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乡镇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1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乡镇概况
分类号:
K295.6
页数:
18
摘要:
介绍金溪县乡镇情况。包括:秀谷镇、浒湾镇、 双塘镇、 芦河乡、琅琚乡、枫山乡、琉璃乡、合市乡、 崇麓乡、陆坊乡、对桥乡、何源乡、黄通乡、沟树垦殖场、江西国营秀谷华侨农场、江西拖拉机制造厂试验等。 、 、
关键词:
金溪县
区划
村
内容
1965年,将27个公社(镇)并为石门、江坊、左坊、珊城、琅琚、厚山、洛城、浒湾、琉璃、陈坊、黄源、合市、崇麓、双塘、杨坊、陆坊、太坪、畅田、孔坊、剡坑、黄通、水陆运输、城关镇、浒湾镇24个公社(镇)。
1968年,全县并为何源、陆坊、双塘、琉璃、浒湾、前进、石门、浒湾镇、珊城、城关镇10个公社(镇)。
1970年,调整社队规模,全县划为13个公社(镇、场),88个大队。
1972年在1970年公社设置的基础上,又增设了黄通、合市、陈坊、崇麓4个公社及沟树垦殖场,将浒湾镇人民公社划分为浒湾镇和浒湾人民公社,全县共为19个公社(镇、场)。
1978年,新设芦河人民公社,浒湾镇和浒湾人民公社复又合并,全县仍为19个公社(镇、场)。
1979年11月,县属五·七垦殖场改称秀谷华侨农场,并划归省侨务办公室管辖。1981年1月,全县为18个公社(镇、场),146个大队,1366个生产队。
表1-2 1981年各公社(镇、场)和所辖大队一览表 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全县共建16个乡(黄通、何源、对桥、陆坊、崇麓、合市、陈坊积、琉璃、大仙岭、枫山、双塘、琅琚、石门、芦河、左坊、珊城),2个镇(秀谷、浒湾),1个垦殖场(沟树),1个林场(高桥),150个村民委员会(包括3个分场),1376个村民小组。1985年3月,双塘乡改为双塘镇,是年底,全县共设15个乡、3个镇、1个垦殖场、1个林场、150个村民委员会、1348个村民小组。
第二节 乡镇概况 秀谷镇 为县城所在地,四周与珊城乡相邻。全镇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4155亩。主要街道有秀谷大道、金城路、胜利路、环城路4条。辖7个居民委员会,2个村民委员会,23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9839人,其中汉族19822人,回族6人,满族5人,壮族6人: 秀谷镇是个古城,唐宝历元年(825)设上幕镇,属临川县管辖。镇东白面坞与金窟山、宝山并产金银,遂设冶。后周显德五年(958)以上幕镇及近镇的归政乡设置了金溪场。宋淳化五年(994)建县后,一直为县府驻地,美称秀谷、珊城。宋大中祥符年间,筑城廓以护。在明、清时期,城廓几经倒塌,几经修复,至民国初,城廓渐被拆除。旧时县城归一都,属归政乡,划为十里,分中、南、北三市;有东梧、地头、涂家、富春、学前(一名新巷)、郑家、全家、学畲、黄家、水门、何家、田下、清泉、周家14条巷,24口井,最著名的有金川井、双井、清泉井、沙井、周家井、洪家井。
民国初年,改名城关镇。民国28年(1939)又改名为城厢镇。民国35年复名秀谷镇。民国37年更名城关镇,属一区。解放初属五区。1958年属跃进公社。1959年属珊城公社。1961年重新建镇,为公社一级的行政单位。1982年6月,又复名秀谷镇。
秀谷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解放前夕只有200来家商店和几家私人开设的打铁铺及粮食加工厂,现已发展到600多家商店和农机、电机、无线电、印刷、酿酒、电石、工艺美术、木器、食品加工等20多个工厂。解放前夕镇内只有初中、小学各1所,学生不足500人。1985年有中学2所,小学3所,中专1所,学生达4970余人。另外,镇内还有广播站、电视差转台、文化馆、电影院、剧院、体育场等设施,还有县办医院2所,乡办卫生院1所,共有床位146张,医护人员180多名。
秀谷镇为全县交通枢纽,每天有班车开往县内各乡镇和南昌、抚州、鹰潭、东乡等市县。
浒湾镇 古名“金冠里”,位于县城西部,抚河北岸距县城25公里,南与临川县嵩湖乡隔水相望,东、西、北三面与大仙岭乡毗邻。全镇占地0.84平方公里,耕地852亩,下辖5个居委会,1个村民委员会,8个村民小组,8887人,其中农业人口1296人,均系汉族。
