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17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候
分类号: P463.1
页数: 9
摘要: 第三章气候,主要包括第一节气象要素和第二节四季特征。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气候 四季特征

内容

第一节气象要素金溪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但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和降水变幅较大,干湿比较明显。据金溪气象站1959~1985年观察资料记载,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如下: 气温,年平均17.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9.4℃,极端最高温度40.8℃(1978年7月15日),极端最低温度﹣8.2℃(1967年1月16、17日)。
  降水量,年平均1856毫米,以1973年2308.8毫米为最多,1971年1133.6毫米为最少是江西省降水量最多的县份之一。一日最大降水量193毫米(1969年6月30日)。全年各季降水量分配不均,差异较大,4~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8%,1~3月占22%,7~9月占19%,10~12月占11%。
  无霜期,年平均为258天,最长无霜期为309天,最短无霜期233天。年平均初霜期为11月24日,终霜期为3月1日。
  日照时数,年平均1725.6小时,最多2234.2小时(1963年),最少1357.3小时(1975年)。
  风速,年平均2.2米/秒,四季平均风速变化不大。年最多风向为偏北风,5~8月多偏南风,风力相当八级的大风每年平均有6.8天,比邻县多,最大风速达29米/秒,出现在1980年6月27日。
  干燥度,年平均是0.55,季平均干燥度依次为0.33、0.28、1.44、1.39。其特点是上半年湿润,下半年干燥。
  蒸发量,年平均为1492.4毫米,7~9月平均蒸发量为636.5毫米,占年平均蒸发量的42.6%,为同期平均降水量的2倍。
  表2-1 1958~1985年雪、霜和无霜期表表2-2 1959-1985年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表 1959-1985年降水量特征值表表2-3表2-4 1959~1985年风向、风速及大风日数表第二节四季特征按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22℃为春、夏季始日,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和10℃为秋、冬两季的标准统计,和金溪气象站1959~1985年观察资料记载,四季始日、终日和季长为: 各季气候特点是: 春季:时冷时暖,多阴雨,气温逐渐回升。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加之暖湿空气日趋活跃,造成连绵阴雨低温天气。
  夏季:初夏时节,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常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带来一定大雨或暴雨。由-降雨集中,强度大,往往造成山洪爆发,泛滥成灾。进入盛夏,北方冷空气减弱北退,受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热,干旱少雨,常伴高温逼热天气。此时,台风降水便是解除旱象的唯一来源。
  秋季:气候温凉,天气晴朗少雨,常有秋旱发生,二晚需水难以满足。若遇冷空气南侵早,造成秋季低温天气。
  冬季:盘踞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强,盛行偏北气流,温低湿小,天气干冷,晴朗天气多霜、冰冻。遇强冷空气南侵,又伴雨雪天气不断。
  第四章土壤第一节分类金溪境内土壤有5个土类,10个亚类,35个土属,87个上种。总面积209.13万亩。
  表2-5土壤分类系统表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