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临川的语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214
颗粒名称: 第十七章 临川的语言
分类号: H1
页数: 20
摘要: 临川音系的基本渊源和特点临川地介吴、越、楚国之间,受三方面文化的影响较深。方言、风俗都可以找到吴楚文化的积淀。当时的临川方言是一种类似或接近吴楚语言的土话。赣语作为汉语方盲的独立分支在西汉时期尚未形成。杨雄的《方言 》,许慎的《说文解字》都没有把赣语或以赣语的某一地点作为一个独立分支单独提到或间接提到。 可以肯定,赣语在西汉及在东汉前期尚未成为有别于吴、楚的独立分支,临川方言也是如此。
关键词: 汉语方言 古方言

内容

第一节临川音系三十年代初期,我国著名语音学家罗常培先生,在同临川籍的文学史家游国恩先生谈话中对游国恩先生独特的临川话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敏锐地发现临川方言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保持闭口韵尾,二是来纽三四等声母变成[t],三是章昌二纽变同端透。并认为临川方言有几点和客家话的系统相近。罗常培先生认为:临川音系在南方语言系统中发音独特,很可能代表北方客家迁徙遗传下来的语言流变和当地土著语言的变异,可以作为民族迁徙和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来研究。罗常培先生对此进行了多年研究,终于写成了著名的论著《临川音系》,建立了临川音系的基本体系,开了临川音系研究的先河。他是临川音系研究的开拓者,对临川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临川音系的基本渊源和特点临川地介吴、越、楚国之间,受三方面文化的影响较深。方言、风俗都可以找到吴楚文化的积淀。当时的临川方言是一种类似或接近吴楚语言的土话。赣语作为汉语方盲的独立分支在西汉时期尚未形成。杨雄的《方言 》,许慎的《说文解字》都没有把赣语或以赣语的某一地点作为一个独立分支单独提到或间接提到。
  可以肯定,赣语在西汉及在东汉前期尚未成为有别于吴、楚的独立分支,临川方言也是如此。
  在我国历史上,曾有三次大规模的客家大迁徙。所谓客家,是指历代从北方南下的移民。隋唐以前客家多从山西和河南迁至长江北岸,少数进入江西。但他们带来的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力,促进了中原汉语与江西土著语言的融合,形成了原始赣语。但这个融合过程非常漫长,这时移民还未大量移入临川,临川方言的土著色彩还十分浓厚。第二次移民大潮,发生在唐代中叶的天宝至德年间,由于安史之乱骚动了整个北部中国,再度迫使北方人民南移。而客家这时多从河南、皖北渡江入赣,复徙闽南、粤北。江西成为客家落户或中转的重要地区。后来黄巢起义,横贯几乎全国十省,河南西南部、湖北东南部、湖南东南、东北、广西东北、江西中部北部、安徽西南部、浙江西北部遭破坏最大。而这些地方,恰好是客家第一次迁徙的居住地。为了逃避浩劫,这些客家,其中大部分又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积累的名门望族,又不得不奔波迁徙。这时候全国战乱,民无宁居,只有江西东南部(饶水以南、赣水以东)、福建西南部、广东东北部未遭扰乱,再次成为客家迁徙的理想乐土。临川在唐末侥幸未受战乱破坏,且土地肥沃,民风纯朴,吸引了大量的北方移民,并在相当长时间内稳定下来。客家带来的北方话,便和临川方言合流,相互渗透吸收。经过长期糅合,形成今天这样的临川方言——既有典型的赣语言特色,又和客家语有很多共同之处的独特语言,罗常培先生称之为“临川音系”,并说它的方音系统“或许可以代表第二期客家遗传下来的语言”。