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187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3
摘要: 金溪县自然灾害包括:主要种类旱灾、水灾、虫灾、雹灾、地震。抗灾主要是对自然灾害中的水灾和旱灾。
关键词: 金溪县 自然灾害 抗灾

内容

第一节主要种类一、旱灾宋大观三年(1109)大旱,六月至十月不雨。
  宋乾道九年(1173)大旱。
  宋淳熙七年(1180)大旱。
  宋淳熙九年(1182)大旱。
  宋淳熙十三年(1186)旱。
  宋淳熙十四年(1187)旱。
  宋嘉定十四年(1221)大旱。
  元天历二年(1329)旱,五月至八月不雨。
  元至元二年(1336)大旱,自春至秋不雨。
  明正德卜二年(1517)夏旱。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自秋至冬不雨。
  清康熙九年(1670)大旱。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旱。
  清康熙六十年(1721)大旱。
  清雍正六年(1728)秋旱。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大旱。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夏秋大旱。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夏大旱。
  清嘉庆七年(1802)六月大旱。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五月到八月不雨民国23年(1934)夏季,各地皆干旱不雨,田禾枯萎,灾情之重为数十年内所未见。全县早稻受旱面积为13.91万亩,损失稻谷1972.5万公斤,价值118.35万元;花生受旱面积1万亩,损失60万公斤,价值48万元。灾区人口为64930人。
  民国36年(1947),久旱不雨米贵如金,各地百姓挖野葛为食。陈坊积附近大小数十村,十家就有九家吃野藕后又摘苎麻叶吃,最后吃观音土。小暑前后,多数人家将未成熟的禾穗一串串摘下来,用钵子春烂煮粥度日。
  民国37年(1948)旱灾,百姓逃荒要饭。农历四五月间,谷价暴涨,每担谷高达法币1亿5千万元。
  1950年,旱灾,受旱面积45500亩,损失稻谷225万公斤。
  1951年,特大旱灾,受旱面积138249亩,损失稻谷691.2万公斤。
  1956年,旱灾,受旱面积64328亩,粮食减产850万公斤。
  1957年,连续旱灾,损失与1956年基本相同。
  1958年,特大旱灾,受旱面积13.1万亩,损失稻谷786.3万公斤。
  1963年,大旱灾,受旱面积16.51万亩,粮食减产301.5万公斤。
  1978年,大旱灾,受旱面积13.08万亩,粮食减产1200万公斤。
  二、水灾宋绍兴四年(1134)自夏至秋大水。
  宋淳熙十五年(1188)夏六月大水。
  宋庆元六年(1200)大水。
  宋嘉泰二年(1202)水伤稼。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七月大水。
  元元贞元年(1295)大水。
  明成化十年(1474)大水。
  明成化二十年(1484)四月,大水伤稼。
  明正德十四年(1519)夏,大水。
  明嘉靖八年(1529)五月大水。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五月大水。
  清雍正九年(1731)水灾。
  清雍正十年(1732)水灾。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夏大水。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月大水。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五月大水。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七月大水。
  清嘉庆十八年(1813)六月大水(同年秋旱伤稼)。
  民国3年(1914),大水,抚河决堤,浒湾镇几乎淹没。
  民国25年(1936),抚河洪水泛滥,物资损失巨大,大闹饥荒。
  1952年,水灾,淹田61577亩,损失稻谷307.9万公斤。
  1953年,全县遭受水灾(同年又遭旱灾),受灾面积24.6万亩,粮食减产642.5万公斤。
  1955年,水灾,淹田2700亩。同年又遭旱灾,受旱面积30564亩,水、旱灾共损失稻谷153万公斤。
  1962年,大水灾。淹田7.09万亩,无收面积5.07万亩。
  1973年,水灾,淹田3.94万亩。
  1982年,特大洪水灾害,早稻受淹12万亩,无收面积4万多亩。洪水过后,全县各级党组织带领群众开展生产救灾,群众生活安定,社会秩序良好。
  三、虫灾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螟害稼。
  宋嘉定元年(1208)大蝗。
  清道光十五年(1835)飞蝗食禾。
  四、雹灾明嘉靖三年(1524)陨雹杀稼。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夏五月朔,雨雹大如鸡子。
  明万历三十年(1602)清明日,雨雹大如鸡子。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夏五月,雨雹如弹。
  清道光五年(1825)春二月,雨雹。
  清同治四年(1865)雨雹。
  清同治九年(1870)雨雹,大者如碗。
  1958年,遭受两次风雹侵袭,吹倒、损坏房屋3613栋。
  五、地震明弘治十八年(1505)秋九月地震,居民房屋皆有声。
  明正德行年(1510)地震。
  明正德六年(1511)春正月地震。
  明征德十二年(1517)地震。
  硐嘉靖二十二年(1543)夏四月地震。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冬地震。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冬十一月地震。
  清顺治七年(1650)冬十二月地震。
  清康熙七年(1668)秋七月,强烈地震,黑水如泉涌。
  清嘉庆十一年(1806)冬十月,一都、九都(县城双塘一带)地震。
  清咸丰五年(1855),乡村池塘水震荡,数刻乃止,各地同时。
  清同治六年(1867),地震。
  第二节抗灾金溪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灾和旱灾。
  县境内丘陵起伏,西南濒临抚河。每年春夏大量降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都程度不同地遭受洪涝灾害,洪水过后,往往又是久睛不雨,造成严重干旱。
  解放前,历代统治者将自然灾害往往归之天意,消极听天由命者多,组织人力抗拒者少,没有积极采取防洪抗旱的措施。人民群众年复一年地遭受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天灾人祸,饥寒交迫,生活十分困苦,淹死、饿死者屡见不鲜。清朝金溪举人杨士瑶在诗中就真实地描述了这种状况:“吾乡六月曾大水,近水居民已多死。死者虽幸有子遗,入秋旱魃虐如此。早禾一粒既全无,犹赖晚禾交官租,吞芦忍哭久挨饿,谁知高下禾皆枯。”“朝来日出又如火,绝似官差无处躲。”“明年纵使丰且稔,只恐有地无人耕。”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疾苦,领导人民群众与自然灾害作了坚决的斗争,使重灾变轻灾,轻灾变无灾,爆管解放后30多年的自然灾害胜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在遭灾之后的生活还是比较安定,吃、穿、住都有保障。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主要措施是: 一、修筑防洪堤坝,防止洪水泛滥。
  二、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水库,蓄水抗旱。
  三、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共同战斗,抗灾抢险,每年汛期,都要成立县抗洪抢险指挥部。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亲临第一线,日夜监视水位变化,发现险情,及时组织群众抢救。
  四、组织人民群众进行生产自救。灾害过后,立即派出干部分赴各地,组织调进种子及其他物资,发动群众广开生产门路,弥补损失。
  五、发放救济款。据统计,1950年至1985年,全县共下拨社会临时救济款228.94万元。另处,还有自然灾害救济款。1964年至1985年的22年间,就发放自然灾害救济款260.29万元。灾害严重的地方还酌情减免征购粮。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