解放初属4区,1958年属浒湾人民公社,1959年又增设浒湾水陆运输人民公社,1961年镇、社分设,1963年撤销水陆运输人民公社,1970年并入浒湾公社,1972年镇社分开,1978年镇社合一,1984年,浒湾公社又分设为大仙岭乡和浒湾镇。
清同治县志载,明初无市,唯古竹街有之,后舟楫辐辏,市遂集于此。从明清到民国时期,该镇一直为全县商业中心,大批农副产品在这里集散,手工业和水上运输业也很发达,尤其是木刻印书更加遐迩闻名,有“籍著中华”,“藻丽螂嬛”之誉,是赣东地区历史上四大重镇之一。解放后,该镇仍为重要集镇,货摊汇集,行人熙攘。镇内县办企业有粮食加工厂、油面厂、兽药厂、造纸厂、针织厂、造船厂、云母厂、航运公司、搬运公司等,镇办企业有纸箱厂、花爆厂、瓦楞纸厂、米粉厂、家具厂、染布社、园木社、篾器社等。大仙岭乡办企业有副食品厂、干鲜果厂、木器厂、锅炉厂等。到1985年,全镇从事商业、饮食、修理、运输等服务性行业的达394户,1575人,有商业网点187个,从事各种手工业加工的达112户,152人,初步形成了以饮食服务、食品加工和粮食销售为主体的商业镇。主要特产有油面、金桔饼、色纸、豆豉、黄烟等。
解放前,浒湾镇号有99个弯,33条巷,街道狭窄。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原有的街道进行扩建,并且铺设了水泥路面,现有街道4条,主要巷道6条,铺设水泥路面4270平方米,全镇都用上了高压电。
1985年,有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5所,医院1所,还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敬老院、农贸市场等设施。
浒湾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浒湾码头长年可停靠木帆船和机帆船,浒湾车站为金溪至抚州公路的大站,往返县城及抚州十分方便。
双塘镇 位于县城北部。以驻地双塘岗命名,南至县城16公里,东靠陆坊乡,南与崇麓、珊城乡接壤、西与合市乡毗邻,北与东乡县虎形山垦殖场交界。全镇面积70平方公里,耕地20546亩。下辖2个居民委员会。7个村民委员会、72个村民小组、69个自然村、10771人,其中汉族10769人,苗族1人,畲族1人。
解放初属三区,1958年成立双塘公社,1969年扩社并队,合市公社大部分辖境并入该社;1972年恢复原辖境,1984年改为乡,1985年3月改为镇。
镇驻地双塘岗的商业和手工业历来就很发达,经营量为全县农村圩集之最。解放前这里就有数十家商店和手工作坊,解放后又得以发展。至1985年,除供销社商店外,还有集体商店和个体商店,另外还有农机厂、花爆厂、草袋厂、粮食加工厂、手工业联合社、基建队、炸石队等镇办企业。花爆厂生产的“双塘岗”花爆历史悠久,畅销全省;手联社铁器组生产的刀具锋锐耐用,深受用户喜爱;水南村出产的玛瑙色泽斑烂,晶莹夺目,是工艺雕刻的原料。
解放后,农、林、牧、副、渔各业均有所发展。1985年全镇粮食总产达802.5万公斤,油料总产折油2.8万公斤,红麻总产87万公斤。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19所,幼儿园2所,还有电影院、医院。大部分村庄通了电。交通十分方便,金溪至东乡的公路由南向北贯穿全境,镇政府驻地还有乡村公路通往各村民委员会。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军长周建屏是该镇左源村人。
珊城乡 驻地在县城南郊的义仓下,以县城美称珊城而得名,东邻陆坊和黄通乡,南界左坊乡和资溪县的高田乡,西连琅琚、枫山及崇麓乡,北靠双塘镇。县城位于该乡正中,江西国营秀谷华侨农场场部及5个分场均在该乡境内。
解放初属三、五、六区,1958年成立珊城、杨坊两个公社,1969年扩社并队,杨坊公社及左坊公社一部分并入该社,1984年改为乡。全乡面积为147平方公里,有耕地37459亩,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辖15个村民委员会,133个村民小组,117个自然村,16172人,均系汉族。
乡东南山岭连绵,中部、西部和北部坡阜田垄相间,历来以农业为主,是全县主要产粮乡之一。1985年全乡粮食总产达1598万公斤。乡办企业有农机厂、木器厂、仪表配件厂、砖瓦厂、粉厂、基建队等6个,村办余业13个。解放初只有2所小学,600来名师生,到1985年已发展到2所中学,50所小学,师生达3200多人。还有乡卫生院1所,供销社1所,供销分店2处,大部分村通了电。
