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区域道教圣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210
颗粒名称: 临川区域道教圣地
分类号: I1
页数: 6
摘要: 区内道教圣地主要有二:一为南城麻姑山,一为乐安华盖山。
关键词: 道教 宗教文化

内容

临川区域道教,主要有全真教和正一教两大教派,明代以降,基本系以符篆为主要活动的正一派,道徒们以“道士”为职业,在各自的“香门”范围内,或应地方之请,设坛斋瓣,驱瘟祈雨,保一方之平安;或为户家之求,摆设道场,念经诵戒,逐魔捉鬼,超度亡灵,除病消灾。
  区内道教圣地主要有二:一为南城麻姑山,一为乐安华盖山。
  南城麻姑山,是我国东南道教名山之一。道教将天下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分为36洞天,72福地,麻姑山被排为第28洞天,第1 0福地,洞天福地兼而得之,素有与匡庐并擅其美之誉。
  麻姑山,原名胥门山,丹霞山。相传古时丹霞山有位心灵手巧的姑娘,人称麻姑。她在山中采菇拾到仙果,服果升仙后不忘乡亲,每每显灵家乡,为穷苦百姓除病消灾,频赐丰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仙姑,便把此山称为麻姑山。
  麻姑山自古以来,道风极甚。早在汉昭帝时(公元前86—前75),有仙人浮丘会及弟子王、郭2仙修道炼丹于此,至今留有飞升台陈迹。东晋著名道教学毒葛洪亦在此炼过丹药,其丹井至今尚存。唐开元年间,著名道士邓思璀(号紫阳)隐居于此。相传他修炼多年,一有“役神兵”之法。开元二十五年(737),皇上诏求方士,他欣然前往,在皇帝面前焚符舞剑,呼风作法,“使神卒朱兵讨西戎之犯境,若雷霆之变法,犬戎大败。”故被称为神人,封为天师。后来他又在玄宗面前大讲麻姑仙女能“攘除灾厄”“掷米成丹”的神功,宣称自己的法术尽得麻姑的神授。玄宗大悦,御赐金龙、玉简二宝,以镇麻姑山门。开元二十七年(739),麻姑庙落成,庙内供奉麻姑元君神像。天宝五年(74 6),玄宗复命增修仙宇,“降赐仙姑真仪,塑立诸像,显耀词宇”。自此,本郡士宦大肆宣扬麻姑山的灵秀和麻姑仙女的仙绩,麻姑山名声大噪。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南禅宗在我国南方的弘扬,麻姑山这座清幽的道教胜地,在道佛一家的思想背景下,又成为佛教思想的传播阵地。唐大历年间,南城县景云寺景云禅师在麻姑仙坛“讲四分律,度男女一万五千余人”。大历六年(771),抚州剌史、大书法家颜真卿登游麻姑山,作记述麻姑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牌《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仙坛记),麻姑山从此声名大振。
  麻姑山林茂竹秀,松奇石怪,紫霭苍岚,仙风缥渺,景色殊美,道观、寺院林立。麻姑山景观,计有36峰、13佳泉、99座庙宇、5大潭洞,备受朝廷重视。特别是赵宋一朝,麻姑山道佛两教盛极一时,影响巨大,真宗、仁宗、神宗、哲宗、徽宗、宁宗、理宗、高宗八代帝王对麻姑仙女及仙都观都有诰封,御封麻姑仙女为“真寂冲应仁佑妙济元君”,“真宗赐御书百余轴”藏之麻姑山仙都观,“高宗赐御书法帖十轴于仙都观”,“仁宗皇祜三年以御书明堂及明堂之内篆飞白二体藏仙都观”。
  由于麻姑山道名远播,风景秀丽,历代文人学士、官宦显贵多有登游。宋代文学家刘禹锡有诗说:“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①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祯九年(1636)十一月初二、初三、十七月二游麻姑山,其《徐霞客游记》有章叙其事。道教南派第五祖、琼山道人白玉蟾游历麻姑山胜景时,吟诗作序,题号“小有洞天”。明代广西副使王华在《集麻姑序》中写道:“吾盱为江右之名郡,山水之秀天下称焉。而麻姑又郡山之特殊者,故晋唐宋以来逮我朝诸名公闻人,慕其名者,未必不一游。” 华盖山(别名大华山),位于乐安县东南,离城20公里,海拔996米,周边百余里,原属崇仁县,1950年划归乐安县管辖,系雩山余脉,其由宁都北向逶迤入县境,经鹿角峰至南村与太平间,山势耸拔而起,状如莲花宝盖,遂名之。
  华盖山浮丘峰、五岳峰、着棋峰三峰对峙,素有江南绝顶三峰之称,相传浮丘、王、郭三仙曾在此得道飞升,而“仙弓”,乃浮丘向王、郭二仙传授”三五飞步之术,九一上清之法”的地方。唐大历四年(769),颜真卿闻华盖山之神奇传说,命军将至山寻得隋代开皇五年(585)的旧碑文,考究其源并撰写《桥仙观记》碑记,以志其事。由是,朝野轰动,历代公卿大夫和文人墨客无不对华盖山胜迹争相仰慕,纷纷前往,一睹为快。宋工部尚书谢谔、江西转运使李冲元、德庆太守曾丰、元代理学家吴澄、虞集、揭候斯、史学家危素、诗人何中、明戏剧家汤显祖、刑部尚书董裕、兵部尚书谭纶、大学士傅冠、吴道南、状元罗伦、罗洪先、名宦朱统锯、朱谋蝉等,均留下了游览的足迹和诗篇。罗伦作《登华盖山》,云:“华盖山,几千年,三峰峨峨高插天,上有金殿凌紫烟,青鸾白鹤相往返,下有桑麻松竹参差连,风景一似桃花源 ……”。福建籍新昌知县王世昌的《登大华山读鲁公碑》则写道:“高山常仰止,华盖此登临,落日驰飞步,清风洗夙心,仙游元洞杳,人语白云深,真迹凭谁问,颜公碑可寻”。颜真卿的《桥仙观记》碑文不仅获得后世公卿名士的称颂,而且引起最高统治者的关注。华盖山道观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计有“宝仙阁”、“华顶庵”、“三官殿”、“真君坛”、“九皇宫”、“仙人楼”、“观音堂”诸殿舍。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皇帝为“华盖山”赐名,御书赐“崇仙观”匾额,敕封传说中的丘、王、郭三道士为真君道号,并下旨维修山上道观。经修复和扩建的华盖山道观,从山麓至峰顶,“园光亭”、“憩霞轩”、“天官坛”,琼楼掩映,“宾仙阁”、“三仙殿”、“崇仙观”,金碧辉煌。整座建筑,布局严谨,建造工巧,气势轩昂。