① 赣方言的共同特征,是在声调上一般有6—7个调类,去声分阴阳,古全浊上和古阳去今合并为阳去。赣语的中心地区——鄱阳湖周围和赣江下游市县的突出特色是古今声母的送气不送气影响调类的分化,在声母上古次清和古全浊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合流,演变为全浊的塞音塞擦音声母,或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字不论平仄今读为相对的送气清塞音和清塞擦音声母字。大多数市县(n)[1]不分,[f][hu]不分,大多数市县无舌尖后音。在韵母上,果摄邦组,端系一般读[o],江岩二摄主要元音一般为[?],梗摄白读主要元音一般为[a],蟹合一端系字大多读为[i]或[ei],臻合一端系字大多今读[?n],部分县市无撮口呼。
  赣语经历了中原文化、语言与土著文化、语言的融合过程。这个过程大约在宋元之际基本完成,使赣语保持了一定时间的稳定性。明清以后,江西逐渐失去了政治文化在全国的特殊地位,也失去了交通的优势,由比较开放变得逐渐闭塞,逐渐使得赣方言各大片之间拉开了距离,形成较大差异。但是,由于临川在赣东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使它统领的崇仁、宜黄、乐安、东乡、进贤、金溪、南城、黎川、资溪、南丰、广昌等县在文化上保持紧密的联系,12个县(市)的方言虽有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保持了较强的统一性。首先,临川文化区域内语言调类一致性最强,均以7个调类为常见,7个调类的平、去、入各分阴阳、上声一个调类,只有南丰县稍有差异,古全浊上声的一部分字或大部分字读阳平调是显著特点。临川区域语言调型的共同特征是今上声为非降升调,今阴去为降调,阴入阳入的调型是阴入低,阳入高。其次,本区域声母最突出的共同特征有三个:一是透定二母开口一等韵字今读为[h](金溪、乐安部分地区除外),黎川县不仅透定一等字读[h],四等字也读[h];二是知组和章昌二母的三等韵字大部分或一部分今读[tt'](乐安部分地区除外),南丰、崇仁、宜黄、南城、黎川、广昌县限于今洪音,今细音读为[t 3t6'];三是来母细音读[t](南丰、广昌除外)。第三,本区域韵母数普遍比较多,均在60至70以上。韵母系统有别于其他赣语片的特征,最突出的就是普遍地保留了鼻韵尾[nmη]的对立,保留了入声韵尾[pt?]的对立。第四,临川区域词汇语法上也有较多共性。例如:热头(太阳)、排场(漂亮)、落雨(下雨)、上昼(上午)、下昼(下午)、做洗(洗澡)、纺线(丝瓜)、猥(玩)、水袜(袜子)、鼻屎客(小气鬼)、好好仂仂(无缘无故地)。雌性家禽均称“嫫”(mo),例如猪嫫、狗嫫、鸡嫫。表程度的副词“老”(最、很)用得十分广泛等。
  作为临川文化区域内的临川语言,可分为临川、南城两个小片,范围大致与旧抚州府、建昌府相当。临川片突出特点是泥来洪音相混,或者都读[1],或者虽有[n][1]但相混,来母细音读[t];精清从庄初崇六母今不读[tt'](乐安、宜黄除外);部分地区无撮口呼韵母。南城片的突出特点是泥来不混,[n][1]为两个独立音位;来母细音除南城、黎川县外,不读[t],精清从庄初崇六母今大部分读[tt'],均有撮口呼韵母。广昌县是赣语与客语两种方言的缓冲地带,具有双重性质,但从整体看可归入临川语言系统。
  二、临川语音分析根据罗常培先生《临川音系》的分析,我们选择今抚州话作为临川音系分析的一个点。二十年代罗常培先生录下的发音人是游国恩和黄森梁两位先生。游先生系今临川县湖南乡瑶湖村人,距今抚州市约2公里;黄先生系今临川县罗针乡湖西村人,距今抚州市约15公里。基本上能代表抚州市话的发音,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某些语言音素的变化,我们结合今天的语言实际,对临川音系韵调作下列归纳: 1.声母:共十九个,包括零声母在内: p布兵北p1铺普白m民米麦模 t都周犁t1 昌冲除徒f夫呼风红 1 奴南兰润 ts 租资摘做ts' 粗菜杂参 s 私山苏蛇梳舒 t6 猪姐节t6' 且轻吃 η 鱼人热 6 香收识悬 k 狗孤刚各 K‘ 苦开客 η 眼硬牛 h 何孝头学 o 衣阿野武去越特证:泥来洪音相混今读[1],部分字[nl]自由变读,来母细音今读[t],知组三等及章昌二母今读[tt'],透定二母开口一等口语常用字今读[h]。
