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临川区域哲学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208
颗粒名称: 佛教对临川区域哲学的影响
分类号: I1
页数: 3
摘要: 佛教对临川区域哲学特别是陆九渊“心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 宗教文化

内容

佛教对临川区域哲学特别是陆九渊“心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代理学家在思想与生活上都与佛教、道教发生了很深的关系。“二程”“出入释老者几十年”①。朱熹也承认自己好“老释者十余年”②。全祖望说:“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③。佛道思想渗进儒家学说,是宋代思潮的主要特征。在这种理论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陆九渊及其心学,和佛学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是自然的。
  陆九渊在生活上与当时的僧人交谊甚厚。他在临安时和清长禅师很是相得。九渊体弱多病,清长禅师归南岳后,托人馈赠药物于他。九渊家乡有僧名允怀,为人勤诚,经营建藏,主持工役,卓有成效,陆九渊赠文,深表赞赏。
  禅宗以心外无佛为宗旨,以自悟自修为教门,方法直接而易简。这对陆九渊“心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诸如: 禅学大讲心性与“佛”的关系,谓:“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心量广大,就如虚空……能含万物色象,日月星宿,山河大地……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④。即心即佛,见性成佛。把人心看作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佛性与人性归一。
  心学则大讲心性与“理”的关系,谓:“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①。“仁义者,人之本心也”②。“四端者,人之本心也”③。“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①。把人心看作是万物根源性的实体,封建伦理道德与宇宙万物之“理”、与人之“心”归而为一。
  禅学强调,认识自我意识这个本体,也就认识了佛性,完成了成佛的功夫,而反对别的成佛道路,所谓“直指本心”、“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⑤。“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⑥。
  心学认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本心无有不善”⑦,此乃“天之所与,非由外铄”,因此,修养之工全在“发明本心”。
  禅学以为,人性是经常清净的,只是由于有妄念浮云遮盖,使清净的佛性不能显示出来,因此主张:“明心净性”“涅粲寂静”。
  心学对人性之善恶在承认有来自天然气禀的生理因素的前提下,提出“心蔽”之论,认为心蔽之因,一在“物欲”,二在“意见”,去“蔽”(心病)之途,在于“剥落”。
  禅学主张“顿悟成佛”。
  心学坚持“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的整体明了和直接彻悟。
  所以,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对陆九渊心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是起了相当大的启发、诱导作用的。陆九渊心学和禅学虽有相似和相通,但在根本精神上是有区别的。在“性”(或心)和“心”(即性)的内容上并不相同,禅宗的心性指的是无任何规定性的、无善无恶的、本然的存在(禅宗谓之“空”)。而陆九渊心学的心,则是一种先天具有伦理道德内容并能判断是非善恶的主观意识(陆九渊谓之“理”或“道”)。在修养和教育方法上,陆、禅也有不完全相同之处。禅宗归根到底在于说明“万物皆空”的宗教原理,而陆九渊之心学则在说明仁义礼智是先天的本心之所有。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