乡境内有3条干线公路,乡村公路沟通全乡交通。
左坊乡 位于县城南面,驻地左坊,距县城10公里,以驻地而得名。乡境东与资溪县高田乡接壤,南与芦河乡相连,西与石门、琅琚乡毗邻,北靠珊城乡,全社面积为65平方公里,有耕地21851亩。解放初属一区,1958年成立左坊公社,1969年并入珊城公社,1970年重新建社,1984年改为乡。现辖8个村民委员会,62个村民小组,45个自然村,9748人,均系汉族。
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多岗地。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红麻。1985年粮食总产1021.5万公斤,红麻总产66.95万公斤(生麻)。林业以栽种杉木为主,兼植油茶和茶叶,到1985年止,全乡有杉木林5900亩,油茶林879亩,茶叶1095亩。
交通较为方便,南城至鹰潭的公路由南向北贯穿全境,乡村公路把村民委员会与乡驻地串连起来。乡办企业有造纸厂、钢球厂、砖瓦厂、支农综合厂等,解放初全乡仅有几所乡村小学,两家私人药店,到1985年,发展到中学1所,完小8所,村小21所,卫生院1所,供销社1所,大部分村通了电。
1933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取得黄狮渡战斗胜利后,进驻该乡,司令部驻后龚村祠堂。
芦河乡 以芦河流经境内而得名,东靠资溪县高田乡和南城县沙洲乡,南界南城县徐家乡,西邻石门乡,北与左坊乡接壤。乡驻地彭家渡,距县城18公里。
解放初属一区,1958年分属石门和左坊公社管辖,1961年建彭家公社,1961年彭家公社和靖思公社合并改名江坊公社,1969年并入石门公社,1978年建芦河公社,1984年改为乡。全乡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18934亩,辖7个村民委员会,59个村民小组,36个自然村,8451人,其中汉族8447人,壮族4人。
乡境处低丘陵滨河地域,南北部丘阜连绵,芦河由东向西贯穿全境,形成一条天然带形冲积小平原。境内的芦河渠水灌溉着全乡半数以上的农田,为发展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粮食作物有水稻、大豆,经济作物有红麻、油茶、西瓜、甘蔗、晒烟、芝麻等。林业有松木林、杉木林和油茶林。1985年粮食总产871万公斤,是全县重点产粮乡之一。
民国时期全乡只有1所小学,至1985年发展到初中1所,完小7所,幼儿园10所。还有医院1所,供销社1所,供销分店1处。乡办企业有砖厂、米粉厂、棕床厂、基建队等,村办企业2个。该乡交通方便,芦河为水上运输线,可通竹排和小船,鹰潭至南城的公路从乡境东部穿过,乡政府驻地彭家渡每日有班车与县城相通,另有乡村公路通至部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
石门乡 位于县城西南,因驻地石门而得名。乡所在地距县城20公里,东靠芦河、左坊乡,西隔抚河与临川县鹏田和青泥乡相望,南与南城县岳口乡接壤,北与琅琚乡毗邻。
解放初属一区,1958年成立石门公社,1984年改为乡。现辖10个村民委员会,57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11528人,均系汉族。全乡面积94平方公里,耕地24504亩,沿抚河和芦河一带为冲积小平原,土质肥沃,但每年有洪水造成危害。解放后,沿河地区建有防洪堤坝,易旱地区建有小型水库,改善了生产条件,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85年全乡粮食总产906.5万公斤。柑桔、西瓜、红麻等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柑桔,1985年产量达37.5万公斤,是全县柑桔生产基地之一。
水陆交通方便,抚河、芦河常年可通航竹木排和木船,上至南城,下达抚州等地。乡政府驻地每日有班车通往县城,另有乡村公路通至村民委员会。
民国时期全乡只有1所小学,至1985年有21所小学,1所初中,1所幼儿园。还设有粮食加工厂、供销社、文化站、卫生院。
乡办企业有陶器厂、米粉厂、煤砖厂、发电厂等。夏家窑瓦缸闻名全县。1984年,乡驻地石门修建一条长120米、宽8米的水泥街道。
琅琚乡 位于县城西部,以驻地琅琚而命名。乡境东连珊城乡,南与石门乡毗邻,西临抚河与临川县青泥乡相望,西南与大仙岭乡接壤,北与枫山乡交界,乡驻地至县城23公里。