  2.韵母共73个 a 沙家花车 ia 姐夜借爹 ua 瓜挂哇 o 多左歌 uo 过果锅 yo 茄靴 e 猪儒蛆些 ie 去鱼 ue 喂 a 耳如 l 资自私 i 雨移衣 u 姑土乌母妇 ai 街鞋代界解 uai 外怪快 oi 孩该赔 uoi 雷堆碎 ei崽来 Ui 规追鬼水 au 高刀包敲保 eu 招透走 ieu 标狗口 iu 周流油柳纠 am 咸谈减斩 iem 盐甜欠剑 om 敢甘含 em 占闪森 im 音金针心 an 班闲晏凡难 ien 天千坚尖 uan 关弯翻 on 安川团船 uon 官管碗 yon 全元悬 en 吞根生善邓 in 斤京英真勤 un 分温春敦 yn 轮君云 an 坑硬生程 iaηη 病轻饼兄 uaη 梗横 o η 江邦双旁 ioη 阳娘奖筐 uoη 广黄光狂 iuη 弓倾共龙 un 公中农风 m 姆模初厨 η 五 ap 搭鸭杂蜡 iep 叶贴捷帖 op 盒鸽喝 ep 摄涩涉 ip 十急执立 at 达杀瞎八 iet 铁节灭 uat 刮挖滑 ot 割拨活末 uot 脱捋润 yot 缺月越绝 et 浙舌彻 it 笔日毕 ut 出骨物 yt 桔律屈 a? 客尺白 ia? 吃壁笛 o? 卓浊学 io? 脚削略药 uo? 郭扩 e? 色黑得刻策 i? 逼敌直 ue? 国 iu? 肉六局欲 u? 族谷屋哭督特证:[a]舌位偏高,[u]作为介音和韵尾较开,作为韵母较关,处于零声母时有明显摩擦,与[t’]组合时可变为双唇颤音。
  3.声调:共七个阴平32 阳平24 上声45 例字刚寒古五阴去41 阳去12 阳入32 阳入4 例字盖共急七局肉特征:阳去为降升调,降的部分实际高度与阴平很接近,因而在连读中,在阴平、阳平、上声、阴去四个调类的字之前读如阴平调;在阳去、阴入、阳入字之前则保持原调不变。
  三、临川语言的特殊词汇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每一地方的方言,都有一定数量的特殊词汇,它与方音,特殊语法一起,构成该一地区方言的特性。临川语言同样有不少鲜活独特的词汇,它是临川语言的活化石。我们以普通话为参照系,举例如下: 普通话临川话普通话临川语太阳热头月亮月光闪电打霍闪去年旧年上月头个月今天今朝明天明朝上午上昼晌午当昼公鸡豪鸡公阉鸡线鸡母鸡鸡嫫母猪猪嫫蝙蝠叶老鼠田鸡石鸡苍蝇蝇子蜘蛛螅蠓臭虫乌蜱蚯蚓河鲲蜻蜓康虮飞蛾托灯婆丝瓜纺线祖父公公祖母婆婆父亲爹爹母亲姆妈儿子崽女儿女女婿郎姑妈贺姑舅舅母舅舅母霞妗丫环姨婆姨太太小老婆农夫作田个医生郎中情妇野老婆痢疾屙痢咳嗽坎(kom) 打喷嚏打哈脆秃头瘌子瘸腿拐子汗衫贴衣衫袖子衫袖手帕手捻子袜子水袜台阶斩阶厨房灶下窗户榱门浆糊糊浆肥皂洋碱没有冒有大概约摸美丽排场难看丑害羞怕耻龌龊邋遢结实牢知道晓得睡觉困觉大便屙屎喝水吃水抽烟吃烟怕着吓说话哇事闻嗅综合分析临川语言的构词方式,我们发现它与普通话构词方式有下列不同:一是临川话构词方式非常活跃自由,有的是构词词素任意颠倒,如“公鸡”称“鸡公”、“浆糊”称“糊浆”,有的词素与普通话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如“台阶”称“斩阶”、“阉鸡”称为“线鸡”,二是某一类事物构词方式有一定的规律性,如雌性禽兽均称“嫫”,鸡嫫、狗嫫、猪嫫等,三是词素中的副词特别活跃,如血红、墨乌、崭齐、雪亮、精甜、坑瘦、焦干、揪酸、辣湿、飘轻、纠园、喷香、鼻臭……四是许多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完全不同,如蚯蚓叫“河蛆”,“太阳”叫“热头”,“蝙蝠”叫“叶老鼠”,“丝瓜”叫“纺线”等;五是把普通话很多词义扩大使用,如“吃”,普通话是指把食物放在嘴里咀嚼下咽,而临川话扩大为“喝”、“吸”等,如“吃水”、“吃烟”、“吃药”,又如“烧”,普通话只作动词用,而临川话还作形容词,“水烧了”即指“水开了”。
