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阴夏布的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特色农产品》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059
颗粒名称: 棠阴夏布的历史沿革
分类号: TS106
页数: 2
摘要: 夏布,因专供夏令服装和蚊帐之用而得名。是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是我国的传统纺织品之一。苎麻,也称白叶苎麻,是多年宿根草本植物,是一种优质高产的纤维作物,自古便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它的纤维长度为棉花的6~10倍,抗张力强度比棉花高8~9倍,且吸水快干、易散热,制成麻布,易洗易干,透气通风,穿着凉爽,神农誉麻,史称“富贵丝”。宜黄棠阴夏布始于明代中叶。棠阴夏布在当时能誉名中外的不仅是能织出800~1 200筘的精、细、光、滑、软的夏布,而且是国际国内进行漂染深加工的唯一生产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棠阴夏布生产面临泯灭。尔后,夏布产量逐年减少。
关键词: 夏布 历史

内容

夏布,因专供夏令服装和蚊帐之用而得名。是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是我国的传统纺织品之一。苎麻,也称白叶苎麻,是多年宿根草本植物,是一种优质高产的纤维作物,自古便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它的纤维长度为棉花的6~10倍,抗张力强度比棉花高8~9倍,且吸水快干、易散热,制成麻布,易洗易干,透气通风,穿着凉爽,神农誉麻,史称“富贵丝”。
  宜黄棠阴夏布始于明代中叶。到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最为兴盛,建有织布坊(除家庭作坊)100多个,漂染坊20多家,兴起了专门从事经销夏布的夏布行,其中以同和夏布行为最大。明清时期,棠阴夏布因光洁细嫩、蛟似白雪、薄如蝉翼而蜚声中外,盛时年产40万匹以上,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泰国、菲律宾一带和国内各地。与万载夏布合誉,素称江西纺织业中的两颗明珠。棠阴夏布在当时能誉名中外的不仅是能织出800~1 200筘的精、细、光、滑、软的夏布,而且是国际国内进行漂染深加工的唯一生产地区。1939年,棠阴创办了麻职学校,除开设普通中学基础课程外,另设了苎麻、漂染、纺织、机织、意匠分解等专业课程。短短7年中,培育了200多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棠阴夏布生产面临泯灭。经过几年恢复,1956年夏布产量达到1. 91万米(折合1 194匹),为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最高年产量。尔后,夏布产量逐年减少。到20世纪80年代后,仅有少数农户织造一些粗夏布自用,销售数量极少。现在,棠阴及周边还有部分艺人从事夏布织造,但已无法形成规模,只有零星生产,且多为自给自足。

知识出处

抚州特色农产品

《抚州特色农产品》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正当抚州农业快速发展之际,“互联网+”热潮滚滚袭来,为抚州现代农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这个历史关口,如何使抚州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推动抚州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是有志于抚州“三农”事业的我俩久久思索的问题。我们相识于20世纪90年代初,长期在政府机关共事,后虽在不同岗位却共同服务“三农”大业。相似的经历、共同的志向,特别是满怀对“三农”工作的激情,让我俩产生了思想碰撞,形成了共识共鸣,决心要为抚州农业发展再出份力,做一件虽然十分艰辛但却很有意义的事情。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研典习籍、上下求索,拜访专家、求教农民,最终决定从梳理抚州农业发展史入手,从研究抚州农业对经济、社会、人文发展影响着力,从历史脉络中汲取发展现代农业的精华,编纂一套《抚州农业》丛书,以填补抚州历史上至今没有系统介绍抚州农业发展的典籍资料的缺陷和空白,让有志于研究抚州的学者以资借鉴,让有意于抚州发展的投资者有所遵循,让有为于抚州现代农业的从政者汲取营养,并期许成为宣传抚州的窗口、农民致富的工具、传统美食的展台,以此表达我们对抚州的深深眷恋,对抚州现代农业发展的拳拳之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