解放初属一区,1953年属六区,1958年成立公社,1961年划为安田、琅琚、疎口3个公社,1969年与厚山、崇麓两个公社合并称前进公社,1970年恢复琅琚公社,1984年改为乡。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30650亩。辖I5个村民委员会,112个村民小组,64个自然村,15118人,均系汉族。
地形以连绵起伏的低岗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小块平原分布在琅琚河流域和抚河东北岸。琅琚河自东南向西北经疎口折向南后流入抚河。境内兴建有高坊水库南干支渠、安吉支渠、尖岗支渠、新南支渠等4条渠道,灌溉着万亩农田。
由于春、夏两季多雨水,加上受抚河河床升高的影响,乡境每年早稻都要受浸二至三次,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1985年,粮食总产1095万公斤。经济作物有柑桔、红麻、西瓜、茶叶等,特别是红麻和柑桔,是全县主要产地之一。
乡内有中学1所,完小12所,村小6所,幼儿园5所,影剧院1座,卫生院1所,供销社1所。部分村庄通了电。乡办企业有木器厂、化工原料厂、日用化工厂、瓦厂、基建队等。乡政府驻地每日有班车往返县城,另有乡村公路通往部分村民委员会。
枫山乡 位于县城西部,东靠珊城乡,南连琅琚乡,西邻大仙岭乡,北界琉璃、崇麓乡。乡驻地枫山埠,东至县城14公里,以驻地命名。
解放初属一区,1952年属六区,1958年成立厚山人民公社,1969年厚山公社与琅琚、崇麓两个公社合并称前进公社,1970年和1972年先后将琅琚、崇麓划出,1983年,更名枫山公社,1984年改为乡。下辖6个村民委员会,61个村民小组,55个自然村。全乡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16007亩。8767人,均系汉族。
乡境处丘陵岗地,西北山丘为屏,中部和东南低岗田垄相间,高坊水库西干渠自东向西横贯全境,地表境流自北向南汇集于琅琚河。该乡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兼种红麻、油菜、西瓜等。1985年全乡粮食总产为838万公斤,红麻总产138.5万公斤(生麻)。有发电厂、米粉厂、酒厂、石厂、瓦厂、砖厂、农具,一等乡办企业。有供销社1所,下设2个分店。有中学1所,完小6所,幼儿园1所,卫生院1所。金溪至临川的公路自东向西横贯全境,乡村公路沟通各村民委员会,部分村通了电。
大仙岭乡 位于县城西部,抚河北岸,东邻枫山和琅琚乡,南临抚河与临川县青泥和嵩湖乡相望,西与临川县湖南乡接壤,北与琉璃乡毗邻,乡驻地浒湾镇东至县城25公里。
解放初属四区,1958年成立浒湾公社,1970年将浒湾镇并入,1972年又划出浒湾镇,1978年,镇社合一,浒湾镇重又并入浒湾公社。1984年,划出浒湾镇,浒湾公社改为大仙岭乡,以辖境大仙岭而命名。全乡面积69平方公里,耕地23808亩,下辖11个村民委员会,116个村民小组,65个自然村,16264人,均系汉族。
乡境处低丘陵地带,东、西、北三面丘岭为屏,中部为平岗田畈,南部为抚河冲积平原,土质肥沃。全省闻名的金临渠进水闸座落在该乡东南的疎山岭下,渠道自西偏北流经该乡9公里,后进入临川县。自1979年起,该乡粮食亩产超过400公斤,到1985年,粮食总产达979万公斤,柑桔55万公斤,黄麻285万公斤(生麻)。还有油茶、茶叶、甘蔗、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柑桔和黄麻产量居全县首位。乡办企业有副食品厂、锅炉厂、木器厂、基建队等,大部分村庄通了电。
乡内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往东通县城,往西通抚州,往北通琉璃、陈坊积等乡,往南通疎山寺。闻名县内外的土特产品有油面、金桔饼、豆豉。
中国工农红军于1933年1月在乡境东部的大仙岭击溃了国民党军队,取得第四次反“围剿”中金溪战役的胜利。
琉璃乡 位于县城西北,以驻地琉璃岗而得名,东靠合市和崇麓乡,南连大仙岭乡,西界临川县七里岗乡,北邻陈坊积乡和东乡县黎圩乡,乡驻地距县城30公里。
