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谚语、俗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220
颗粒名称: 临川谚语、俗语
分类号: H1
页数: 5
摘要: 临川文化历史悠久,临川谚、俗语源远流长。由于临川文化的农耕性质,临川谚、俗语也总结了临川人民的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认识。农谚和气象谚在临川谚、俗语中含量最为丰富。在农谚中,举凡农事季节,土壤耕作,积肥施肥,农田水利,良种选育,作物栽培,田间管理,适时收获,各方面的经验应有尽有。
关键词: 语言学 社会习惯语

内容

谚语和俗语在我国古代是互解的。《礼记·大学》释文:“谚,俗语也”。《汉书·五行志》颜注:“谚,俗所传言也”。临川语言文化系统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群众语言的丰富,生动和富有表现力,使临川语言文化积累了深厚的原始资料,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源泉。在大量的群众语汇中,谚语和俗语又是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最富哲理性和科学性的语言形式。它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体验的总结。在百口交诵、广泛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创造丰富,修改加工,润色提高,逐步形成了谚俗语凝炼、警策、形象、表意精当、透辟、深刻等特点。
  临川文化历史悠久,临川谚、俗语源远流长。由于临川文化的农耕性质,临川谚、俗语也总结了临川人民的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认识。农谚和气象谚在临川谚、俗语中含量最为丰富。在农谚中,举凡农事季节,土壤耕作,积肥施肥,农田水利,良种选育,作物栽培,田间管理,适时收获,各方面的经验应有尽有。例如: 有口就要吃,有根就要肥。
  作田冒巧,就靠肥饱。
  人要勤,禾要耘。
  三分栽,七分管。
  春争日,夏争时,百事宜早不宜迟。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才栽禾,不够喂鸡嫫。
  五月不打扇,早禾看不见。
  芒种芒出,夏至禾出。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
  霜降不割禾,一夜空一箩。
  七葱、八蒜、九油、十麦。
  七月半,挖芋看;八月半,连兜搬。
  (晚禾)霜降不黄,不够供娘。
  水是命,也是病。
  肥要冬下,田要冬耕。
  在气象谚中,凡风、雨、雷、电、雾、露、霜、雪、冷暖、旱涝等自然现象,临川人民都作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在这些气象谚中,不仅有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判断,而且总结了防范自然灾害的朴素经验和正确规律。例如: “一九”“二九”,拢拳不出手。
  “三九”“四九”,行人冰上走。
  “五九”“六九”,冷缸好做酒。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脱衣衫。
  再到“八九”,沿河看柳。
  春打“六九”头,雨水不用愁。
  雷打惊蛰前,无水做秧田。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要明不得明,谷雨要雨冒有雨。
  吃了端午棕,还有三日冻。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
  六月六,晒得鸡蛋熟。
  六月六天睛,禾穗堆成堆;六月六落雨,禾穗烂成泥。
  过了七月半,日头打乱窜; 秋雨隔重墙,淋女不淋娘。
  九月不打霜,十月无霜打。
  过了冬至无时节,一交雨来一交雪。
  早晨红霞,等水烧茶;下昼红霞,干死古井老哈蟆。
  东虹晴,西虹雨,南虹北虹涨大水。
  春东夏西(指刮风),打马送蓑衣。
  春天南风雨咚咚,夏天南风一场空。
  秋天南风雨淋淋,冬天南风天不晴。
  久晴西风雨, 久雨西风晴。
  初一落雨初二看,初三落雨过月半。
  天上鲤鱼斑,晒柴不用翻。
  月光生毛,天睛不牢。
  烟不出屋,倾水煮粥。
  日头反照,大水进灶。
  雷打冬,十只牛栏九只空。
  朝有红云暮落雨,暮現红云晒死鬼。
  谚语和俗语主要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除了把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加以总结概括,口耳相传,世代相承之外,还有大量的谚、俗语,是劳动人民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总结。人类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在临川谚俗语中都能找到十分精辟的经验总结。特别是为人处世方面的谚俗语,形象地反映了临川人民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和生活态度。成为临川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谚、俗语,大多是深刻的警语。例如: 行要好伴,住要好邻。
  吃不穷,穿不穷,光吃不做一世穷。
  天上会落宝,也要起得早。
  早半工,晚半工,早起三朝抵一工。
  柴多米多,日子还多。
  一天省斤谷,十年做栋屋。
  好崽不要爷田地,好女不要娘嫁衣。
  水过田不瘦,客吃饭不穷。
  吃了清明饼,蓑衣挂上颈。
  赶路不怕慢,就怕路上站。
  和气走遍天下,蛮犟寸步难行。
  人要亲,糯米要真。
  栽禾看秧,娶亲看娘。
  礼到人不怪,油多不坏菜。
  子不嫌母丑,狗不怪家穷。
  虎死留皮,人死留名。
  检漏赶天晴,读书趁年轻。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没到七十八,莫笑人家瘸和瞎。
  交人要交心,浇树要浇根。
  临川谚、俗语的表现手法十分生动。它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双关等多种修辞方法,善于用高度浓缩、形象的语言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谚、俗语中的警句、隐句侧重喻事喻理,明快中寓庄重,夸张中有严肃;而歇后语则侧重喻形喻情,形象中寓幽默,感情中见真理,新人耳目,发人深省。常见的隐语有如: 半斤鸭子四两嘴,除了毛就是屎。
  千拣万拣,拣到一个漏灯盏。
  稀泥糊不上壁。
  出门观天色,进门看气色。
  穷莫靠亲,冷莫靠石。
  坛口扎得拢,人口封不住。
  人心隔肚皮,锅心隔甑皮。
  说得白水能点灯。
  吃家饭屙野屎。
  满桌儿女,当不得半床夫妻。
  常见的歇后语有如: 眉毛上挂灯笼——眼前光。
  着蓑衣救火——惹火(祸)上身。
  铁木勺碰石水缸——硬碰硬。
  草蓝装黄鳅——溜光。
  叫化子烤火往身下扒——自顾自。
  偷吃抹嘴——假装正经。
  半夜眠梦戴凤冠——梦想。
  前锅冒滚,后锅瓜滚——乱插嘴。
  戴斗笠亲嘴——靠不拢。
  叫化子嫌米糙——不自量。
  棺材里伸手——死要。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