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消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223
颗粒名称: 一、农民消费
分类号: D422
页数: 1
摘要: 民国时期、农家佃户多是“早稀中干晚少吃”、“半年糠菜半年粮”,干饭多给下田干活的男人吃,妇女则以稀为主,若遇天灾,则以野菜,甚至观音土充饥,农民穿着衣料主要靠手工纺织,家里生活用具粗糙简陋,居住条件也差,多为土墙瓦房,低矮破漏,阴暗潮湿。据调查,珊城乡荷塘村在民国38年解放前夕共有56户,无地和只有少量土地的就有49户,占87.5%。黄福春因无钱添置衣服,只好把野狗从坟山上拖出来的死人衣服拿回家,洗过晒过后围在自己身上。陶水生一件破棉袄穿了20多年,补了又补也舍不得丢掉。黄鸿红为了糊口,被迫卖掉亲生儿子。黄长根三兄弟则多年在外流浪。类似以上情况,全县各地都有。
关键词: 金溪县 农民生活状态

内容

民国时期、农家佃户多是“早稀中干晚少吃”、“半年糠菜半年粮”,干饭多给下田干活的男人吃,妇女则以稀为主,若遇天灾,则以野菜,甚至观音土充饥,农民穿着衣料主要靠手工纺织,家里生活用具粗糙简陋,居住条件也差,多为土墙瓦房,低矮破漏,阴暗潮湿。据调查,珊城乡荷塘村在民国38年(1949)解放前夕共有56户,无地和只有少量土地的就有49户,占87.5%。他们除了在秋后能吃上一点大米干饭外,其余时间都得用大米掺杂粮、野菜充饥。黄福春因无钱添置衣服,只好把野狗从坟山上拖出来的死人衣服拿回家,洗过晒过后围在自己身上。陶水生一件破棉袄穿了20多年,补了又补也舍不得丢掉。黄鸿红为了糊口,被迫卖掉亲生儿子。黄长根三兄弟则多年在外流浪。类似以上情况,全县各地都有。
  解放以后,农民的食粮逐年好转,但用粮水平时高时低,解放初,人均口粮150公斤(折合稻谷,下同)左右,1958年增至197.5公斤。1963年降至174.5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稳定在240公斤左右,1978年后,用粮水平增长较快,至1981年,人平口粮达到305公斤,1982年至1985年,农户人平口粮都在400公斤以上。农民穿着大为改观,家织土布已被细布、卡机布、灯芯绒布、化纤布等机织布所替代。80年代以后,衣着质量日趋精良。款式新颖别致,城乡差别大为缩小。农民住宅状况的改善则始于70年代后期,新建住宅多为砖木瓦结构,并有少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楼房。据调查,1985年全县平均每个农户使用房屋面积为112.64m2,其中生产用房25.17m2,生活用房87.47m2。农民家庭耐用品也不断增加,至1985年,每百户农民中,拥有自行车72.86辆,缝纫机17.14架,收音机98.57台,手表145.71只,钟22.86只,录音机1.43台,电视机2.86台,大型家具308.57件。少数农户还购买了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等高档家用电器。
  表3-8 1985年农村住户生活消费支出及构成抽样调查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