解放初属四区,1952年属七区,1958年成立琉璃公社,1966年12月,黄源、陈坊两公社并入该社,1969年4月,合市公社的樟墟大队又并入该社管辖。1972年调整社队规模,划出陈坊公社,同时划出樟墟大队归回合市公社管辖,1984年改为乡。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148个村民小组,109个自然村。全乡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31371亩,18260人,均系汉族。
境内岗岭交错,土地瘠薄,干旱缺水。解放后,兴修水利,修建了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4座,小水库和山塘20余座,开挖灌溉渠道1条,使全乡大部分农田达到旱涝保收。经济以农业为主,1985年粮食总产1436万公斤,成为全县重点产粮乡之一。经济作物有红麻、大豆、西瓜、生姜、甘蔗等,印山西瓜闻名全县。
乡内有中学2所,完小13所,村小11所,幼儿园2所,影剧院1座,文化站1个,卫生院1所,供销社1所。部分村通了电。
乡办企业有木器厂、炸石厂、砖瓦厂、印山石厂、电厂、皮革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等。乡政府驻地有公路通往县城及各村民委员会。
陈坊积乡 位于县城西北部,以驻地陈坊积而命名,东、南两面紧靠琉璃乡,西与临川县太阳、七里岗乡毗邻,北与东乡县岗上积乡和黎圩乡接壤。乡驻地距县城40公里。全乡面积36平方公里,有耕地14977亩,辖6个村民委员会,52个村民小组,46个自然村,8618人,均系汉族。
解放初属四区,1952年属七区,1958年属琉璃人民公社,1961年建社,1966年又并入琉璃公社,1972年恢复陈坊公社,1984年改为乡。
地势东高西低,齐岗水由东向西流经全境,除沿河冲积的小平原外,基本上都是岗阜起伏的岗地。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红麻、油菜,兼种西瓜、生势、甘蔗、芝麻、花生、大豆等。1985年,全乡粮食总产566万公斤,红麻59.5万公斤(生麻),油料折油1.65万公斤。
乡内有花爆厂、毛笔厂、饮料厂、砖瓦厂、建筑队、综合场等乡办企业,有供销社1所,初中1所,完小6所,村小24所,幼儿园2所,卫生院1所。乡政府驻地有公路通至县城和抚州及各村民委员会。
合市乡 以驻地合市街而得名,位于县城西北。乡境东邻双塘镇,南靠崇麓乡,西与琉璃乡毗邻,北与东乡县黎圩乡接壤。
解放初属三区,1958年属七区,部分村属三区。1958年成立霞澌人民公社,1959年社址从霞澌龚家迁至合市街,改名为合市人民公社,1969年扩社并队时该社被撤销,1972年调整社队规模时重新恢复,1984年改为乡。全乡面积为66平方公里,耕地24074亩,下辖8个村民委员会,77个村民小组,82个自然村,11760人,其中汉族11759人,畲族1人。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境内低丘田垄相间,齐岗水由东向西流经社境长达19公里。1985年粮食总产916万公斤。经济作物发展也较快,1985年红麻总产97万公斤(生麻),油料折油2.35万公斤。
乡内有中学1所,完小8所,村小22所,幼儿园1所,卫生院1所,供销社1所。乡办企业有锅炉厂、花爆厂、米粉加工厂等。部分村庄通了电。
交通较为方便,双塘至陈坊公路和崇麓至合市公路穿过境内15公里,全乡8个村民委员会都可通车。
崇麓乡 位于县城西北,以驻地崇麓而得名。乡所在地距县城12公里。乡境东靠珊城乡,南与枫山乡接壤,西与琉璃乡毗邻,北与合市乡交界,全乡面积为56平方公里,耕地16833亩,下辖6个村民委员会,69个村民小组,51个自然村,8369人,其中汉族8367人,壮族2人。
解放初属三区,1958年属合市公社,1961年12月建社,1969年4月崇麓、琅琚、厚山3个公社合并称前进公社,1972年恢复崇麓公社,1984年改为乡。
地势东南高,中部和东北部偏低。境内丘岭连绵,低岗坡阜和田垄相间,土地瘠薄,且易受旱。解放后,兴修水利,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85年全乡粮食总产达722.5万公斤。红麻、西瓜、生姜、茶叶等经济作物也都有较快的发展。
乡内有初中1所,完小6所,村小10所,幼儿园6所,卫生院1所,1985年1月新办敬老院1所。
乡办企业有发电厂、综合厂、砖瓦厂、糕点厂等。商业有供销社和供销分店。乡政府驻地每天有班车往返县城,境内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大部分村庄通了电。