  四、临川语言的语法举隅 1.名词常见的前缀和后缀。在亲属的称谓中,临川语言有比较固定的前缀。比如用于父辈的亲属常用“贺”(ho)(阳去),如“贺爷”、“贺姨”、“贺娘”等;用于母辈(妻辈)亲属常用“霞”[ha](阳平),如舅母称“霞妗”,妻弟称“霞口”,甚至姐姐也称“霞姐”。“子”字是用得最为广泛的名词后缀,象屋子、杯子、草席子、衣褂子、刀子、聋子、粽子、椅子、凳子、哑巴子、灯泡子、丸子等器物最多,这是比较明显的北方语言影响的结果。
  2.兼表程度而又习惯搭配的偏正式形容词:一是偏正结构中偏项虽有一定实义,但已有不同程度的虚化,偏项相当于程度副词“很”,“非常”、“相当”等,而其中大部分语素已很难写出本字,使用者只知其形象性的整体意义,这种偏项类似于前缀,但与一般的前缀有别,正项和偏项是习惯性组合,不能随便类推。例如:“雪薄”(指东西非常薄,下类推)、“角硬”、“蓬松”、“津甜”、“揪酸”、“刮淡”、“辣湿”、“1e滑”、“du短”。二是根据习惯形成固定搭配的偏正形容词有不同的重叠形式,且表意程度不同。(1) ABAB式:津甜——津甜津甜,揪酸——揪酸揪酸,啄苦——啄苦啄苦,这种重叠式比原式稍强; (2) AAB式:这种重叠式的表意有加强与减弱两种,甲比ABAB式稍强:津甜——津津甜,飘轻——飘飘轻,飞嫩——飞飞嫩,乙比原型AB减弱,相当于“有点儿B”,啄苦——啄啄苦,简咸——简简咸,喷溲——喷喷溲。这两种表意类型均是根据语言习惯而定,并无明确的分化条件。临川语言中表示“最高级”的方法有:(1)用“老”修饰单个形容词之后重复,形成“老A老A”式:深——老深老深,高——老高老高;(2)用“不晓得有几……”、“哇不来有几……”附在形容词前,构成“不晓得有几A (AB)”、“哇不来有几A(AB)等。
  3.使动词组:有一种固定使动词组,其结构是“动(形)十人(人家)”,例如:“烦人家”, “气人家”,“疑人家”,“痒人家”,“愁人家”。而口头上的习惯语是动(形)十死巴人”用得最多。比如:“急死巴人”、“气死巴人”、“痒死巴人”等。
  4.双宾语的语序:普通话表示给予类动词所带的指人宾语在前,指物宾语在后,而临川方言的语序恰好相反,指物在前,指人在后。如“我借十块钱张师傅”、“我送本书小李”、“你拿十斤桔子老周”。
  五、临川音系和普通话的差异 1.声调的差异抚州市调类调值与普通话对照调值比较表从调值调型看,阳平、阳去分别与普通话的阳平、去声近似,阴平和上声则差别较大。
  2.声母的差异: a.临川话把普通话中部分不送气清塞音、塞擦音声母读为送气清塞音、塞擦音声母。如普通话平声字“唐平穷群”、仄声字不送气“近舅旧坐共病白杂”等,临川语不论平仄一律读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即普通话[p t k' ts倒t6]均读为[p't' k' tS' t1s' t6]'。
  b.普通话读舌尖后塞擦音的字,临川话常读为[tt's]或[tt6],例如临川话中“猪朱诛主煮”等声母韵母为[ty],“除厨处住”等声母韵母为[t‘y],准声母韵母为[tyn],普通话均读[ts ts‘],临川话中“周舟洲昼” 声母韵母为[tiu],“抽绸丑稠”等为[t'iu],“车扯”为[t'a],普通话也均为[t1s t;s]。
  c.临川话[n 1]相混,开口合口相混,一般读[1],齐齿撮口不混,一般分别读[n l]例: A 拿难怒努脑 B拉南鲁路老 c牛扭娘宁女 D刘劣粮灵料 A、c普通话读[n],B、D普通话读[1],临川话中A、B—般读[l],c读[n],D大多读[l],普通话的[l]在齐齿摄口韵母前面,临川话均读为[t]。
