源庄一仗,俘匪班长和匪徒各1人,打死打伤多人;8月17日,枫山埠一仗,俘匪头目1人。
  9月,中共金溪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县大队发出关于迅速清剿国民党残匪的指示。同月,抚州军分区483团调来一营兵力,营部驻县城内,一个连负责搜索县城周围村庄,一个连驻黄通围剿;上饶军分区469团调来一个连,驻扎剡坑、对桥等地,在金贵交界的九龙窝进剿;县大队在石门、双塘一带。人民军队对向匪张开了天罗地网,发起了歼灭性的围剿。与此同时,还采取了强大的政治攻势。9月26日,墩厚一仗,俘匪徒3人。1950年3月,剡坑灰山一仗,俘匪头目中队长杨国柱、周子龙2人,匪徒5人,打死匪徒7人,缴步枪6支,快慢机1支。向理安不廿心失败,又在金溪、临川等县搜罗匪徒200余人(枪),继续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敌,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向匪进行了更猛烈的追击和围剿。5月,赛源岭一仗,俘匪头目1人;11月14日,一区许家一仗,俘匪徒3人,缴电台1部。匪秘书李鹿鸣自知法网难逃,携土匪名册下山向人民政府投降。另一头目王样新,在县委剿匪工作组的政治攻势下,也向人民政府投降。12月14日,向理安率匪徒窜到三区竹桥乡下塘源住宿,群众深夜赶到县城报信,当夜,县大队政委吉云祥即率领一个排飞奔下塘源,将匪徒击溃,残匪分两股逃窜。15日,一股匪徒15人于黄昏时窜到梅坊香菇厂,当地群众又立即向人民政府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打死7名,活捉8名,几个次要的头目和机枪手全部落网。另一股匪徒逃窜到杨坊乡石嘴头的山上,傍晚下山寻吃,又被由抚州军分区派来的武工队围歼一部分。向理安在带领残匪往资溪深山老林逃窜时,在金资边界的孔药坑、白水济山上,被其部下曾水仔用斧头砍伤。曾水仔献枪投降。1951年1月,向理安只身外逃。最后有7名残匪隐藏在天坑村后面的“茶坑”中,驻剡坑村的上饶军分区469团某连得到群众报告后,迅速对其围剿,一举将其全部捕获。至此,公开的土匪已全部歼灭。
  注:平安邦,县保安警察大队副大队长,鸣山乡人。上山不久即与向理安分伙,下山潜逃。1950年5月3日在南昌被公安机关捕获,当即押回金溪,6月16日在金溪正法。
  第七节军事演习 1973年冬至1984年9月,福州军区和江西省军区先后在金溪境内(或经过金溪)进行过5次军事演习,其中3次有航空兵、2次有装甲兵协同作战。演习目的是加强步兵9币在原子武器条件下,对坚固防御之敌的进攻。县武装基干民兵连参加了前4次的军事演习。
  在这5次军事演习期间,先后到金溪参观和指导的有: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志民、傅奎清,副司令员朱绍清、石一辰、吴纯仁、龙飞虎、赵华清,副政治委员宋维式,作战部张部长,省军区司令员陈昌奉,以及闽赣两省军区机关作战部门人员。
  第5次军事演习,规模较大,由福州军区组织,在1984年9月举行,简称“八四·九”演习。金溪是这次演习部队主要集结地之一。为了配合这次演习,搞好演习的安全保卫和后勤保障工作,县成立了支前领导小组,发动和组织全县沿途各乡、镇民兵群众8万余人,提供大米23370斤,面粉1700斤,面条1255斤,豆类700斤,食油775斤,马料8000斤,肉鱼类21247斤,香烟2300条,木柴96000斤,蔬菜82600斤,住房2212间。演习结束后,县人民政府、县人武部分别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授予“八四·九”演习拥军支前先进单位,各荣获奖旗一面。
  表8-9 1973年以来部队进行军事演习情况表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