陆坊乡 地处县城北面,以驻地陆坊而得名,乡驻地距县城14公里。乡境东与对桥乡毗邻,南与黄通、珊城乡接壤,西与双塘镇相连,北与东乡县瑶圩乡和红光垦殖场交界,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23902亩。
解放初属二区,1958年成立公社,1984年改为乡。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71个村民小组,69个自然村,12719人,均系汉族。
境内属丘陵地带,东南高,西北低,中部是大畈,全县最大的水利工程——高坊水库大坝座落在该乡的石溪村境。经济以农业为主,1979年粮食亩产就超过了400公斤,1985年粮食总产1426万公斤,是全县重点产粮乡之一。经济作物有红麻、油菜、田塍豆、甘蔗等。方何村出产的米粉闻名全县。
乡内有中学1所,完小9所,村小42所,幼儿园2所,卫生院1所,乡驻地有文化站、电影院、供销社。
乡办企业有综合厂、鱼杆厂、冰棒厂、基建队,村办企业10个。交通运输方便,南城至鹰潭的公路由南向北横穿全境,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宋代著名理学家陆九渊(象山)是该乡青田(今陆坊)村人。
对桥乡 位于县城东北部,以辖境对桥而得名。乡境东邻何源乡和贵溪县鱼塘乡,南接高桥林场,西连陆坊乡和东乡县红光垦殖场,北靠余江县塘朝源农场。乡驻地上戴村,南距县城24公里。全乡面积106平方公里,耕地31123亩,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84个村民小组,67个自然村,14598人,均系汉族。
解放初属二区,1958年,畅田、对桥等大队属旸田公社,后改称横源公社,1968年并入何源公社;太坪、龚家、庄坊等大队1958年属陆坊公社,1961年12月成立太坪公社,1968年又并入陆坊公社。1970年冬成立对桥公社,1984年改为乡。
乡境地处丘陵,田畈与山丘相间,东高西低,三港水自东向西流经该乡。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是全县主要产粮区。1985年粮食总产达1597万公斤,人平贡献居全县首位。经济作物有红麻、茶叶、油茶、田塍豆等。林业很兴旺,现有杉木林16700亩,是全县杉木林基地之一。
民国时期乡内无一所象样的学校和医院,文盲普遍,丝虫等地方病流行。至1985年发展到有中学1所,完小4所,村小38所,医院1所,丝虫等地方病基本消灭。
乡内商业网点有供销社1所,分店3处。乡办企业有红砖厂、砖瓦厂、基建队等。境内交通比较方便,南城至鹰潭的公路贯穿全境,另外、乡村公路沟通全乡各村民委员会。
对桥乡1980年被评为江西省先进单位,受到省人民政府的嘉奖。1984年12月,又被评为全省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先进集体,受到省委、省人民政府的表彰。
何源乡 位于县城东部,乡驻地三江口,距县城36公里。乡境东北界贵溪县上清乡,东南邻贵溪县耳口林场,西靠高桥林场及黄通乡,西北与对桥乡相连。全乡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17302亩,林地93180亩,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10157人。其中汉族10131人,畲族22人,苗族4人。
解放初属二区,1958年属黄通公社,196J年分属剡坑公社和孔坊公社,1969年建何源公社,1984年改为乡。以辖境内何源村在1933年曾建立苏维埃乡政权之故而得名。
乡境东南群山连绵,中部和西、北部丘阜田垄相间,最高处笔架峰(又称崖山),海拔1363.4米,为全县之巅。三港水贯穿该社全境,沿港有两个冲积而成的小平畈。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共修建了小(二)型水库1座,滚水坝2座,水利发电站2座,这些水利电力设施为本乡农业、乡办企业及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
乡政府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山区自然资源发展多种经营生产。1985年,全乡粮食总产937.5万公斤,营造杉木林6000亩,茶叶1000亩,柑桔1500亩。何源、郑家村民委员会除盛产杂木、毛竹外,还有冬笋、香菇等土产品。
交通亦称方便,县城至黄通的公路穿境而过,乡政府驻地还有乡村公路与各村民委员会相连。