  d.临川话中[f hu—]相混,下列例字普通话都读[hu—],而在临川语言中一般都读[f] 火货华化呼胡狐虎户互护灰回汇会怀淮画话欢活幻昏婚魂混荒慌皇宏烘红鸿挥辉慧 3.韵母的差异 a.临川语言的[o]相当于普通话的[o uo r] 例: 果摄一等帮组波玻坡婆破摸果摄一等端组多朵躲拖舵驼泥组左搓挫座梭琐见系A组哥可鹅蛾讹河荷科课 B组过果裹 C组卧伙货上述例字普通话分别读[o uo r],临川话基本上读[o],普通话的[o]只拼唇音[pp'mf] ,不拼其他声母;[ruo]只拼唇音以外声母,不拼唇音声母,二者互补,而在临川话中则相混。
  b.临川语言中常见的韵母[eu、ieu、oi、on、uon、en、uen、o η、io η、uo η],在普通话中却没有这些韵母。如“超潮兆召招照烧韶绍”,普通话均读[ao],而临川话则读[eu];“标表飘漂苗庙妙笑骄轿摇腰刁挑条调跳”,普通话均读[iao],而临川话则读[ieu];“蚕甘柑敢含庵暗看汉寒安”,普通话均读[an],而临川话则读[on]或[om];“官冠观贯管宽”,普通话读[uan],而临川话均读[uon],再如“浆蒋酱枪香乡向洋样养”,普通话读[iang],而临川话读[oη];“光广狂汪王”,普通话读[uang],而临川话读[uo η]等。
  c.普通话与临川话有一部分韵母相同,但使用范围则完全不同。例如普通话中“姐借且斜写谢爷夜野”均读[ie],临川话读[ia];普通话“槐淮坏怀”均读[uai],临川话则读[ai];普通话中“欢唤换幻患环”均读[uan],临川话则读[on(an)]。
  第二节谚语、俗语谚语和俗语在我国古代是互解的。《礼记·大学》释文:“谚,俗语也”。《汉书·五行志》颜注:“谚,俗所传言也”。临川语言文化系统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群众语言的丰富,生动和富有表现力,使临川语言文化积累了深厚的原始资料,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源泉。在大量的群众语汇中,谚语和俗语又是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最富哲理性和科学性的语言形式。它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体验的总结。在百口交诵、广泛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创造丰富,修改加工,润色提高,逐步形成了谚俗语凝炼、警策、形象、表意精当、透辟、深刻等特点。
  临川文化历史悠久,临川谚、俗语源远流长。由于临川文化的农耕性质,临川谚、俗语也总结了临川人民的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认识。农谚和气象谚在临川谚、俗语中含量最为丰富。在农谚中,举凡农事季节,土壤耕作,积肥施肥,农田水利,良种选育,作物栽培,田间管理,适时收获,各方面的经验应有尽有。例如: 有口就要吃,有根就要肥。
  作田冒巧,就靠肥饱。
  人要勤,禾要耘。
  三分栽,七分管。
  春争日,夏争时,百事宜早不宜迟。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才栽禾,不够喂鸡嫫。
  五月不打扇,早禾看不见。
  芒种芒出,夏至禾出。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
  霜降不割禾,一夜空一箩。
  七葱、八蒜、九油、十麦。
  七月半,挖芋看;八月半,连兜搬。
  (晚禾)霜降不黄,不够供娘。
  水是命,也是病。
  肥要冬下,田要冬耕。
  在气象谚中,凡风、雨、雷、电、雾、露、霜、雪、冷暖、旱涝等自然现象,临川人民都作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在这些气象谚中,不仅有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判断,而且总结了防范自然灾害的朴素经验和正确规律。例如: “一九”“二九”,拢拳不出手。
