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临川区域作家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209
颗粒名称: 佛教对临川区域作家的影响
分类号: I1
页数: 3
摘要: 佛教,不仅对本区域的哲学有影响,还深刻地影响了区域作家的人生态度和创作心态。
关键词: 佛教 宗教文化

内容

佛教,不仅对本区域的哲学有影响,还深刻地影响了区域作家的人生态度和创作心态。
  戏剧大师汤显祖,就是一位在人生实践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隆庆四年(1570)秋,21岁的汤显祖赴南昌参加乡试,得中第8名举人。当他去谢主考官张岳回来, 经过西山云峰寺时,天色已晚,月朗星稀。他欣然照影于莲池,不慎将头上的莲簪掉落水中,一时禅机触发,口占两首,题于壁上:“搔首向东林,遗簪跃复沉。虽是头上物,终是水云心。桥影下西夕,遗簪秋水中。或是投簪处,因缘莲叶东。”①此诗不久被云游至此的“明代四大名僧”之一的达观大师所发现,其中“虽为头上物,终是水云心”,“或是遗簪处,因缘莲叶东”一类的诗句,引起达观的注意,认为显祖“赋性精奇,必自宿植”②,遂有度之出世之念。20年后,汤显祖初会达观于南京任上时,见面之始,达观还提及此事,脱口吟诵全诗之句。
  万历十八年(1590),汤显祖尚供职南京,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后,身体虚弱,精神空寂,仕途的坎坷,朝政的黑暗,使他既不愿访朋问友,也无兴饮酒赋诗,只是一心读着佛老的书,以寻求个人的精神出路,探讨宗教救世的学说。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前以数不第,展转顿挫,气力已减,乃求为南署郎,得稍读二氏之书,从方外游”①。
  万历十八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十二月至二十七年正月、二十八年秋,汤显祖四会达观,谈经论佛。特别是万历十八年的南京初迂,显祖大为达观的禅理、机锋所折服,拜达观为师,达观欣然接受显祖为佛门弟子,并在高座寺为之“受记”,呼显祖为“寸虚”,谓“寸虚受性高明,嗜欲浅而天机深,真求道利器”②,预言“十年后,定当打破寸虚馆也”,满怀信心地打算十年后度显祖正式出家;万历二十六年底至次年初的临川之会,汤与达窥作“情”“理”关系之辩,虽两人的观点未能认同,但显祖对达观的友谊更笃,其原先就有的佛性更进,“寸虚”之名,改称为“广虚”。
  万历四十二年(1614),时年65岁的汤显祖,在精神痛苦的失意生活中,信佛思想有所滋长。他与汤宾尹、岳元声等人相约,准备结成一个研讨禅学的《栖贤莲社》,以相伴隐居庐山。他在《续栖贤莲社求友文》中,认为自己“应须绝想人间,澄清觉路,非西方莲社莫吾与归矣。”并为此,几次到庐山等地联络,亲自将一丈六的佛像迎上庐山,安放在原来的《栖贤》故基。只因是年冬母吴氏卒,莲社之志未遂。
  但是汤显祖学佛经,讲佛理,论佛性,吟佛诗,写佛戏,议佛社,又终没有真正迈入空门,这是他可贵之处。在答王相如的信中他说:“秀才念佛,如秦皇海上求仙,是英雄末后偶兴尔!”他始终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常言:“天下忘吾属易,吾属忘天下难。”他计议结莲社于匡庐,隐居山林,终不能“绝想人间”,“澄清觉路”,直到逝世前,作以免僧度、免奠章等“七免”为主要内容的《诀世语七首》,以为遗嘱,交待后人。这是十分令人钦敬的。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