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的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224
颗粒名称: 临川的丧葬
分类号: K8
页数: 2
摘要: 我国古代对于人的死亡看得很重,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其进入“另一世界”的祝福,很早就形成了一些繁复而严格的礼仪。临川区域各县清末明初的丧葬习俗,其主要程序大致相似,细节稍有不同。
关键词: 风俗习惯 专题研究

内容

丧葬:我国古代对于人的死亡看得很重,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其进入“另一世界”的祝福,很早就形成了一些繁复而严格的礼仪。临川区域各县清末明初的丧葬习俗,其主要程序大致相似,细节稍有不同。城乡居民办理丧事,一般丧礼主要程序有“买水”、“装殓”、“吊奠”、“出殡”和“园坟”等。所谓“买水”,就是孝子穿着孝服到河边提回一壶河水,替死者洗脸洗身。净身后,方可穿衣入棺。接着“装殓”,孝男孝女均应随侍在侧,亲视含殓。富有人家遗体扎丝绸、穿棉衣,并在死者口中含金银,贫穷人家则一切从简。入棺后,不能立即盖棺,待次日方可关殓。三日之内应早晚在灵前哭祭,以表孝心。三日后是“吊奠”,也称“吊丧”、“吊孝”,举行凭吊仪式,孝子跪于灵侧,在哀乐声中亲友依长幼之序,面对灵牌,顶礼膜拜。吊瞎毕,、邀请亲友进餐,俗称“吃斋饭”。豪富人家吊莫仪式更为庄重,主祭者要读诔章,请道士设坛做道场,超度亡灵。一般家庭做完头七(死后七天)斋事,即行出殡安葬,富有者,得做完七七四十九天斋事,再择吉日出殡安葬。出殡安葬时死者亲戚和生前好友均参加。出殡时其仪式规格不一。富有者,灵柩前要鸣锣开道,举引魂幡招引,小吹、香案随后。到葬地即下葬,培土砌拱,竖碑立墓,孝子叩首跪拜与死者告别。最后是“园坟”,就是安葬后三日,家人穿孝服携酒食复检坟墓、培土、植草被,叫“园坟”。
  清末明初的丧礼虽比先秦简化,但仍然很繁复、琐碎。 如出殡之后,家中要设香案,供奉灵位,扎“灵屋”,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供品不断,香火不绝,满七才拆灵堂,将灵牌请入祖宗行列。其后 ,守制继续,满一年,要行周年祭。丧父母者,守孝三年,期间逢考不能应试,居官离任回家,谓之“丁忧”,又称“守制”。守制(守孝)期间,还应披白带孝,忌穿华丽衣服,不远出,不办婚嫁喜事,守孝第一个春节不拜年,贴素色春联,端午节不包粽子,……等等。所有这些,既夹有鬼神迷信的消极因素,亦是儒家孝文化在丧葬上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丧礼不断改革,城市已盛行火葬,旧时代的那套陈规陋习正在逐渐革除。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