  “三九”“四九”,行人冰上走。
  “五九”“六九”,冷缸好做酒。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脱衣衫。
  再到“八九”,沿河看柳。
  春打“六九”头,雨水不用愁。
  雷打惊蛰前,无水做秧田。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要明不得明,谷雨要雨冒有雨。
  吃了端午棕,还有三日冻。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
  六月六,晒得鸡蛋熟。
  六月六天睛,禾穗堆成堆;六月六落雨,禾穗烂成泥。
  过了七月半,日头打乱窜; 秋雨隔重墙,淋女不淋娘。
  九月不打霜,十月无霜打。
  过了冬至无时节,一交雨来一交雪。
  早晨红霞,等水烧茶;下昼红霞,干死古井老哈蟆。
  东虹晴,西虹雨,南虹北虹涨大水。
  春东夏西(指刮风),打马送蓑衣。
  春天南风雨咚咚,夏天南风一场空。
  秋天南风雨淋淋,冬天南风天不晴。
  久晴西风雨, 久雨西风晴。
  初一落雨初二看,初三落雨过月半。
  天上鲤鱼斑,晒柴不用翻。
  月光生毛,天睛不牢。
  烟不出屋,倾水煮粥。
  日头反照,大水进灶。
  雷打冬,十只牛栏九只空。
  朝有红云暮落雨,暮現红云晒死鬼。
  谚语和俗语主要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除了把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加以总结概括,口耳相传,世代相承之外,还有大量的谚、俗语,是劳动人民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总结。人类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在临川谚俗语中都能找到十分精辟的经验总结。特别是为人处世方面的谚俗语,形象地反映了临川人民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和生活态度。成为临川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谚、俗语,大多是深刻的警语。例如: 行要好伴,住要好邻。
  吃不穷,穿不穷,光吃不做一世穷。
  天上会落宝,也要起得早。
  早半工,晚半工,早起三朝抵一工。
  柴多米多,日子还多。
  一天省斤谷,十年做栋屋。
  好崽不要爷田地,好女不要娘嫁衣。
  水过田不瘦,客吃饭不穷。
  吃了清明饼,蓑衣挂上颈。
  赶路不怕慢,就怕路上站。
  和气走遍天下,蛮犟寸步难行。
  人要亲,糯米要真。
  栽禾看秧,娶亲看娘。
  礼到人不怪,油多不坏菜。
  子不嫌母丑,狗不怪家穷。
  虎死留皮,人死留名。
  检漏赶天晴,读书趁年轻。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没到七十八,莫笑人家瘸和瞎。
  交人要交心,浇树要浇根。
  临川谚、俗语的表现手法十分生动。它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双关等多种修辞方法,善于用高度浓缩、形象的语言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谚、俗语中的警句、隐句侧重喻事喻理,明快中寓庄重,夸张中有严肃;而歇后语则侧重喻形喻情,形象中寓幽默,感情中见真理,新人耳目,发人深省。常见的隐语有如: 半斤鸭子四两嘴,除了毛就是屎。
  千拣万拣,拣到一个漏灯盏。
  稀泥糊不上壁。
  出门观天色,进门看气色。
  穷莫靠亲,冷莫靠石。
