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矿冶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201
颗粒名称: 临川矿冶业
分类号: F4
页数: 2
摘要: 临川区域矿冶业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唐书·地理志》:“信州上饶有金、抚州临川有金、虔州雩都有金。”到了两宋时期,采矿冶炼技术和精巧的金属品制作技术都得充分的发展。抚州、南丰都是当时采炼金银和产铜基地。
关键词: 地质经济 矿业经济

内容

临川区域矿冶业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唐书·地理志》:“信州上饶有金、抚州临川有金、虔州雩都有金。”到了两宋时期,采矿冶炼技术和精巧的金属品制作技术都得充分的发展。抚州、南丰都是当时采炼金银和产铜基地。《临川志·物产》载:“宋乾道间,城西(今临川县展坪乡)产铜,后无额废”。南丰大圣舍利塔地宫中出土的金、银、铜等器物精美细致,金棺、银桶、金佛像、银佛像、银塔等金银器的制作都采用了錾、雕、铆、鎏金等工艺,造型也别具匠心,是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具体表现。
  至今冶炼遗址犹在的是金溪县上幕镇。据清代《临川县志》载,唐代宝历年间(825—827),唐敬宗曾下令在临川县上幕镇(今金溪县)东二里白面坞与银山金窟上为皇室铸造银床而开采银矿,后因亏损太大,民工逃亡,曾一度罢冶。不久又重新开始冶炼。今有矿洞遗址8处,多呈斜形浅井;炉基26座,呈弧形,用耐火砖砌成,直径约2.5米。冶炼场遗址的炉渣经化验,其含银量与现代冶炼炉渣的含银量相差无几,这说明当时的冶炼技术已接近现代水平。冶炼金属,尤其是冶炼贵重金属是一种复杂的科学技术。
  根据有关资料综合,金溪上幕银矿是这样采炼的: 自然界中银的含量不多,而且含银的辉银矿(Ag2S)往往与方铅矿(PbS)共生。我国古代的银大部分是从含银的粗铅中提炼出来的,即以方铅矿与辉银矿的共生矿石,先炼成粗铅,再提炼出银。唐司空图《诗品》中有“犹矿出金,如铅出银”的话,说明唐代的银是由粗铅中提取的。有关银矿的采冶方法,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二中有段较详细的记载:“取银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甫容人身,深至十数丈,烛火自照,所取银矿皆碎石,用臼捣碎,再上磨,以绢罗细,然后以水淘,黄者即石,弃去;黑者乃银,用面糊团入铅,以火锻为大片,即入官库。俟三、两日再煎成碎银。”这段记载概要地叙述了找矿、采矿、选矿和炼银的全部工艺过程。由于铅与银能互相溶解,故在炼时要“入铅”,即加入金属铅使在冶炼中能有足够的铅把矿石中的银全部携出,待铅银混合物与渣滓分离后,继续冶炼铅银合金使铅氧化而析出银来。这种炼银方法叫“吹灰法”,金溪上幕银矿所使用的方法大致就是这样的工艺过程。吹灰法的使用提高了银的白纯度和回收率,是古代比较先进的冶炼方法。

附注

① 宋应星《天工开物》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