  华盖山泉、石殊佳,风物奇秀,仙迹诱人,道声远播,历来为临川区域一大道教圣地。明清以来直至民国之时,每年农历八月,福建、安徽、浙江、湖南等省的香客,纷纷进山朝拜,名曰“朝华”。建国后,此风已无,然其旖旎的风光和众多的古迹、墨宝,仍吸引着不少人来此登临。
  道教产生以后,既作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直接发生着巨大而复杂的社会作用,又对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生发着自己的辐射影响。
  道教对临川区域哲学特别是陆象山“心学”形成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龙虎山第30代天师张继先作《心说》,陆九渊哲学思想体系是心论。
  张氏《心说》:“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大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①释“心”乃“宇宙之本”。
  陆氏“心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①,“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②,论“心”为“万物之源”。
  张氏《心说》:“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来之自有也。然则果何物哉?杳兮冥,恍兮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认识。强名曰道,强名曰神,强名曰心,如此而已。”言道不外索,本心固有。
  陆氏“心学”:“万物轰然于方寸之间 ,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③,“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①。去善恶为“心”之本然,无须外求。
  张氏《心说》,教人无念无欲,必成真果。
  陆氏“心学”,导人无思无为,乃是养性之道。
  象山书院建在道教发源地之一的龙虎山区,座落于道教鼻祖张天师的眼皮底下。陆九渊为32代天师张守真写过挽词(《挽张正应》)⑤,与33代天师张景渊通过书信(《与张德清》⑥,给36代天师张嗣宗之曾孙张禹锡作过墓志(《张公墓志》)⑦。这些联系和交往,为陆九渊心学接受道教影响提供了直接条件,而唐宋以后,以儒教为主导,儒释道三教合一,并各从其他两教吸取思想,以强化自己,则是心学接受道教影响的历史原因。
  道教对临川区域文学的影响极为深广。“钟旭打鬼”、“关帝显圣”、“麻姑上寿”与“八仙过海”的仙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道教对民间信仰有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广大城乡,敬玉皇,奉财神,贴门神,供灶君,崇关帝,信土地,畏城隍,代代传承,相衍成俗, 蔚为风气。许多地方,以道观、神庙为中心,每年定期举行以迎神、演戏、产品交易为内容的庙会活动。南城县株良乡祥冈山道观,供奉许仙(许逊)真君,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十九、二十日三天举行庙会,祈神、演出、赌博、卖卖买买,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此外,行业神的崇拜亦很盛行。
  第三节基督教的传入基督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及一些较小的派别),早在公元7世纪时传入中国,16世纪以后在我国深入传播。
  临川区域基督教主要有天主教和新教(狭义基督教)两大教派。它是基督教在江西广泛传播的大格局下,开始自己的传播史的。天主教于17世纪初传入本区;新教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陆续在本区传播。
  临川区域天主教会分设南城、抚州两大教区。
  南城教区设立于1928年,原属余江教区圣味增爵会管辖,教区成立后,改由圣葛隆巴会的爱尔兰籍教士利伯高任主教。南城教区统领南城、南丰、广昌、黎川、资溪五县教务,至1948年底,区内13个堂口,计有教徒9389人,房屋96栋,土地287.6亩。其中: 南城县天主教,于1616年由葡籍罗如望传入,1630年葡籍教士费奇观在县城建立第一座教堂,随后在上唐、株良、珀歼、游家、硝石等地发展了5个堂口,爱尔兰籍教士德律亨、梅开五先后任总铎。有教徒4752人,房屋54栋,土地90亩。
  南丰县天主教,于1 8世纪初传入,先后在县城北关和潋注两

附注

① 刘禹锡诗《麻姑山》 ① 《龙虎山志》卷11《艺文》 ① 《陆九渊集》卷36《年谱》 ② 《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 ③ 《陆九渊集》卷34《语录》 ④ 《陆九渊集》卷1《与曾宅之》 ⑤ 《陆九渊集》卷25《诗》 ⑥ 《阱九渊集》卷14《书》 ⑦ 《陆九渊集》卷28《墓志铭》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