  坛口扎得拢,人口封不住。
  人心隔肚皮,锅心隔甑皮。
  说得白水能点灯。
  吃家饭屙野屎。
  满桌儿女,当不得半床夫妻。
  常见的歇后语有如: 眉毛上挂灯笼——眼前光。
  着蓑衣救火——惹火(祸)上身。
  铁木勺碰石水缸——硬碰硬。
  草蓝装黄鳅——溜光。
  叫化子烤火往身下扒——自顾自。
  偷吃抹嘴——假装正经。
  半夜眠梦戴凤冠——梦想。
  前锅冒滚,后锅瓜滚——乱插嘴。
  戴斗笠亲嘴——靠不拢。
  叫化子嫌米糙——不自量。
  棺材里伸手——死要。
  第三节陈彭年和《大宋重修广韵》 作为中华民族的国语——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历代学者对汉语的研究也有久远的历史。王力先生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的阶段;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的阶段;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①对汉语语音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当推北宋著名的语言学家陈彭年。
  陈彭年(961—1017)字永年,南城县人,父名省躬,鹿邑令。彭年幼年好学,天资聪颖,其母膝下只存一子,甚爱之,不准夜问读书,但彭年“篝灯密室,不令母知”。13岁,著有《皇纲论》万余言,为江左名辈赏识。南唐主李煜闻之,召入宫中,令子仲宣与之游。年少时,彭年受业于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的校订者徐铉门下。雍熙二年(985)考中进士,调江陵府司理参军,历任沣、怀二州推官,迁秘书郎,为大理寺详断官。咸平三年(1000)召试学士院,迁秘书丞、知金州。景德年初,代还,任直秘阁,因杜镐、刁衍推荐,任命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迁右正言,充龙图阁待制。大中祥符初年,迁秩工部郎中,加集贤殿修撰,三年改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六年,召入翰林,充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同修国史。国史修成,迁工部侍郎,九年拜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进兵部侍郎。天禧元年二月卒,年57岁。“真宗亲临,涕泗久之,又睹所居陋弊、叹息数四。”赠右仆射,谥文禧。
  陈彭年著述甚富,有文集100卷,《唐纪》40卷,早佚,今存《江南别录》、《贡举述略》,并参加修撰《册府元龟》、《玉篇》等书,在他的著作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广韵》一书。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宋真宗时,陈彭年与邱雍等奉诏根据唐代流传下来的《切韵》、《唐韵》一系列的韵书刊定撰集而重修。
  全书前后共经两次修订,第一次在景德四年(1007),第二次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并于是年六月敕改为《大宋重修广韵》。
  《广韵》原为增广《切韵》、《唐韵》而著,除增字加注外,韵部也略有增订,共收26,194字,注文191,692字,比隋朝陆法言所著《切韵》增加一倍多。是我们今日所见注释最繁富的一种早期韵书。《广韵》全书5卷,其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卷。首先按声调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二卷;上、去、入各一卷。