乡内有中学1所,完小8所,村小14所,幼儿园6所,卫生院2所,电影放映队7个,供销社1所,下设3个分店。乡办企业有锅炉厂、木制品加工厂、锯板厂、鞋楦厂、酒厂、冰棒厂等。
黄通乡 地处武夷山脉西麓,乡驻地黄通,位于县城东部的群山之中,距县城约15公里。黄通原道路阻塞,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大将黄表来此镇守后始通,黄通得名于此。
乡境东与沟树垦殖场接壤,西与陆坊、珊城乡相邻,南与资溪县高田乡、嵩市镇交界,北与高桥林场毗连。1958年建黄通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为黄通垦殖场,1969年并入何源公社,1972年重建黄通公社,1984年改为乡。全乡面积88平方公里,耕地10625亩,下辖5个村民委员会,49个村民小组,43个自然村,7519人,均系汉族。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耕地多为排田、垄田,土地瘠薄,经过改造,自1980年起,粮食亩产超400公斤。到1985年,粮食总产达651.5万公斤。林业发展较快,林、竹采伐量为全县之冠。乡办企业有综合厂、锅炉厂、棕床厂、酒厂、园艺场、基建队等,产值在100万元左右。
乡内有中学1所,完小5所,村小12所,幼儿园6所。还有影剧院、文化站、医院,供销社。乡政府驻地每天有班车通往县城和鹰潭,交通便利。
高桥林场 以境内大村高桥而得名,驻地位于县城以东偏北处的山沟里,距县城24公里。场境东靠沟树垦殖场,南邻黄通乡,西界陆坊乡,北与对桥、何源乡相连。全场面积24平方公里,有林地25000亩,耕地2837亩。解放初属五区,1958年属黄通公社,1969年属何源公社,1972年重又划归黄通公社管辖,1974年建场。现辖2个村民委员会,1个采育队,12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1716人,其中汉族1671人,畲族45人。
高桥林场为国营单位,分全民、集体所有制两个部分,其全民所有制部分以营林和木竹加工为主,集体所有制部分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
境内山峦起伏,岗垄相间。建场以来,积极贯彻以营林为主,采育结合的方针,开展大面积的植树造林,至1981年,共营造杉木林3480亩,泡桐80亩,擦树50亩。1985年,该场林业产值达15.97万元,粮食总产167万公斤。
林场有完小1所,村小6所,及医院、商店、电影队等。
沟树垦殖场 位于县城西北,以驻地沟树得名,距县城36公里。场境东靠何源乡、贵溪县耳口林场,东南与资溪县高阜乡交界,南邻高桥林场、黄通乡,西北均与何源乡相连。全场总面积40平方公里,有耕地4201亩,林地53289亩。下辖3个分场(村民委员会),19个自然村,3719人,其中畲族3人,汉族3716人。全民所有制职工422人。
1958年,县组织上山下乡干部建场,同年公社化,划出一部分归黄通、剡坑公社管辖。1959年6月,黄通、剡坑两个公社全部划归该场管辖,改名黄通垦殖场。1961年12月,黄通、剡坑两社分出,1966年再次合并,称黄通垦殖场。1969年,该场划为何源公社管辖,改称何源公社综合垦殖场。1972年,场社分开,恢复沟树垦殖场。
场境地处山区,农、林、工、商综合经营,全场现有用材林20150亩。1985年粮食总产206万公斤。林业以植树造林为主,每年约植杉树700亩。场办工业有瓷厂、工艺美术厂、化工厂、发电厂、电讯器材厂等,1985年总产值为121万元。F设木竹公司和商业公司。
场内有中学1所,小学8所,职工医院2所。公路交通方便。
该场1980年被评为江西省先进单位,受到省人民政府的嘉奖。
附:驻县单位 一、江西国营秀谷华侨农场 场部在县城秀谷大道,与县民政局福利厂毗邻。以驻地县城秀谷镇而得名。该场前身为金溪县“五·七”综合垦殖场,始建于1968年,由地区属枫山、安山、冠峰垦殖场和县属东升垦殖场,共大金溪分校周庄生产基地及砖瓦厂合并组成。1979年II月,因安置印支难民需要,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改为现名,并划归省侨办领导。全场辖安山、下肖、金山、冠峰、归侨、湖塘、周庄、枫山8个分场,15个场建自然村,1759人,其中归侨(印支难民)139人,职工1054人,归侨职工68人。场内建有7个初制茶厂和1个精制茶厂及橡胶厂、综合厂、花爆厂。总场有医院、学校、幼儿园、茶科所和一座综合性的商业大楼。各分场均有医疗、教育、商业网点。