  第二是部。其次是卷内以部或韵母加以分类,若干韵母,不管有无介音,可以同属一个韵类。其中上平28韵,下平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共206韵。
  第三是小韵。在韵母里,再依声母分成小韵。也就是在每韵下面把同音字类聚成组,注明反切,成为一个小韵,共3890个。
  总之,《广韵》的内容结构是:全书分为五卷,206个韵部,286个韵母(亦称韵类,因为有的韵部包容有几个不同的韵母),3890个小韵。以小韵为基本音节。如东部“同”小韵下就有45个音字同属这个小韵,声母是d—,韵母是— u η,加上声调,掌握一个字,就可以推导44个字。《广韵》每部每个小韵都在前头冠以一个“o”号,以资识别。
  《广韵》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韵书,为其之前《切韵》各种增订本集大成的著作。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陆法言的《切韵》(601)是现在能看见的最早的一部韵书。但《切韵》原本已经不存在,最近发现许多唐人的手抄本。《切韵》流行全国,有许多增订本。最晚的增订本是1008年的《广韵》和1037年的《集韵》。一般人所说的《切韵》系统实际上是根据《广韵》系统。”可见,《广韵》是《切韵》、《唐韵》的继承和增广,并由此而得名。宋代王应麟曰:“隋陆法言为《切韵》五卷,后有郭知玄等九人增加。唐孙缅有《唐韵》。今之《广韵》则本朝景德祥符中重修,今人以三书为一,或谓《广韵》为《唐韵》,非也”。宋代李焘曰:“隋陆法言撰,唐郭知玄附益之者,时号《切韵》,天宝末陈州司马孙缅以《切韵》为谬略,复加刊正,号为《唐韵》之名,大中祥符元年改赐新名曰《广韵》”①。一般认为《广韵 》 206韵中193韵承陆氏《切韵》,2韵从《王韵》或开元本《唐韵》,11韵从天宝本《唐韵》。韵目的排列和四声的相承则依唐李舟的《切韵》。《广韵》虽然编排和注释体例与《切韵》大同小异,但由于它收字大增,释义详尽,引用典籍面广(计270多种),注文字数多,实际上又起了字书的作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按韵查检的同音字典,无论是诗赋用韵,还是解疑释惑,均可查阅。
  《广韵》是《切韵》系韵书的代表,宋元以来按字母次第纵横排列的等韵图,也是以《广韵》做原始基础的。凡是学习和研究汉语音韵史的人,无不以《广韵》作为主要依据的典籍。它不仅是我们研究周秦古音、六朝以迄隋唐音韵、乃至现代方音变异的重要凭借,而且也是研究文字、词汇和词义的重要资料。《广韵》在字形方面记载了不少的异体字和简体字,从中可看到不少文字在表音、表义和书写方面的发展情况和规律,是我们研究宋以前文字与词汇的资源。《广韵》还记载了当时的口语词汇,这对研究近代汉语也有参考价值。在《广韵》中,字的训释由简单趋于繁富,除采自训诂专书以外,还往往增添一些新的意义,这又是研究训诂和词义发展的重要资料。总之,《广韵》对辨音、正字、明义和考词都有重要的价值。著名《广韵》研究学者沈兼士先生指出:“《广韵》 一书,为记载中古文字之总汇,其形声字,比之《说文》,多逾3倍,其语汇亦较《说文》、《玉篇》为完备。《集韵》、《类篇》而降,字数虽有增益,然率多变体俗书,增犹不增也。故《广韵》实为承前启后之中心字典,凡汉语语根及语辞之纵横衍变,均可由其谐声系统为出发点以推求之。”我们可以说,《广韵》是汉语史研究的不可或缺的专著,而《广韵》的编撰者陈彭年不愧为我国古代著名的语言学家。

附注

① 罗常培《临川音系》第一章叙说 ① 王力《汉语史稿》上册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6月新版 ① 清顾炎武《音学五书·叙》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