农场以茶叶生产为主,农、林、牧、副、工综合发展,1985年有水田1031亩,山地14392亩(分布在左坊、珊城、枫山、秀谷4个乡(镇)的境内,均属于平岗丘陵地带,适宜发展茶叶生产),茶园4483亩,柑桔园265亩。1974年开始采摘茶叶,1985的采摘面积达2370亩,是年产干茶17.5万公,斤,茶叶畅销全国,现已成为抚州地区新兴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
场内设立总场和分场两级管理机构,单独核算,盈亏包干。先后设立了党委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生产技术科、人事劳资科、供销公司、武装部、派出所等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现有固定资产2624万元。1980年起,实行退休制度,至1985年有退休工人78人。
一、江西拖拉机制造厂试验 站 位 于城西偏北7公里的平岗上,处金临公路北侧。1978年10月开始筹建,1979年10月正式成立,有职工10余人,属江西拖拉机制造厂管辖下的科级单位,为拖拉机性能试验之地。到1985年,有职工20人,下设供销部、生产部、修理部、储运部、后勤部、江西青年综合供销公司,创办了职工子弟学校和养蛇场。建有办公大楼、大礼堂、车间、车库等房屋11栋,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主要设备有发电机2台,各种机床7台,拖拉机3部,手扶拖拉机1部,汽车3部。代管单位有江西青年综合试验场,有职工35人,栽种柑桔80亩,茶叶180亩。
第三节 自然村 全县的自然村,清同治版《金溪县志>记载有964个,1982年地名普查统计有1092个,其中废村41个,实际有人居住的村为1051个,1985年底有1064个。
自然村的分布,以山、水、交通等条件形成疏密不一。沿河两岸村庄较集中,人口稠密。东部山区村庄稀散,人口较少。1000人以上的村庄有石门、双塘岗、丁家、洛城、中洲、孔坊、琅琚、旸田、黄坊、高坪、黄通。
表1-3 自然村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第二篇 自然环境 第一章 地质地貌 第一节 地质 金溪位于北武夷山隆起带北部边缘与官帽山隆起带南部边缘之间,即东乡盆地南部构造复合交汇处,境内有元古界震旦系尚元群老地层,为基底层。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复盖在基底层,加里东期侵入岩体之上。
元古界震旦系下统尚元群地层,分布于东北、东、东南、南部,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约占总面积20%。
中生界侏罗系上统打鼓顶组及白垩系中统南雄群地层,分布于北、西北、西、西南部,呈北、西北~南、南西方向展布,约占总面积20%。
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分布于中部,约占总面积60%。
二节 地貌 金溪地形,东南高西北低,高处是丘岗,低处是农田和河港。全县地形图状如鸡冠花,东西部宽出,北部宛似锯齿,形如花冠,南部狭缩,形如花柄。
全县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类型。县内有海拔高度500~1363米,相对高度300米以上的中、低山地20.3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0%,分布在东南部边缘,属于武夷山脉东北端天旭山山麓,以崖山最高。海拔高度100~500米,相对高度50~200米的丘陵面积142.47万亩,占总面积70%,高丘处于低山之下,分布在东部黄通、何源一带,其余地方,以中丘为主,兼有低丘。海拔100米,相对高度50米以下的平原面积40.7万亩,占总面积20%,分布在沿河的芦河、石门、浒湾、陆坊等地。
第二章 山岭河流 第一节 山岭 崖山又称岩头蜂、笔架峰,在县东,距县城约30公里,雄壮陡绝,谷深洞奥,南接云林,东连琵琶。上有三老峰、龙潭,下有汤家洞、黄家山、龙须井。海拔1363.4米,为金溪最高峰。
出云峰在县东,距县城约25公里,海拔1278米,为云林三十六峰中的最高峰,因山峰直插云天而得名。
西岗山在县东,距县城约22公里,主峰海拔1233.4米,系武夷山支脉,盛产木材、毛竹。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